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忠: 「以人為本」與西方民主人權觀念不搭界

編者按:5月26日下午,新法家網站第八次編輯例會在陶然亭公園附近舉行,以下是翟玉忠先生的發言稿。

如同狼面對羊群一樣,總欲吞之而後快。

從二十世紀初的保存國粹者和整理國故者,到二十一世紀的文化研究者和國學家,有太多人希望通過「以西釋中」的方式「以西化中」,將中國文化替換掉、掩蓋住,消解掉。

這些人打著紅旗反紅旗,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幌子,千方百計地銷蝕中國文化。表面上他們道貌岸然,實際干著斷人慧根,腰斬大道的構當。這些人欺騙性強且手段無恥,佔據中國西式大學課堂和宣傳輿論陣地,無所不用其極。

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越要有足夠的定力,堅守聖賢大道,為天地守孤學——特別是對於中國政教的核心部分!

最近,有人將中國文化觀念中的「以人為本」,同西方民主、乃至人權觀念聯繫起來,用來證明中國文化的「早熟」與「先進性」。

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不是宣傳了中國文化,而是將中國文化變成西方文化的附庸。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與西方民主人權觀念本不搭界,它是中國古典政治觀念的核心。

「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商周時就已出現。但這個概念被明確闡述是在《管子》有關王霸術、平天下的內容中,表達中國外事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則:先內而後外。即外事(外交)成功的前提是內部的鞏固與強大。

「以人為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管子·霸言》中,強調中國古典政治經濟理論的核心,建立一個超越階級、黨派的中性統一政權的意義,即《尚書·洪範》中的「建中立極」。全文如下:

「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摶(同「專」)不聽。堯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理亂在上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這裡的「以人為本」,說的是以「人之治」為本——若一個社會整體上不安定富強,何來個人的安居樂業?!在此意義上,中國的「以人為本」才抓到了政治的本質特徵。

如何做到社會治理?「人之治」?關鍵是奉行孔子在《禮記·禮運》中總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儒、道兩家在平天下,治理社會的核心思想上沒有根本區別,只有側重點的不同——儒主教育,重教化;道主政治,重法術。

中國政治數千年的核心問題一直是:如何選出道德與能力合格的「民之主」,即決策者,而不是將決策權力虛偽地賦予普通公眾——迷信公眾的「多數決」,實際上是將精英(聖賢之士)的作用給抹殺了,不僅不符合政治經濟決策的一般規律,還會造成整個決策的短視。

今天,為了迎合選民的一時的品味,西方民主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民粹主義的泥潭,不得不說與西方政治理論基礎的混亂有關。西方社會心理學強調在群體狀態下個人決策的危險,其政治理論卻大談人民民主決策權力,將之作為「政治正確」的基礎——這種矛盾是根本性的!

試想,若決策人的數量能代表決策的質量。那麼全民公決就是最好的社會決策機制。今天,即使在現代西方民主社會,也不會輕易進行全民公決——在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公決成本可以變得極低的情況下仍是這樣。

受西方民主觀念的影響,今天一些人公開放棄政黨的先進性,要做跟在群眾屁股後面做「守夜人」,這實際上是放棄了精英的社會責任,「為人民服務」也將成為空談。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宗教教化傳統,政教統一的社會裡。執政者除了要「作之君」,還要「作之師」。如果我們教化責任與決策責任都儘可能地放棄,結果將不堪設想。

中華道統內聖外王高度統一,修齊治平一以貫之。個人修養是為了成聖成賢,相應的,社會治理要選賢與能,以達到抱法處勢,無為而治的境界。

道者,君人南面之術也。中華大道源於中國數千年行政管理經驗,大道即治道。有中國文化研究者,受印歐民族離世修行觀念的影響,主張不管公共事務,專註內在修養,認為那才是修道,才能得道——真是不通大道!

中國古典政治重選舉「民之主」,重實現「人之治」,不是以忽略個人的權益為代價的。

《管子·霸言》有一則管仲與齊桓公的對話,管仲指出,若桓公想成就王霸大業,一平天下,就必須抓住根本(本事),那麼什麼是「本」呢?管子說:「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飢,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飢;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

管仲的意思是說,齊國之民(人)是根本。百姓很怕飢餓,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勞役沒有固定時間。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飢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怕死罪;勞役時間固定,百姓就不苦於勞頓了。

這告訴我們,只有將以人為本落實上具體政策中,才會有真正的個人權力、權益,否則,「以人為本」將成空中樓閣。

「以人為本」並不排斥公眾參與政治。《尚書·洪範》講決策者若有重大的疑難,首先要自己先做謀慮,然後與卿士官員商量,再與庶民商量,最後再與卜筮者商量。上面說「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

而且,在決策時,要特別重視普通百姓的想法。當精英與百姓意見相左,要聽從百姓的意見。決策時庶民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君主反對,卿士反對,這時行事也會吉利。上面說:「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當然,最好是精英與民眾都贊同,「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另據《周禮·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小司寇有徵求百姓、百官意見的職責。其中,只有在國有大事時才諮詢公眾,所謂大事指國家有危難的時候、國家要遷都的時候、國家需選立嗣君的時候。上面說:「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

總之,中國古典政治較好地處理了精英與公眾在政治生活中的關係,既沒有跌入迎合民意的民粹主義泥潭,也沒有走向中世紀西歐的君主專制,這是中國古典政治特別值得今人學習的地方。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中國古典政治的核心,是超越時空,內外不二的天下大道。一個國家站在某個階級(階層)的立場上治理國家,無論這個階層是工人、農民、是商人,還是官僚,都違背天下為公原則,它不利於社會團結和長治久安。

保持社會流動性,讓各個階層都有平等機會成為精英的可能,並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德行、事功來衡量精英——這種制度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才能保證社會的長期活力。

那是生生之大道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具體體現!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推薦閱讀:

王海清·教育札記--一次觀念全新的評課活動『轉貼』【評點】
從瓦爾特·本雅明的攝影觀念談起(2)
長跑觀念[一]姿勢與呼吸
性 ——觀念的演變史
更年期後,性觀念要改變

TAG:人權 | 觀念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