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tch第七交響曲Symphonie No 7 Op 60(列寧格勒交響曲)(視頻)

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tch第七交響曲Symphonie No 7 Op 60(列寧格勒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tch)是前蘇聯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20世紀以來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樂家之一,他與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一起被譽為「蘇聯音樂的三大巨星」,是前蘇聯音樂的旗幟和良心,也是前蘇聯音樂家所公認的精神領袖。肖斯塔科維奇生於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25年,19歲的肖斯塔科維奇以其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的注目。肖斯塔科維奇一生創作的數量極多,其最後一部作品編號為147號。在他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交響曲15部,弦樂四重奏15部,協奏曲六部,鋼琴獨奏作品前奏曲與賦格24首,前奏曲24首,室內樂作品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奏鳴曲、鋼琴五重奏、三重奏作品各一部,歌劇兩部。這些作品確立了一種將時代感與個性融為一體的新的音樂語言,並以此奠定了肖斯塔科維奇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的不朽地位。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音樂構思和發展規模宏大,大型的、標題性的作品(包括交響曲)佔主導地位。他的音樂語言極為複雜和異乎尋常地大膽,電影音樂和歌曲的風格純樸、明朗、清澈。他對各種各樣的主題形象──悲劇性的、喜劇性的──都有著極大的興趣,其音樂作品既充滿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因為其作品的種類和數量繁多,且以大型作品占具主導地位,因此一般的欣賞者難於全部欣賞,就不同體裁而言,其主要代表作有《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電影配樂《易北河西岸》、歌劇《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組曲《爵士組曲》等。不管是東西方,還是冷戰時期不同的陣營,樂界公認肖斯塔科維奇是最後的一位古典音樂大師。審視20世紀的音樂世界,除了肖斯塔科維奇,無人可以在作品的質量和產量上與莫扎特比高低。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遍及各種音樂體裁,但真正讓他享譽世界的,則是他所創作的15部交響曲,憑藉這些作品,他享有20世紀交響樂大師的盛譽,並被看作是20世紀音樂史的一座高峰,而一般聽眾認識肖斯塔科維奇,多數也都是通過他的交響樂作品。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是他的畢業作《第一交響曲》(作品第10號),這部交響曲一經問世,即引起了當時國際樂壇的注意。而在1937年首演的《d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第47號),則標誌著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是一部哲理性悲劇交響曲,它反映了那個時代蘇聯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在這部作品中,他顯露出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大膽,並且在作品中還明顯帶著某些現代派的特徵,為此曾引起樂界的爭議。在肖斯塔科維奇的15部交響曲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C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第60號),這是他在在衛國戰爭期間的重要作品。衛國戰爭爆發時,肖斯塔科維奇正居於家鄉列寧格勒城中,《第七交響曲》是他於列寧格勒保衛戰爆發後約一個月開始寫作的,當時的他正作為志願消防員在前線協助作戰,前三樂章就是在此危城中完成的,至於最後一樂章,由於德軍在1941年9月切斷了列寧格勒所有的外界聯繫,肖斯塔科維奇隨家人撤離到古比雪夫(kuibyshev),並在同年年底完成這部作品,肖斯塔科維奇將其命名為《列寧格勒交響曲》,以此獻給這座英雄的城市。從創作時間上來看,第七號交響曲的確是因列寧格勒而生。這是一部四樂章交響曲,它的主題明確而具體,其形象和內容既反映衛國戰爭這一特定事件,同時又超越了這一特定事件的範圍,從而對光明、理性與黑暗、野蠻的鬥爭作了高度概括。《列寧格勒交響曲》堪稱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傳奇,在世界音樂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用音樂迅速反映重大社會事件的突出範例,具體而言,《列寧格勒交響曲》除在戰時喚起本國人民的鬥志外,也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念和決心,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戰爭年代裡,這部作品的創作動機一直被理解為是「向法西斯主義的抵抗」,當時德國納粹對肖斯塔科維奇的家鄉城市列寧格勒進行了長達900天的圍困,將近一百萬人由於轟炸、饑荒和嚴寒而死亡。對肖斯塔科維奇來說,還有什麼比創作一部音樂作品,更能表現被長期圍困而英勇不屈的列寧格勒呢?當作曲家完成這個偉大作品時,為鼓舞全國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鬥志,蘇軍決定在被破壞得面目全非的列寧格勒就地進行首演,為此,蘇聯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時,德軍距市區最近只有幾公里,可謂兵臨城下。蘇軍派人到前線逐個尋找當年樂團的樂手,並把他們安全撤回市區秘密進行排練,蘇軍甚至直接動用軍用飛機來運送總譜。在音樂會演出之前,蘇軍最高指揮部下達了重創敵人的命令,在強大炮火換來的短暫寧靜間隙,演奏開始了!士兵們走出掩體,人民走上大街,聆聽廣播轉播的音樂。這一場景是蘇俄特有的浪漫的英雄主義情結的一種表現,堪與當年炮火下的莫斯科紅場閱兵相媲美。演出在世界獲得極大的反響。許多著名的指揮家都希望能夠得到美國首演的指揮權,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權衡,將此榮譽給予了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這是因為托斯卡尼尼旗幟鮮明的反法西斯的的立場和在音樂的權威。當時為繞過德軍封鎖,蘇軍將這部交響曲的總譜,拍成微型膠捲用飛機運到美國。在美國的廣播演出再一次次震撼了人們,美國的「時代」雜誌因此將戴著消防員安全帽的肖斯塔科維奇的照片登在了雜誌封面。《列寧格勒交響曲》全曲約70分鐘,是肖斯塔科維奇所有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蘇聯報紙曾經以肖斯塔科維奇的名義,對這首交響曲進行過解說:這是一部以「列寧格勒」為標題、每個樂章各有主題的交響曲。如果我們依循這些主題聆聽,的確相當容易和作者產生共鳴。換句話說,第七樂章的主題都相當明確,幾乎讓人一聽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涵,因此有評論者認為:「與其說本曲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比較接近大型的組曲」,這句話可說為這部交響曲的特性下了頗為精準的註腳。全曲分為四個樂章,分別為:第一樂章《War戰爭》,為奏鳴曲式,中庸的小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題」,描繪的是戰爭之前安寧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穩地奏出主題,接著是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常見的氣息很長的木管獨白。突然,遠方傳來的鼓聲擊碎了和平的美夢,出現了進行曲風格的「戰爭主題」。在發展部中,用了一個很長的「侵略插段」,先是很輕微的小鼓敲擊,後出現由長笛開始的旋律,此旋律單調地反覆了11次,每次的配器都有變化,氣氛越來越緊張,使人聯想到普魯士的軍隊進行曲,據以前的解說是象徵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的侵略。這一段的「侵略插段」我國聽眾應該十分熟悉,電影《平原游擊隊》中「鬼子進村」的背景旋律即源自於此。第二樂章《Memories回憶》,為三段體詼諧曲樂章,稍快的中板。本樂章既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又有痛苦悲傷的情調。相傳作曲家這樣描述本樂章:「……這是對愉快的事情,人生快樂插曲的回憶。但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種回憶……」,因此第二樂章是「帶有憂鬱色彩的」。樂章開始的旋律雖然簡單,但連綿不斷地展開,又採用各種新穎的轉調,反映出肖斯塔科維奇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樂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輕鬆奏出主題,此後由單、雙簧管的獨奏,加上低沉的、嘆息般的雙音滑音伴奏,和由弦樂器產生的強烈的節奏背景,使旋律顯得混亂。這一樂段與第一樂章的「侵略插段」有直接的聯繫,伴奏也因配器而顯得乾澀粗糙,使主題充滿了焦躁不安的情緒,直到響起雄壯的號角聲,預示著勝利的到來。此樂章可以說是最具肖斯塔科維奇風格的音樂。第三樂章《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祖國的原野》,為柔板樂章。這一樂章擺脫了沉思與哀怨的情緒,氣氛變為優美而明朗,彷彿是對他的祖國俄羅斯的讚頌,前後對比十分鮮明。樂章的開始是由木管和弦引出的小提琴,其富於感情的旋律是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式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接著是一個高雅的三拍子的田園舞曲開始,它先由第二長笛,然後是大提琴和小提琴,在沉重伴奏突出的音調中,帶出使人振奮精神的、切分音符旋律;同時另一種令人著迷的雙音符(這次是帶點音符)形態驅策著音樂的前進。據作者稱,這一樂章在於表現「對自然的美之敬意」,樂章中那高貴的和弦與那令人著迷的切分音符旋律相輝映,猶如俄羅斯大地上鬱鬱蔥蔥、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一般,主題逐漸變得熱情奔放,最後又回到開始處猶如聖詠般的頌歌。第四樂章《Victory勝利》,由不太快的快板轉至中板。由定音鼓呈示出類似貝多芬「命運主題」動機的短暫導入部後,主題由弦樂器齊奏展示,然後進入自由發展的主部。依照肖斯塔科維奇的本意,這個終樂章在於表現「勝利之來臨」。最後,第一樂章「人的主題」由銅管樂器強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凱歌之後,四個定音鼓奏出樂章的中心主題,全曲結束。但是後人也有些人認為,本樂章的最後,是以一個響亮的、帶有諷刺色彩的「彈撥」作為背景的小提琴的段落,作為一個改變情感的信號,速度由此慢下來變為雄渾的中板的、甚至是有些沉重的讚美歌,這音樂不是「勝利」的喜悅,而是一首沉重的悲歌。就其交響樂的藝術面貌而言,本曲中的「肖斯塔科維奇風格」是異常獨特的,他在音樂語言上處處表現出自成一家的鮮明特徵,如他的旋律常以古調式為基礎,尤其是陣音級的各種所謂「肖斯塔科維奇調式」的頻繁運用,以及在一個主題內經常的調式突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現力的樂匯;他的和聲也很有特色,有時寫得非常簡單樸素(甚至僅限主、屬和弦),有時又異常複雜,富於刺激性(如由自然音列全部七音或由全部十二個半音構成的和弦);他還擴展了傳統的復調技術,給賦格、帕薩卡里亞等古老復調形式注入了現代內容;他在曲式方面的獨創性也很突出,對於交響套曲結構和各樂章之間的功能關係,從不拘泥一格,而是按構思需要靈活變化。一般認為肖斯塔克維奇是「蘇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者」,無論是在作品形式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方面,還是在作品對社會重大矛盾衝突的深刻反映上,肖斯塔科維奇都在其作品中顯示出了他超凡的才華和精妙的技藝。肖斯塔科維奇往往滿懷激情地在作品中反映社會的重大題材,並且愛憎分明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思想情感,這決定了他的交響曲的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內容。肖斯塔科維奇從來不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也不是一個迴避矛盾的藝術家,他總是置身於社會生活的急流之中,激動不安甚至是懷著巨大的心靈苦痛來體驗和反映生活、鞭撻社會。他的音樂的主要內容都深刻地揭示了緊張的社會矛盾、心理衝突、敵我鬥爭,鮮明地表現了和平與戰爭、光明與黑暗、人性與獸性的對立,熱情地謳歌了為人類獲得自由解放的不懈鬥爭和人心靈的美以及崇高的信念。在當時那樣一個時代,上述這些特點,決定了肖斯塔科維奇是個悲劇性人物,體現在其音樂作品中,他不僅在音樂中進行著深刻的人文思考,也表現為對悲劇思想的描寫,不僅描寫犧牲帶來的痛苦,也描寫優秀高尚的人的死亡。不過,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也表現出對進步力量最終必定戰勝兇惡的黑暗勢力的堅定信心,無論是反映人類的悲劇還是個人的悲劇,肖斯塔科維奇總是賦予它一種社會力量,把它轉化為向美好理想奮鬥的動力。由此看來,肖斯塔科維奇遵循的是一種樂觀主義的悲劇美學,誠如他自己所說:「悲劇內容應該貫徹正面的思想,就象莎士比亞的悲劇充分肯定人生的悲憤之情一樣。」因此,他的藝術應該歸為批判現實主義的範疇。也正是基於此,他的音樂才能真正成為20世紀的見證。有人說,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的貝多芬,指出他的作品的英雄主義和史詩風格與貝多芬一脈相承。但肖斯塔科維奇畢竟不同於貝多芬,貝多芬的音樂有著一種從人到神的超驗性,他把人世間的苦難遠遠拋在身後,在憧憬「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國中表現出幸福、和諧、安寧的審美意境。但隱隱約約,我們仍然在這種境界中不時感受到莊嚴與崇高。而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則始終是俄羅斯民族的,人性的,它永遠立足在生養他的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後,直到最後一個音符,他和他的民族還一同感受著苦難,並且把這種苦難的聲音飽蘸心底流出的血和淚寫在他的旋律中,因此,聆聽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作者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情感傾向,而這些情感又往往是沉重的。肖斯塔科維奇成長於戰爭與社會動亂中,童年記憶中殘忍屠殺一直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俄羅斯封建帝國的滅亡,以及經過短暫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而蘇維埃政權在意識形態領域實行的形式主義,這些複雜動蕩的社會,使肖斯塔科維奇不得不為鬥爭而創作。二戰使他戰爭中的音樂戰士,他的每一部交響曲都離不開英雄形象的刻畫。在西方音樂史中,表現英雄性的作品及作曲家有很多,但真正在交響樂中以表現英雄形象為主要特徵,並獲巨大成功的是貝多芬和肖斯塔科維奇。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均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和通過鬥爭爭取勝利的信念。圍繞這這條主線,這位音樂偉人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英雄的形象,九部交響曲構成一套完整的描寫英雄的史詩,這已被世人所公認。而對於肖斯塔科維奇本人及其作品,則始終充滿著爭議,甚至在肖斯塔科維奇本人的回憶錄中,也存在諸多的矛盾。但從作者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理解,就表達作曲者的理念而言,「表達方式」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這也導致了作曲者的本意難以被聆聽者準確理解,即使是如標題為「列寧格勒」的《第七交響曲》,對於其英雄形象的描寫和結尾的寓意,現今仍是眾說紛紜。然而無論當時作者創作《第七交響曲》的動機是什麼,德軍圍攻列寧格勒一役,絕對是他創作《第七交響曲》最重要的觸媒。假如我們想真正進入肖斯塔科維奇的內心世界,想從藝術中得到感悟,那麼,用心聆聽音樂、用心感受音樂,這是我們唯一的路。去聽音樂吧,用我們一顆虔誠的心,一雙凈肅的耳。
推薦閱讀:

主機名由localhost變成bogon是怎麼回事,怎樣變回localhost這個名字?
Win7不能顯示SwitchHost界面,但是應用管理器裡面能看到SwitchHost的進程?

TAG:視頻 | 交響曲 | 肖斯塔科維奇 | 列寧 | h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