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本源——《易經》
《易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東方開創了文化的特色。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範,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近代學者由於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德國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之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並在慶祝酒會上以太級八卦紀念章贈人; 中國楊振寧、李政道,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並自稱得之易經之啟示。
黑格爾曾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
南懷謹對《易經》三原則的解讀
易經這門學問中包含了三個原則: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
一.變易。
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佛學中講的「無常」,亦是這個道理。
二.簡易。
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之後,就變得很平常,很平凡而且簡單。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之後,懂了宇宙事物之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發生的事情來。這就是把那很複雜的道理予以簡化,所以叫做簡易。
《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無時不變,儘管變得法則極其複雜,不管宇宙萬事萬物如何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之後,就非常簡單了。
三.不易。
宇宙萬事萬物隨時在變,可是都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卻是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佛」,「菩薩」,「上帝」,「神」。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
推薦閱讀:
※中華文明始祖伏羲創宇宙易道文化 人類光輝智慧道德文明為天人合一
※中華文明蘊含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中國文明的淵源——共同體
※祭灶的由來,傳承中華文明!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