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用多媒體不能背離語言學習規律

廣東順德容桂上佳市小學 陳文英 528306

摘要: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不少語文老師精心準備著課件,語文課變得「異彩紛呈」——聽音樂、看圖片、看電影……時間就在教師操縱著電腦,展示著美輪美奐的課件中過去了,課堂上多了幾分喧嘩,少了幾分思考,多了幾分熱鬧,少了幾分想像,更缺少了人文的讀與悟。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不當,不僅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還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影響教學質量。分散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利於其注意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科與計算機整合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 多媒體應用 存在問題 實效性

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應用廣泛。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不少語文老師精心準備著課件,恨不得把文本的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畫面全部展現在學生面前,課堂變得滿而又滿。這樣的語文課變得「異彩紛呈」——聽音樂、看圖片、看電影……時間就在教師操縱著電腦,展示著美輪美奐的課件中過去了,課堂上多了幾分喧嘩,少了幾分思考,多了幾分熱鬧,少了幾分想像,更缺少了入文的讀與悟。請看下面幾個課例再現:

課例1:六年級《琥珀》課堂實錄。

電腦出現:孩子在海邊找到琥珀的句段;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出示琥珀的3個特點;出示以下幾個問題:

1、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 2、想想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3、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4、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

出示琥珀特點的句子;蜘蛛撲過去吃蒼蠅,松脂球滴下來的句子。兩隻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淚珠里的圖片; 播放積成松脂球,把兩隻小蟲重重包裹在裡面的動畫;松脂球形成的條件。(出示板書);松脂球變成化石的條件(1.2.3.4);練習題目:把化石形成的四個條件按先後順序排列;複述琥珀形成需要的條件;播放錄像:琥珀形成的過程。(共有幻燈片14張)

這節課的語文老師注重花俏的形式表現,注重課件中內容的全面性,課件中修飾的動畫太多、圖標太多、聲音太多,一節課下來,學生沉浸在圖片,動畫,聲音,錄像的不斷變化中,老師則一直在不斷地機械地演示,語文課的基本訓練,語言文字的理解全都被課件演示所代替,聽課老師和學生整堂課下來能記住的也就只有那紛繁複雜的畫面而已,是典型的利用多媒體替代了教師的語文課堂,替代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課例2:五年級《凡卡》課堂實錄。

初讀課文,看看文段哪些段落是寫信的內容的?哪些是凡卡的回憶?用筆畫出來;出示生字,詞語;出示課文內容共6段文字;課件動畫:凡卡在城裡的凄慘生活;兩次出現凡卡的信封。(共播放幻燈片共12張,動畫一次)

本節課的老師則是一成不變的把要學的課文段落搬到屏幕上去,根本只是為了「電教而電教」,沒有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而有所選擇。一味地盲目地使用電教媒體,僅僅是為了「裝點門面」,而盲目使用電教手段。如此一來,電教手段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只是為用而用,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個多媒體?用了之後可以達到怎樣的結果?

從以上課例不難看出如果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不當,不僅達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還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影響教學質量。分散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利於其注意力,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下面就從語文學科與應用多媒體方面存在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一、多媒體,不能偏離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課,教師應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明確語文教學的根基:就是聽說讀寫,一切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對文本語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感悟,離不開聽說讀寫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訓練,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然而一些老師為了追求所謂的「現代化教學」,教學內容處理不當,使教學內容發生了位移。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時查找了許多貧困兒童相關的素材,並製作成課件進行展示,一節課累計花近將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看圖片,看錄像,老師配以動情的解說,給人的感覺是上了一堂催人淚下的「品德與社會課」而非語言文字課,「積累好詞佳句」、「體會作者的意圖」、「領會圖片,文本背後隱藏的貧困兒童的苦難故事,」等語文目標全落空了。學生更沒能透過語言文字的背後深刻理解到苦難兒童的辛酸故事,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文本閱讀才是語文課堂的主流,是語文課堂教學永遠不可代替的武器。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只是語文教師一種現代化手段的灌輸和填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冷冰冰地被一張張圖片所代替。若只通過看圖就能感受到,明白的,哪還用學生反覆誦讀,深刻咀嚼語言文字呢?學生無法親近文本,走近作者,更無法形成獨特的閱讀感受及體驗,學生思維空間越來越窄。多媒體課件的呈現成為禁錮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無形殺手」,不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

二.多媒體,不能取代語文課堂的基本教學。

在語文教材中,課本提供的只是文字元號和一些靜止的畫面,學生對這些抽象的符號不容易產生興趣。而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閱讀教學則不然,它可以利用生動有趣,豐富直觀的畫面和圖形動畫,讓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良好的視像效果。

但是有些老師則注重了多媒體的作用而忽略了語文課堂的基本教學。例如:有位教師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使用計算機播放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變化,利用錄像讓學生觀看小興安嶺豐富的資源,整節課學生是看到了很多美麗的畫面,但對文本的重點文段的解讀卻毫無認識,課堂上「看」代替了「讀」。實際上,這位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是以自己為中心,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只不過是變「口灌」為「電灌」。

而另一位老師同教《小興安嶺》一文,他的課堂是:  

學生聽教師範讀第二段,邊聽邊仔細觀察「春季圖」,然後說說:作者抓住了小興安嶺春季的哪些景物進行了描寫,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麼,表現了小興安嶺春季怎樣的特點?,引導學生品位比喻句,使學生理解小興安嶺:資源豐富。最後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和背誦課文,採用引讀法,指導學生讀:春天,樹_。山上的積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學完本段後,進行小結:這段作者抓住小興安嶺春季的特點,選取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景物。

這時再播放小興安嶺春天萬物更新、生機盎然,動物在溪邊玩耍的可愛景象,加深學生對小興安嶺的認識,發揮小學生的想像。

以上兩個案例,由於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同一課時,不同的使用,出現了不同的效果。第一個老師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只能在淺層次上徘徊。第二個老師就有著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了課堂改革,他清楚地認識到,先進的教學思想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以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學習者可以參與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所以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果採用挂圖、模型可以講清的內容,就不必用多媒體課件,而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能使學生理解的複雜抽象的教學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這樣,教學重點、難點能得到突破,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理解複雜抽象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將其展示。這樣,教學重點,難點能更好得到突破,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將趴在紙上的文字活起來,生動起來,喚起學生的形象再現感,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才生動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

三.多媒體,不能讓語文課堂失去魅力。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於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因此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書聲越來越小,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後都會說:我們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這應該是給那些只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融合的教師的最中肯評價。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教師能否靠語言的魅力打動學生,這也是語文教學傳統授課手段之一。很多課文,特別是經典散文,需要我們慢慢去咀嚼、品味。語言的朦朧美、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當我們在得到多媒體這個得力助手幫助的時候,必須得考慮是否忽視了語文教學最為根本的東西?

這種偏差對我們的語文教學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審美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如:同課異構:《桂林山水》,兩個老師在處理灕江的水這一片段:「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第一個老師課堂上充分運用錄像觀看灕江的景色,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視聽等感官需求,以視聽代替了對美文的品味。但整節課下來學生甚少開口讀書,更沒有慢慢去咀嚼、品味,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神奇特點,課堂上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破壞了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這種偏差對我們的語文教學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而第二個老師則是這樣處理的。現讓小組試著讀一讀,找出靜的感覺,當學生讀出灕江水不流動的感覺時,老師及時播放錄像,師說:你們瞧,這就是灕江的水。你們能看得見它在流動嗎?聽得見水流的聲音嗎?真切感受後學生再讀描寫水靜的句子。

讀「綠」的感覺時,老師引導學生放開聲音,感覺滿眼都是綠的。因為灕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綠,青山倒映在清水裡,水變得很綠很綠,給人的感覺很明快。

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時老師播放錄像,讓學生體驗灕江水在桂林山的倒映下,綠得彷彿是一塊無暇的翡翠的真實感受。

同一節課,同一片斷,同一教學過程,多媒體不同的運用收到的效果顯然是完全不一樣的。第二個老師把多媒體和語文教材有機的結合,巧妙的應用,老師在引導學生抓住文本語句慢慢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妙意境後,再展示具體、生動的畫面,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多媒體,不能代替學生的主體性。

多媒體課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程序性、被動性,授課時唯有按「程序」一步一步地走,與教師的設計一致,多媒體才能大顯身手。然而,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學生的思維是多元的,我們要儘可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這種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潤滑劑。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在滑鼠、講台、學生之間不停忙乎,而更多學生則是被屏幕上精美圖像所吸引,師生之間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溝通。有時候語文課不用視頻,不用畫面,多留給孩子一點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在對文本的潛心研讀中,孩子得到的感悟要比老師千辛萬苦通過課件展示給他們的要珍貴得多。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授課時,所需教具常常只是簡簡單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已。他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里的插圖想像說話,他的范讀能為學生引路,他現場聲情並茂的朗讀勝過任何錄音,無需求助於多媒體……他精心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總是那麼精當,富有啟發性,學生在他生動活潑而又紮實嚴謹的課堂上學到了知識,獲得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課件製作得再精美,比不上支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語文老師的一個眼神、一次板書、一個手勢、一串妙語更能讓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課堂上,師生共同對話,互動合作,彼此交融,比課件來得更紮實,更有效,更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只要我們冷靜地審視語文課堂,就不難發現,現在很多課堂都是多媒體取代了課堂環節,以多媒體的設計取代文本鑽研,以多媒體的演示取代板書和講述,以畫面展示取代語言品味……語文課堂演化為課件演示過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都已經退居次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沖淡了,拋棄了語文課堂教學最根本的材料——-文本,忽視了語文課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訓練學生的有效思維。這不僅與新課改的精神相矛盾,而且背離了語文、語言學習的規律。 

因此,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必須完全服務於語文教學,根據語文課程的目標、內容、重難點、設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絕不能因為多媒體使用而改變語文的教學常規,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無法實現語文學科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對多媒體教學的冷思考 朱利 小學語文研究(2002.4)

2) 教育多媒體的「冷」思考 陳浩 小學語文研究(2003.3)

3) 語文課堂濫用多媒體。 李紅英 小學語文教師(2006.5)

推薦閱讀:

黃偉濤語文閱讀作文-人教版八上語文文學常識
語文老師:描述夏天炎熱的8個好句子,你孩子作文一定用得到
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默寫題及答案
語文版七至九年級名言名句集(4)

TAG:學習 | 語言 | 語言學習 | 語言學 | 媒體 | 語文 | 多媒體 | 規律 | 課堂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