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穴位都相當於一味中藥
一個穴位都相當於一味中藥
一、手太陰肺經
1、中府:①中府-補中益氣丸②中府(瀉)-桔梗③中府(瀉)配肺俞-紫菀
2、雲門(瀉)配水分(灸)-葶藶子
3、尺澤:①尺澤、復溜-麥味地黃丸。肺腎陰虛之咳喘、慢性咽炎②尺澤(瀉)-白前③尺澤(瀉)配太溪(補)-五味子。
4、孔最、風門穴-通宣理肺散。
5、經渠配風門(瀉)-前胡
6、太淵:①太淵穴-是補中氣之氣最強②紫蘇葉③太淵、商丘-參苓白朮丸,健脾止瀉。
7、魚際:①魚際(瀉)配太溪(補)-地骨皮②魚際(瀉)配足三里(補)-沙參 ③魚際-可保肺的平安無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④魚際、合谷和足三里-玉屏風散或者防風通聖散,大增強衛氣的護衛防禦功能。
8、少商(點刺出血)-牛蒡子
9、十二井穴(針出血)-牛黃、
二、手陽明大腸經
1、商陽穴- 開塞露,這個穴是一個專門治療便秘的要穴。
2、合谷:①合谷-是人體保健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衛陽的功能②合谷、復溜-麻黃③合谷(瀉)-黃芩④合谷-根除肺陰虛 ⑤合谷、足三里、魚際-治療腎陽虛的三個穴位。
3、上廉(瀉)-苦參
三、足陽明胃經
1、足三里:①足三里-「拍擊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②足三里(補)配三陰交(補)-甘草③足三里(瀉)配三陰交(補)-蒼朮④足三里(瀉)-厚朴⑤足三里(灸)配環跳-秦艽。
2、天樞:①天樞(瀉)-枳實②天樞(灸)-木香
3、豐隆:①豐隆(瀉)-火麻仁②豐隆(瀉)配中脘-天南星。
四、手太陰脾經
1、隱白:①隱白(補)-乾薑②隱白(瀉)-三七。
2、大都穴-補鈣葯,這是脾經上的補鈣要穴。(這個位置也是頸椎反射區。)3、公孫穴:①公孫穴-促進腸子的蠕動②公孫(補)配三陰交(補)-山藥。
4、太白、商丘、太沖三穴-補中益氣丸。5、商丘穴-這個穴是人體自有的消炎大葯。6、三陰交:①三陰交(瀉)配隱白(補)-砂仁②三陰交(補)-白朮。
7、陰陵泉:①陰陵泉(灸)配三陰交(灸)-吳茱萸②陰陵泉(瀉)-白茅根③陰陵泉(補)-草豆蔻。
8、血海(瀉)-延胡索。
五、手少陰心經
1、少府穴-清心瀉火、牛黃清心丸。
2、少沖(針出血)-山豆根。
3、神門:①神門(瀉)-梔子②神門穴、大都穴-牛黃清心丸③神門(瀉)配太沖(瀉)-犀角(用代用品)④神門(瀉)配曲池(瀉)-黃連。
六、手太陽小腸經
1、少澤(瀉)-木通。
七、足太陽膀胱經
1、睛明(瀉)-決明子。
2、委中(針出血)-黃柏。
3、承山、陽陵泉、三陰交-治肝血陰虛的三個特效穴位。
4、申脈穴-純陽大葯,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葯。
5、風門:①風門(灸)-羌活②風府-防風。
6、天柱-藁本 。
7、大杼:①大杼-虎骨(用代用品)②大杼-桑寄生。
8、膏盲(灸)-麥冬。
9、肺俞:①肺俞(瀉)配氣海-杏仁②肺俞(灸)-阿膠。
10、心俞(瀉)-琥珀
11、肝俞:①肝俞、腎俞、太沖 -先天體弱②肝俞(灸)配脾俞(灸)-當歸③肝俞(灸)配腎俞(灸)-枸杞子。
12、膽俞(瀉)-茵陳。
13、三焦俞(瀉)-山楂。
14、脾俞:①脾俞(灸)-薏苡仁 ②脾俞-大腹皮 。
15、腎俞:①腎俞(補後灸)配陽陵泉-杜仲②腎俞(灸)-肉蓯蓉。
16、腰陽關(補)-鎖陽。
17、膀胱俞(瀉)配委中(瀉)-滑石。
18、大腸俞(瀉)-桃仁。
19、小腸俞(瀉)-瞿麥 肝俞(瀉)-石決明。
八、足少陰腎經
1、湧泉:①湧泉(瀉)-澤瀉②湧泉(補)-柏子仁。
2、然谷穴-大補陰丸。
3、太溪:①太溪、復溜和湧泉-十全大補湯②太溪(瀉)配風市-防己
4、復溜①復溜(補)配頸百勞-牡蠣②復溜穴-六味地黃丸。
5、俞府(灸)-沉香
九、手厥陰心包絡經
1、大陵:①大陵(瀉)配曲泉(瀉)-鮮地黃②大陵(瀉)-硃砂③大陵穴-西藥嗎叮啉,為您增加胃動力。還有健脾的功效。
2、內關:①內關(瀉)配陽陵泉-乳香②內關-藜蘆③內關(瀉)配三陰交-茯苓。
3、間使(瀉)-牡丹皮。
4、曲澤(針出血)-石膏。
十、手少陽三焦經
1、支溝:①支溝(瀉)-紅花②支溝(瀉)-瓜蔞。
十一、足少陽膽經
1、足臨泣:①足臨泣(瀉)-連翹②足臨泣(瀉)-白蒺藜
2、懸鐘(補)配中極(補)-菟絲子。
3、陽陵泉:①陽陵泉、太沖-逍遙丸②陽陵泉(瀉)配足三里(瀉)-大黃③陽陵泉(瀉)配三陰交(補)-木瓜。
4、環跳(瀉)-海桐皮。
5、肩井(瀉)-牛膝。
6、風池(瀉)-薄荷。
十二、足厥陰肝經
1、大敦:①大敦(灸)-車前子②大敦配陽陵泉-五加皮。
2、行間:①行間(瀉)配中極-赤芍 ②行間(瀉)-龍膽。
3、太沖:①太沖-五靈脂②太沖配肝俞-白芍。③太沖配陽陵泉-逍遙丸。
5、曲泉:①曲泉-肝腎的要穴。相當於杞菊地黃丸②曲泉-去濕的要穴,相當於中藥「二妙丸」③曲泉(灸)-小茴香。
6、章門(不補不瀉)-香附。
十三、督脈
1、命門(灸)-鹿茸。
2、大椎-桂枝。
3、啞門-竹瀝。
4、風府(瀉)配風市(瀉)-獨活。
5、百會(瀉)配太沖(瀉)-天麻。
6、水溝-石菖蒲。
十四、任脈
1、中極(灸)-熟地黃。
2、關元(灸)-肉桂。
3、氣海(灸)配三陰交(灸)-艾葉。
4、神闕:①神闕(灸)-附子 ②神闕(灸)配氣海-人蔘。
5、水分(灸)-豬苓。
6、中脘:①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②中脘(灸)-高良姜③中脘-巴豆中脘(補)配胃俞(灸)-橘皮
④中脘(補)配足三里(瀉)-萊菔子。
7、上脘(瀉)-淡竹葉。
8、內庭穴-去胃火,相當於牛黃解毒。
9、膻中(灸)配隱白(補)-黃芪 。
10、十宣(針出血)配四關-麝香。
11、手四穴(針出血)-食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