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五點思考
2014年3月29日,社會救助與社會工作介入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辦。該研討會由民政部社會工作司支持指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中國社會報社舉辦,旨在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為研究制定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專項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社工介入的必要性何在?
5月1日即將實行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第一次將社會工作寫入了國家法律法規。
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司長王金華指出,對於社會工作來說,這一法規具有里程碑意義:一是豐富了社會救助體系,確立了社會力量和社會工作在社會救助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使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領域、服務社會救助對象獲得了法律依據;三是為社會工作從社會救助領域向其他領域、由社會救助對象向其他有需要的對象延伸開闢了立法起點,提供了立法示範。
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認為,我國傳統社會救助在救助方式上比較重物質、輕服務,在救助目標上主要是托底線、保生存;隨著社會救助的發展,單純的物質救助越來越難以滿足救助對象的多元化需求,迫切需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
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介入社會救助,社會工作究竟可以幹什麼?
北京大學教授王思斌提出,社會工作可以在社會救助中發揮三方面作用:一是專業基礎作用,主要是提供物質救助、心理疏導等專業性、基礎性服務;二是理念支持作用,所有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都應以救助對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改善需求為本,將貫徹實施法律政策與提供社會工作式的人文關懷相結合;三是功能發展作用,推動建立富含社會資本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增強救助對象的自助生活能力,發展社會功能。
社會工作可以發揮多方面作用,但很多時候是綜合發揮作用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陳濤表示,應組建綜合化的社會救助社工隊伍,每位社工可以有不同的任務側重和專長,但必須互相配合、作為一個整體來行動。綜合化的社會救助社工隊伍主要承擔社會救助的各項具體服務職能,扮演直接服務者、評估者、轉介者、倡導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這種模式可以保證服務的整體化,也更有利於實現新型救助的發展性和預防性目標。
社工如何進入社會救助行列?
社會工作可以在社會救助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用發揮的前提是社工通過合適的途徑進入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的行列。
北京市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王昌倫建議,一方面,要加大民政事業單位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力度,明確崗位數量和專業技術職務等級,配備具有相應能力的專業社工;另一方面,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強與民辦社工機構的專業合作。
展開剩餘62%
推薦閱讀:
※非獨夫婦搶生二孩訴社會撫養費徵收第一案開庭:聚焦適用法律
※與精日有關的幾點想法(純屬個人觀點)
※道、術、勢管理的精髓
※血染紅鈔零四
※小恩小惠成今天社會交往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