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漁,張揚個性——文本解讀學法探究(轉自網路)

「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課堂實踐的「教」,讓學生學會自己會學,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以文本為載體的閱讀教學是教學情景下的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還是對學生人格的建構、人性的發展,都具有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學生是閱讀教學中人的資源,文本是閱讀教學中物的資源。做為物的資源的文本「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所以,它是學生學習語文、形成並發展自身的語文素養的重要介質。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文本,閱讀教學是以既成性文本(課文)為話題的「聚會」,聚會之策略為個性解讀、對話生成。  一、放飛心靈,張揚個性  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的閱讀,只能是一種機械的「死讀書,讀死書」,教師的文本解讀應切實圍繞學生的「個性閱讀」而展開。  1、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民主課堂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鬆氛圍。教師要走下講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要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允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結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敢於在課堂上大聲說話,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向教師提出不同的想法。  2、給學生充分而廣闊的個性閱讀舞台空間  珍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的首要條件。「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閱讀要求的多樣化,閱讀內容的生活化,閱讀感受的差異化。同時,我們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使他們有反覆思考的餘地。面對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甚至是偏激的理解,教師都要採取絕對寬容的態度,給他們以成分的肯定與信任,在鼓勵與讚揚的基礎上和他們進行探討交流引導,與文本對話,與心靈對話。如此,學生的閱讀激情會被進一步激發,閱讀個性會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  3、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能力和習慣是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給學生帶來的是思維的封閉性、僵化性及惰性,他們「盡信書」,喜歡「人云亦云」,習慣於接受書上的觀點及老師的講解,自己不想思考,不敢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用盡一切手段,激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閱讀思維習慣。思維打開了,學生「動」起來了,學生的閱讀個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張揚。  4、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決不只是語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簡單堆砌,它不僅貫穿著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語用經驗也高度優化於其中。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學生、教師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編寫者)展開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通過分析來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質)的過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個背景、方式、角度、時空以及「度」的問題;而且,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等,也對分析、理解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由於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對同一文本的「文、道、質」也會做出不同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也十分注重閱讀的個性化,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5、互動閱讀  互動閱讀即「對話的生成」,其核心是「三維」互動,即學生、教師、文本(作者)的互動。閱讀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學生、文本三方整合的信息系統。與之相應的教學模式必然是教師、學生、文本的三維互動,在課堂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師生們共同探討文本,教師、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教材,深入教材內部,與教材對話,從而產生超越字面意義的理解,然後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將「理解」匯攏、交流,這樣既對教材進行修正、補充和豐富,也使教師、學生群體、學生個體在對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在此,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成為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6、實施張揚學生個性閱讀的策略途徑  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閱讀熱情,開發他們的思維。教學形式的設計要以圍繞「張揚學生個性」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展示他們獨特的感悟和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曾嘗試過多種形式的教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問題教學」模式。學貴有疑,在閱讀過程應培養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閱讀,帶著問題去思考、感悟、理解。學生的問題源於其自學中產生的困惑,教師的發問則是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地解決困惑,更好地理解把握課文。實施的核心過程主要包括:學生自學課文,提出高質量的個性化問題----交流討論,自主發表理解意見----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問題教學」模式的實施,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語文活動課」模式。語文活動課是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設置和學生的積極主動配合參與下,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能力和智力、組織協調性的訓練,從中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判斷力,以增進同學間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性的一種活動。它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自主性於一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學會學習。」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正是語文教學創造性、實踐性的體現,也是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活」和「動」。在「活」中求學,在「動」中求知、求發展。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積极參与的意識和團結協作的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培養創新能力,張揚他們的個性。  (3)探究性閱讀課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彆強烈。」「主動探究型」閱讀教學,就是從尊重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我在教《祝福》一文時,就提出「誰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經過一番積極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學生給出了許多可喜的答案,有的說是魯四老爺,有的說是柳媽,有的說是她的婆婆,有的說是魯鎮人,還有的說是她自己等等,經過交流討論,這個課文的中心問題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圍繞在祥林嫂周圍的兇手有政權、神權、族權、夫權等,亦即是封建迷信、封建禮教殺死了祥林嫂。探究性閱讀課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開發他們的思維,最好地張揚他們的個性。  總之,只要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採取任何形式的課型都是可行的,一切為了確立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一切為了張揚學生的個性,一切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只要我們牢牢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觀念,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始終注意在閱讀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那麼,我們就一定能達到「標準」所希望的「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二授之以漁,全方位解讀  解讀文本,要力爭逐級達到三種境界:一是正確的解讀,二是準確的解讀,三是有創意的解讀。  1、正確的解讀  「誦讀文本、讀准字音、弄清詞義、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讀的第一步要求;準確的解讀(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段不離篇)建立在「正確的解讀」的基礎之上,是文本解讀的第二個層級;有創意的解讀(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情感體驗、遷移啟迪)是對文本的一種整體的貫通的解讀,是有主體性的有個性的解讀,體現出來的是閱讀教學的生機與活力。有創意的解讀是最高層級的解讀,在這一層級,學生自覺、自主、自由地調動自己的語用行為,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修改文本的文、道、質,從中找到自我的影子,並創造出新的「自我」。  2、解讀文本的目標取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具體地說,「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閱讀教學的目標取嚮應為培養學生語文閱讀方法和能力,為學生通過閱讀來認知、改造、創新這個世界和形成語文素養服務。  3、解讀文本的內容取向  解讀文本要解讀那些內容,這是學生面臨的最大困惑,作為教師,就要指引學生解讀的方向,筆者認為應照顧到「四大高度」。  (1)社會高度  文學主要特點就是文本反應社會生活。所以,文本解讀,重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解讀來揭示時代特點,社會意義,充分認識文本的時代社會性。例如,鑒賞小說《祝福》,要充分把握纏繞在祥林嫂身上的四大繩索(政權、神權、族權、夫權),並由此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又如,鑒賞《葛郎台》時,通過對葛郎台這個「金子的執著狂」的分析,進而批判金錢的罪惡,揭示出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  (2)文學高度  文本濃縮了文學的一切因素,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營養,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去鑒賞汲取。如小說的人物、詩歌的語言、戲劇的矛盾衝突、散文的意蘊及其所體現的描寫方法與技巧和人物本身所具有或環境所造成的精神狀態、思想風貌、風土人情等;情節結構意味著文章的構思、謀篇布局,有自然流暢、行雲流水,有懸念疊出、跌宕起伏等魅力;文本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等,總之,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營養,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去鑒賞汲取。如小說中的祥子和虎妞、祥林嫂、夏瑜、阿Q、陳奐生等,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典型形象,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物的刻畫方法及所內含的豐富內容。《祝福》的倒裝、《葯》的雙線結構使我們領略到小說情節的魅力。  文本語言具有超語言的特性,它雖然與日常語言以及其他領域中的語言具有共通性。但文本語言的「文學性」或「文學味」就在於它對一般日常語言的超越、突破與重鑄,顯然,這種超越、突破與重鑄並非由日常語言功能所導致,而是屬於文學語言的獨特功能。  (3)思想高度  文本是作者情感的依託之處、思想的折射場所。文本解讀,我們要密切關注作者在文本中所體現出的思想傾向及思想高度。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選錄魯迅先生的小說有《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葯》等。魯迅的思想具有開放性、不可複製性和常新性,其中包含著對人類一些恆定主題的探索:存在與虛無、有限與無限、奴役與叛逆,……也就使他的小說內容異彩紛呈,展露了現代社會一系列的隱痛:非人道、奴性、罪惡、苦難、背叛……呈現出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4)審美高度  別林斯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小說是一個「美」的寶庫,在文本解讀中,我們要給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  (1)感悟文本的內容、形式美。這是審美的基礎,從內容上看,文本有的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有的歌頌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有的讚美了人與人之間誠實正真、友愛的高貴品質……從形式上說,文本的各要素也構成了「整體美」。  (2)情感共鳴。這是審美的關鍵環節,用審美的眼睛獲取美的感受,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達到認識上的「理喻」。例如,讀了《葯》,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夏瑜身上所體現出的悲壯美;讀了《巴黎聖母院》,我們更是被外表醜陋但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卡西莫多的心靈美所震撼(這是「以丑寫美)。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去發現。  (3)審美升華。這是以審美為橋樑滲透德育的最高境界。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感情共鳴的極點,抓住時機,促成升華,使學生把文章所體現的美,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凈化靈魂的高度。  閱讀中的審美,可以訓練學生的審美能力,接受審美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文本解讀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一切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張揚他們的個性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探索。
推薦閱讀:

淺談網路情感
關於網路上流傳的"中國省份即將重新劃分",純屬謠言!
網路搜索引擎大全(精華)
網路紅顏
網路營銷必須具備的三大思維

TAG:個性 | 解讀 | 文本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