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智慧賢相陳平:從「高貧帥」到「高富帥」再到「高貴帥」

西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智慧賢相陳平,早年家住在陽武縣戶牖鄉(河南蘭考東北)。因父母去世較早,他從小就跟著哥哥陳伯一起生活。陳平好讀書,家裡雖然很貧窮,但哥哥還是堅決供他出去求學。陳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問陳平說:「你家裡那麼窮,吃了什麼長得這麼魁梧?」陳平的嫂子惱恨陳平不顧家,不從事勞動生產,就說:「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也不過是吃粗糠 . 而已,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糠核」即糠殼的音變,就是穀子碾出小米之後剩下的粗糠。陳伯聽到這些話,很生氣,就把妻子趕回娘家休了。

轉眼之間,陳平長大成人該娶媳婦了,富人家都不肯把女兒嫁給他。俗話說:「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可陳平卻是貧而擇妻,非富不娶。雖然家裡貧窮,但對於婚姻卻毫不含糊。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有貧窮的劣勢,但也有一定的優勢。用今天「高富帥」的標準來衡量,陳平是三項標準有其二——高而帥,唯一缺少的就是「富」。陳平一定要娶個富家的姑娘為妻,以改變自己的境遇,為將來事業上的作為奠定基礎。因此,窮人家的姑娘陳平一概不要,這樣一來就遷延了好長時間。

鄉里有個叫張負的財主,他的孫女許嫁了五次人,可是五個丈夫都沒等到結婚就死了,因此沒有人再敢娶她。而陳平卻四處放風,說自己想要娶張家的這個姑娘,可是媒人們誰都不肯為他說媒。

有一次鄉里人辦喪事,鄉親們都去幫忙,而且都送上賻儀(給辦喪事的人家送的禮)。陳平因家裡貧窮沒有錢送,他就早去晚歸幫助料理喪事,多幹活多出力,所謂以力為禮。

張負也來喪家送賻儀,因而就遇到了陳平。張負見他高大魁梧,相貌不凡,聽說這人要娶自己的孫女為妻,於是就想了解一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陳平見到張負更是畢恭畢敬,他不僅自己忙裡忙外,還支配調度其他幫忙的人,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

喪禮的誄文是請縣裡的先生專門寫來的,可是念誄文的人一開頭就卡殼了,因為有好幾個字都不認識。正在尷尬的時候,陳平請求代念誄文。徵得主事的同意,陳平便誦讀誄文。他不僅誦讀得清楚流暢,無滯無礙,而且抑揚頓挫,徐疾得體,悲惻戚婉,哀而不傷。喪禮過後,人們都向陳平投來讚許的目光。

等陳平離開喪家回去的時候,張負就在暗中跟隨著,他要去看一看陳平的住處。陳平的家住在靠近外城城牆的一個偏僻小巷裡,真是窮得不像樣子,用破席子當門。但是,有心的張負卻發現了一個秘密,在陳家的門外有很多車轍。這個偏僻小巷並不是通行的車道,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車轍呢?張負忽然明白了,陳平這個陋巷窮家中,時常有不平凡的人物往來出沒。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才能乘坐車子。

張負回家後對兒子張仲說:「我想要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說:「陳平家裡貧窮又不會過日子,全縣的人都恥笑他不幹農活,整天到外邊去閑逛,為什麼偏偏要把我女兒嫁給他呢?」張負卻說:「像陳平這樣儀錶堂堂的讀書人怎麼會長久貧賤呢?」到底把孫女嫁給了陳平。

因為陳平貧窮,張家就借錢給他行聘,還給他置辦酒宴的錢來娶親。張負告誡孫女說:「不要因為陳家貧窮就不好好侍奉人家。侍奉兄長陳伯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嫂嫂(後娶的)要像侍奉母親一樣。」

我國漢代以前,每年農曆的「二月二」前後,各地都要到社廟(土地神廟)舉行祭祀社神的活動,古人認為這天是社神的生日,這個節日就叫做社日節。每到這天,鄉里人都要湊錢舉行儀式祭祀社神。在社樹下搭上棚屋,殺豬宰羊獻祭酒,先祭社神祈求農業豐收,然後再把祭祀社神的肉分給大家。漢代以後,變成了春社、秋社兩次祭祀。秋社在農曆的八月舉行,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所謂春祈秋報。

陳平經濟地位的改變也帶來了政治地位的改變,他所居住的庫上里這年的春社節就由陳平主宰祭社。分祭肉是春社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前分祭肉都是先抓號,然後按號分肉。負責分肉的人先把自己的那份割出來,不需要抓號。由於按號領肉的人就站在跟前,分肉的人礙於情面,也就免不了有所偏向。再加上各部位的肉質不同,號排在前面和排在後面結果大不相同,因此,每次分肉大家都有意見。而這次陳平主持分祭肉卻分配得很平均,大家誰都沒有意見。

陳平的做法與以往不同,一是按領肉的人數先把肉均勻地分成若干份,每份肉都插上號牌,然後再抓號,對號領肉。二是陳平作為負責分肉的人也要抓號,不能先把自己的那份拿出來。這樣一來,分肉的人事先不知道哪份肉是分給誰的,自然也就沒有了偏向。而且,抓到的號,靠前靠後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社肉分完之後,父老鄉親們說:「這次分肉好,陳家的孩子真會主持分祭肉啊!」陳平卻說:「唉,假使有一天讓我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這分祭肉一樣公平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一個諸侯國、一個大夫家,不用擔心財富貧乏、民戶寡少,值得憂患的是財富不平均(兩極分化)、人民不安定。財富平均了,便無所謂貧乏;人民和睦了,便無所謂寡少;大家能夠相安無事,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

社會的不安定,說到底都是因為不公平,所謂「不平則鳴」。可惜孔子只說出了原因,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均」「安」,如何避免不公平,卻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陳平分肉只是改變了一下遊戲規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主宰分肉的人只有把肉分成若干份的權力,卻沒有選擇和分配的權利,大家抓鬮抓號,然後對號取肉,自然就公平了。

這種做法很簡單,以前主宰分肉的人未必不知道,更不是做不到,只是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肯這樣做而已。正孟子所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只有陳平肯為,所以受到了民眾的歡迎。而陳平的偉大,在於把分肉的公平推廣到宰天下的公平,因而太史公曰:「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成大事者必有大志,當陳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時候,他的志向就已經很遠大了。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司馬遷的這一遠見卓識盛讚說:「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社日兩篇》其二)唐代詩人王績在《陳平分社肉贊 》中也稱頌道:

陳公主社,割肉頒生。心忘厚薄,信若權衡。風期有素,父老無驚。儻安天下,還如此平。

可是,陳平畢竟不能活萬萬歲,沒有了陳平,分肉就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故而唐代劉言史在《嘉興社日》詩中嘆道:「今年社日分餘肉,不值陳平又不均。」今年的社日分祭肉,沒有趕上陳平來分肉,所以分的肉又不平均了,自己這回就沒趕上好時候,分到的肉又少有差,因此心中忿忿不平。

陳勝起兵在陳縣稱王之後,陳平先是到魏王咎手下做事,後隨項羽入關攻破秦國。因擊敗並降服殷王而被任命為都尉,賞黃金二十鎰(一鎰為二十四兩)。但項羽只重用自己家的人,外人不管有多大能力、多大功勞,都不被重用。陳平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知道在項羽這沒什麼前途,便開始考慮自己的去向。

這時,劉邦來赴鴻門宴了。在宴會的緊急時刻,「沛公(劉邦)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商量要趁上廁所的機會逃跑。項羽見劉邦出去了一會子還沒回來,就派陳平「召沛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鴻門宴時,並沒有交代陳平回來報告情況。因此,錢鍾書先生指摘說:「平如『趙老送燈台,一去更不來』,一似未復命者,亦漏筆也。」(《管錐編·史記匯注考證五》)陳平像「趙老送燈台」一樣,一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報告,這好像也是一處「漏筆」。其實,陳平出來時正看見劉邦和樊噲等人商量逃跑,他卻裝作沒看見躲到一旁去了。等「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的時候,便隨著張良回來。有了張良的解釋,陳平自然也就無須「復命」了。

劉邦回去不久,便攻下了殷地。項王大怒,準備殺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將領。陳平害怕被殺,便封好項王賞賜的黃金和官印,派人送還項王,自己單身拿著寶劍抄小路逃走了。陳平在渡黃河時,船夫見他一個美男子單身獨行,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腰中一定藏有金銀寶物,就盯著陳平,準備謀財害命。陳平便解開衣服赤身露體地幫助船夫撐船,船夫看他身上一無所有,才沒有下手。

陳平到了修武(今屬河南焦作)投降漢軍,通過魏無知得到劉邦的召見。同時被召見的有七個人,劉邦賜給他們飲食說:「吃完後,都到客捨去休息吧。」陳平說:「我有要事前來,所要說的話不能拖過今天。」劉邦就跟他交談,得知鴻門宴上陳平放走了自己,劉邦就問:「你在楚軍任什麼官職?」陳平說:「做都尉。」 劉邦當天就任命陳平為都尉,並且讓他做參乘(在劉邦的車右邊陪乘),掌管護軍軍務。眾將都喧嘩起來,說:「大王得到楚國的逃兵剛一天,還不知道他本領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輛車子,並且反過來讓他監督我們這些老將!」劉邦聽到這些議論,反而越發寵幸陳平。但陳平知道,劉邦這樣信任自己,一定還會招致更多的讒言。於是,他對魏無知說:「古語云:『讒言三止,慈母不親。』讒言多了,漢王也會懷疑我。那時你首先會受到漢王的埋怨。」讓他有所準備。

果不其然,周勃、灌嬰等老將都在劉邦面前詆毀陳平,說陳平雖然是個美男子,但只不過像帽子上的美玉罷了,他的內里未必有什麼真東西。聽說陳平在家時,曾經和嫂子私通。他在魏王那裡做事不能容身,歸附楚王又不相合,這才逃來歸降漢王。現在大王任命他為護軍,聽說陳平接受了將領們不少的錢財,給錢多的就得到好處,給錢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陳平是個反覆無常的作亂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這麼多老將再三進讒,劉邦也懷疑起陳平來。他先是把魏無知召來,責問他怎麼推薦了這麼一個人。魏無知說:「我推薦他,只說他有才能,而陛下所問的是品行。現在,即使有人像古代的尾生、孝已那樣品行好,但對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命運卻沒有任何用處,陛下難道需要這樣的人嗎?楚漢對峙,我推薦善出奇謀的人,只關心他的計謀是否確實能夠有利於國家罷了。至於有人說他私通嫂嫂、接受錢財,這對奇謀才能有什麼妨礙呢?」

劉邦雖然覺得魏無知說的有道理,但仍然沒有消除疑慮。於是他又把陳平召來責問道:「先生在魏王那裡做事不相合,去楚王那裡做事又半道離開,如今又來跟從我,講信用的人難道就是這樣三心二意嗎?」陳平說:「我在魏王那裡做事,魏王不能採用我的建議,所以我離開他到項王那裡做事。項王不能夠信任人,他所信任、寵愛的,除了項氏宗族就是妻家兄弟,其他人即使再有奇才也不被重用,我這才離開楚王。聽說漢王能夠用人,所以就來歸附大王,一心想為大王成就湯武大業。請問大王,您現在真正的對手是誰?」劉邦說:「當然是項王。」陳平說:「其實,項王不足慮,大王真正的對手是范增。如果項王充分信任范增,言聽計從,大王您就危險了。咱們的所有計謀,都瞞不過范增。」聽了這話,劉邦騰的一下子站了起來,問道:「先生有什麼辦法?」陳平說:「大王稍安勿躁。我在范增身邊的至交向我傳遞消息說,項王與范增有些隔閡,我準備花重金離間項王與范增以及鍾離昧、龍且(jū)、周殷等主要將領,使他們君臣不合,互生懷疑心。項王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便可趁機發兵,擊敗楚軍。可是,我空身來到大王這裡,如果不接受錢財就沒有辦事的費用,不給到足夠的錢,誰會給我干這種隨時掉腦袋的事啊?如果我的計謀確有值得採納的,希望大王採用;假若沒有值得採用的,錢財都還在,請允許我封好送回官府,並請求辭職回家。」劉邦於是向陳平道歉,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他隨便使用,不過問他的支出情況。同時任命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體將領。將領們這才不敢再說什麼了。

陳平不僅祛除了讒言,獲得了劉邦的充分信任,而且還有了黃金四萬斤,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啊!陳平於是用重金僱用間諜到楚軍中進行各種離間活動,最後使項羽不再信任范增和鍾離昧等人。「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范增聽說項羽對他有懷疑,便怒氣沖沖地說:「天下事大體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干吧,望能准許我辭職回家!」於是范增踏上了歸途,還沒有到達彭城,就因背上毒瘡發作而死去。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編審

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百度百科 圖片編輯:蘇唯

文/張立華
推薦閱讀:

大漢開國鬼才——盜嫂陳平
陳平原 | 時代在前進,北大失「精神」?
陳平在為劉家打天下坐江山的謀略 是陽謀還是陰謀?
豪傑聊大漢(31):定國安邦陳平 久居高位的人格小人
漢初丞相(相國)蕭何、曹參、陳平、王陵

TAG:智慧 | 西漢 | 高富帥 | 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