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牛 莉:閱讀不僅僅是理解
閱讀不僅僅是理解
牛 莉
摘 要: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要想在更廣的層面、更高的視角去理解並實施閱讀教學,真正使這種教學能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閱讀感悟、閱讀比較、閱讀評判,從而真正激發閱讀的自覺,讓學生真正讀而有悟。學生有了這樣閱讀的功底和悟覺,然後再去做閱讀題目,自然就能統攬全篇,融會貫通,從而順著作品的思路「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從容應答,自然會如庖丁解牛,「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關鍵詞:體驗 感悟 比較 評判
一閱讀體驗,喚起學生的覺醒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必須給學生獨自鑽研文本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靜下心來走進文本。
閱讀教學首先應該喚起學生的閱讀體驗。文章總是生活的反映,學生則是生活的主人。文本呈現在學生面前,老師第一要務是引導學生到文章的「陌生」中找熟悉,找「似曾相識」,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積累,引他們走進作品,將作品中所寫的內容與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進行碰撞、融合,產生閱讀興奮,進行閱讀體驗,漸漸的感知作品,與作品親密相擁。如在執教《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我就運用多媒體展現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風光,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啟發他們想像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聯繫。學生的思路激活了,他們說工人們乘著小艇去上班,郵遞員劃著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報……這樣的「情景導入」營造成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氛圍,猶如身歷其境,津津有味。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創造的愉悅。這樣一種閱讀體驗,一下子拉近了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能讓讀者自覺沉浸於作品之中,行所繪之境,悅所寫之人,思考和回答問題也就能基於作品,答到點子上,就可以避免閱讀理解上的隔靴搔癢、不著邊際。所以,閱讀教學首當喚起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能「如臨其境」,在境中思,在境中悟,這樣方能登堂入室。
二閱讀感悟,激發學生的聯想閱讀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聯想。閱讀是一個複雜的思維流程,學生閱讀某篇作品也不可能就是眼睛直勾勾地只盯住文本不放,他會由文字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關鍵是我們老師要善於激發這種聯想,要對學生的聯想進行正確的引導,既促使學生擴開思維,又保證這種聯想的正確方向和相關視域,避免聯想的不著邊際甚至遊離。我們說一旦學生的聯想行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就能更全面,更深刻。比如上《林海》一課時,在直接進入課題後我問學生:本文我們到底學「林」還是學「海」?大部分的學生一時沒了主意,可少數學生馬上意會到了因為大興安嶺的林很多,像海一樣,故稱林海,因而,今天要學的應該是「林」。至此,我又緊追著問:日常我們還把什麼比作海?「雲海、人海、花海、草海、麥海、歌聲的海洋、笑聲的海洋、歡樂的海洋。」這樣的聯想和感悟,創新思維的種子一下子發散,由有限體悟到無限聯想,既訓練了語言文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了這樣的閱讀聯想,形成了這樣的獨立而辯證的認識,學生就會不只看表面現象,而會綜合起來思考和評價,而學生一旦養成了這樣一種閱讀聯想品質,形成了全面思考的辯證思維,他們的閱讀水平就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回答問題就不會片面、殘缺、淺顯,而會客觀、有力度和深度。
三
閱讀比較,活化學生的思維
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比較。學生閱讀時為什麼常常思維打不開、思路凝滯?就因為沒有比較的習慣,更不談善於比較。為此,我們要讓他們思路打開,在閱讀某篇文章的時候,要善於將與本篇相關聯的篇目、相關聯的內容聯繫起來,時不時的拿來與本篇做比較,讓比較貫穿閱讀的始終。這樣的比較閱讀不僅能夠打開閱讀的思路,更能加深對本篇的理解,提高閱讀的準確率。有時,為了體現某一字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和作用,可先把這個字刪減,使原句與刪減後的句子進行比較,體會其含義和作用,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使學生體會語言的情味感。比如:《一夜的工作》中有這樣一句話: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今晚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為了能使學生正確理解「好像」一詞在文中的神奇作用,可這樣教學:①出示「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並沒有因為今晚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讓學生細讀。②問:花生米增加了嗎?學生覺得並沒有增加。③讓學生把「好像」一詞加上,細細體會句子意思。問:花生米增加了嗎?學生認為花生米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少得讓人看不出來。通過刪減「好像」,前後對比,學生了解到,即使多了一個人吃,總理吃的花生米還那麼少,可見,平時總理吃的還要少。作者藉助「好像」突出了周總理一夜勞苦工作後的儉樸生活。比較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多篇進行比較,也可以就一篇中的不同段落進行比較;可以相同作家的不同篇目進行比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近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從思想內容、社會背景、人物形象、寫作技巧上進行比較,也可以從形式上進行比較,等等。通過比較閱讀,啟發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自讀、自省、自練中啟發、領悟、提高,學會比較全面、具體地分析問題,把握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更清楚地認識文章的特徵。
四閱讀批判,引領學生的辨析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我們應該重新來認識一下我們的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在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閱讀期待、閱讀反思與閱讀批判,從而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需要幫助學生自覺閱讀辨析。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辨析思維,引導學生去辨析作品題旨、手法等,使學生理解作品能更準確、更到位、更多元,也更有深度。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在解答閱讀題時會出現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就因為他們不善於辨析,思維總是往一個牛角里鑽,答案自然也就不能很大氣、很全面。比如思考《醜小鴨》一文的主題時,學生容易思維定勢,以「只要拼搏,身處逆境也能改變命運」作為最貼切的主旨理解,而不善於全視角思考:拼搏還涉及到正確的目標、堅韌不拔的毅力、外界條件的幫助、靈活機動的策略,等等。引導學生去做一些辨析,會讓他們養成多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的習慣,優化他們的閱讀理解品質。這種品質一旦形成,學生分析問題就比較周全,答題也就容易拿高分。例如筆者在教學《生命的林子》一文時,就引導學生不斷地反思,如反思文中人物,玄奘為什麼原想苦心修鍊後又產生動搖;反思自然,為什麼沒有競爭的樹木反而長不高大;反思實踐,我們在班內學習要不要競爭……所有這些反思都可以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得以實現,而學生在閱讀反思的過程中很好地聯繫生活、自然、學習的實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感悟體驗到文中所闡述的道理「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集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就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有一個學生對我的引導提出質疑:「灌木成為薪柴,薪柴還可以燒,就好像我們人可以做各種不同的工作呀,怎麼說灌木就沒有作用呢?」此時我並沒有強制學生認同自己,而是讓全體學生進行互動評判,學生經過閱讀、討論,終於得出:一棵樹木的作用不僅僅是作薪柴來燒,還應該有更大的作用,就好像我們人一樣,應該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看法不一定全面,但這種懷疑批判精神很可貴,我們應及時給予鼓勵。因為,閱讀批判的培養是由低往高、由片面向全面的辯證發展過程。
只要我們長期堅持這種批判性思維訓練,學生就會從幼稚走向成熟,漸漸煉成一雙「火眼金睛」,正確區別事物的真假虛實、美醜善惡,從而實現在閱讀教學過程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將達到一定的層次。閱讀批判,可以是從「高於作品」的視角,對文本內容和形式進行肯定、闡釋、拓寬、補充等;可以是從「吹毛求疵」的角度,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反駁和匡正;更可以帶著讀者自己的品味進行更有高度和深度的解讀,張揚讀者的個性,真正實現個性化閱讀。當然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批判」應該是獨具慧眼,評判時要特別看重其「個性化」的表述。
(作者單位:安徽阜陽袁寨鎮江店小學)
推薦閱讀:
※觀點丨朝代的興衰滅亡,後人何必埋怨太祖們
※張明楷100條刑法實務觀點集成 | 值得收藏
※歷史教學中的史學觀點
※佛教的基本哲學觀點
※女人補鐵 男人補鋅-營養師王興國的觀點-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