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說自話之-閑聊易經1

18791908起卦玩占卜次數多了,幾位老友建議:幹嘛不寫幾篇東西,不枉費了那麼多年神,也讓我等學學。我頓時飄飄然起來,準備說些什麼「還差得遠啦」之類的「謙虛」話,想想還是算了,表肉麻波,弄得一身雞皮疙瘩。研究根本談不上,但自以為是個「入門者」,只談入門體會。老早老早以前疙疙瘩瘩的讀過易經。那時年輕,讀,為的是附庸風雅,所以疙疙瘩瘩。不上班了,易經逐步成為枕邊書之一,讀起來不疙疙瘩瘩的了,因為老了。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很清楚:學習易經五十以後較好,可以少犯錯誤。我這個年紀,就是不學易經也馬馬虎虎能做到「無大過」。那幹嘛讀?興趣。老了,對易經的興趣明顯的大於那個「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紀。不敢說「韋編三絕」,但也翻來覆去好幾遍,於是就有了點體會。早就如雷貫耳:易經「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世界宇宙之大智慧」......等等。年輕時候就這麼被嚇住了,每次拿起書,腦子就被這些形容詞弄得哄哄作響,硬著頭皮讀,讀不了幾行就長嘆一聲合上書。之所以這樣,現在回想起來,是被嚇住的,被「玄奧」鼓噪者們嚇暈了頭。好在年輕,不省事,過一陣子,虛榮心一上來,又去翻幾頁,然後又長嘆一聲。就這麼翻啊,嘆的好多年,居然有了點興趣,感覺飄飄忽忽的要進門了。要進門的感覺什麼樣?說來別人可能不信,很簡單:感覺是被「二胡卵子」給騙了。還沒讀,或讀了連表面意思都沒懂,就先認定是玄妙深奧,有幾個人能不怕的?被嚇住了的後果是:忘記了讀任何書(比如易經,也包括「玄妙深奧」的佛經)都要有個過程。首先,要能將古文翻譯成自己能懂的白話文,這不難,經典都有強大的注釋和翻譯作為附註;然後就是老老實實一個個的去弄清楚術語的意思。這兩項完成,OK:就快要入門了。此時,學會了起卦占卜。這一步跨出不得了,隨著一次次問卜,解卦水平「猛漲」,記住的卦越來越多,興趣也越來越大,最後一聲嘆氣絕響是那一年記不得了。玩起了起卦占卜,算是入門了。一入門,就會有感慨,體會:說易經難,難於蜀道的,是他們自己被自己的「研究」弄昏了頭,簡單的事情硬是被故弄玄虛弄得複雜化。馮友蘭就說過:易經好比一個大套子,什麼都能往裡套,再繁雜的東西都能被套進去。我的體會是:心中簡單樸實,易經就簡單樸實;心中複雜玄虛,易經就跟著複雜玄虛,想多複雜玄虛就能多複雜玄虛。你想啊,幾千年前人腦子有現在這麼複雜嗎?不會的。他們看見了大自然冬去春來,天上斗轉星移,地上萬物生長凋零;高山大川,海洋湖泊;電閃雷鳴,狂風怒號......心想:這一切一定是有原因的,什麼原因?萬幸,我國古人雖相信有神靈,相信神靈能給人以啟示,但不認為主宰一切的是神靈,而是自然存在的「氣」,氣是一切產生和變化的原因。天空清新,陽光無形而溫暖火熱;大地渾濁堅實,遇熱則熱,遇冷則冷;水流總是往下,火燒總是上炎,二者相遇,輕則化為氣霧,重則山崩地裂。動植物,乃至人,不同性別交媾才能化生下一代。於是想到了,氣有兩種,用現代哲學術語是兩種不同屬性的氣,於是,給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氣命名為陽氣和陰氣。一切的一切,都是陰陽交合變化而生,陰陽的偏盛偏衰是萬物發生動蕩,偏離常態的原因。陽氣是動個不停,所以總是向上的;陰氣安靜,總是往下沉;陽氣溫暖,陰氣寒冷......找到了原因,就一定想用陰陽把看到的,想到的模擬下來,於是就有了用一條杠來表示陽氣,兩條短杠來表示陰氣,古人稱其為「爻」。陰陽爻交疊,萬象得以模擬呈現。陽盛陰虧,陰盛陽虧,周而復始,顯示出極強的規律性,把陰陽爻畫出來,把規律找出來的是伏羲。畫出來了,總得要用文字表述,比喻,於是就有了卦爻辭,掛爻辭是文王或周公所做。看到了卦象,讀到了卦爻辭一定會有感想,從自然現象聯繫到社會人倫的感想,最早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把感想記錄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十翼」,即有十個方面的感想體會論述,也叫「易傳」。伏羲的卦象,文王的卦爻辭和孔子的易傳合起來,就成了我們今天讀到的「周易」。這些是唐代大才子孔穎達的研究結論,現在雖有點兒不同意見,但據考古和專家們對易經的研究結論,孔穎達的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什麼叫爻?伏羲畫卦的時候還沒有文字,據說是靠結繩記事,陰陽爻就這麼畫出來了。後來有了文字,就把繩結稱為「爻」。兩個繩結中間沒有結的就叫陽爻,中間再打一結,給斷開的稱為陰爻。陰陽爻每三條自下而上的排列起來,就有了八個互相不同的「單卦」,就是人們掛在嘴邊兒的「八卦」。每兩個單卦上下組合,就有了六爻卦,能得到六十四個兩兩不同的卦,這就是「復卦」。這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代表了什麼,預示著什麼,吉凶如何?其文字說明就叫「卦辭」(原始的叫「彖辭」,因為跟孔子「易傳」的「彖辭」容易混淆,後人將這兩個分開來稱呼)。每一爻說明了什麼,代表什麼?要說明白的,於是就有了爻辭。原始的「易經」就是六爻組成的卦和掛爻辭說明,最早不叫易經,就叫「易」。讀了「易」總得有注釋和體會吧,最早的就是孔子和弟子們的研究成果,即前面說的「十翼」:十個輔助說明。「易」和「十翼」合起來,才有了「經」,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易經》。對「易」的研究,從孔子開始到今天,五花八門,說法,浩瀚如海,也都能叫「成果」。我覺得吧,靠譜的還是孔子的十翼,因為孔子離伏羲卦時間最近,其思維方式也最為接近,所以,十翼中的注釋內容,即彖辭,大小象,說卦,序卦等應該最接近原來意思,對解讀卦象,掛爻辭,了解一個卦如何變化,來龍去脈有肯定的幫助。其他的儒家思想發揮的,諸如文言,繫辭傳等則是哲學意義較濃,也相當有讀頭。讀的過程中,參考歷代大儒,比如王弼,孔穎達,虞翻,程朱的註解是必須的。至於那些宣稱解決了易經所深藏的宇宙密碼,或大智慧等的一類著作或文章,一般不去注意,偶爾翻閱,也屬無聊之舉,知道自己聰明程度不達標,故此。跟不少對易經發表如上所述的長篇大論的朋友聊過,非常遺憾的發現,這些朋友對六十四卦的變化規律,根據和掛爻辭都不甚了了,大部分連通讀一遍,「直解」都還弄不明白。這就更讓我只能專註於「心中簡單樸實,易經就簡單樸實」,先學走路,入了門,玩過癮了,再說其他的吧。
推薦閱讀:

閑聊十二生肖
非?審訊
沙河雨夜
閑聊中東– ISIS 反恐跟土耳其

TAG:易經 | 閑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