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經歷的兩個世界:教養無法彌合的階層鴻溝

春節期間,一個從男朋友家憤而離開的上海女孩,引發了不少人的討論。一個上海中等收入家庭的女孩,到男朋友的江西老家過年,結果看到昏暗的燈光、簡陋(在城裡人的眼光里)的年夜飯,看到凋敝鄉村後的震驚和失落,在論壇中求助後,她決定第二天分手、回家。1有人支持女孩的做法,我也表示理解,畢竟她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雙方家庭的經濟條件、生活環境,直接深層影響雙方的「三觀」,直接關係到兩個人在婚後日常交流中的順暢程度,這在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中不勝枚舉。和菜頭撰文說,這姑娘缺乏的是「教養」,在春節如此重大的節日期間,她把筷子插在碗中拍照,本身已經違背了基本的教養,憤而離開,對這個農村家庭費心準備的年夜飯、以及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我甚至能想像到那對江西夫婦聽說兒子帶回上海女朋友的興奮,忙前忙後地準備,以及知道這個消息的失落。無論你對農村的現實生活有多麼失望,完全不考慮他人感受的行為,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各方觀點都有道理,然而從這個上海姑娘的表現中,我感受到一種更深的憂慮。我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懂得尊重人,即便發生這個姑娘的遭遇,更有教養的人恐怕也不過是強顏歡笑,堅持到回上海,然後找出其他理由提出分手,再不往來。我們除了指責這個缺乏教養的姑娘之外,更可悲的是,看到中國的階層分化愈發得不到彌合。

2中國階層分化最直接的體現是城鄉二元,這始於建國後的城鄉政策差異,別看我們的革命曾經用過「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但是一旦取得政權進入城市之後,對農村的「統購統銷」政策,讓中國的鄉村變成了城市的供給基地,還不許漲價。嚴格的戶口限制了人口流動。久而久之,城鄉在經濟上的差異,逐漸轉化為更深層的不平等。在知青時期都暴露出來,很多知青的父母都是從農村革命進入城市,但是早已習慣城市生活的他們,已經毫不掩飾對農村生活的鄙視,甚至城鄉身份的不平等也體現出來,閻連科曾經談到一個農村青年企圖強姦女知青,被判死刑,而一個男知青強姦農村女青年,女孩自殺,男知青逃回城,不了了之。「直到今天,對於知青我都沒有如許多人說的那樣,感到是因著他們,把文明帶進了鄉村,是因為他們在鄉村的出現,才使農村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和文化。於我最為突出的感受,就是因為他們的出現,證明了城鄉的不平等差距。」閻連科說。這種差距曾一度在改革開放中試圖彌合,上世紀80年代,與城市相比,農村享受改革紅利更為直接,從包產到戶到鄉鎮企業熱潮,農村在經濟水平層一度逼近城市。這種美好的夢想很快就被打破,鄉鎮企業在國有企業改革、外企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後,競爭力迅速下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對中國的農產品價格的嚴重衝擊,也有對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因此在「內卷化」嚴重的中國農村,「農民工」成為重要的出路。

3過年的時候流行一個段子,「上海寫字樓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擠上火車,陸陸續續回到鐵嶺、回到胡建、回到河南、回到廣西,名字又變回到了桂芳、翠花、秀蘭、大強、二餅、狗蛋……」這個段子不切實際的地方在於,這些翠花和狗蛋,在寫字樓里真的被叫做Linda和Michael嗎?或許是的,但是真正享受Linda和Michael這些洋名字的,恐怕在日常郵件里都在用英文,平時一句話恨不得帶三個英文詞的4A腔,他們大多是211大學的畢業生(近年來的教育統計數據說明,211大學中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在日益下降,晚些時候再分析原因),回到的故鄉也並非是鄉村,頂不濟也是二三線城市。那些翠花和狗蛋,恐怕大多是寫字樓里的保潔和保安而已。我不想用「真實中國」這樣的表述,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是真實的中國,凋敝的鄉村同樣是真實的中國,當今中國的複雜性也難用真實來概括。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是,中國日益形成超大型城市和凋敝鄉村等不同的世界,不同世界的生活彼此平行。一個城市中產階級,在談論電影和話劇、股票與全球經濟、孩子是學法語還是學小提琴、度假去歐洲還是斐濟,而底層農村,討論的則是哪兒的打工工資高一點、除外打工歲數大了之後回鄉開個小飯館、年輕人能不能娶到媳婦、村裡有哪些補貼能多拿三百塊、孩子明年考不上二本只能上大專……如果讓這樣兩個家庭通過婚姻發生聯繫,恐怕婚後也是個悲劇。其實這個上海姑娘遇到的,也是小概率事件,通過高考和工作,讓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男女遇到一起,並且結合,幾率越來越小。我們的祖輩跟隨革命,從城市進入農村,我們的知青父輩們已經不適應知青的生活,而到我們這一代人對農村的理解更多還停留在抽象層面,如果再到生活與互聯網時代的新新人類來說,凋敝的鄉村在他們的印象中,恐怕了解程度甚至趕不上月球上的環形山。過去,我們曾經懷著美好的夢想,覺得高考就可以彌合階層的分歧,讓寒門學子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可是,殘酷的現實是,與城鄉人口比例參照,農村學生上211大學的比例在日益降低,為什麼?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比例差異增大,尤其是在所謂素質教育的時代。重點小學、重點中學的師資力量大多集中在城市,同時家庭教育的遺傳也是重要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經濟條件等都在影響著子女的教育,在城裡小朋友學鋼琴、英語、馬術,出國旅遊、上各種補習班的時候,農村的小朋友們大多還沒有見到過這些東西。

4這種斷裂,正在加大。那個上海姑娘沒教養的行為,即便加上教養,也無法改變她對凋敝鄉村的厭惡,哪怕是同情,也不過是參加一些慈善活動來幫助他們,但不會想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更不用提嫁入農村。(希望朋友們不要用個人嫁入農村的經歷來反駁我,我們看的是整體趨勢。)對於那個上海姑娘為代表的階層來說(當然她還算不上中產階級),更可能的是找一個上海本地的白領男,或者二三線城市、家中沒有生病的老人、沒有貧窮的兄弟姐妹、出身於211名校的男生,然後兩個人為了把孩子送到市重點或者國際學校而努力,也許他們的孩子會變成中產階級,不過一定與那個江西山區一樣的農村無緣。而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數在城裡做著底層的工作,清潔工、保潔員和保安,收入無法支撐他們在城裡買房子,即便他們的戶口從村裡轉到了鎮上,與城裡人相比,他們的身份依然是「農村人」。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對外來城市務工人員的調查項目,第一代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具有更少的城市生活經驗,大多期待在城裡掙點錢,然後回家開個小店。可是,對於80、90後的新一代務工人員來說,他們會上網,懂得城市裡的生活規則,工作之餘他們也會買來淘寶同款,跟著城市的時尚。可是他們無法真正進入城市生活,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樣的現實門檻會擋住絕大多數人的「城市夢」。回不去的鄉村,進不來的城市。還有一些非重點大學的畢業的農村學生,形成的「蟻族」,這些人構成了如今的城市底層群體,每個大城市有賴於他們的辛勤工作,卻無法許給他們一個未來,就像那個決絕的上海姑娘一樣。三十年前,城鄉二元格局,會因為人口流動的限制,儘管有兩個不同的世界,但大多數時候,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集,但是在這個時代,一方面因為教育的因素,階層的斷裂正在加劇,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階層之間的接觸也在日益頻繁。前段時間,那個把辱罵自己的食客燙傷的火鍋店員,還有年前在網路上流傳的「農村兒媳」,以及如今這個上海姑娘,都是這種現象的不同側面體現。如果再開一些腦洞,杞人憂天一下:這樣的階層衝突會導致什麼樣的未來?我不知道,只能做一些猜想,大量的農村空巢家庭,譬如畢節的留守兒童,是否會有更多的反社會人格?日益固化的社會階層,是否會因為彼此的隔閡而加劇衝突,一個沒有教養的上海女孩,從某種程度上也為階層衝突買下了隱患,或者可能提供更多的導火索。一切都在未定之中,但一個上海女孩的故事能引發這樣的討論,已經是釋放出一些值得我們警惕的信號。微信號:yayu113
推薦閱讀:

如何讓你喜歡的女孩主動和你親熱
7歲就「當媽」的小女孩,看到她鍋里煮的一頓飯,再也忍不住了!
如何看待「成長中最殘酷的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
有哪些適合買給八九歲的妹妹看得有一定深度的讀物?
絕對蜜秘:張嘉倪教你做個職場心動女孩2

TAG:上海 | 世界 | 教養 | 經歷 | 階層 | 女孩 | 階層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