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保守主義政治思想的淵源、發展與影響
作者簡介:施雪華,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保守主義從自由主義陣營中分裂出來,並於80年代初在西方國家形成與新自由主義相區別的政治思潮。新保守主義雖名曰「保守」,最初卻脫胎於自由主義,這種「出身」背景決定了它兼有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思想成分。新保守主義比之傳統保守主義顯得「左」,而與自由主義相比卻又顯得「右」。鑒於新保守主義思想和政策的這種獨特性源於其產生的特殊歷史環境,我們必須從歷史傳統和歷史變遷這一角度,看待保守主義思想的形成及發展演變,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新保守主義政治思想的精髓及其實踐影響。
關鍵詞:政治思想/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
一、保守主義之主張
關於保守主義的話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確,保守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抑或在不同的語境中都存在不同的解讀,從而使得學界及政治家對保守主義的理解莫衷一是。保守主義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的政治哲學。大多數學者認為,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相對,與進步則無必然的衝突。保守主義並不反對進步,只是反對激進的進步,因而,寧願採取比較穩妥的方式。休·塞西爾的《保守主義》一書在一定意義上可看作一部保守主義思想史。書中描述了保守主義的發展歷程,詳細論述了英國近代保守主義的三個主要來源,即人類天生的守舊傾向、王黨主義和帝國主義。然而,塞西爾遠非最早闡述保守主義的理論家。許多學者認為,保守主義思想起源於古希臘的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
亞氏的理論觀點帶有明顯的「右傾主義」傾向,即他對當時希臘的暴民政體持明確的否定態度;把立憲國家視為常態國家,把專制國家看作變態國家,並極力為秩序、傳統、家庭和社群進行辯護。古羅馬時期,保守主義得以延續,最著名的代表性學者是西塞羅,他主張自然法理念,堅持羅馬共和體制傳統,並反對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的專制體制。中世紀的阿奎那作為基督教自由傳統的奠基人,也為保守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強調因為人性的不完善,不可能創造出完美的政府,任何來自凡人的使人間變成天堂的努力,都是對上帝的冒犯。
雖然,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及阿奎那為保守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們的保守主義思想與觀點較為零散,並且相互矛盾,對政治領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而,保守主義在當時並沒有成為一種系統的意識形態。到了啟蒙時代,尤其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保守主義才以一種政治態度或思想的面貌嶄露頭角。埃德蒙·柏克無疑是保守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於1790年及1791年分別寫下了《法國大革命反思錄》和《新輝格黨人對老輝格黨人的呼籲》兩本代表性著作,使保守主義成為系統性的意識形態。柏克擔心啟蒙運動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動蕩,他抨擊法國大革命動搖了社會秩序和自由等傳統價值的基礎,主張保持傳統的價值。柏克所倡導的保守主義思想對英國的政治傳統、英國的各種思潮,美國的政治傳統、美國的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意識形態一直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如果說柏克代表著英國式的溫和的保守主義,那麼,法國的梅斯特則代表著拉丁式的保守主義。這兩種保守主義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維護傳統,反對法國大革命;差異在於各自所維護的傳統在性質上的不同。柏克的英國保守主義是要維護英國傳統的自由,梅斯特的法國保守主義則是要維護舊制度和王朝政治的權威。
從上述對保守主義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保守主義認為人性天生是有缺陷的,因而,社會弊端只能減緩而難以根除;保守主義強調地位和財產不平等是自然形成的,社會的領導權應屬於素質優秀的賢人而非群眾領袖;保守主義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而主張漸進式或費邊式的改革,以維持制度運轉;保守主義強調國家是一個有機體,局部不能離開整體而獨立存在;保守主義強調連續性和穩定性的法律和秩序,從而,維護傳統社會紐帶諸如家庭、倫理、宗教等。
二、從保守主義到新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聯繫相當緊密,要理解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是一個不可規避的話題。
「自由主義」一詞最早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其主要內容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闡發的自然權利學說及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hardo)論述的自由市場經濟學說。這兩種理論在經濟上主張自由放任,在政治上強調寬容異己,尊重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這些思想家闡述的自由主義就是後來人們常常提到的古典自由主義。美國自建國伊始一直奉行古典自由主義的原則,即在經濟上信奉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治上實行三權分立,相互制約;文化和社會生活上堅守把維護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視為高於一切的神聖使命。在這樣一個國家裡,人們習慣於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念,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深厚的傳統,已經成為美國價值的精髓並轉化為美國人共同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主義觀念經過社會民主主義、凱恩斯主義等發展階段之後,獲得了新的意義。與此相對應,那些真正堅持古典自由主義原則的自由主義者卻被冠之以「保守主義」的稱號。因此,與歐洲相比,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美國互易其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雖以自由主義立國,但也存在著保守主義的傳統。美國傳統保守主義有兩個思想淵源,一方面,如前所述,它以古典自由主義為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它又深受18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埃德蒙德·柏克的影響。柏克式保守主義所關注的重點不是個人,而是社會共同體,它不主張個人通過追逐私利的各種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相反,它強調社會整體性,注重於社會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以共同體利益為出發點的觀念,這類保守主義認為,國家領袖的主要責任,不是幫助人們尋求個人利益或由少數人臨時形成的團體利益,而是根據傳統觀念和自然法則及公共利益去引領社會,帶領民眾追求崇高的共同體利益。這種保守主義被稱作「有機保守主義」,即關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保守主義。有機保守主義者認為,正是道德價值和宗教倫理才使社會得以維護其秩序,並使得人們的生活具有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這一時期,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空前激烈,表現為頻繁地爆發經濟危機。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歷史上最嚴重、最深刻的經濟危機,這場大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給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的破壞。在這次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銳減了一半左右,倒退到1905-1906年的水平。而且,危機的後果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由於這場大危機的空前嚴重性和持久性,也宣告了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的破產。因此,這次大危機不僅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史,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而且在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面對經濟危機的巨大挑戰,大多數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開始放棄自由放任這一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轉向主張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干預。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物——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凱恩斯,早在1926年就發表了《自由放任主義的終結》一書,表明自己開始摒棄自由放任原則。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後,凱恩斯以羅斯福「新政」為先導,於1936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了系統的就業理論和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同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徹底決裂,這場在經濟思想史上的變革被稱為「凱恩斯革命」。這樣,大蕭條、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三者結合的結果是,凱恩斯所倡導的政府干預論成為西方經濟學界和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同時也標誌著新自由主義的全面勃興。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之後,歐美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個領域遭遇一系列挫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具體到美國,以下這些主要因素加速了新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首先,經濟危機不斷發生,以凱恩斯的經濟理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已經失靈。其次,由於侵朝、侵越戰爭,與蘇聯的軍備競賽,龐大的社會福利計劃以及政府機構的不斷擴大,使得政府支出大大超過收入。政府的財政危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減緩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再次,經濟危機促發了思想文化危機。廣大人民對政府及其上層統治集團失去了原有的信任,對現有的社會經濟制度、政策提出了懷疑,尤其是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西方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存在的異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為20世紀60年代下半期出現的「新左派」運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武器。一些持保守主義觀點的學者把「新左派」運動和「敵對文化」的出現也歸咎於自由主義政策。最後,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銳,聯邦政府的許可權過於膨脹,干預了一向屬於州政府管轄的事務,從而引起地方保守勢力的極度不滿。在這種情況下,保守勢力抬頭,新保守主義逐漸取得優勢。
新保守派在許多方面都繼承了傳統保守主義的立場,首先,新保守主義繼承了傳統保守主義中的悲觀主義成分。悲觀主義是傳統保守主義的基本思想之一,它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說為哲學基礎。據此,傳統保守主義認為,人生來是有罪的,人性是惡的,有缺陷的,並且人性的缺陷無法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根據這種悲觀主義思想,普通民眾因變化無常而難以令人信任,因此,政府有責任根據公共利益制定政策,確保社會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仍保持其基本價值觀和優秀傳統。與傳統保守主義一樣,新保守主義也具有悲觀主義色彩。由於新保守主義者大多出身猶太移民家庭,猶太民族所經歷的深重的歷史災難和流亡世界各地的苦難歷程,造就了他們悲天憫人的情懷。特別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更使他們相信人性的缺陷。因此,新保守主義與傳統保守主義在悲觀主義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
其次,新保守主義繼承了傳統保守主義的懷疑主義。懷疑主義是傳統保守主義看待社會和新生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態度。保守主義不相信「未來」,他們只看重「過去」和「現在」,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的問題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任何進步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有代價的。人世間永遠不可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因此,他們對社會進步和改革持有審慎的懷疑態度。新保守主義也是如此,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由主義激進社會改革面前,他們所持的正是懷疑主義的態度。在黑人問題上,他們的懷疑不是旨在反對改善黑人社會地位和消除導致黑人貧困的政策,而是表現在懷疑這類政策不是「太昂貴」就是「過於雄心勃勃」,以至於無法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相反,它們引發了通貨膨脹,加深了種族矛盾,滋生了種種其他問題。
再次,新保守主義繼承了傳統保守主義的社會有機體說,強調通過維護傳統、歷史連續性和穩定性來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問題。傳統保守主義者認為社會是一個由人、傳統價值、道德觀念和宗教團體等構成的有機的整體,它「不僅僅是相互之間構成契約關係的個人的結合,而且是忠誠和情感連接起來的社群……穩定的有組織的社會是漫長積累的產物,是各種制度、習慣和有機結合和歷史延續」,它「在構成上是有機的,是在自然演進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新保守主義者所一再強調的諸多觀點,如敬重權威、社會秩序、遵循傳統方式和尊重道德、宗教、精神價值觀等,都與「有機保守主義」思想觀念如出一轍。他們否認社會是由追求自我利益的個人所組成的,認為生活在社會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應該關心社會秩序、關注社會的連續性發展、關愛共同體的福祉。基於這一認識,新保守主義者看待問題始終傾向於強調事物的連貫性和有機整體性。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新保守主義強調,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價值觀的支撐,任何缺少倫理道德觀念基礎的經濟體制都將註定失敗,因為前者一旦失去後者的精神支持就難以維繫。事實上,對任何有可能改變現狀的措施,新保守主義者都主張採取有助於維持現狀、尊重傳統的辦法,而不是像20世紀60年代反正統文化、新左派和女權運動等那樣採取顛覆乃至破壞性的手段。當然,新保守主義並非簡單地繼承了傳統保守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而是在此基礎上有其創新之處。
新保守主義在繼承傳統保守主義基本思想的同時,在內政與外交兩個方面與之還有重要區別。
從內政角度來說,第一,新保守主義與傳統保守主義的區別在於,傳統保守主義反對一切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強調要讓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充分的作用。新保守主義雖然不支持政府對經濟生活的過多干預,但並不是盲目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管理行為,而是認為,這種干預應該是有限度的,不能不加區別地對所有的市場行為進行干預。在新保守主義看來,「新政」進行的國家干預和社會福利體制是必要的、適當的,而西歐的國有化和福利國家政策則是過度的,不符合人的本性,因而是錯誤的。他們之所以反對美國的「偉大社會計劃」,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正在朝著西歐式的錯誤方向前進。第二,新保守主義不像傳統保守主義那樣反對勞工運動和民權運動。新保守主義分子大多出身於中下層,其中的猶太知識分子還飽受種族歧視之苦,因此,對勞工運動和民權運動有著先天的同情,再有就是美國勞工的強烈反對共產主義的立場與新保守派的觀點是相一致的。第三,新保守派與傳統保守派對待共產主義的態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反共立場是一致的,但傳統保守派認為共產主義威脅主要來自美國國內,而對於共產主義國家,則應該考慮到美國具體的國家利益,如商業利益,與其進行交易,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妥協。新保守派則與之不同。他們認為,世界上主要的共產主義威脅來自國外,而不是國內,因此,他們堅決反對與共產主義國家進行妥協和發展貿易關係。
在外交方面,新保守派與傳統保守派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新保守派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傳統保守派則看重具體的國家利益。新保守派認為,國家利益的界定不應該只看到現實的具體利益,如商業利益等,更應該注重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應該用更寬泛的字眼來定義國家利益。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反對一切形式的與共產主義國家的妥協和共處:從冷戰時期與蘇聯的緩和與裁軍,到後來美國奉行的與中國進行接觸的政策。他們認為,「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決定了這類國家不可能像正常國家那樣處理國家關係」。傳統保守派卻認為,只要是有利於美國的,沒有什麼不可以談,這充分體現了美國意識形態中的「實用主義色彩」。新保守派支持美國在海外進行軍事干預的目的也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如民主與人道主義。正如克里斯托爾所說:「如果可能的話,美國有義務保衛一個民主國家不受一個非民主國家的武力進攻。在這種場合,進行地緣政治方面的國家利益評估是沒有必要的。」傳統保守派則認為,為了民主與人道目的出兵,是過度擴張,有損美國國家利益。
除了具體政策上的區別,新保守主義與傳統保守主義在「政治哲學和政治風格」上也是有區別的。首先,新保守主義對作為自己的理論指導和正當性的意識形態十分重視,傳統保守主義則對抽象的概念不感興趣;新保守主義對宣傳自己的理念傾盡全力,傳統保守主義則認為宣傳是只有自由派才需要的蠱惑人心的手段,保守主義的真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自明之理,若將其邏輯化、意識形態化而大加宣傳,就會破壞其玄妙精神,使它等同於它所反對的理性主義。其次,新保守主義是世界社會向善論者,因此,與傳統保守主義相比,他們更樂觀、更積極,更傾向於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更樂意創新而不是守舊;他們不像傳統保守主義那樣總愛對看不慣的事物說「不」,而是提倡該對什麼說「是」,體現在具體政策當中,他們不像傳統保守主義那樣總是否定他人的政策提案,而是積極地拿出自己的提案並促使其通過。新保守主義的政治風格是積極進取型,而不同於傳統保守主義的被動防守型。
三、新保守主義之發展及其觀點
新保守主義白產生後幾經沉浮,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與新自由主義一起,周期性地影響著美國政治決策。新保守主義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二戰」前後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新保守主義的初創期。這一時期,也是新自由主義的盛行時期。與此相應,正是新保守主義潛心研究、醞釀和提出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構建理論體系的時期。當代許多新保守主義者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觀點、嶄露頭角的。由於部分歐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參加法西斯運動,保守派在戰後聲名狼藉,以至於除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保守主義黨派均被迫改換了招牌。與此同時,「福利國家」運動橫掃西方世界,保守派為大勢所趨,在福利建設方面與左翼進行競爭,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哈羅德·麥克米倫的「中間道路」。這種思想現實可行並有所建樹,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卻喪失了獨立價值。在此期間,美國湧現出一批以歐文·克里斯托爾和丹尼爾·貝爾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者」,預示著保守主義的復甦。然而,其思想並未完全越出「中間道路」的軌道,因而,尚不具備改變政局的力量。
第二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遭受嚴峻挑戰以及西方國家面臨的社會困境,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保守派開始接連贏得選舉,新保守主義思潮也迅速蔓延,成為80年代佔主流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既是對福利國家的挑戰,也是對保守主義中間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傳統或古典的保守主義,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義成分的保守主義,即把古典自由主義同保守主義結合在一起,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們通常把他們稱之為自由保守主義者,西方經濟學界則多把他們稱為新自由主義者。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即作為自由主義傳統的美國正式取代英國而成為西方保守主義的中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弗里德曼、諾齊克及布坎南等。
新保守主義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思想流派,也不是一種精心構造的意識形態,而是對現實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所作出的反應。因而,不同時期的新保守主義者甚至同一時期的新保守主義者之間,在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地方,相反,他們對於國內外很多重大問題的看法存在著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使得他們共享著「新保守主義」這一稱號。歸納起來,新保守主義主要有以下基本觀點:
(一)依靠市場調節,減少國家干預,實行有限的社會福利政策
新保守派認為,「過去40年的經驗表明,自由主義解決問題的標準辦法——擴大政府干預、加強管制、增加開支——所產生的問題,通常比其已經解決的問題更多」。他們指責「偉大社會」浪費驚人,收效甚微,非但沒有消除社會弊端,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新保守派主張盡量減少政府干預,更多地依靠市場調節。市場既能保證個人自由,又能有效地分配資源,是民主制度的先決條件。即使有必要干預市場活動,新保守主義也「寧願通過『操縱』市場、甚至創造市場來實現這些目標,而不願依靠官僚機構的直接控制」。為了更好地維持市場的良性循環,新保守派贊成供應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保護自由企業,降低納稅標準,減少福利開支。不過,新保守派並非毫無保留地擁護市場機制。他們反對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但也認識到自由放任主義的弱點和弊端,認為適度的政府調節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他們不贊成社會主義式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提倡建立「保守的福利國家」或「最低限度的社會保障」。事實上,絕大多數新保守派仍然「忠於羅斯福新政的精神」,只是在如何實行福利政策方面變得比較保守。從60年代開始,新保守派對聯邦政府在實行福利政策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提出了強烈的質疑。他們呼籲改革社會福利制度,原因在於,美國的許多福利政策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後果,尤其是助長了人們對社會和政府的依賴,使很多人失去了艱苦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因此,新保守派告誡政府在制訂社會政策時應謹慎小心,對問題的複雜性要有足夠的認識。新保守主義重申了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原則,認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處境負完全的責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必須以不損害個人主義為前提,否則就會在客觀上獎懶罰勤。
(二)提倡機會均等,拒斥結果平等
20世紀6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和公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平等主義」。1965年6月,約翰遜總統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宣布,「我們追求的不僅是自由,而且是機會,不僅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人的能力(的平等),不僅是權利和理論的平等,而且是事實和結果的公平」。新保守派對平等主義在美國社會的發展深感不安。他們認為,自由和平等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兩個理想,二者既相互適應又相互矛盾。平等意味著機會平等,即人人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天賦,追求個人幸福。由於機會不一定能產生平等,競爭又難免要分勝負,所以,機會平等通常意味著結果不平等。「歷史上任何社會都未曾在個人或階級之間實行過嚴格的平等。才能、抱負和勤奮程度上的實際差別必然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由於人類生活的多樣性和自由性,沒有一個公正和自由的制度能夠保證結果平等。」因此,「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不平等現象必定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平等必然是正當的」。基於這種理解,新保守派反對追求結果平等、徹底改造社會的任何企圖,聲稱「沒有止境的平等革命」勢必構成對「個人自由和社會創造力的最大威脅」,最終必將導致「新專制」。他們一再強調,機會平等原則是唯一現實可行且對社會有益的原則,人為地實行事實平等、結果平等只會損害個人自由和能者統治,使社會失去進步的動力。
(三)排斥「新左派」的文化革命,主張維護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古德曼、馬爾庫塞和弗洛姆等為代表的美國「新左派」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傳統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的道德和文化在本質上是壓抑人性的,應該在社會上倡導一種以個人主義為導向、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的新文化運動。「新左派」的這種文化觀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追求個性解放和感官快樂,崇尚標新立異和離經叛道的生活方式,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時尚。新保守主義認為,這種所謂的文化革命實際上是一種反文化的革命,它所倡導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和蔑視社會權威的無政府主義,一旦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就會對美國社會的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危及社會的穩定。新保守主義積極捍衛美國的基本道德和文化,捍衛美國的基本制度和價值觀,強調權威的重要性及對傳統的高度認同,尊重道德、宗教和精神的價值,要求人們重建對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信仰,承擔起自己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同時,它還要求家庭、社區、學校、教會等社會組織,發揮在維護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方面的積極作用,共同抵制「新左派」的文化革命。
(四)堅持西方價值觀念,反對共產主義
新保守主義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積極支持冷戰,鼓吹美國的強大力量是抵制共產主義擴張的天然屏障。然而,60年代末期後,蘇聯卻在與美國爭霸的戰略態勢上日益佔據上風。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新保守主義者指出,蘇聯和共產主義擴張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波多雷茲譴責蘇聯擴張成性,認定「蘇聯是一個極權國家,與納粹德國一樣有一種十分邪惡的特性,這種特性是不可能改變的,只能變得更壞。……蘇聯頑固地進行世界革命事業,必要時還以軍事手段推動世界革命。而且只要一有可能,就利用莫斯科指揮的內部顛覆活動來達到這一目的」。此外,克里斯托爾也斷言,對美國的主要威脅是意識形態方面的,美蘇之爭不是傳統上的大國角力,而是意識形態上的鬥爭。
四、新保守主義理論對西方政府改革實踐的影響
新保守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國家的「福利國家」政策陷入困境,經濟出現滯脹甚至蕭條,同時,政府機構膨脹,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這表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方式發生了新變化。新保守主義的出現對英國、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國家紛紛採取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會福利政策為主的一系列新政策。
(一)英國的政府改革
20世紀70年代末撒切爾夫人上台之初,立即對英國基礎設施產業的政府管制體制進行了初步改革。主要是採取了一些自由化政策:
1.逐漸控制財政資助,實現國有企業自主經營。
撒切爾政府對虧損或低利潤國有企業的財政資助進行嚴格控制,計划到1984年完全停止對國有企業的財政補助,迫使其實現財政自給。但由於受到國內外經濟衰退的影響,撒切爾政府的預定目標沒有實現。1985年,包括借款和贈與在內,政府對國有企業實際資助額仍高達21.9億英鎊。政府在大量削減國有企業借款限額的同時,還迫使企業減產裁員,這遭到工人和工會的強烈反對。如1980年初,鋼鐵工人就因反對政府要求英國鋼鐵公司縮減三分之一的職工和產量而爆發了有15萬工人參加的大罷工。
2.打破國有企業壟斷,允許私營企業參與競爭。
1981年,在基斯·約瑟夫的倡議下,英國頒布「英國電信法」(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 Act)。根據這一法律,英國電信公司從英國郵政局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法人企業,並廢除英國電信公司的壟斷地位,允許「信使」電信公司參與長途電話服務業務。1982年,頒布「石油和煤氣法」(Oiland Gas Act),明確宣布放鬆對煤氣產業的集中管制,允許其他企業使用英國煤氣公司的管道系統。1983年,政府頒布「能源法」(Energy Act),取消中央電力生產局以前所擁有的法定壟斷權,歡迎其他企業進入電力行業參與競爭。但是,由於相應的配套政策不完善,這些自由化措施在促進基礎設施產業加強競爭方面效果並不明顯。如英國煤氣公司可以通過提高煤氣運輸管道使用費來阻礙其他企業進入市場;英國電信公司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採取內部價格交叉補貼、故意降低長途通訊費用而抬高國內固定電話費用的辦法,排擠競爭對手在長途通訊服務方面的競爭。
對國有企業放鬆管制的效果不理想,使撒切爾政府把希望放在私有化政策上,即出售國有資產。既然原有的管制體制存在如此多的缺陷,又是如此地難以糾正,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和企業的關係,而私有化被認為是實現這種改變的最直接的辦法,私有化於是成為改革政府管制體制的前提。推行私有化政策的一個中心目標是培育市場競爭,以提高經濟效率。但在撒切爾夫人的第一個任期里,私有化的企業基本上是處於競爭性領域的小型企業,市場競爭問題還很少引起人們注意。直到1984年,英國電信公司私有化之後,私有化擴展到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基礎設施產業時,政府才開始相應地制定了企業改制後政府管制體制的總體框架。
(二)美國的政府改革
1.里根時期的政府改革
里根時期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舉措是推出了「振興經濟計劃」。這一計劃以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為基礎。該理論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指出,稅率過高會使人們不去努力工作和儲蓄,還使一些人設法逃稅,因此,反而會使稅收減少。如果降低稅率,達到「最佳稅率點」,便可以刺激儲蓄和投資,促進生產,政府的收入就會增加。里根據此頒布了《經濟復興稅法》,開始了美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減稅。按照稅法規定,從1981年至1984年,前後三次減少個人所得稅共計23%,稅率由14%-70%降為11%-50%。1986年通過了稅制改革方案,把稅率降到了歷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並且簡化了稅種。個人所得稅從15種減至2種,稅率從11%-50%減到15%-28%,公司稅的最高邊際稅率從45%下降到34%。
除了減稅之外,里根政府還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了改革。1981年至1982年,政府共削減了486億美元不必要支出,其中主要是社會福利開支。1983年,里根政府又拋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在不徹底改變原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削減了一些保障項目。聯邦政府還減少了對州的醫療補貼,1982年及1984年分別減少了3%和4.5%。同時還把原來聯邦政府承擔的某些責任轉移給州和地方政府,推行新聯邦主義,並且促進私營福利事業的發展。在縮減福利開支的同時,里根政府大幅度地增加軍事開支。以1983年為例,國防開支佔總開支的26.4%,大大高於發動侵朝和侵越戰爭時期的比重。
此外,里根的振興經濟計劃還採用了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學派的理論。該理論強調,通貨膨脹是貨幣供應增加過速的結果,主張控制貨幣發行量,減少政府干預,實行「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提倡自由效率,反對福利主義。據此,里根在《經濟復興計劃》中提出:「制定一項全國性的貨幣政策,不允許貨幣量的增長速度持續地超過商品和勞務的增長速度。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我們需要減慢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在里根開始執政的1981年到1982年,聯邦儲備委員會嚴格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量,預定年增長3.6%,而實際上只增長了2.1%。同時,商業銀行實行優惠利率,1981年最高達18.875%。通過這些措施以緊縮貨幣的流通,抑制通貨膨脹。
2.柯林頓時期的政府改革
1993年3月,柯林頓決定對現行政府進行重新設計與再造,組織「再造小組」,啟動對聯邦政府的績效評估計劃。1998年,美國「國家績效評估」改稱「國家再造政府夥伴關係(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簡稱NPR。NPR的目的在於轉換傳統行政模式,逐步確立企業型政府的新模式,而且強調擺脫先前行政改革進程中只說不落實的缺陷。從1993年3月開始實施到1998年3月止,美國政府圍繞NPR提出了至少10份績效評估報告(即所謂《戈爾報告》)。此外,美國國會和政府還就政府採購、信息運用、電子合同體系、獎勵等事務作了具體規定。美國國會通過柯林頓簽署的有關NPR的政策法規前後共計83項。柯林頓時期的政府改革具體內容有如下五個方面:
(1)顧客導向,民眾優先。從1993年到1998年的五年間,聯邦機構為570多個組織和服務項目發布了至少4000項服務民眾的標準。這是美國NPR計劃與以往改革所明顯不同的新舉措,為政府改革創造了一種新的典範。
(2)放鬆規制,簡化程序。到1998年3月,美國各聯邦機構刪除了大約64萬頁的內部規則,刪除了大量聯邦規制,簡化了許多行政許可審批程序。規制放鬆的重點在於過時規制的廢除以及預算體制、採購體制和人事體制的改革。
(3)授權員工,注重結果。放手促進員工自主管理,成立了850個以上的「勞工管理委員會」和340個「再造實驗室」,以此引領疏離傳統官僚體制、倡導企業家精神的政府改革風尚。
(4)多方互動,合作競爭。政府一般公共服務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企業成為政府提供某些公共物品的現實或潛在競爭實體。在平等競爭的前提下,實現政府與企業的合作發展,共同推進政府事務。譬如,聯邦政府的「環保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都與企業界形成合作夥伴關係。政府與社區之間也逐步形成合作夥伴關係,提高基層領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5)降低成本,提高績效。美國NPR計劃強調「創造更高成效更低成本的政府」,在降低政府成本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截至1998年3月,美國各聯邦機構相對節省政府開支約1370億美元;精簡聯邦政府僱員超過35萬人,約佔聯邦政府僱員總數的16.7%;裁併了大約250個機構或項目組織。同時,聯邦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夠使更多的民眾感到滿意。
上述兩個較為典型的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的實例足以說明,新保守主義在思想上和理論上對政府改革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主張限制過分膨脹的政府權力,尤其是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事務的過分干預。然而,實踐中政府對於社會經濟事務的嚴重干預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現象,對此,新保守主義者不得不加以正視。他們並不一概反對國家干預,而是認為,適當的國家干預是必要的,但是國家干預本身有著很大的局限性。正是針對國家干預的機制缺陷,新保守主義提出了許多補救措施,如抑制通貨膨脹,降低失業率,克服無政府狀態等。這些對策曾有助於發達國家渡過許多危機。
五、結語
西方保守主義政治思潮起源於古希臘,並在17-18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成為一種系統性的意識形態,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反動,是封建土地貴族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理論武器。至19世紀工人運動興起,保守主義開始與自由主義合流,共同反對社會主義運動。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嚴重的經濟滯脹危機,80-9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均發生了新變化,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氣候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動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保守主義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和後工業化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對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走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整個西方政局在新保守主義的統治下向右調整。
新保守主義學說雖然起源於西方國家,但不乏可資發展中國家借鑒的合理成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能夠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觀點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對於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二是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壓縮政府開支,對於我國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三是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通過宏觀調控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理論,對我國確立合理的經濟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四是尊重人權與人的自由發展的觀點,對於我國更好地保障人權與自由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充分借鑒新保守主義的合理成分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新保守主義的局限性。新保守主義作為國際壟斷資本的思想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說,是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反對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的。因此,其理論體系中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我們應持批判態度:1.政治化擴張。新保守主義不是一般地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2.絕對自由化。新保守主義所主張的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貿易、投資自由化等,這實際上是對經濟弱勢國家的經濟主權的弱化。對此,我們既要遵守WTO的規則和我國的有關承諾,積极參与國際競爭與合作;同時,又要最大限度地防範風險,特別是對金融自由化持謹慎態度,保留國家對金融強有力的監管和調控能力,以維護國家的經濟獨立和安全。3.全面私有化。這一點,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是無法實現的,它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可能建立在純粹的私有制基礎上,有些必須建立在公有制(國有制)基礎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不可能全盤私有化,必須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私營經濟。4.全面市場化,反對政府干預。實踐證明,即使資本主義經濟運作,也不可能全面市場化,不要政府干預。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必須利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以及指導性發展規劃等措施,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5.全球一體化。新保守主義的全球一體化,是國際壟斷資本統一全球的制度安排。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要高度警惕「全盤西化」,以免落入「全球一體化」陷阱。
原文出處:
《文史哲》(濟南)2016年第20162期,第155-164頁。
推薦閱讀:
※一位80後面相學研究者的自述,臉部五官對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專家稱我公民在外遭綁架增多因中國影響力大
※男性肥胖影響精子
※"將生命帶向一個新的高點吧!"失眠的原因也許因為,一種能量向你的生活灌輸著越來越多的變革,還有你內心生出對於將來美好時光的嚮往。當下做出的任何努力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周運)克里斯汀每周星座運勢12.
※風水解說之,影響感情的居家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