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我們是怎樣成為「炎黃子孫」的?

  「炎黃子孫」一詞不僅是我們對全世界華人同胞的代稱,而且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認同感。我們以「炎黃子孫」自稱,尊炎帝、皇帝為華人共祖,每年公祭黃帝更是每個華人心中的大事。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是怎樣成為「炎黃子孫」的呢?  皇帝的由來: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過,西周人認為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戰國時有黃帝神農,秦時有三皇,漢以後有盤古——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如此說來,難道黃帝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意淫產物?翻開任何一本《現代漢語大詞典》,其中的歷代紀元表都會把黃帝放在距今4600年左右的前26世紀,「上下五千年」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  事實上,中華文明可靠的歷史遠沒有如此長。若以文字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的標誌。則中華文明有確鑿證據可證的歷史只能回溯到商朝中期盤庚遷殷後。而有確切紀年的信史則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連夏朝的真實性尚且有爭議,更不用說年代更早、資料更少的黃帝了。  甲骨文里並沒有關於黃帝的記載,各類確證寫作時間在春秋時代之前的文獻,如《尚書》周初八誥、《詩經》等也沒有黃帝的蹤跡。「黃帝」之名最早出現於戰國齊威王時代的陳侯因齊(即齊威王)敦銘文中。  這篇銘文里,齊威王敘述自己身世時將黃帝說成自己遠祖,以增強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戰國時期《左傳》《國語》等文獻中提到黃帝的一些事迹,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人格化的黃帝已經開始出現,其影響力已大到把黃帝說成自家祖先可以有鞏固政權作用的地步。當然,它伴隨著一系列「黃帝」周邊產品的逐漸完善,譬如黃帝被說成是醫學、文字、數學、音樂、軍陣、舟車的發明者。  我們為何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隨著時間推移,黃帝傳說的影響力和範圍不斷強化,漢初司馬遷時已有如下言論:「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充分體現黃帝傳說流傳之廣。  此後,黃帝作為帝系法統的源頭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各「黃帝之處」中,距離長安較近,位於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黃陵也就順理成章地脫穎而出,成為黃帝崇拜的聖地。漢武帝就曾率十萬大軍在此祭拜。

  到唐代宗時,橋山黃陵正式立廟,此地的祭黃活動正式化。之後的歷朝歷代均熱衷於在橋山祭黃,特別是跟皇室相關的大事如新帝改元、廢立太子之類屢有祭陵之舉。  黃帝就這樣被確立為帝系法統之始,成為皇室政治意義上的祖先,身為黃帝傳人賦予了他們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但是,「自古以來」號稱自己是黃帝後代、進行祭祀活動的主要是皇室,直到19世紀中期,平民百姓並沒有「炎黃子孫」的意識。究竟黃帝是怎麼從裝點貴族和暴發戶門楣的上古聖君被拔高為全體華人血緣上的祖先呢?  中華民族的發展:

  清朝後期,中國在列強堅船利炮下中屢屢失利,傳統以天朝為中心的天下世界觀受到嚴重衝擊。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傳入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之所以羸弱,任人宰割,正是由於沒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和國家,國民缺乏凝聚力,缺乏對異種的排斥。  梁啟超1899年寫成的《愛國論》中的一段話頗有代表性:「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無有文物,無有政體,不成其為國,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國視之。故吾國數千年來,常處於獨立之勢,吾民之稱禹域也,謂之為天下,而不謂之為國。既無國矣,何愛之可雲?」  為了能夠讓中國轉化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大批知識分子投入構築中華民族的事業當中。  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共同歷史背景形成的集體心理,以凝聚全體成員。故而民族雖然是很晚近的概念,但構建民族卻是把歷史追溯得越久遠越好。  在19世紀後期民族國家興起的浪潮之中,不少國家都從故紙堆裡面挖出了自認的古代本民族傑出人物,以促使全體國民形成對本族先賢的崇拜模仿,從而形成共同感情。  在構築民族的過程中,為全體成員杜撰一個統一來源非常重要。共同的族源可以佐證族群內部的一體性,將族群自身和他者明確分開,對形成內部一致對外排斥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各國杜撰出的共同族源有的今天看來頗為滑稽,如英國人追溯到征服者威廉和亞瑟王,但兩者和作為日耳曼分支的英格蘭人的祖先很大程度上是敵對關係。墨西哥尋根尋到了阿茲特克頭上,完全不顧講西班牙語的殖民者滅了阿茲特克。法國自詡高盧雄雞,不知當年被羅馬征服者掐滅的凱爾特高盧人泉下會作何感想。  「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被扶正為民族始祖後,一系列的配套工程隨之展開。1903年劉師培發表《黃帝紀年論》,力倡「黃帝紀年」。只是黃帝本就是虛無縹緲的人物,所謂黃帝紀年自然也無可稽考,不同版本經常相差數百年之多;黃帝像也發生了變化,明清時期頭戴冕旒、身著黻服的帝王形象演變為相對平民化的打扮以適應華夏共祖的新身份。  黃帝符號更是被多方利用,不管是清末的革命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和共產黨,都以「大家都是黃帝子孫」號召全體華人團結起來對抗外侮;黃帝事迹被譜作歌樂,收入教科書中。就這樣,「炎黃子孫」、「軒轅世胄」等稱謂廣為散布,終成為漢族乃至中華民族的代稱。


推薦閱讀:

帶上茶,帶上你,駕上車,我們一起去流浪......
這2種家常菜原來是「長壽葯」比人蔘還珍貴,只是我們不知道!
我們的身體類型及營養學常識
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會不會愛孩子?
重返課堂90分鐘,《開學第一課》教會我們什麼?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