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和進口車質量差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如果一款車同時存在國產版本和進口版本,大家都覺得國產車在用料、裝配質量、配置等方面都低一個層次——比如當年的寶馬3系、5系,現在的大眾途觀、豐田普拉多等。

那究竟國內造的車跟發達國家製造的汽車,品質會有哪些不同?我們可以試著從汽車研發生產的全流程來分析一下:

如果是同一款車型,設計研發環節不會有太大差異。

通常的做法是,一款車型研發出來之後,會針對不同國家的市場准入和特殊法規做一些適應性調整,也可能會針對不同地區用戶的口味兒,在外觀和內飾上微調一下,或者對底盤、動力重新調校匹配。這個環節也許會出現一些「減配」行為,但動作一般不會太大。

再者說,某些地方「減配」,也有某些地方可能會「增配」,總之從設計研發角度看,不會造成品質上的明顯區別。

最有可能出現品質差別的,是製造環節。

汽車製造的過程始於零部件,中國產汽車,與國外產的汽車,在零部件上差別不大。原因很簡單,合資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主要來自外資零部件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在全球範圍內為汽車企業提供零部件,有著自己的製造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

據《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一書披露,目前合資整車廠的一級供應商中90%以上是外資或合資零部件企業。

在整車生產線上,生產工藝和裝配質量,國內也未必比國外差。

中國合資汽車公司大量的整車工廠是近些年新建的,工藝流程布置、生產設備、生產效率都處於全球先進水平。這些工廠不是「先進工廠」就是「全球模範工廠」,跨國汽車公司設在中國的汽車工廠,從硬體上水平上看整體超越西方國家。

落後些的,是中國汽車工人的素質。一方面是從業時間短,專業素質比不上西方工廠的工人,另一方面是流動性比較大。不過,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先進的設備和生產工藝彌補。在新的汽車生產線上,衝壓、焊裝、塗裝的自動化程度已經非常高,大量使用了機器人,人工干預的環節比較少。總裝線上使用的工人多一些,只要按照規範流程去操作,再輔以一些質量控制程序,裝配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國內生產的沃爾沃S90、昂科威都有出口到美國、歐洲,所以說:「就製造質量而言,國產與進口其實大同小異」。

真正的問題在於,有能力製造出高品質的汽車,並不等於製造的汽車就是高品質。合資汽車公司如果故意搞「內外有別」,也會影響到汽車的品質,比如奧迪A4的「異味門」、福特翼虎的斷軸、大眾POLO後防撞梁的減配等。

國產車出的問題,主要根源還在於我國相關法規和監管不完善,比如,車內空氣質量一直沒有強制性標準,也沒有專門的監管,所以就連賓士寶馬這樣的豪華車,也鬧出過瀝青阻尼片的「毒車」事件。

不過,我們也不必神經過敏,覺得國產車質量跟進口貨完全不是一個水平。目前,在中國製造的這些合資品牌汽車,最大的問題也是在車內空氣質量方面,至於用料、做工、可靠性、耐用性等方面,我覺得用「大同小異」這個說法並不過分,畢竟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質量標準體系,到中國可能在某些方面松一點,但不至於松到走了樣,背離了品牌的基本定位。

再說,「進口車」的品質也不必「神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克薩斯。雷克薩斯素以故障率低著稱,號稱是全球可靠性最好的品牌,而且日本的汽車製造水平也全球領先,但從日本進口的雷克薩斯NX,一樣大面積出現CVT變速箱的質量問題——所以,進口車的質量未必如你想像的那樣好。

推薦閱讀:

國產電視機到底怎樣進行對比?
十部值得去品味的國產歷史劇,你看過幾部
國產老電影155部
越級豪華,全新BMW X3
又一神劇,國產鮮肉們請看什麼是神級面癱表演

TAG:進口 | 國產車 | 國產 | 質量 | 進口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