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瓷器氣泡鑒定法》作者:劉進武

中國瓷器鑒定到底用什麼方法可以準確確定年代和窯口?應該按照自然科學發展觀去研究,馬未都說:用「眼學」解決是最快的,鑒定成本也是最低的。這對老百姓搞瓷器收藏最實在,因為老百姓在買瓷前不可能用科學儀器鑒定後再買瓷器,必須用自己的拿手武器來應對這樣水深的古玩市場,少花你手上的銀子,在別人沒有懂得什麼年代的瓷器情況下買下你自己可以看明白確定的瓷器,不要對鑒定產生不解,感覺到瓷器鑒定比醫生看病要簡單,按照工具書去寫作的。 我想把大部分「學術界」不太喜歡公開「氣泡學」的秘密告訴大家。本書把「氣泡學鑒定法」的神奇秘密武器展現給收藏愛好者,用我自己親身收藏的瓷器作為鑒定標本,這樣中國民間收藏愛好者看我這本書就可以認出有投資價值的瓷器。「文物打假」氣泡標本鑒定法一針見血的可以揭露利益面前的棉紗,這是現在我要下筆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 普及「氣泡學」瓷器鑒定法的知識,對於宏揚中國歷史文化有民族自豪的感受。中國開始文化產業時代,老百姓收藏發財時代來臨,別再買仿古瓷器,不再被忽悠把真瓷器賣出低價。 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後果,民間收藏愛好者都一眼認出真正有投資價值的瓷器,真的瓷器都自己收藏,剩餘下來的都是仿古瓷器,這些仿古瓷器就沒有投資價值,也就沒有市場了。那些製造仿古瓷器需要更長時間才可以獲得利益,仿古瓷器就會減少,這樣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 對於釉中之泡,古今中外的著作中沒有系統的論述過,沒有明確的提出過,這肯定是氣泡與工具書有關,利益面前,大家都不想把「撿漏財富」說出來自己也想遇見這樣的好事情。我自己就遇見過太多的「撿漏財富」,我的大部分收藏都是20多年來「撿漏財富」的積累。如果我說「撿漏財富」的故事,我經歷的就更多,每個瓷器背後都有個「撿漏財富」的故事。現在撿漏機會不多,但千萬別走眼花大價錢買個仿古瓷器。 其它一些老調陳詞的鑒定在這裡我不想說了,我要說的是「氣泡學」,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對一些重要的「窯口」建立中國瓷器的氣泡標本。說的更清楚就是建立每個「窯口」年代的氣泡標本,用科學根據來鑒定瓷器,這跟科學儀器分析建立瓷器標本是一樣的道理。 古代瓷器我進行了研究、探索、揭示出古代瓷器在經歷了千年的歲月後,在大自然的磨練下所發生的自然變化,氣泡變化特徵,是鑒定古代瓷器的理論基礎。發現古代氣泡變化也是遵循著它故有的自然規律這就是:「從明亮的圓氣泡變成渾濁的氣泡(氣泡變混);再從渾濁的圓氣泡變成不規則形態(氣泡變形);再從不規則形態變成有顏色的不規則形態(氣泡變色);再從有顏色的不規則形態變成另外的物質(氣泡變質:變質、消失、破泡)」。經過千年左右的氣泡變化全部過程,應用這樣氣泡變化過程就完全可以準確的鑒定瓷器年代,觀察到瓷器氣泡變化發生在那個過程,可以提取瓷器氣泡標本,作為今後鑒定其它瓷器的方法,這樣的瓷器鑒定法我叫它氣泡鑒定法。 瓷器中的「氣泡」產生必須具備:有胎、上釉、空氣、水份、溫度五個基本條件才能在燒制複雜工藝過程中產生自然現象的氣泡。古代燒制瓷器是用木材燒制,溫度不能夠穩定,控制不好就會在空氣和水份的作用下產生氣泡。瓷器中的「氣泡」是胎和釉的結合體,這樣的結合體(氣泡)是在不同的環境下才能形成氣泡。 仿古瓷器者喜歡低成本小範圍在家庭做房生產瓷器。仿古瓷器從古到今都有,進入21世紀仿古瓷器已經達到了顛峰造極的地步。對於中國瓷器年代鑒定我看用「仿古」兩個字比較準確,不要用「真假」兩個字,我的看法是中國瓷器沒有真假之分,只有仿古之分,這些仿古瓷器再過200年也都有價值又變成了真品,讓這些仿古瓷器現在沒有價值,更沒有收藏的市場。 而現在燒制的瓷器是在煤氣燒制的條件下溫度可以穩定控制,並且達到用電腦控制溫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形成氣泡,或者形成的氣泡密密麻麻,泡與泡沒有距離的感覺,根本不象古代「窯口」燒制的自然生產出來的氣泡,大家用顯微放大鏡一看就清楚。現在造仿用木材燒制瓷器古代瓷器實在不現實,「窯口」建立成本更高,以及現在木材價格更高,造成仿古瓷器成本太高,還需要土地管理局批准建立「窯口」,古代造瓷器工藝更複雜,仿古者會放棄。氣泡鑒定法是可以鑒仿論真,這為我鑒定瓷器找到了一個新的有效突破口。當我發現「窯口」瓷器中有同樣的氣泡時,可以利用這樣的氣泡標本鑒定瓷器是非常準確的。 客觀環境條件下:胎的材料、釉的組成、溫度控制三個因素是產生氣泡的必要條件,空氣和水份是產生氣泡的充分條件。古代「窯口」生產瓷器氣泡和現在景德鎮生產瓷器氣泡有本質上的區別,古代「窯口」生產瓷器氣泡是慢慢的升溫和降溫的生產過程,產生出現的是氣泡稀疏;現在景德鎮生產瓷器快速的升溫和降溫的生產過程,產生出現的是氣泡濃秘或者沒有氣泡。控制當時的客觀環境條件下是不能隨便改變的,不一樣的環境就產生不一樣的氣泡,在空氣和水份的作用下生成了瓷器中的「氣泡」。不同的年代「窯口」在不同的環境下才能製造出精美的瓷器,這樣就為我在「中國瓷器氣泡鑒定法」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我盡量做到理論系統化標準,研究瓷器中氣泡變化我叫它「氣泡學」,也稱微觀鑒定。 「氣泡學」也就是用60-100倍顯微放大鏡「觀察瓷器釉中氣泡」的變化,是燒制過程中客觀環境條件下溫度控制決定著瓷器氣泡排列的多少破損程度,每個朝代都有不相同的「窯口」,根據這個「窯口」的氣泡排列規律就馬上確定年代,速度非常快,只要我們記憶每個「窯口」年代的氣泡標本的圖片統一規律,我給你們這樣一個公式,大家就可以確定中國瓷器的年代,這樣的操作性比較強。 在此我只能對針對性比較強的「窯口」年代的氣泡建立標本,對我自己收藏過瓷器進行研究建立「窯口」年代的氣泡標本。我在鑒定中可以忽略胎的材料、釉的組成、溫度控制這些複雜的參數,關鍵研究釉中氣泡變化需要時間的這一個過程。所以,研究好「氣泡學」就可以決定瓷器中胎的材料、釉的組成、溫度控制的全部製造過程,釉中產生這樣的氣泡只能是這樣的「窯口」客觀環境下生產的瓷器,沒有其它條件可以生產出這樣的「窯口」瓷器了。什麼樣的時代創造發明新瓷器的「窯口」就會產生規定固定的氣泡,不相同的汝窯瓷器在同一個年代的「窯口」生產出來瓷器所產生的氣泡完全相同,這樣就可以確定汝窯瓷器氣泡鑒定法。這是中國瓷器氣泡鑒定法的基本理論。 但是,氣泡鑒定法也受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有顏色釉,醬釉、黑釉、有些深色釉覆蓋了造成氣泡變化不明顯甚至沒有氣泡,這樣氣泡鑒定法就不適合,低溫釉也不適合,沒有氣泡規律,造成有些瓷器有氣泡,有些瓷器沒有氣泡的原因;對於脫胎釉用強光照射比較透明的瓷器是沒有氣泡氣泡鑒定法也不適合,象這樣一些瓷器不需要建立氣泡鑒定標本;對於高溫釉,在1200-1300度青釉、粉青釉、汝窯、鈞窯、官窯、哥釉、青花、青花釉下彩都適合用氣泡鑒定法比較簡單;對於粉彩和琺琅彩不看繪畫彩,繪畫彩覆蓋了釉面的氣泡。 我在瓷器中直接提取有確定性的鑒定內容,主要是看釉面部分的氣泡來鑒定確定年代。但也不能說有氣泡就是古代瓷器,沒有氣泡就是仿古瓷器,還是要根據具體「窯口」具體分析才能做出科學鑒定。只要建立宋汝窯氣泡標本、宋鈞窯氣泡標本、宋官窯氣泡標本、宋哥釉氣泡標本、明宣德青花氣泡標本,收藏者就可以對比自己鑒定瓷器,來進行判斷是否是仿古瓷。總之,古代瓷器氣泡特徵是目前任何高科技都無法達到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這也就是古老的東西會自己說話的原由,它會向你訴說自身的漫長經歷在大自然變化過程,用自己的眼睛看氣泡標本比專家鑒定更可靠。 所以,要建立氣泡標本鑒定必須通過基本「眼學」學科,知造型、看紋飾、辨釉質、認窯口、鑒胎質來確定這個瓷器的年代,才能有效的提取瓷器氣泡標本。本書盡量以圖片形式說明清楚,你自己收藏瓷器氣泡和氣泡標本圖片不符合就一票否決,就和每個人鑒定DNA確定身份是一個道理,鑒定起來非常簡單容易,大家看到我這些「氣泡標本」,就拿出自己收藏的瓷器進行對比,可以鑒定出是否是仿古瓷器,成為收藏愛好者的實用工具書。讓收藏愛好者掌握「氣泡鑒定法」,分辨真假,使真正的文物受到愛護、保護,使祖國的遺產傳承下來。 在我確定「窯口」年代的氣泡標本時首先要確定這個「窯口」的瓷器年代,博物館的瓷器上手困難,這對提取不同年代瓷器標本就受到了限制,只能自己去收藏官窯瓷器,自己手上把玩過三十件以上的官窯瓷器才能成為鑒賞家和收藏家,用這些官窯瓷器作為氣泡標本,每個氣泡標本都對應著一個完整的瓷器,才能夠提取當時年代窯口的氣泡標本,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研究等待的工作,我準備二十多年了,大家今天才能夠直接應用這個窯口的氣泡標本來對比鑒定瓷器,實現人人都會鑒定瓷器。 用顯微放大鏡觀察到汝窯瓷器氣泡變混、氣泡變形、氣泡變色、氣泡變質、破損氣泡、死亡氣泡,一目了然,大家都可以成為專家,相信自己的眼睛,非常容易鑒定(對比汝窯瓷器氣泡標本);用顯微放大鏡觀察現在仿汝窯瓷器氣泡標本,密密麻麻的大小氣泡,氣泡之間沒有距離,一目了然,大家都可以成為專家,相信自己的眼睛,非常容易鑒定(對比現在仿汝窯瓷器氣泡標本2D)。 最後,作為中國瓷器研究者,本書有不正確的地方需要廣大收藏愛好者給以批評。更希望中國現在應該從小學開始上《文物課》宏揚中國歷史文化。

用放大60倍顯微放大鏡就可以看見氣泡標本圖片區別真假如下:

顯微放大鏡觀察到北宋汝窯瓷器氣泡變混、氣泡變形、氣泡變色、氣泡變質、破損氣泡、死亡氣泡,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鑒定 (北宋汝窯瓷器氣泡標本D)。

顯微放大鏡觀察現在仿汝窯瓷器氣泡標本,密密麻麻的大小氣泡,氣泡之間緊密沒有距離,層層堆積的大小氣泡,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鑒定(現在仿汝窯瓷器氣泡標本2D)。guzhi評級發布「宋代五大名窯」氣泡標本如下:

北宋汝窯氣泡標本

北宋鈞窯氣泡標本

南宋官窯氣泡標本
推薦閱讀:

【轉載】樹玫瑰問答
【轉載】嘆紅顏.恨紅塵.紅色妖姬
【轉載】可愛寶寶鞋!(含圖解哦!)
[轉載]【原創】金口訣五行數衍生運用
轉載:八字古論今解之《五言雜歌》 下

TAG:中國 | 瓷器 | 轉載 | 鑒定 | 中國瓷器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