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拒絕」令歐洲穆斯林不安 難融主流社會

  法國《查理周刊》1月7日遭恐怖襲擊在歐洲引起的震動,短期內不會平息,它也給來自中東和其他地區的穆斯林移民帶來巨大壓力。連日來,從德國德累斯頓市發起的「Pegida(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運動,正試圖在德國甚至整個歐洲散布「聞穆斯林色變」的恐懼情緒。好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政要、多數主流媒體和分析人士能清醒地面對危機和挑戰,不願意再看到歐洲社會與穆斯林移民之間的隔閡無限放大,以至無法彌合。法國社會黨的一名年輕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真的每個穆斯林都成為恐怖分子,法國還會這樣安定嗎?」

  溫和的穆斯林不願成為被攻擊的靶子

  「法國穆斯林正處於兩難境地。」法國《費加羅報》1月13日以此為題分析說:一方面他們認為自身形象被恐怖分子抹黑,恐怖分子的極端行為與他們的宗教信仰不符;另一方面,他們覺得恐怖襲擊發生後,溫和的穆斯林也成為人們攻擊的靶子。

  在法國,人們與穆斯林移民之間的關係最初並沒有這麼「難」。據法蘭西電視二台報道,二戰後法國出現過兩次穆斯林移民潮: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北非阿爾及利亞等前法國殖民地國家的人提供政治庇護;二是上世紀70年代為引進廉價勞動力,從非洲說法語的國家大量移民。儘管此後並無大規模移民潮出現,但法國實施移民家庭團聚的做法導致穆斯林人口的不斷增長。據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穆斯林約佔法國總人口的10%,已超過600萬。但統計數據顯示,穆斯林移民的失業率比歐洲裔移民高出5個百分點。多數低收入穆斯林移民主要依靠法國的社會福利生活,住在巴黎郊區等地的低租金住宅區。一些穆斯林聚居的街區逐漸成為連警察都難以進入的「法外街區」。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的領袖曾多次說:「當年穆斯林通過戰爭沒有達到的文化征服,現在以和平的形式做到了。只要看看滿街做禮拜的穆斯林就知道了。」

  「伊斯蘭屬於德國的一部分。」德國總理默克爾周一在與來訪的土耳其總理會晤後說了這樣一句話。2010年,時任總統武爾夫也說過這句話,但當時在德國引起過極大爭議,一些人認為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很難相容。目前,在德國生活的穆斯林約有400萬,約佔總人口的5%,其中不乏社會名流,如德國綠黨負責人厄茲德米爾等。但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近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德國非穆斯林公民中有57%視伊斯蘭教為一種威脅,這種恐懼情緒要大於從前。此外,約40%的受訪者認為穆斯林就像是「本國中的陌生人」,約有25%的受訪人甚至認為,應該禁止穆斯林移民到德國。相反,在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中,接受調查的穆斯林對國家和社會顯示出強烈的依戀感。用該基金會伊斯蘭專家的話說:「對很多穆斯林來說,德國現在已是他們的家鄉。」

  德國媒體上很少有關於穆斯林移民的正面報道。一些對穆斯林的偏見在德國很有市場。2010年,德國聯邦銀行董事會成員蒂洛·扎拉青在《德國正在消亡》一書中稱,「大多數穆斯林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融入德國社會,完全是德國社會的經濟負擔」。對此,土耳其-德國企業協會並不認同,他們拿出數據說,目前在德國約有10萬名土耳其裔企業家,他們創造了30萬個就業崗位。

  「每一次衝突都在加深彼此隔閡」

  柏林新科恩區一家烤肉店的老闆艾曼是在德國出生的第二代土耳其移民,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9·11」事件後,德國社會對穆斯林移民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懷疑和恐懼情緒明顯增加。一名在柏林洪堡大學做研究的巴基斯坦籍學者也表示,自己受的是德國大學的教育,並且已獲得德國國籍,但還是很難真正融入德國,甚至考慮離開這裡。

  據法國「緊急反種族歧視」協會的調查,有阿拉伯姓名的人在就業領域很容易遭拒,很難租到房子,甚至想進入高檔夜總會都會被拒之門外。法國有反種族歧視法,因此一般法國人不會明確顯示自己的態度,但隱形的拒絕確實存在。一個名叫雷溫的企業主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喜歡雇亞洲人、歐洲人,有些話不能說,但他們的工作態度與效率就是不一樣。」此外,還有很多人抱怨,穆斯林移民白白享受著社會福利、拚命生孩子,有的還拖欠房租,而且在文化上也與他們格格不入。

  在英國,穆斯林移民主要來自阿拉伯國家和南亞及東南亞國家。一些富裕的中東移民生活在倫敦市中心,但更多的穆斯林移民生活在倫敦的西北區或治安明顯較差的城鄉結合部。半島電視台去年4月曾報道說,近十年英國穆斯林移民囚犯數量增加一倍,英國監獄裡的囚犯14%是穆斯林,每7個在英國的穆斯林中便有一人因暴力和吸毒被拘捕。懷特是倫敦市中心多賽特街一家房屋中介商,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覺得生活在身邊的穆斯林就是一個威脅,讓他沒有安全感。

  60多歲的穆罕默德12年前從阿爾及利亞移民到英國,現在在倫敦教堂街經營一家鞋店,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以前是個老師,但現在只能做這個小買賣。」老人說,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案、丹麥《日德蘭郵報》刊登侮辱先知的漫畫引起穆斯林抗議等事件,他都忘不了,每一次都加深了主流社會與穆斯林之間的隔閡。現在,他擔心的是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會越鬧越大,隨之而來的各種衝突會讓穆斯林在英國和歐洲的生活環境、就業狀況以及受尊重、被認可程度都更加大打折扣。

  據英國廣播公司去年9月報道,在美國記者福萊8月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斬首後,反穆斯林的情緒在英國驟然上升。專門關注穆斯林受攻擊事件的Tell Mama UK組織統計說,2014年1月,該組織只記錄了112起辱罵穆斯林的事件,但到8月時激增到219起,而且可以預見還有許多受害人「不敢舉報」。

  28歲的阿什拉夫是倫敦阿吉瓦爾街一家手機專賣店的工作人員,來自伊拉克。阿什拉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按理說,英國比伊拉克要安全多了,但他仍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另一種「不安全感」,這大概屬於「心靈和精神上的不安全」。他和很多同齡穆斯林的感受都是「二等公民」,一些抱有強烈失落感的人很容易接受極端思想影響。

  無法融入社會者更容易成為「出氣筒」

  英國《經濟學家》近日撰文稱,多數情況下,外來移民的納稅數額要多於他們所享受的公共開支,他們對經濟的繁榮功不可沒。文章說,穆斯林對英國的貢獻整體上大於其所得,因此不應對穆斯林進行仇視和敵對,而應該加以引導和政策性規範,尤其是要把持溫和態度的穆斯林與受極端思想影響的穆斯林區別對待。

  「阿里(穆斯林常用的名字),你也是德國的一員!」這是「德國之聲」的一句評論。相關報道說,德國是多宗教、族群融合的社會,因此,德國的穆斯林應有更多被認同感。德國柏林社會學者馬塞爾·哈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造成對穆斯林移民恐懼情緒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對德國社會的擔心,貧富差距、治安變差、房價飆升、物價上漲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不安情緒,而無法完全融入社會的穆斯林群體很容易成為「出氣筒」。馬塞爾說,德國的發展需要包括穆斯林在內的移民,德國各級機構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讓人們去了解他們。在倫敦出版的阿拉伯文《生活報》評論說,把罪過都安在穆斯林頭上,有誇大其詞之嫌。

  大學生布里索是法國社會黨的積極活動分子,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宗教、人種、文化來劃分人絕對是不可取的,歷史教訓已經夠多。我們生活在法國,是信仰自由、尊重人權的國家。如果真的每個穆斯林都成為恐怖分子,法國還會這樣安定嗎?」伊士曼是個摩洛哥移民,他表示:「不能什麼都歸罪於穆斯林。我們被歧視、排擠,怎麼辦?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但法國社會也應該反思一下,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極端分子?」

  為減少對穆斯林的偏見,歐洲國家也在做出一些嘗試。比如,去年1月至4月,倫敦科學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展出了穆斯林對世界貢獻的1001項科技發明。德國的警察機構也開始招募穆斯林警員。【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本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黃培昭 本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姚蒙 青木】


推薦閱讀:

天文史上的今天:「儒勒·凡爾納」號宇宙飛船
歐洲7國26天自由行遊記(02)——法蘭西之旅
歐洲風情—濃墨重彩的匈牙利
深八歐洲史(十六)拿破崙家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TAG:社會 | 歐洲 | 拒絕 | 隱形 | 主流社會 | 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