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與順治無「瓜葛」 吳三桂不是天生漢奸
(清順治皇帝像)
"江城細雨碧桃村,寒食東風杜宇魂。欲吊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自從清初大詩人吳偉業(梅村)這首詩傳世以來,人們一直把清朝"四大疑案"之一的"順治皇帝出家"與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聯繫起來,有相當一部人認為董小宛曾經嫁給順治皇帝,兩人情投意合,誓同生死,所以,董小宛死後順治皇帝馬上出家。這種觀點看似浪漫,實則無稽,系文化史的一個誤區。
將美人與英雄們聯繫在一起乃是東西方人的一個通病,所謂"英雄征服了世界,美人征服了英雄"(西方名言)、"英雄難過美人關"(中國名言)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順治雖然不是什麼大英雄,但董小宛卻是公認的美女,異族皇帝與漢族美人,纏纏綿綿,這個題材,可以寫上好幾部電視劇,但把它硬套在順治與董小宛身上就顯得十分牽強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十三歲與二十七歲
在近代中國,順治皇帝與董小宛都算得上是名人。
為了使生活在當代的讀者能夠進一步了解這兩位名人,我們不妨對他(她)們的情況作一簡單的介紹。
順治本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稱帝後的年號,但明、清兩代的中國,尤其是清代,人們大多以皇帝的年號指皇帝,所以,順治也就成了愛新覺羅·福臨,亦即清世祖的代名詞。
有一位專門研究人的名稱的名稱學前輩,在研究了中國歷史上幾百位皇上的名字以後,得出了一個頗為有趣的結論,據他說,有的皇上名字名不符實,如唐高宗李治,他在當政時,天下已呈亂象,有的則名至實歸,如清世祖福臨。
福臨是清朝二任帝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無論是按照立嫡以長,還是按照立嫡以賢的傳統,他原本都與皇位無緣。
可這位九阿哥卻天生有福,不僅坐上了皇帝寶座,而且還憑空撿來一隻"肥鴨子"--從李自成、吳三桂的手裡奪去了明朝的萬里江山。
登上皇帝寶座,福臨靠的是皇叔多爾袞,竊取明朝江山則因有了大漢奸吳三桂。而這兩人幫他也都出自偶然。
就以奪取大明江山為例,直至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為止,福臨和他的那些臣子誰也沒有想到要當全中國的皇帝。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後裔,他們的祖先雖然曾經跨進過古長城,佔領過中原的大片土地,但那已是遙遠的過去了。對於現在的這些女真族後裔來說,長城以南一直是個神秘的國度。他們的鐵騎可以叩擊長城的關隘,卻始終難以叩破對南方的恐懼。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跳了出來,願當嚮導。
吳三桂也不是天生的漢奸胚子。
當李自成率軍襲破北京時,吳三桂懾於起義軍的聲威,曾一度動過歸順李自成的念頭。可是後來當他看到農民起義軍"所過州縣不留軍兵",聽說老父吳襄及一大批明朝大臣"榜掠追贓",尤其是聽說他留在京師的愛妾陳圓圓竟被義軍將領劉宗敏奪走時,才"衝冠一怒為紅顏",決定賣身投靠降清。
連老天爺也似乎給福臨降福。李自成派遣的先鋒官唐通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地名)與清軍先頭部隊相遇(注意:以往較為流行的說法是說清兵於一片石大敗李自成,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在一片石迎戰清兵的是唐通,詳參《清史稿·世祖本紀》),雙方互有勝負,接著,李自成率軍二十萬,親自出戰。誰料"是日大風,塵沙蔽天",而且風向是由北向南刮,李自成所率義軍被風沙迷住了雙眼,不能很好地投入戰鬥,結果敗下陣來。
接著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吳三桂窮追不捨,多爾袞的部隊不費吹灰之力越過山海關,佔領了北京。
福臨也因之由滿州汗國的皇帝一躍而成為君臨赤縣神州的中國君王。
介紹完順治皇帝之後,我們再來說一下董小宛。
據《辭海》,董小宛本是"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她生於公元1624年,卒於公元1652年。系"冒襄(辟疆)妾"。
《清史稿》上沒有收入,《明史》中也沒有關於董小宛的記載。
好事者如陳衍在《石遺室詩話》,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雖然都對董氏作了一些記載,但關於她的最權威史料當推其夫冒辟疆的《影梅庵憶語》及《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
關於《影梅庵憶語》,由於前人吟詩已多,我們這裡不再轉述原文。當時的大文豪龔鼎孳曾有《賀新郎》詞一首,敘其讀《影》之感。詞雲:
雁陣橫秋巷,乍憑蘭玉梅影到,同心遙遣。束素亭亭人宛在,紅雨一巾重泫。理不出,亂愁成堇。騎省十年蓬鬢改,嘆香熏遺掛痕尤淺。腸斷譜對花展。帳中約略芳魂顯。記當時,輕綃腕弱,睡鬢雲扁。碧海青天何限事,難倩附書黃犬。借棋日酒年寬免。搔首涼霄風露下,羨煙霄,破鏡猶堪典。雙鳳帶,再生剪。
有人附會詞中"難倩附書黃犬"一句中的"黃犬"系代指清廷太監,以此證明董小宛確曾被順治收入宮中。
"犬"者,狗也。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以"貳臣"的身份腆顏事清的龔鼎孳敢罵清王朝的太監是狗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黃犬"一詞系用《晉書·陸機傳》中的典故:"初,機有駿犬,名曰黃犬,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取消息不?"犬搖尾作聲。"根本與太監無關。
值得一引的是冒辟疆的《如皋冒氏嚴書·家乘舊聞·亡妾董小宛哀辭》。
這是一篇有韻之文,計有二千四百字,共用二百四十韻。
冒氏在文前小序中說:"小宛自壬午歸副室,與余形影麗者九年,今辛卯獻歲初二日長逝。"
按壬午系明崇禎十五年,亦即公元1642年,辛卯系清世祖順治八年,亦即公元1651年。
冒辟疆在文中說董小宛:"夙嬰驚悸,肝膽受傷,恆於春半,瘦削肌香。禍觸風寒,季夏十七;泬哉沉綿,遂成疢疾;痰涌血溢,五內崩舂;虛焰上浮,熱面霞烘。參苓雜役,無補真損;長夜悴蹙,朝起內忍。移居靜攝,舉室含凄,猶掠豪犀。位置黃花,淡妝逑影;頻移絳蠟,詳審逸靚。恰逢小試,攜兒邗關;屢趣我行,經月乃還。初臘馳旋,兩眼一見,脂玉全削,飄姚徒倩。一息數喘,嬌喘氣幽;香喉粉碎,靡勺不流。火灼水枯,脾虛肺逆……"
從冒辟疆的悼亡之作中我們可以看出,董小宛死於"痰涌血溢,五內崩舂""脾虛肺逆"的疢疾。
關於疢疾,有人詮釋為"即肺結核"(顧容、姜光斗《關於董小宛的結局》),這是不確切的。
疢,讀作趁,本義是指熱病,後引用為病義。《詩·小雅·小弁》中有"疢如疾者"。鄭玄箋雲:"疢,猶病也。"
將"疢"與"疾"聯繫在一起組成的"疢疾",其義就是指一般的疾病。《孟子·盡心上》中有:"人之有德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用的就是這個意義。
細觀董小宛的病狀,雖然有幾分像是肺結核(時稱癆病),但細觀其中"肝膽受傷"、"脾虛肺逆"等語,我們又不難發現董小宛的病似乎又不是癆病,至少不只是癆病。
不管怎麼說吧,董小宛是死於冒辟疆的家中,這一點已成為鐵證。因為冒辟疆就在這篇《亡妾董小宛哀辭》中有"今幽房告成,素疢將引,謹卜閏二月之望日,安香魂於南阡"的記載,據時人記載,董小宛死後的葬處即為有名的影梅庵。
大清帝國的順治皇帝究竟與死於民間的民女董小宛有無瓜葛,讀者可以自己去判斷。
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的是:通過我們上面的介紹,讀者諸君可能不難發現,董小宛生於公元1624年,而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則生於公元1638年,兩個人整整差了十五歲。
倘若不是福臨亦即順治皇帝娶董小宛,而是董小宛"娶"順治,這還差不多,但在一個絕對的男性中心社會,絕對盛行大夫小妻的封建時代,一個男人娶一個比他大十幾歲的妻子已是不可想像的了,而當這個男人是貴為萬民之主的皇帝時,這種反常的行為簡直就像太陽從西邊升起一樣,只能是個"天方夜譚"。
也許有人會舉出明朝的憲宗皇帝朱見深和他的妃子萬氏的例子來為順治與董小宛相戀辯護。
的確,明憲宗朱見深是比他的妃子萬氏小了十九歲,但大家不要忘了:
一、萬氏是在朱見深十六歲,她本人三十五歲時才成為朱見深的妃子的。
二、朱見深之所以娶萬氏,是因為萬氏從打朱見深生下來就在朱見深身旁充任朱見深的玩伴兼保姆,二人之間有極深的感情淵源。
而順治和董小宛卻不具備這些條件。
我們知道,董小宛死於公元1651年,順治生於公元1638年,換言之,董小宛死時順治只有13歲,就是皇帝天生龍種,各方面都早熟,再減去兩年,斷無一個11歲的小毛孩子,愛一個風姿綽約的成熟少婦愛得死去活來的道理!何況順治皇帝在順治八年,亦即公元1651年八月大婚以前,一直生活在母親孝庄皇太后的身旁,不僅國事要由乃母垂簾,就是日常起居也常由母親照顧,董小宛根本不具備萬貴妃那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好事者們是頗具文學想像力的。為了使人們相信董小宛進過順治的後宮,他們又拉出了一個姓董鄂氏的女人。
這個董鄂氏是誰?她與董小宛有什麼關係嗎?
弟媳乎鬼魂乎
董鄂氏通作棟鄂氏,《清史》有傳。
《清史稿·后妃傳》:"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甚厚,寵冠後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追謚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合葬孝陵,歲時配飧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這段記載中的"十三年"、"十七年"均指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和清世祖順治十七年,亦即公元1656年和公元1660年,這個時候董小宛早已在豐都城裡為鬼,要說董(棟)鄂妃是董小宛,那除非說前者是後者的鬼魂。
關於董小宛不是董(棟)鄂妃,這裡就不多說了,讀者諸君如有興趣可以參閱孟森的《董小宛考》和劉璐的《董鄂妃與董小宛》。
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這段公案似乎到此就應告一段落了。但是,關於這位董(棟)鄂妃我們卻覺得有必要再說上幾句。
有人認為董(棟)鄂妃是順治皇帝的兄弟媳婦。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劉璐、顧啟、姜光斗等,但其"始作俑者"卻是一個"洋鬼子"湯若望。
湯若望,外國名叫JohannAdamSchallvonBell。此人生於公元1591年,卒於公元1666年,是德意志人氏,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於明末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在葡萄牙殖民勢力的支持下來到中國,曾在北京學習漢語,繼往西安傳教。公元1630年,他被崇禎皇帝宣召回北京,參與修訂曆法,編成《崇禎曆書》。明政府為阻止清兵入關,曾命他監鑄紅衣大炮。清兵入關後,湯若望投歸清朝,任欽天監監正。清朝康熙初年為楊先光所參劾,下獄,次年出獄病死。
湯若望在一篇記敘清初宮廷逸事的文章中,言之鑿鑿地認為董鄂妃是順治皇帝弟媳,並且指明董鄂妃的第一個丈夫是順治皇帝的第十一弟。
考諸清史,清太宗(順治之父)共有子十一人,這十一人中除了順治皇以外,另有三人無傳,其餘的七個人是:
肅武親王豪格、輔國公葉布舒、承澤裕親王碩塞、鎮國谷厚公高塞、輔國公品級常舒、輔國公韜塞、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
所謂順治皇帝的十一弟,那就是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清史》上有傳。《清史稿·諸王傳》:"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順治十二年封襄親王,十三年薨。予謚。無子,爵除。"
《清史稿》中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到博穆博果爾與董鄂妃有什麼關係。
據今人考證,董鄂氏在嫁給順治皇帝以前確曾嫁過人,但她所嫁之人是否真的像湯若望所說的是順治皇帝的十一弟,不好肯定。
博穆博果爾的生身母親是皇太極的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在太宗皇帝的眾多后妃中排名靠前。
博穆博果爾死後受到的待遇"爵除"有些讓人感到費解,儘管《清史稿》中對於"爵除"的解釋是因為"無子",但倘若此公與皇帝(順治)關係密切的話,"無子"可以過繼,也不至於"爵除"。
總而言之,博穆博果爾與他的幾個哥哥相比,其身後之事是最為撲朔迷離的。在沒有找到別的反證的情況下,筆者倒寧願相信董鄂妃就是順治皇帝的弟媳,亦即博穆博果爾的夫人,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清史稿·諸王傳》中的言外之意。
董鄂妃的身世既已搞清,那麼,我們更加可以否定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所謂的"生死戀"了。
中國人向有敷衍"才子佳人"入戲的傳統。稱董小宛與順治皇帝曾有過一段戀情的人最初是在研究《紅樓夢》時,作的"索隱"。這種"索隱"早已被紅學界視為不經之談,但後來卻走出"象牙之塔",流傳於民間,甚而至於有《冒辟疆與董小宛》的京劇問世,編造出小宛入宮後,冒氏痛不欲生,買通清宮太監,喬裝宦者,入見小宛,後來事敗,董被賜自盡,冒被凌遲處死的故事。
摘自《顛覆歷史》作者:張志君出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
※被人稱作「文化漢奸」的張愛玲,反而越來越火,為什麼?
※俘虜文天祥,滅亡南宋的漢人張弘范,是漢奸嗎?
※此人堪稱最可惡的漢奸,害死200萬百姓,後全家被殺,活遭蹂躪死
※揭秘清初第一大漢奸,一封奏摺殘害百萬漢人,原因令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