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陰陽平衡

人體的陰陽平衡   就人體而言,日常的生理活動都是以物質為基礎,它依賴的是陽氣的作用,而陽氣的產生又依賴於陰精。《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如果陰陽不能彼此為用,導致分離,那麼人的生命活動也會隨之停止。   陰陽消長的關係正如《易傳·繫辭》中所說:「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的對立雙方是處在不停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之中的,雙方一直維繫著此消彼長的狀態。比如白天變成黑夜,黑夜再變成白天,這就是宇宙的變化規律。太極圖的中間是一條S曲線而非直線,即說明陰和陽總是處在不斷的消長之中。如果脫離了這個規律,就會出現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   針對人體來說,我們的生理活動為「陽」,體內的營養素為「陰」,要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必須消耗掉一定的營養素,此即「陽長陰消」。而「陰長陽消」則是營養素的新陳代謝,又必須消耗掉生理活動能量,如此,就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陰陽一方出現偏盛或者偏衰的狀況,不能維持相對的平衡,人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理反應。  《易傳·繫辭》中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裡講的就是陰陽轉化的關係。萬物之間的陰陽兩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使陰陽長期共存,維持平衡和穩定的局面。   當我們體內的陰陽出現失衡時,我們的身體便會表現出相對應的病症,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記載:「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在對這些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醫生關於「由陰轉陽」或者「由陽轉陰」的說法,這就是利用陰陽轉化的道理來重新恢復體內陰陽的平衡,以實現治病的目的。   那麼「陰陽平衡」又是什麼呢?所謂的陰陽平衡,指的就是陰和陽之間保持的相對協調和穩定的狀態。世間萬物時刻都處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陰和陽也是如此。所謂「此消彼長」,最後必定會形成相對的統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當中說:「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意思是說,陰和陽的中和才能促進萬物的生長,這是天地之間最大的法則。   其實,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一種相對且動態的平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中,人體的活動也是如此,比如體內氣的升降、血液的循環、物質的代謝、精氣的轉化等,都在不停地運動之中。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所言:「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處在陰陽消長的轉化中,那麼宇宙便也會總是處在瞬息萬變的狀態,自然也就不會有生命誕生和存活。所以說,只有保持這種陰陽的平衡,才能維繫我們所生存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同時維繫人體生命活動的穩定,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健康。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   人體就像是一台結構複雜的機器,每個內臟皆負責不同的功能,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協調,以維持整個身體的正常運轉。人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是維持我們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而人體內陰陽的平衡則是生命活動的根本。  《黃帝內經》中記載:「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人體的陰陽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出現陰陽偏盛或者偏衰的情況,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人體的正氣分「陽氣」和「陰精」,致病邪氣分「陽邪」和「陰邪」;陽邪多則導致陽盛傷津之熱症,陰邪多則會產生陰盛傷陽的寒症。此外,如果陽氣衰竭不能制陰,就會導致陽虛陰盛的虛寒症,假如是陰精虧損不能制陽,則會導致陰虛陽亢的虛熱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會使人健康、有精神,而一旦陰陽失衡人們便會患上各種疾病,出現早衰的情況,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養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維持體內陰陽的平衡。一般來說,人體陰陽的平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酸鹼平衡。正常情況下,血液的酸鹼度會保持在7.35~7.45之間,此時人體的免疫能力正常,很少會出現生病的狀況。但是,假如我們食用了過多酸性或者鹼性的食物,使血液呈現偏酸或者偏鹼,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比如血液偏酸會降低體內鈣鹽的含量,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引起各種疾病,常見的有食欲不振、駝背、便秘、齲齒、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胃潰瘍和腦溢血等。因此,為了避免酸鹼出現失衡,我們必須對飲食進行合理搭配,水果、蔬菜等是鹼性食品,而魚、肉、蛋奶等屬於酸性食品,在飲食中我們要注意葷素的合理搭配,這樣不但可以避免酸鹼的失衡,也能保證身體的健康。  其次,動靜平衡。我們的生命總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現代的醫學專家認為,生命不僅要運動,還需要靜養,需要動靜結合。理想的分配是三分運動七分靜養。運動,鍛煉的是我們的筋骨,當我們進行全身性的運動時,能夠有效增強氧氣供應,增加肺活量,使血液循環加快,進而促進腸胃的蠕動,達到預防疾病和延緩衰老的目的。但是運動過量的話,會使體內的能量消耗過多,對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此時,我們需要用靜養來調節身心,靜養鍛煉的是我們的精、氣、神,當肌肉和大腦的神經處於鬆弛狀態時,體內的血液流量會比平時提高15~16倍,以促進血液的循環,為全身的組織器官輸送足夠的營養素。所以說,只有動靜合宜,保持身體動靜的平衡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進一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最後,心理平衡。每個人在社會上皆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人際關係,和周圍環境的這種平衡對我們的健康很有益處。一旦這種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時,人們往往會失去心理的平衡,陷入苦惱和煩悶之中,這對健康是很不利的。因此,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我們必須要對別人多一點理解、愛心和誠心,只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使我們擁有一顆樂觀的心,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記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機能的下降和衰老都是陰陽失去平衡的表現,再複雜的疾病都可以用「陰陽失調」和「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的理論來概括。陰陽任何一方的虛損和亢盛都會引起相對的生理反應,導致疾病的發生。   我們的生命活動除了要以自己身體內的陰陽作為依據之外,還必須和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記載:「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地。」其中又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進一步地闡述了人體和大自然的緊密關係。   所以說,唯有保持體內陰陽的平衡以及人體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才能維持健康,達到延年益壽和養生的目的。人體為什麼會陰陽失衡  人體陰陽的平衡並非固定不變,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因此,陰陽平衡很容易會被打破。這是因為陰陽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並非絕對的靜止的平衡,陰陽兩者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但在正常情況下又維持著相對的穩定和協調,如此,才有我們身體的健康。   前面我們講過,陰陽雙方的關係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等。當其中的一方出現偏盛或者偏衰的情況時,另一方就會代償彌補,此時體內的陽氣和陰精如果沒有辦法維持正常的平衡,那麼陰陽也會隨之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具體來說,導致陰陽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體的老化   我們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也是不斷老化的過程,從出生、成長到衰老,陰陽的失衡始終都會伴隨著我們。開始的階段,由於新細胞生成的數量和代謝速度超過舊細胞死亡的數量,因此這種失衡所表現出來的影響便不明顯。隨著我們身體功能的不斷增強和完善,成年以後,體內的陰陽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如此也維持了我們身體的健康。   到了晚年,由於新細胞生成的速度越來越慢,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同時開始逐漸地衰退,這會導致陰陽失衡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身體的疲勞感和各種疾病也隨之而產生。這就是人體成長和衰老的自然規律,假如我們能夠維持體內陰陽平衡,就可以延緩衰老、常保健康。   2.七情的影響   《素問·舉痛論》中記載:「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包括喜、怒、哀、樂、悲、恐、驚,中醫認為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一個人情緒的劇烈變化會對陰陽產生很大的影響,導致陰陽的失衡,使體內的氣血無法進行正常的運轉,氣血功能也隨之而出現紊亂。   根據《黃帝內經》中的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一旦其中一情出現問題,會連帶著使整個人體的氣血、臟腑和陰陽出現失調的狀況,引起各種疾病。   3.六氣的影響   六氣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從四季的氣候來看,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其中還包括自然界的各種複雜變化。正常的六氣是不會導致陰陽失衡,但當氣候出現異常的變化時,六氣隨之發生異常,出現太過或者是不及的情況,此時,它就會對人體的陰陽造成影響,導致陰陽失衡,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除了以上的幾個因素之外,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溫室效應加劇、大氣污染、綠化面積減少、電子產品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等,這些也都會嚴重破壞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陰陽失衡,百病始生  《易傳·繫辭》中記載:「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陰陽交合,物之始,陰陽分離,物之終。合則生,離則死」。《素問》中也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陰陽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陰陽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誘因,一旦人體的陰陽出現失衡,就會引發相對的病理反應。   陰陽的失衡包括臟腑、氣血、經絡和營養等的失調,以及上下升降、表裡出入等氣機運動的失常,它是各種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內在依據。在病理上,陰陽失衡主要的表現有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其中陰陽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應,它又分為寒熱兩種癥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體來說,它又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陰勝則寒   陰勝是由於體內的陰氣過於亢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它多是由於感染風寒陰邪,或者食用了過冷的食物,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導致的陰寒內盛。   陰的特點是寒、濕、靜。因此,陰氣偏盛產生的病變多表現為肢體寒冷、口淡不渴、脈遲、苔白等。同時,由於陰氣過盛,相對的陽氣就會出現偏衰,以致於引發腹痛、惡寒和溲清便溏等癥狀。   2.陽勝則熱   陽勝是由於體內的陽氣偏盛而產生的病理變化,陽主熱,陽氣的偏盛會引起身體功能的亢奮和代謝的亢進,增強身體的反應。   陽的特點是熱、燥和動。所以,陽氣偏盛所導致的病變多表現為煩躁、發熱、舌紅苔黃、脈數、口渴、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   3.陰虛則熱   陰虛指的是體內的陰液不足,它多是由陽邪傷陰、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者久病耗陰所引起。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面紅升火、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消瘦、盜汗、脈細數無力等。   4.陽虛則寒   陽虛指的是體內的陽氣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過勞、久病失養、飲食不當、過度受寒、藥物過量等所引起。其癥狀主要表現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 白、脈遲、小便清長、下痢清谷、喜靜蜷卧等。   由此可見,陰陽的失衡是導致病變的根本原因,無論病理的變化再複雜,也都是由於陰陽的失調所致。所以,加強對陰陽兩氣的維護就是我們養生和保健的最大課題。
推薦閱讀:

幸福夫婦的秘訣:15個方法維持婚姻的平衡和幸福
作為解鎖眾多體式的關鍵,練習腰肌是那麼大的一件事,但是找到覺知後,平衡練習也可以很簡單
腸道中菌群平衡是什麼意思? 菌群紊亂怎麼辦?
肌力不足多練平衡
偷雞腿媽媽大翻轉你是否失去平衡?

TAG:人體 | 平衡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