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岩畫:穿越時空的珍貴文化遺存

「雙生圖」岩畫,中國岩畫學會標識的原型。吳甲才 攝

巍巍陰山,橫亘在內蒙古中西部。它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命線。生活在這裡的古代先民以驚人的創作力,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有陰山岩畫。

在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格爾敖包溝,有許多陡直的山崖、陡立的山岩、突兀的黝黑色山石,讓人較難靠近。就在它們的上面分布著上千幅神秘而古樸的岩畫。格爾敖包溝岩畫是陰山歷史文化印記的一部分,是數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偉大創作。

符號岩畫。吳甲才 攝

久遠的信息

格爾敖包是蒙古語,格爾是房子的意思,敖包是祭祀的堆子。「從這個蒙古語地名推斷,這條溝歷史上就有人居住,而且非常注重祭祀。」中國北方岩畫研究所教授周玉樹說。

一條涓涓細水在溝中流淌,幾十隻山羊在山崖間覓草,稀疏的樹木在山坳里搖曳。逆著溪流往溝深處走,在距溝口10餘公里處的黝黑色山石上,成片的岩畫進入眼帘,大多是人面像、動物等圖案,還有一些圖形至今尚未破解。

歷經數千年的風霜雪雨,那些鑿刻在石壁上的圖案仍清晰可見。岩畫大多朝南或朝西,傳達著久遠的信息,將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思想隱約展現出來。

格爾敖包溝岩畫的創作時代,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歷經青銅時代、春秋戰國、秦漢直至元明清時期。與這些朝代對應的北方游牧民族有鬼方、山戎、北狄、匈奴、鮮卑、突厥、敕勒、党項、契丹、蒙古等。岩畫展現了這些游牧民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和超凡的藝術才能。

仰望石壁上的岩畫,深感創作者鑿刻之艱難。據了解,古代游牧民族採用了自下而上攀援法等方法來鑿刻岩畫,製作方法主要有敲鑿和磨刻兩種。

線條粗獷樸拙

在格爾敖包溝一塊石壁上,有兩張相似的人面像格外引人注目。兩張人面像輪廓十分明顯,鑿痕較深,尤其是略顯誇張的大眼睛,注視著遠山和戈壁。令人稱奇的是其中一個人彷彿戴著一頂皇冠,另一個人的 「招風耳」的耳輪十分明顯,這就是非常有名的「雙生圖」,也是中國岩畫學會標識的原型。我區岩畫專家吳甲才說:「這幅岩畫線條粗獷、樸拙,構圖大氣傳神,是石器時代岩畫的經典之作。」

陰山岩畫的創作持續了近萬年。第一代岩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岩畫。第二代是春秋時期至兩漢時期的匈奴岩畫。第三代分為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岩畫。突厥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回鶻人岩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器的刃劃刻而成。党項人岩畫大多是敲鑿而成。第四代岩畫是元明清時期岩畫,分敲鑿岩畫和顏料岩畫兩種。顏料岩畫為蒙古民族所特有,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成顏料塗於岩石上。

尚待破解的無名岩畫。 記者 阿榮 攝

閃閃發光的頭像

格爾敖包溝有3處岩畫較集中,陡立的山岩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人面像。我區岩畫專家在1處山岩上發現「三皇」之一「地皇」的形象。這幾處山岩已被鐵絲圍欄封護起來。「地皇」像距離地面6米左右,地面是一片開闊場地,可供很多人同時祭祀。

我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說,其中「三皇」的說法以司馬遷的《史記》為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從格爾敖包溝到默勒赫提溝,不足5公里。「默勒赫提」是蒙古語,意思是有大量青蛙的地方。在這條溝南側的石壁上,上百尊頭像岩刻造型各異,多數頭像呈「閃閃發光」狀,有的還戴著皇冠。河溝北側的石壁上有一尊「人皇」像,其頭部「閃閃發光」,身體較完整,有脖子、胳膊、肚子、腿等,姿勢也很優雅。距「人皇」像不遠處有一尊被當地人稱為「紅綠燈」的「皇」像。走近觀看,只見 「皇」的上邊有一個巨大的金冠,金冠大約是「皇」身體的兩倍,金冠上面有6個大小相等的圓圈,一條豎線從「皇」的頭頂穿過金冠。在河溝南側的另一個石壁上,也有很多「閃閃發光」的頭像。岩畫專家在約25米高的陡峭山崖上也看到了「皇」的頭像。 「默勒赫提溝有很多閃閃發光的頭像,或代表『人皇』等,也可能有其他的含義。」 周玉樹說。

蹴鞠岩畫。吳甲才 攝

史前蹴鞠岩畫

在格爾敖包溝,舞蹈、體育圖形的岩畫很少見。然而,我區岩畫專家在實地考察時發現了一幅極其珍貴的史前蹴鞠岩畫。岩畫中間一人騰空躍起,腳下有一顆球,其餘3個人圍著他;岩畫上方和下方有兩位騎者,正在一旁觀看。

蹴鞠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蹴鞠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體育活動。2006年,蹴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岩畫專家實驗和分析,初步確定這幅岩畫的產生時間大約在距今5000年左右。岩畫的斷代至今還是世界岩畫研究領域的一座大山,目前雖有多種斷代方法,但都很難給出一個具體的時間,即使給出了也有較大程度的偏差。」 周玉樹說。

「蹴鞠岩畫的產生,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人們在生產勞作之餘能夠進行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同時也說明當時這一帶居住的部落已經聚居了較多的人口,適齡兒童或青年相對較多,生活條件較好,食物充足。從蹴鞠岩畫內容來看,踢球的隊員有4個,應該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抗,是否有球門不得而知,怎樣才是勝負也無從考證。但從遠處兩個騎者觀看的情況看,這種體育活動已吸引了一些觀眾的眼球,雖然觀眾人數並不多。當時的鞠,應該是用牛毛滾成的牛毛球,而不是用皮革製成的皮球。」 周玉樹說。

周玉樹介紹說:「蹴鞠岩畫的產生證明了當時這一帶的原始人類已經掌握了馴牛技術。牛毛鞠的製作一般在春天,當牛脫毛的時候,人們把牛毛一點點刮下來做成牛毛球。如果牛在野外,還沒有馴化是不能做成牛毛鞠的。在幾十年前的北方農村和牧區,人們還在大量玩耍這種用牛毛做成的鞠,俗稱牛毛球。這種牛毛球的玩法有兩種,一種是比較小的鞠,小孩們用來相互投擲、擊打,或把這種球打到房上去,滾下來的球看誰最先搶到。還有一種玩法是將牛毛團成比較大的鞠,用來踢玩,2個人、4個人或6個人都可以踢耍,對手之間約定簡單的規則,勝負的確定也很簡單,主要目的不是比賽而是娛樂。」

格爾敖包溝岩畫用圍欄進行了封護。記者 阿榮 攝

永不泯滅的印記

和陰山其他溝壑的岩畫一樣,格爾敖包溝岩畫也有著自己鮮明的地理環境。因為一般情況下,有岩畫的地方,附近肯定有水源。站在一處高地,看到一戶牧人家旁溪水潺潺,可以想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先祖逐水草而居,在牧歌悠揚、炊煙繚繞的游牧生活中,興之所及,一邊看著自己滿山的牛羊,一邊在溝旁的岩石上刻刻畫畫。這些遠古的生活畫面,凝固成了一個個永不泯滅的歷史印記,從而使岩畫賦予了民族文化符號象徵的鮮明意義。

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藝術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而古代游牧民族把他們的生活刻畫在岩石上,讓生命的印記穿越時空,成為浩蕩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珍貴文化遺存。


推薦閱讀:

史上最好的西澳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
視頻 與摩根 弗里曼一起 「穿越蟲洞」 (第二季)1—9
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驚
穿越回到40年前,上海居然是這樣的!
產品館|如果穿越回古代,沒有護膚品的你,該如何「美顏」?(上)

TAG:文化 | 穿越 | 時空 | 岩畫 | 穿越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