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
杜家和講《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 |
http://www.hljnews.cn 10-10-20 08:51 來源: 黑龍江新聞網-老年日報 [發表評論] [10條] |
絕聖棄智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語譯】去除聰明,拋棄才智,百姓才能獲得實在的利益;去除仁德,拋棄義行,百姓才能回歸孝慈的本性;去除機巧,拋棄對利益的追逐,盜賊就會滅絕。這三個方面,不應該僅僅在口頭上談論,而是要落實到百姓的具體行動之中,那就是:外表要單純,內心要素樸;私心要減少,慾望要降低。 【解說】本章承上一章所論,在指出了儒家所倡導的仁義、孝慈、忠恕這些觀念之所以產生的現實情境之後,老子進一步提出對於這一問題的獨特見解。 在《老子》一書中,「聖人」一詞多次出現,達三十二次,代表的是悟「道」的理想的統治者,但是當「聖」字單獨使用,或與「智」並用的時候,其所指是聰明。這一點我們要明確,否則會誤以為老子要棄絕「聖人」。 「絕聖棄智」之所以會「民利百倍」,是因為過分追求聰明和才智,很自然就會招來所謂的「比拼」。《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不但給他人帶來了傷害,同樣也傷害了自己,最終「反誤了卿卿性命」。而人們如果不再需要依靠智慧來競爭,來勾心鬥角,就會生活得自在,生活得快樂。老子還談到,「絕仁棄義」就會「民復孝慈」,因為仁和義都屬於外在的價值觀念,鼓吹仁義雖然會使人們有向外的價值追求,但不會形成源於人的天性的內在品性。如果沒有真誠作為基礎,仁義就是假的。充盈著假仁假義的社會是可怕的,也是危險的。試圖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得利益的最大滿足,這顯然是偷盜現象產生的直接根源,所以才有老子所說的「絕巧棄利」自然就會「盜賊無有」。
以上的三絕和三棄不能僅僅是一種倡導,要轉化為人們自覺的行動,也就是要有所歸屬。為此,老子提出,做人要質樸,不要有過多的私心和慾望。「活出自我」是當下很多人源自內心的一種渴求,活出自我就是要過本色的生活,簡單的生活,而不是繁冗的生活,也就是不要心為物役,要活得真誠而坦然。如何才能達成這一目標?老子說了四個字:少私寡慾。說得非常精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抱怨,總是感覺活得很累。原因很多,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總想獨自佔有本該與其他人共同分享的東西,總有無法得到滿足的慾望。久而久之,心理平衡被打破了,很多痛苦的根源就在於心理失衡。無論身處順境還是身處逆境,能夠找到心理平衡,人就會活得坦然,就會活得開心。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高質量的生活,也是我們應該擁有的生活,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
推薦閱讀:
※群書治要 : 卷三十四 : 老子 : 道經
※細說《道德經》對老子思想的篡改(四)
※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
※論老子的養生學及其影響-搜藝搜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