中國佛塔之演變(13)
長江中下游地區樓閣式塔(安徽、江西、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兩湖地處長江中下游,是南北建築文化的交匯地。佛塔以磚制樓閣式為多,外檐仿木構建築。塔檐雖短,不如江浙地區磚木樓閣式塔的挑角飛檐那麼歡快飄逸,但它那偉岸敦實的身軀,卻具有北方地區古塔的一種渾厚樸實的氣質。
赭塔就坐落在廣濟寺後院,始建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為磚石樓閣式結構,五層六角,高20餘米,每層外牆均嵌有磚雕佛像,穿心式階梯直上塔頂。赭塔依山擁寺,氣勢雄偉。1996年重修赭塔。
安徽蕪湖赭塔(清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安徽蕪湖赭塔(網路照片)
覺寂塔坐落在潛山縣天柱山山谷寺內。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禪宗三祖僧璨在寺前大樹下說法時圓寂,葬於寺後,故山谷寺也稱三祖寺,佛塔亦稱三祖寺塔。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更名為覺寂塔。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武宗滅佛,寺、塔均毀。唐宣宗大中初年又復建塔。唐代末年,佛塔毀於雷火。宋天聖六年(1028年)再重建。明嘉靖年間,三祖寺僧了瑩見塔殘毀,歷時七載,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興修竣工。1979年又予以維修。
安徽潛山三祖寺覺寂塔(1987年潛山郵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安徽潛山三祖寺覺寂塔(1999年中國郵政明信片)
萬佛塔坐落在蒙城縣城東南,蒙城萬佛塔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經過五年的時間,至崇寧五年(1106年)建成,後曾多次維修。(另一說認為此塔初建於南北朝,唐尉遲敬德監工重修,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塔共13層,高38.6米,每層有8門,4真和4假,1至7層以下門窗立位相同,8層以上逐層轉換,上下錯置,每層飛檐下裝飾有各種花紋的圖案,塔頂裝有鐵製法輪,每角飛檐懸鈴。
安徽蒙城興化寺塔(網路照片)
天壽寺塔,位於安徽省廣德縣。據1983年塔內地宮出土的石碑記載,唐末天佑年間建天壽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建塔,名大聖寶塔,初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焚毀;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建為七級。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各層飛檐被毀,明清重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陽節觀音廟會放炮竹起火,飛檐樓板以及塔頂化為灰燼,僅存磚砌塔體。1986年重修,復原了塔檐,塔剎。目前塔為八角七級,通高約40米。
安徽廣德天壽寺塔(網路照片)
多寶庵塔位於六安市北市街輕工中學對面的多寶庵廟內。《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載:「多寶庵在北門外街東。內有塔,傳為尉遲恭監造,賊毀其巔數尺。先年掘地得古鐘,觀其所載年號,知為唐之葯寺。」又名北門塔,古稱藥師塔。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級,第八、九級早年已毀,現存7級,殘高21.6米。塔內原設有佛龕、佛像,「文革」期間被毀。塔外部各級平座均系平磚疊砌挑出,下承磚雕斗拱。塔心與塔壁之間,有磚砌梯道,可盤旋而上。1982年古建專家張馭寰鑒定為北宋時所建。
安徽六安多寶庵塔(網路照片)
景德寺塔位於宣城市民族路北側開元小區內。始建於晉,歷史上幾易其名,初名永安寺塔,唐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寺塔,宋景德年間該名為景德寺塔,明正統年間又名開元寺塔。因現塔體主要為北宋時期建築故稱景德寺塔。現存塔為九級六面磚塔,高34米。歷代至明清、民國對古塔均有修葺。建國後又作過兩次維修,雖非原貌,但仍保存宋塔建築之特色。
安徽宣城景德寺塔(1988年宣城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安徽宣城景德寺塔(網路照片)
大觀塔位於涇縣城西水西寶勝寺前,因建成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得名。樓閣式磚塔,八面七層,高32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層層用疊澀法砌出短檐,檐下用磚做成斗拱,每層出檐雙層,磚塊錯落有致,形成工整典雅的圖案。層與層之間的轉角處用半圓形磚砌成半圓柱,整個塔體顯得和諧、壯麗、挺秀。
安徽涇縣寶勝寺大觀塔(網路照片)
小方塔,位於寶勝寺右邊,因塔身呈正方形,塔體較近側的大觀塔為小,故得此名。又因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故又稱「紹興塔」。該塔為樓閣式磚結構,七層四面,高22米。塔頂已圮,五、六兩層塔體有裂縫。塔心嚴實,人不能上,結構與眾不同。第一層內南北壁上嵌有石刻和記事碑,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三月涇縣梅權及其全家舍錢建塔情況。今塔剎已毀,佛像、碑刻尚存。
安徽涇縣寶勝寺紹興塔(網路照片)
黃金塔坐落於安徽無為縣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為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六邊形,塔高35米,共9層,層層仿木斗拱,鴛鴦交手,結構牢固,逐層內收。塔內設折式台階,可盤旋而上。根據文獻記載和古建築學家的勘察鑒定,黃金塔建於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為安徽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築。
安徽無為黃金塔(網路照片)
偉溪塔位於安徽祁門縣祁山鎮。據考證,塔始建於北宋元祐癸酉年(1093年),平面六邊形,五層,高23米,樓閣式佛塔。塔內中空。塔剎為磚砌錐形6面體,高2.3米,和塔身6邊形相呼應,再加塔身自下而上收分明顯,使得塔剎、塔身外部造型輪廓線條風格統一、協調,更顯得古塔的遒勁、粗獷、莊重。
安徽祁門偉溪塔(網路照片)
廣教寺塔雙塔,位於宣州市北的敬亭山南麓,為兩座東西對峙的宋代佛塔。雙塔始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塔均高約20多米,各有七層,平面皆四方形,中間設有塔心柱,外觀為仿木結構式。雙塔對峙,直線距離26.90米。東塔稍大,每邊2.65米,西塔每邊2.35米。因建造年代久遠,雙塔頂已毀,殘存七層。
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1988年宣城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網路照片)
長慶寺塔(又稱十寺塔),坐落於安徽歙縣縣城西門外的西干山麓,於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縣黃備人張應周捐善修建。據清康熙《歙縣誌》載:「長慶寺塔,在山之左,有七級方塔,為宋時物。」現經文物考古專家對實物考證,鑒定該塔為樓閣式磚石結構的七層宋塔,塔體平面近方形,高23.l米
安徽歙縣長慶寺塔(網路照片)
歙縣新州石塔位於安徽歙縣城西北郊的新州台地上,今歙縣第二中學校園內。新州石塔始建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原塔八面7層,用赭色麻石鑿砌而成,塔為樓閣式,實心,形狀如鐧。明代曾修繕過。現存5層,高4.6米。第三層左右兩側鐫有斗大「佛」字,正面和背面刻有南宋建炎三年建塔和明嘉靖二十九年(1544年)重修銘記,塔上葫蘆形寶頂,為近年維修時所增置。該塔是目前安徽省發現的最小的一座宋代全石結構的佛教塔式建築。由於風雨侵蝕,麻石上所刻文字大多已模糊不清。
安徽歙縣新州石塔(網路照片)
慈雲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是一座樓閣式塔,內部為穿壁繞平座式,底層有高約半米的基座,這是宋代古塔中非常罕見的。塔身為青磚構築,六角九級,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檐,外立面採用磚雕成樑柱和斗拱進行裝飾。每面為四柱三間式,正中為壺門,每層均有平座、欄杆。塔身內部明層、暗層相間。塔頂原有鐵制寶珠,重修後增加了長約8米的金屬桿剎。舍利塔的塔身外面建有木構的飛檐迴廊,而且底部的大迴廊為重檐結構,這在江南的宋塔中獨樹一幟。清光緒二十三年(1906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包括附階、腰檐,欄杆在內的所有木製結構,留下孤塔一座。2004年,對慈雲塔進行了維修復原,重修後高49.9米。
江西贛州慈雲塔(1987年贛州郵電局出版的明信片)
江西贛州慈雲塔(網路照片)
安遠縣無為寺塔,在江西安遠縣城西門外原大興寺後。唐長慶四年(824年)建無為寺,明改大興寺。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建無為塔,計六面九級,塔內設有明暗層共計17層,步階梯穿樓可登至塔樓頂層。塔高61.3米,其中塔剎高6.5米。原寺早廢,塔仍完好。1982年至1984年曾對古塔進行過全面維修。
江西安遠無為寺塔(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西安遠無為寺塔(網路照片)
吉州古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境內贛江中游吉安縣永和鎮,在古窯遺址上有一座宋代本覺寺塔,斑斑駁駁,顯得古樸而挺拔。因塔位於本覺寺旁,故稱本覺寺塔。塔始建於唐開元(713—741年)年間,歷史上曾遭損毀,宋代重修後保存至今。塔高25米,八面九層,磚砌,第一至第五層中空,1984年曾整修過。
江西吉安永和鎮本覺寺塔(198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西吉安永和鎮本覺寺塔(網路照片)
廬山西林寺內的千佛塔,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24年),初為石塔,高約丈余。北宋慶曆年間(1041年),管仲文耗時九年將石塔改建為七層六面樓閣式磚塔,高46米。明崇禎五年(1632年),照真法師對寶塔進行了大修,每層內外均設有佛龕,供奉佛像。1988年,千佛塔全面修復,2005年3月,對該塔實施了糾傾工程。2008年5月,對千佛寶塔進行維修加固。對現存的塔壁、塔頂、各層平座、塔心室等進行了全面維修。
江西廬山西林寺千佛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西廬山西林寺千佛塔(網路照片)
寶福塔位於石城縣城東南琴江東岸寶福院後,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落成於大觀四年(1110年),塔側於大觀二年建寶福寺。塔磚木結構,塔身為青磚,高57.68米,塔頂原有鐵剎,高約十米,被風吹落。該塔造型既保存盛唐遺風,又有典型宋代風格,是客家先民從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融合的結晶。
江西石城寶福院塔(網路照片)
信豐的大聖寺塔,位於信豐縣城北孝義坊,建造北宋治平元年。磚木結構,六面九層十八級,高66.45米,屬江南北宋最高塔。《贛州府志》稱:寶塔寺在縣城北教坊,中為大雄寶殿,殿內寶塔為吳大帝赤烏年號建。唐貞觀年(627年)重修,晚唐時期被毀,宋治平六年(1064年)縣民在原址上重建寶塔。1984年至1990年,塔進行全面維修,復原了欄杆、飛檐、塔剎和副階等。維修過程中,在塔內部發現各朝代的銅錢,年號包括開元、太平、淳化、咸平、景德、天禧、元豐等。又於第七層北面假壺門左側發現一銘文磚,刻有「治平元年(1064)正月初,日□□」。
江西信豐大聖寺塔(網路照片)
紅塔位於江西浮梁舊城的西南邊,紅塔前面有一座寺廟名為西寺,建於唐代太和六年(833年)。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浮梁縣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後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後,經過前後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1040年),一座七層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
江西浮梁紅塔(網路照片)
江西大余縣城郊獅嶺之下、章江河畔有座雄偉的古塔---嘉佑寺塔,塔建於嘉佑寺內,故名。嘉佑寺始建於隋開皇五年(585年),唐景雲年間(710年)重修,名大雲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清泉寺。宋嘉佑元年(1056年)重修後,又更名嘉佑寺,同時建塔。現寺院已毀,但塔依然挺立。
江西大余嘉佑寺塔(網路照片)
永新南塔又名茅塔,位於江西永新縣禾川鎮(縣城)城南中學院內,建於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該塔為九級四面的方形磚塔,通高17米。第一、二層為空心,第三層以上全為實心。塔頂為鐵制塔剎,形似「帥盔」,鐵剎底部成覆缽形,上置有一蓮花座,座上為一圓形鐵柱,有三重相輪。剎身及相輪鑄有佛像以及鏤空的花紋圖案,鑄造工藝精美,在佛像和花紋圖案中間空端處及相輪的外部有銘文,記錄了當時建塔發起者、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名字。其中有銘文「大宋至道元年鑄造」的記錄。
江西永新南塔(網路照片)
永福寺塔座落在江西鄱陽縣城土井巷內,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塔高49米,磚砌九級八面,塔身八面設有拱券門,柱枋上設斗拱,造型古樸典雅,雄偉挺拔,歷史上經十數次地震塔體安然無恙,是全國保存完好為數不多的宋代佛塔之一。該塔外觀為仿木構建築,反映了宋代諸多木構建築信息。
江西鄱陽永福寺塔(網路照片)
慈氏塔,位於湖南嶽陽市西城塔前街。它是一座實心的樓閣式佛塔,七級八方,磚石構造。整座塔高39米。關於慈氏塔目前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它屬於佛塔,塔名慈氏,意源佛語,因為塔上神龕內供奉的都是彌勒佛。我們目前看到的古塔,是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由岳州安撫制置使孟珙修建。
湖南嶽陽慈氏塔(網路照片)
高塔寺塔位於湖北黃梅縣黃梅鎮城正街。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建於高塔寺內,因名;現寺毀塔存。該塔為磚砌多層密檐式仿木構建築。八角十三層,高約50餘米。全塔不用其他材料,全部用磚石疊砌而成(所以又稱亂石塔)。鑒於古塔年代太久,五層以上檐角有所風化,1986年重修。重修之塔通體圜和渾厚,遠看似龍泉寶劍,近看似三春筍筆,巍峨挺拔,成為黃梅縣城之一大新景觀。
湖北黃梅高塔寺塔(網路照片)
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原塔建在洪山東端山麓興福寺故址內,興福寺在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重修時並建此塔。近代太平天國軍隊在攻打武昌城時與清軍在洪山曾發生熬戰,寺院建築除石塔外全部被毀。興福塔雖倖存卻已破裂傾斜。1953年,興福寺廢址和石塔被圍入學校內。1962年把塔遷移復原於現址洪山公園內。在文革「破四舊」時未能倖免,遭到破壞。2001年進行過維修。無影塔是武漢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石塔。
武漢興福寺塔(網路照片)
推薦閱讀:
※中國富人對紐西蘭興趣寡淡,「中移指2017」紐西蘭跌出前十
※流感下的中國:這些最需要保護的人,卻無人幫助
※[轉帖]《武當》內家功法挖整理 | 【武道百家】 - 中國武當瀚林-鐵松文化論壇 - Po...
※中國剛投完「否決票」,馬上就有大收穫 (沒料到!)
※當日本向中國稱「倭奴」蕃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