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及其當代意義

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及其當代意義


  □吳光  王陽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而對儒學的理論貢獻尤其卓著。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本文僅對陽明學的理論結構、根本精神以及陽明學的當代意義作一概述。  陽明學的理論結構  什麼是陽明學?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陽明學,就是形成於明代中葉,由王陽明所奠定、其弟子後學所傳承發展,而興盛於明代末葉、轉型於明清之際、開新於近現代的良知之學。這個良知之學,以良知為德性本體,以致良知為修養方法,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經世致用為為學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它和陸九淵心學乃至孟子心性之學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良知學。我們可以把陽明心學定義為陽明良知學。  陽明良知學的理論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  一是良知本體論。孟子心學可以說是「仁心」本體論,但他是從孔子那裡繼承而來的,叫仁學。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又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到了陸九淵心學是理學之「心即理」派,是「心」本體論。陽明心學則是「良知」本體論。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良知」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是統一主觀與客觀的認識主體。如他所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王陽明:《答顧東橋》,《全集》卷2,第51頁)「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王陽明:《答歐陽崇一》,同上卷,第81頁)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識心」,又是「知善知惡」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同上。「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以從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惻怛。」(王陽明:《答聶文蔚二》,同上卷,第95頁)這裡所謂「是非」、「好惡」、「真誠」、「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個「仁心」,這「仁心」便是「良知」,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論。他對《大學》的「致知在格物」一語,作了與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釋。他說:  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陽明:《答聶文蔚二》,《全集》卷2,第95頁)  又如王陽明送給門人的幾首《詠良知》詩所表達的:「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示諸生》、《答人問良知》,《全集》卷20,第870—871頁)諸如此類,生動地概括了王陽明哲學的本體論和致良知的方法論思想。如果我們將其中「萬化根源總在心」一句改為「萬化根源在良知」,也許更能揭示陽明心學的本質特色吧!  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論。他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嘗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陽明:《語錄三》,《全集》卷3,第109—110頁)  概括地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三個要點: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謂「工夫」,就是認知與實踐的過程。第二,知行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而真切篤實的「行」已自有明覺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個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就本質而言,王陽明所說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謂「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的道德實踐。最後一個是關於陽明「四句教」的問題。這引起了弟子後學的許多紛爭。劉宗周和黃宗羲對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評。也有不少人認為,四句教反映了王陽明思想的成熟。我覺得四句教應該說是王陽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陽明對致知與格物、本體與工夫關係的疏解。  陽明學的根本精神  陽明學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裡?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認為,明代理學的精神在陽明,而陽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這個「良知」精神表現在如下四點:  第一是道德理想主義。前述王陽明詩中所說「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示諸生》、《答人問良知》,《全集》卷20,第870—871頁)這些都是概括王陽明道德理想主義根本精神的話語。所以「良知」是心之本體,是進入聖門的秘訣,是知是知非的知識心,又是知善知惡的道德心。這正是陽明學的道德理想主義精神。  第二是人文精神。陽明學的人文精神表現在哪裡?我覺得主要表現在王陽明對《大學古本》的修訂。因為朱熹《四書集注》中的《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王陽明就根據《大學古本》把「在新民」改為「在親民」。這個「親民」就像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親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說的「安百姓」。這麼一種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也貫徹在他的儒學實踐中。古往今來,王陽明確實是一個「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講學,他的學說統治者不接受,他也無從發揮。朱熹也是以講學為主,一旦實踐人家把他當作偽學。王陽明文治武功,「社會實踐」顯著。比如說,平定寧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數民族之亂。王陽明平亂之後,他向朝廷申請,在江西、福建設幾個縣。貴州龍場是蠻荒之地,王陽明去那裡辦教育,所以當今貴州學人一直在大力弘揚王陽明的豐功偉績。  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陽明雖然與朱陸有差異,他也想折衷朱陸,會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東西。我曾經在陳鼓應先生主編的《道家文化研究》上發表一篇文章,探討王陽明與道家文化的關係。也有學者研究王畿,說其「四無」說很大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響。我覺得很有道理。儘管王陽明折衷朱陸、會通佛老受到很多人的批評,但我覺得這種折衷會通的精神卻是應當發揚的。它實質上是一種「和而不同」、「多元和諧」的精神。  第四是力行實踐的精神。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為「行良知」,因為王陽明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黃宗羲對這種力行實踐的精神解說得更明確,說「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陽明學的當代意義  我們可以從陽明學的根本精神體會其當代意義:  第一,陽明學確立以道德良知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義,對於救治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非人性化弊端無疑是一劑對症良藥。現在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王陽明致良知的現代意義,重新加以解說。有人批評中國是重商主義,我看多少有點道理。比如,某些地方政府無節制地發放汽車牌照和發展房地產業,作為他們的政績,而不顧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的後果。政府官員們卻視而不見或麻木不仁,一味地追求高速發展。這就是重商主義的表現。還有就是以GDP作為衡量我們發展的唯一標準,而不顧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的弊端叢生,這也是重商主義的表現。在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強調「適度的可持續性發展」。其實當前社會發展的更重要問題是要重視人文素質的提高。我們現在要多提倡一點「含文量」,而不是含金量,因為一提含金量就是GDP多高。GDP不是不要,但更要注重人文素質的提高。重商主義衝擊自然經濟,是進步的。可是在現代社會而言,可能就會產生很多弊病。因此我們對重商主義要辯證全面地看,在一定條件下要抵制重商主義。我們要提倡有節制地適度發展,提倡「多元和諧」發展觀,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與發展觀。尤其是當今人慾橫流、良知被障蔽的社會現狀下,作為弘道之士,更有責任去彰顯人人自具的良知,啟發人們的道德自覺,以求澄清吏治,凈化風俗。  第二,陽明學提倡「親民」、重視民生的思想主張,在當下尤其顯得重要。我曾經策划了「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研討會」,將會議論文集題目定為《從民本走向民主》。我們應當承認,儒學的傳統歷來強調以民為本,從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陽明「心外無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論高揚主體性,啟發了明清之際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民主啟蒙思潮。黃宗羲的「君為民害」論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命題既批判了兩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時確立了「民為主宰(主體),君為客卿(客體)」的民主啟蒙思想。我們這個時代實際上還處在後啟蒙時代,需要強調人性解放與思想解放,需要高揚人民的主體作用,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就是從民本走向民主的道路。毫無疑問,王陽明、黃宗羲的「親民」、「民主」思想對於現代中國走向仁政愛民、發展民主的政治改革也是有借鑒作用的。我在當代儒學創新問題上提出了「民主仁學」論,主張建立「以民主仁愛為體,禮法科技為用」的新體用論,其思想的源頭之一就是從孔孟的仁學仁政、王陽明的「致良知」、黃宗羲的「行良知」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繼承而來的。  第三,陽明學折衷朱陸、會通佛老的和而不同精神,體現了一種多元和諧的文化取向,為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了歷史的借鑒。現在我們學術界比較活躍,有主張全盤西化,引進自由主義的學說;也有主張全盤東化的,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我既反對「全盤西化」論的自由主義主張,也反對「中國世紀」論的民粹主義主張。我們不要人家壓倒我們,為什麼我們要壓倒人家呢?我們求得一個多元和諧就可以了。西方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東方文化和它交流,溝通互補,共存並進,不是很好嗎?我提出「多元和諧」文化觀,也是從孔子的「和而不同」、王陽明的「折衷朱陸、會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啟示的。  第四,陽明學知行合一、力行實踐的精神為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既定國策,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現在我們有些官員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與「行」完全脫節,其結果是失去民眾信任,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行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以提升幹部隊伍的道德人文素質。  總之,我認為,陽明學並不是僵死的學問,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實踐意義的鮮活文化。我們應當深入發掘並加以發揚光大。  當此《王陽明全集》簡體字本出版之際,本人作為《全集》的主編者,謹依據《全集》所載錢德洪編《陽明先生年譜》,參考本書編校者之一的董平先生所撰《王陽明的生活世界》等著作資料對王陽明生平事迹的介紹,並概括本人對王陽明與陽明學研究的淺見,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王陽明的生平事迹、思想主旨以及陽明學的根本精神,庶幾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王陽明的事功思想於萬一,作為今日文化建設的借鑒。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本文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陽明全集(簡體版)》序言節選)
推薦閱讀:

《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問道蘭山·當代書法七人展-5
宗教與文化思潮暗流初探﹕當代正統神學的任務﹝六___-七﹞
【當代評論】 張金英:點評當代女詩人詩五首
當代固齋山水手卷

TAG:意義 | 思想 | 王陽明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