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波教授與真法先修文集
06-25
真氣運行理論的真氣運行 作者:不詳摘自 : http://www.zqyxf.com/theory_2.asp真氣運行人體活動需要能量,祖國醫學叫真氣,它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旺盛的真氣運行既是生命活力的體現,又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的功能保證。真 氣 來 源 與 功 用 真氣的來源 真氣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氣是隨著生命而來的,是由元精化生出來的,所以也叫元氣。人在生活過程中,元氣不斷消耗,因此尚須得到後天之氣不斷地給予補充,才能夠化源不絕。後天之氣是由口鼻攝取的氧氣和養料(古稱陽精陰精),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組織間隙被細胞攝取後,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熱和能,為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故《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真氣的功用 《內經》認為真氣(元氣)是先天元精化生,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通達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真氣的功用是多方面的。真氣所在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功用也不一樣。 真氣在人體內就和空氣充滿空間一樣,無處不有處處有。因為它是機體各組織細胞生命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能正常地工作活動,就是依靠真氣溫養賦與能量,才能各盡職能。如果各組織細胞得不到真氣的充養,便要衰退、死亡。 人體從胚胎時期以至於發育成長,壽活百歲,真氣都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若能經常保持真氣充足,那麼身體永遠是健康的,精神是充沛的。真氣消耗而不能補充,身體也就漸漸衰弱了。《靈樞·天年篇》說:「人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真氣消失,生命也就結束了。真 氣 運 行 培養真氣,促進真氣運行能充分調動人體內的本能力量,有效地和疾病衰老作鬥爭,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所以身體和真氣的關係也可簡單描述為:真氣充足身體健康,真氣不足身體衰弱,真氣消失生命結束。 然而,光有真氣不行,還要能夠順暢地運行。根據中醫理論,真氣在人體內是按一定的規律和路線(經絡)集中和運行的,只有真氣沿著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等經絡旺盛地運行,才能有節律地充養全身,賦給各組織細胞生命活力。 胎兒在母體內受先天真氣的推動、營養而生長發育。先天真氣集中運行於任督二脈,為生命動力之大源。人在出生以後,由於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節、勞傷等等,先天真氣運行的道路便逐漸滯塞,甚至不通。這就使人體正常的真氣運行受到障礙,身體逐漸衰弱,疾病乘虛而入,未老先衰。 所以根據生命的形成、生長的規律,注意後天調攝和鍛煉,培養本元,恢復先天真氣運行,就可以充分發揮機體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修復、自我建設的本能,這才是抗病免疫、保健延年的最根本的辦法。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0 標題: 18) 真氣運行理論的生命呼吸 作者:不詳摘自 : http://www.zqyxf.com/theory_3.asp生命呼吸真氣在經隧中運行,是藉助於呼吸運動的推動力量,有節律的布達全身的。所以鍛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必須遵循人體生命科學的自然規律,以調整呼吸為入手功夫。呼 吸 生 理 呼吸是借胸脅的張縮、橫隔膜的升降而形成肺的呼吸運動。呼吸有內呼吸和外呼吸,成人的外呼吸在平靜時以每分鐘18次的頻率,吸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內呼吸即體內真氣活動情況,也就是細胞攝取氧氣養料,轉換為能量的過程。胎兒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攝取氧氣和養料,須由母體通過胎盤臍帶供給,以使之營養發育和生長,由胚胎狀況形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當然這個變化過程是很複雜的。過去把這種內呼吸叫做胎息。 外呼吸是出生後獲得的。人在未生之前,在先天發育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的呼吸系統,本來是靜止的。出生時第一個外呼吸,是靠大氣的壓力將空氣送入肺中的,本來靜止的肺,忽然被大氣沖開,它以應激的生理活動將氣排出,催動了聲帶哇的一聲,喚醒了體內沉睡著的一切生理活動,後天生命開始了。從此,肺內壓和大氣壓保持著這種壓力的關係,有節律的進行著吐故納新的活動。 呼吸的作用,不僅是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利用呼吸運動,推動內呼吸,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推動真氣的循經運行,賦與機體各組織生命活力,以使各組織器官發生有機的聯繫,這就是對呼吸運動的全面認識。《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說明在心的主宰下,肺有節律的呼吸運動在體內起到升降出入的生理作用。天 人 相 應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人相應之理也體現在呼吸運動之中。《黃帝外經·呼吸篇》雷公問於岐伯:「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天地如何呼吸?《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宇宙的形成,為陰陽二氣上浮為天,下凝為地,一開一合,如橐之無底,龠之相通,渾浩流轉,毫無障礙。古云:「吸之以為橐,呼之以為龠」。天人相應者,人的外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自然界氧氣。故《黃帝外經》說「呼應天,吸應地」。人體的內呼吸,呼則心火自上而下行;吸則腎水自下而上行,以主氣機升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自然界氣機升降變化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而在人身,《黃帝外經》也說:「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而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氣而言之也」。而天地之氣,陰昇陽降,毫無障礙。倘若是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此則天地舛變,陰陽間隔,禍害由生。在人若無出入升降之呼吸活動,「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則是一刻也不能存活。推 動 真 氣 運 行呼吸是一種機械式運動。當吸氣時,胸脅向外向上,橫膈膜下降,這時胸腔擴大,腹腔相對縮小,小腹受壓。胸腔和腹腔這種機械式的張縮運動,也就把內在真氣鼓盪、流動起來。足三陰經的真氣,是隨著吸氣運動而上行的。譬如腎經真氣在吸氣時,沿足少陰腎經上行入腹(丹田)與沖脈合併,挾臍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經與心氣交,即所謂"腎水上潮以濟心火"。同時,肝經真氣上行注入肺經,脾經真氣上行注入心經,即所謂"肝脾之氣宜升"。手三陽經真氣,也是在吸氣的同時,上行佈於頭面,與足三陽經銜接,所以有"三陽榮於面"的說法。 當呼氣時,兩脅向內向下合,橫隔膜上升,胸腔縮小,腹腔相對擴大,因而胸腔真氣受到壓力,即沿任脈下行入小腹(丹田)即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火"。這是真氣運行法的一個重要作用環節。同時手三陰經真氣,由胸趨向手指,與手三陽經相接。足三陽經真氣,由頭走足,與足三陰經相接。這樣構成了經氣的大循環。 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練到一定程度,督脈通暢後,則是一呼真氣沿任脈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脈上至百會,為一小循環。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最主要的是要達到任督溝通這一目的。調 整 呼 吸 呼吸是真氣運行的動力。練習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必須從調整呼吸入手。本來生理性的自然呼吸,無須人為的調整,就能保證正常的生理活動,維持生命。出生後,由於後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再加上成年後,種種損失及失調,以至真氣不足,經絡不暢,呈現未老先衰,疾病纏身。因此,必須用調息法,培養真氣,貫通經絡,恢復先天的生理機能。 人的一生,從第一個呼氣到最後不能呼氣為止,呼吸都是由大氣壓與肺內壓的協調作用,保持有節律的活動著。基於肺內壓負於大氣壓的這個原理,吸氣是很自然的。為了達到真氣運行的一切要求,在調息上必須注意呼氣。注意呼氣是為了多排出一些濁氣,肺內空虛、肺內壓降低,便於大氣的輸入,有利於吐故納新,很好地進行氣體交換,這仍然是自然呼吸。這是外呼吸的情況。更重要的還是呼吸運動推動內呼吸,使真氣循經運行,對人體生理起到全面的調節作用。長期注意呼氣運動的訓練,則可順承自然規律而巧奪天工,是奪天地之正氣的不二法門。只要加強呼氣的生理活動,便可一步步的達到心火下降,振奮脾陽,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養真氣,積氣沖關,還精補腦,返樸歸真,返還先天生理機制,即後人稱謂的"金丹大道"。 鍛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好象停了外呼吸,只覺得丹田開闔,溝通任督,就象是春風送暖百花開時的舒適感覺。這和胎兒沒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先天內呼吸,自然舒適的生活在母腹中的形式相似。機體由衰返壯,富有活力,生機勃勃。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3 標題: 19) 真氣運行理論的攝生沿革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4.asp攝生沿革 凡是生物,皆喜生惡死。自有人類以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便成了人類生活中的要務。隨著時代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人們的智慧不斷的提高,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方法,也就不斷的改善覓 食 保 生 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環球大地上生息,人們或居住洞穴,或構木成巢,過著「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人類源於自然,與自然息息相關。人生下來就需要呼吸攝取氧氣,進飲食攝取養料,由於大自然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供人呼吸,無須人為的經營,自然即可供給人體生理活動需要的氧氣。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對呼吸不太重視,只在飲食上追求。那個時期的人,獲得吃的東西也很不容易,只靠獵取一些小動物,或尋找一些蚌蛤、草根野菜等充饑。考古學家根據挖掘出的頭顱、骨骼、牙齒、骨骸化石判斷出古人的壽命是短暫的,這種死亡,是由於野獸的侵襲,自然災害及缺乏食物所造成的。到了「三聖」時期才初步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對生命才覺有了保證。靜 以 養 生 三聖治世以來,人民生活安舒,心地淳樸,當時社會形式單純,沒有過多的交往和干擾,除了正常的生產勞動外,有充分的休養生息時間,每在清靜無為的精神狀態下,體內便產生有益的生理活動,對防病治病,增進健康,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對一些人引起了研究的興趣。以後更將人體生理活動,與大自然的運動規律結合起來研究,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對保生取得了更進一步的效果。《老子》載有:「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可見老子之前的古人,已有深刻的研究了。相傳軒轅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告黃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這段話在《莊子》、《列子》中都有記載。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從「靜極生動」這一自然規律中探索到養生的方法。以後各家各派,莫不遵循這一原則進行探索研究。黃帝至老子這兩三千年的時間,是人們實踐摸索的過程,老子在靜中反覆的觀察了體內的變化,以身證天、以天驗人,總結了積累的經驗,上升到理論。並在《老子· 十五章》中,具體說明實踐初始的條件,練功中體內產生的一些生理變化,以及由衰返壯的修為結果。並指出要少浪費精力,必須「早服重積」,既開源、又節流的措施,後世稱為黃老之道行 氣 攝 生老子在實踐中,反覆觀察了人體生命活動軌跡,認為與天道運行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張無為,也就是要合乎道的自然規律。只要虛靜,體內自然發生變化。他形容練功深度入靜,外呼吸極度平勻、深長,內呼吸旺盛時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說明人的呼吸就像風箱,鼓盪、推動真氣運行;呼吸似有似無,但是感到呼不完、吸不盡。人體生命活動,呼吸比飲食更重要,因此老子在靜的基礎上,又加上調息行氣。此後養生家都是以「靜坐調息」為主要內容,但調息的技巧各有不同。老子學說為莊子所弘揚,故又稱老莊之道。莊子更進一步指出,練功主要是通督脈,只要是真氣「緣督以為經」,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出現溝通任督(小周天)的效應;以及「真人之息以踵」(大周天),全身經氣通暢的現象。莊子在攝生方面很重視動靜結合,導引行氣並用。他說:「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至此大大的豐富了行氣攝生內容,比以前的「靜以養生」更加積極主動。文物中有個《行氣玉佩銘》,是公元前四百年的東西,精闢的描繪了溝通任督脈的全部過程、動態及其重要意義。可見當時對攝生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深度了。東漢·魏伯陽以《參同契》一書,結合《周易》的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和河圖洛書等,說明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月圓月缺指出天道與人體的盈虛消息,在煉丹過程中的進火、退符、沐浴等層次。這是攝生理論的又一個飛躍,以後便成為丹鼎派道教的經典著作。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他講到的修身養性道理,仍然是老子的思想範疇。他提倡誠字,修道要誠心誠意,不能三心二意,這和道家的虛無是一致的。在實踐方面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和周天功每階段的反應是一致的。佛家的美好願望是修得明心見性,入手功夫有參禪打坐、頌經等課程,以空字為指導思想。要求減少貪妄雜念,不去追求,知空後之大有。天台宗之「六妙法門」由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凈息,逐步達到高級階段,實與周天行氣異名同義,殊途同歸。醫 葯 卻 病祖國醫學《黃帝內經》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機理、大自然的運動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都作了全面精闢的論述,無論在攝生、診法、治則、藥物歸經,針灸按摩,都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古人非常重視攝生,首先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預防思想。如能遵照《內經》的修養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即可享樂天年。漢唐以來,社會形式變的複雜了,人們忙於學習、生產、社交、建設、戰爭等,無暇從事靜養生息。尤其道教、佛教形成後,修真養性的事,便成為僧道的專業,眾多的人民專靠醫藥解除疾病,保證健康,因此醫藥事業興盛起來。自秦漢以降,直到今天,醫藥事業在世界範圍內,已非常發達,醫者只追求治療的工巧,卻對未病先治的預防思想反覺忽略。醫藥治病雖然迅速,但對健身長壽則顯得不足。尤其藥品日趨繁多,雜葯亂投,多服久服引起醫源病、葯源病,因此在文明先進的地域里,正興起慎醫慎葯,提倡健身自療的思潮。古人多以針刺治病,診得人體某經有病,即循經取穴,施以針灸療法,察其盛衰,補虛瀉實。若補瀉得宜,效如桴鼓。這種治法實是導引行氣的一種技巧,現為全世界所歡迎。但它仍為一種治療手段,在防病健身、益壽延年方面則無能為力了。為此對人體科學的研究,如何發揮人體的潛能,採用自控、自調、自我建設、勿葯而愈的方法,應是保證人類健康當務之急和永久的方向。真 氣 運 行 調 控根據《黃帝內經》真氣的理論,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真氣者,經氣也」;「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等,李教授提出真氣運行學說。認為真氣運行,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如何使真氣更合乎生理需要而循經運行?綜合曆代各家各派的指導思想,及功法之長,更根據現代生理解剖學,制定了真氣運行法的特定呼吸法,使得真氣一步一步地趨向丹田,積氣沖關,溝通任督脈(小周天),及全身經絡(大周天),以達到健康地延續生命,盡終其天年。通過自己六十餘年的親身實踐,證之以生理,驗之於臨床,長期以來反覆多次的實踐總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形成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簡明易學,收效迅速且無副作用。使真氣循經運行,剋期通督,由後天返先天,恢復再生力,旺盛機體的自我調節、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能力,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延年。通過對淋巴細胞轉化和皮質醇、干擾素等的檢測,說明免疫功提高,而基礎代謝水平降低,這和真氣運行法提出的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理論,是相符合的。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這一醫療保健養生方法的創編,開創了以「真氣運行調控」治病防病、保健養生的先河,必將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6 標題: 20) 真氣運行理論的黃帝內經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5.asp真 氣 運 行 在 內 經 《黃帝內經》是二千年前成就的祖國醫學第一部理論經典,長期以來指導著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論和實踐。以其文簡意賅,理奧趣深,被唐代醫學養生學家王冰譽之為"真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是"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之不易墳典。其養生理論遍及天人一際、人與自然的整體觀,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預防學,人類盛衰壽夭的自然律,攝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則法,及順應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個方面。研究、發掘和總結《內經》的養生學理論和方法,使之發揚光大,對系統真氣運行學說、振興祖國醫學養生學,促進中華文明,改變人類素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真氣是人體生命能量,真氣運行又是生命活動的核心。從《黃帝內經》對真氣和真氣運行的諸多論述中得到啟示,真氣運行法卻病養生實踐和真氣運行學說體系逐步得以形成和發展。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這十六個字的精闢論述,是對真氣運行功理、功法及功效的高度概括。說明人在清凈無為的狀態,體內真氣便可從之而生,且旺盛的運行,故《靈樞》也說"恬憺無為,乃能行氣"。意守丹田,神不外馳,則正氣存內,而邪不可干;邪不能侵,病何由來! 《靈樞·刺節真邪論》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意思是說真氣是呼吸接受了自然清氣(氧氣)和飲食攝取的五穀精微(養分)合併而化生的生命能量,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真氣者,經氣也"。指出真氣即經絡之氣。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道路,真氣是經絡活動的實質。 另《皇帝內經》指出了真氣是以呼吸運動為推動力在經絡中運行的。也明確記載了《內經》中關於呼吸與氣行定數。並指點了全神養真的刺法,又指出另有修真之道。 《黃帝內經》在以人體生命為中心的研究中,突出"全真導氣"對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作用,我們用通俗的話講,叫做"真氣運行"。故知培養真氣、促進真氣運行的方法,作為體現《內經》養生理論的手段,返樸歸真的要訣。從中可以看出,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即《內經》的養生修真之法,真氣運行學說體現了《內經》的全神養真之旨。天 人 合 一整 體 觀天人合一的整體現,是《內經》養生學的哲學基礎。如: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內經·靈樞·本神篇》:"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人為萬物之靈。宇宙自然陰陽二氣交感,萬物生矣,人也因之而生。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且以一氣相通。故祖國醫學十分強調 "天人合一"的自然整體現,並作為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基本指導思想。天人整體理論也是真氣運行學說的理論基礎。治 未 病 的 預 防 學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是《內經》預防醫學的重要體現。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黃帝內經》的醫學養生學思想強調預防為主,又特別體現在無病先防和有病早治兩個方面。有人評價這種具體的預防學思想是世界醫學文獻上的最早記載,於現今和將來永遠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無論是未病防範於未然,還是已病救其萌芽,成功的關鍵又在於人體的正氣(真氣)。 《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靈樞·百病始生篇》:"卒然遇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素問遺篇·刺法論》:"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道出了人體正邪盛衰而致病或不病的至簡至易之理,《內經》所論再是明白不過的了。真氣運行理法的主導思想就在於扶持正氣、培養真氣、扶正祛邪,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抗衰延年。謹 於 修 養 盡 天 年《內經》強調,其知道者可盡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尚書·洪範》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謂長壽者,應有一百二十歲的壽限。然而必須是"知道者",謹於修養,講究衛生法度,以奉天真,方能盡享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否則不慎而動,傾竭天真,自然百病蜂起,導致半百而衰,甚則半途而夭。可見全德合道,勤於攝生,對健康長壽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真氣運行理法的益壽延年作用在《黃帝內經》中即有充分的依據攝 生 保 健 之 法 則淳德全道為《內經》攝生保健之法則。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HT5,6"〗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靈樞·本神篇》:"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起居,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素問·生氣通天論》:"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道清凈,則精氣內持,故其氣從以順,邪不能為害。故聖人教人保健養生,一是順應四時之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二是恬憺虛無,精神內守,行清凈無為之事。特彆強調思想行為、情志活動的淳德全道在修身保健方面的獨特作用,確是醫學養生學的不二準則。真氣運行理法自始至終也貫徹了這一根本法則。淳 德 全 道 能 成 真 《內經》多處提及唯真人也,與道合同,故能壽敝天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六微旨大論》:"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唐代太僕令王冰云:"真人,謂成道之人也。"至人、聖人、賢人者,德行皆類真人,皆非一般俗子凡夫。然之所以能成其真人,其人也非特異,因能合道勤修而已。或把握天地陰陽變化,調適自身陰陽消長,外能呼吸精氣,內能攝守精神,使形與神合;或是有淳厚的道德,謹行養生法則,調適自身陰陽與四時相適應,避世俗之煩憂,而全心全意保全天真之氣;或善於順應自然,處淳和之氣,別好惡之風,衣食住行不脫世離俗,又不效尤世俗習氣,作息有時,不使其極等等。全德合道,總以恬憺愉悅為要務,悠然自得為己功,故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且能自由自在神遊於天地之間、無極之野,視聞四區八達毫無防礙而與道合真。正道謹修,乃成真、至、聖、賢者,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里,雖不可能比比皆是,卻也代有其人,廣成子、老子、彭祖、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者,就是傑出代表。 真氣運行理法在臨床醫療、群眾健身實踐中普及、推廣以來,大力宣揚"恬憺虛無"、"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道法自然"之法則,以行自然之道,而且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促進修身養性、盡性至命功夫的精進,力求"窮理盡性"、"淳德全道",達到"與道合真"的終極目的。筆者雖非聖賢,然窮理盡性六十餘年,以此為目的努力實踐,也不枉吾熱衷"真學"的一片誠心。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8 標題: 21) 真氣運行理論的《內經圖》說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6.asp《內經圖》說 《內經圖》又名延壽仙圖,為人體側身剖面圖。內容包括了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前三田、後三關等,形象的表達了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及其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制化關係,突出的體現了養生修真金丹大道的修鍊過程及後天返先天的規律。歷代各家各派,如醫、道、儒、釋都是根據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人天相應的自然法則,注重培養真氣、溝通任督、修性固命、返樸歸真的。《內經圖》提示了這些環節的關鍵至理。 《內經圖》給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以強有力的支持和科學的印證,證明真法的研究路子及其理論體系與《內經》完全一致,絲絲入扣。如: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練功幾天後,會感到每一呼氣心窩部發熱,這是自然呼吸推動心火下降的表現。《內經圖》用以表示胸腔的「十二樓台」中出來下行的一團火,表示心火下降。這團火包圍了「艮土」,脾胃即心窩部,從五行理論講,這就是「火生土」。火圈下面註明「中丹田」字樣,心窩部就是中丹田。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略)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經過第一、二步功,任脈暢通無阻,每一呼氣,自然推動心肺二臟之氣入下丹田。金為水母,肺能生腎。然而,腎為先天之本,人的後天生活對腎氣的消耗最大,真氣進入下丹田後,需要較長期的積蓄,才能增補腎的虧損。《內經圖》中部茂盛的草木表示著水與木的關係。「正丹田」處熊熊火焰所提供的熱能,形成了靈光四射的四個太極圖,正是積蓄真氣的形象描繪,也是兩儀生四象的實指。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通督的過程,《內經圖》描述最為詳細。圖下部的「陰陽玄足查車」表示真氣不斷的集聚後通過「尾閭」、「夾脊」、「玉枕」三關,打通督脈。 「三關」在圖中用三座城樓表示。「玉真上關」之後,是波濤洶湧的「腦海」,再往後便是任督脈之「通途」。「白頭老子眉垂地」表示垂簾入靜,駛氣下行而入丹田。「碧眼胡僧手托天」代表舌抵上齶,接引真氣,溝通任督。任督一通,諸經隨之而通暢,真氣運行愈加旺盛。隨著全身臟腑經氣的通調,陰陽合和,五行順理,人與自然玄機契合矣。圖中「刻石兒童把貫串」,即寓此意。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略) 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在多年的普及推廣、科研、提高中,觀察到每個人的生理反應基本一致,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和重複性。五步功法的科學性勿庸置疑,與《內經圖》對照,無一不符。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41 標題: 22) 真氣運行理論的諸家印證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7.asp醫道儒釋各家修持的方法千姿百態,但三教歸一、萬法歸宗。醫、道、儒、釋各家用不同的語言,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周天的生理反應情況。仔細推敲,與真氣運行五步功法如出一轍,都是為了達到通督的目的。 綜觀各家功法基本上都是五個步驟通周天,這是人體生理自然規律,必須遵循。但敘述方法不同,如《行氣玉銘》以真氣運行的動態變化來形容。儒家「定、靜、安、慮、得」,是真氣運行到哪個部位,引起的精神活動的記述。「六妙」雖稱為六,實際止息、觀息都在丹田,亦是五步。順乎自然,意隨息動,是守機的記實。更有 「小周天歌訣」,作為意念導引的一種記述,僅作練功中必要的輔助。這些記述都不屬於真正的功法,只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以科學的功理功法,指導著真氣循經運行。1) 行 氣 玉 銘 在出土的戰國初期(約在公元前四百年)文物中,有一件《行氣玉銘》。銘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這一段短短的銘文雖然只有四十五個字,卻包括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和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互相印證,每個階段的生理變化和進展情況,完全是一致的。可見真氣運行在當時已成為健身養生的普遍知識。 " 真法"與"行氣"的意義是一致的。法是使真氣運行的手段,行氣的行字,也就是真氣運行的方法。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第一步是呼氣注意心窩部,使真氣在心窩部集中便是"行氣--深則蓄"。第二步將集中的真氣向下延伸,呼氣注意丹田,丹田發熱則是"蓄則伸,伸則下"。第三步意守下丹田,真氣在丹田內形成氣丘,恆定存在,隨著時間延長逐漸充實飽滿,丹田內呈現很大的萌動力量,正是"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並沿脊柱向上過夾脊、透玉枕、直達腦海,又如"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由於貫通督脈,腎氣不斷地灌溉腦髓,大腦調控力量不斷增強,生機旺盛,周天運轉,在頭頂表現出一種光色體,有力量,有形狀;下丹田也有一種力量,功夫深了,感到上丹田與下丹田像有一種磁力吸引。上丹田叫"性",下丹田曰"命",上下吸引就成性命雙修。順著這個規律,持之以恆,可以生生不息。違反這個生理機制,逆而行之,則是趨向早衰早死的道路,就是"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2) 道 家 養 生 道家的始祖老子以及更遠古的修道者,他們是在以身證天、以天驗人的實踐中體悟到、認識到「道」的存在的。《老子·十五章》所描述的「古之善為道者」的修道體驗,就是後世「正道行修」的道家養生實踐基礎,不難看出其中與真法修鍊的諸多相通處。 (1)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時有學識的人,善於研究人體生命、自然界變化和人與自然相關的規律,把這個規律叫做道。這一章具體談養生的道理。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是細緻、深遠而通達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認識。 (2)夫唯不可識,強為之容。正因為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為了使這個道理髮揚光大,所以勉強加以描述。 (3)豫焉,若冬之涉川。人們對這個微妙玄通的道理,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事前要謹慎啊,要象冬天赤腳過河那樣小心謹慎地接觸;雖然非常嚮往,又怕出毛病,躊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試。 (4)猶兮,若畏四鄰。要從事實踐,就必須選擇一個清靜適宜的環境,避免他人的干擾。因此擇地要反覆考慮,要象提防鄰國的圍攻那樣謹慎。 (5)儼兮,其若客。坐功的時候,必須端正身心排除雜念,所以表現得恭敬嚴肅,象面對著賓客那樣認真,注意著調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朴。進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對全身失去分別的感覺,似無意識活動敦厚地象未經雕刻的素材。 (7)曠兮,其若谷。坐到無物無我的境界,但覺得有那麼一種空曠而界遠的樣子,象是一個深山幽谷。 (8)渙兮,若冰之將釋。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全身關節尤其兩肩和兩膝部位感到流動疏脫,象春冰將融那樣松利舒適。 (9)混兮,其若濁。在內呼吸旺盛時,皮膚毛竅都隨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無處不隨呼吸活動,包容一切,象長江大河的混濁。並且這些活動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裡翻滾著,既是清楚的細小個體,但又沒辦法分開。 (10)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誰能在這種內呼吸旺盛的情況下,靜止以待,內呼吸越加旺盛,各組織細胞氣機通透良好,那種全身活動的現象慢慢的都感覺不到了,就好象濁流澄清了一樣。 (11)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誰能在極度安靜的情況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裡的真氣就會慢慢地充集增長活動起來,這就是靜極生動。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個養生之道的人,他不會自滿的。謙受益,滿招損。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正因為他不自滿,才能持之以恆,努力鑽研,使丹田力量不斷增長,貫通督脈,後天復返先天,由衰返壯,使衰退了的身體恢復健康。「若得不老,還精補腦」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機制。3) 內 丹 秘 術 陝西周至樓觀台,相傳是老子講經的地方。廟內有兩方刻有《道德經》的大石碑,石碑兩側刻有傳說是老子寫的一副對聯,文字稀奇古怪。有人根據道家理論翻釋成現代常用字,原來是這麼兩句話: 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 這正是道家養生的秘旨。玉爐,指人的下丹田;燒煉,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延年葯,指真氣及其聚集;正道行修,指正宗傳統功法的修鍊;益壽丹,亦指真氣及其聚集的功能作用。道家養生歷來認為,強身治病的最佳藥物就在自己身上。內丹術的修鍊突出這一養生旨要。 什麼是丹?過去誰也沒有說得很清楚,都認為很神秘,煉丹是個高不可攀的事。我們認為「丹」就是真氣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養真氣,以呼吸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使陰陽再合,產生新的生命力(真氣)。結丹的機制就在於此。練真法者往往在第三步功就有得丹者,也有在通督後得丹。不盡如《丹經》所說,只是因人而異。得丹不難,保存不易,稍一不慎,就可走丹。 《丹經》提出的種、采、煉、養四個環節,養是長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法五步功法的要求,都是依照文武火候制定的。所以雖不言煉丹,得丹卻快。至於入手修鍊,在後天應以煉精[即陰精(養料),陽精(氧氣)]化氣、鍊氣化神為序;返還先天之後應以神駛氣、氣成精(腎氣)為宗。今人不知本末,把種的根本階段忽略了,所以無葯可采。 真法第一步,呼氣推動心火下降,振奮脾陽(火生土)。第二步,真氣趨向丹田,通過腸區,胃腸生理功能增強,吸收營養(土生金),這一過程稱為「種」。任脈既通,真氣源源不斷地進入丹田。第三步,意守丹田,稱之為「采」(小葯),即用文火亦采亦煉。真氣充足,丹田內出現多種動態,有的有光團活躍,全身都有急劇變化,陽光現前有欲泄之勢,即當用「吸、舔、撮、閉」四法,以斂聚之,勿令走失,這就是采大葯。也有在此同時玉枕轟隆一聲而通關的。4) 儒 家 誠 修 儒家修鍊講究誠,以「十六字心法」為指導思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叫人端正身心,不違大道,保存天一之精氣。還具體記述了練功中每個階段的思想變化,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者,止於丹田也。又曰「止於至善之地」。氣沉丹田,則可固定,培養真氣。因此丹田真氣活潑有力,可使精神專註而入靜,能入靜就可安然久坐,靜極生動。這一過程,真法叫「通督」,會產生很多生理變化,有時還是很難受的。如果緊張、害怕,處理不當,則會出偏差。因此古人也有「防危慮險」的說法。所以說「安」以後會產生「慮」,經過「慮」這一段過程,才能得到通督後的輕鬆愉快,並得到常人不能見到的所謂「天命之謂性」。佛家叫「明心見性」,真法謂之「積精全神」。5) 佛 家 六 妙佛家天台宗「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凈,與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基本一致。「一妙」開始用「數息」法,或「聽息」法,以減少雜念。這與真法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一樣,都是讓注意力集中的一個極其簡單的生理意念,既不事思考,又以一念代萬念。「二妙」為「隨息」,即意隨呼吸以待機。真法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則是意隨息動,呼氣注意丹田,三五天就可以完成。「三妙」為「止息」,是把呼吸實際上是意念止於丹田。真法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也是把呼氣及意守部位止於丹田。「四妙」是「觀息」,即內視丹田中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漸至丹田溫熱,丹田飽滿,丹田開闔、丹田蘊珠等,真氣充足而行沖關。仍屬第三步。「五妙」是「還息」,即通周天,任督循環。和真法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一致,督脈貫通,腎氣上升,還精補腦,溝通任督二脈。「六妙」為「凈息」,亦稱「靜息」,即貫通督脈後,以靜守為法,使大腦處于澄凈狀態,一切順乎自然,叫「破法執」。真法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就是以靜守為法,腎氣不斷的灌溉腦髓,使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力量增強,而達到深度入靜。 以上僅為練功方法上對照相互一致,至於靜後的進一步深入,根據各自功德,將是奧蘊無窮。6) 西 游 記吳承恩的《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為素材,有意識、有目的地描述了佛道兩家的修鍊要旨,展現了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的全過程,早就有「古今丹經中第一部奇書」之譽。稱「悟之者,在儒即可成聖,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這種觀點並非牽強附會。《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其實是一個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確地指出:「師徒們一心同體」。第九十九回又說,師徒們「本來面目今方見,一體原因始得全」,他們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箇是「一體純陽喜回陽」。這四個人的藝術形象,唐僧代表人的生命體,三個徒弟「悟」字為號,代表人體三個臟器的功能活動。孫悟空配心,主神思喜動,一躍十萬八千里,故又名行者;豬悟能配脾胃,主後天,貪慾,當須八戒;沙悟凈配腎,主先天,本性向善;白龍馬配意,善賓士。歷史上的玄奘,是一個「備通經奧」、「聰悟不群的法門領袖」。由於寫作目的需要,小說中的唐僧,則是一個人妖不辨的「肉眼凡胎」。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艱苦的修鍊。他的心需要悟空,諸多慾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凈,培真全生需要悟能。書中描述不外乎意使心脾腎三家相會也。孫悟空的師父,就住在「靈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靈台、方寸是「心」的別稱;「斜月三星」是心的筆劃形狀。第八十一回詩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又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其師於夜半三更六耳不聞的情況下秘傳與孫悟空的「長生之妙道」,原來是:「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是「攢簇五行顛倒用」;是「子前午後,自己調息」(第二回)。這不正是真氣運行之法嗎?對於真法第四步通督一步功,《西遊記》講得更具體。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描述了真氣由尾閭逆行而上通過夾脊關的情形:「灘頭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夾脊小路,兩座大關,關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夾脊一過,負重感立即緩解,再往上就是玉枕關。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描述更精彩。說師徒們到了西天佛地,第一個前來迎接他們的人是「玉真觀」的「金頂大仙」。「玉真觀」者,「玉枕關」也,亦稱「玉真上關」;「金頂」者,頭頂也。師徒當晚在玉真觀歇息,次日去見佛。有意思的是,書中說從玉真觀到佛祖住地靈鷲高峰的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說的是真氣穿過枕骨大孔到達百會,只在腦內進行。接著,真氣從頭頂沿前額到鼻尖,舌尖被上齶緊緊吸住,真氣又到「凌雲渡」上的獨木橋,便寓舌抵上齶之意。豬八戒見獨木橋危險,想騰雲駕霧過河。孫悟空說:「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通督之前,每覺頭周圍象箍著一個圈一樣很難受,一旦通督,這種感覺即消失。這就是「緊箍咒」。第一百回,師徒成佛後,悟空要唐僧為他取掉緊箍。唐僧說:「今已成佛,自然去矣」。悟空舉手一摸,緊箍果然不見了。至於書中出現的眾多妖魔,實乃自心所生諸多煩惱、惡念之象。第十三回唐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所有妖魔鬼怪,不約而同地、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們便可長生不老。足見煩惱、惡念對自身之損害。解救之法,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凈」而已矣。7) 易 卦 生 息《易經》為群經之首。伏羲畫八卦,文王做《繫辭》,孔子做《十翼》,闡述了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故《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面的「生」字,即由陰陽演變而來的意思。《易經》以或陰或陽二元氣論闡釋宇宙萬象,更重視陰陽未分之前,或將成為陰柔、或將成為陽剛這一變化流通的根源。而是這一根源主宰萬物的生成發展,並非凝聚靜止的陰柔,而是屬於積極流通的陽剛。《繫辭上傳》又說:「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這才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人秉天地之氣以生,陰陽的流通演變支配著人的生理活動。《易經》以八卦的爻象暗示天機,教人效法陰陽和合之道、數理變化之機,以度天年。民間長期流傳著一句話:「人生七十古來稀」。認為這是天數,是自然規律。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的注意呼氣,就可以使人們從壽限的必然王國解放出來。蓋人在未生之前,由母體供給營養,以內呼吸形式發育生長。後天的生命還未開始,在易理屬於純陰坤卦。出生時通過第一個呼氣開始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補腎陽,吸氣腎水上潮以濟心火,這在易卦中為水火既濟,在生理上叫心腎相交。通過這一次呼吸運動,啟動了後天的生理活動。十二消息卦表明,人體生理變化情況,陰陽盛衰的規律。自一歲起,每經三十二個月,腎中增一陽,至十六歲,由純陰坤卦,進而為復而臨、泰、大壯、夬卦,至純陽乾卦。此時陽氣盛極,心火易動,識神用事,七情六慾終日盤旋,致使腎氣暗耗。不知葆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恃強好勝,欲無止境,每八年生一陰。至六十四歲,陽氣耗盡,又成為純陰坤卦,而生機盡矣!如消息卦在剝卦尚有一陽未盡時,即練真法通過呼氣推動心火下降,而為復卦,又可開始下一輪卦爻的變化。繼續采煉則由復而臨、泰、大壯、夬、乾而返還。由於這一陽的變易,恢復人體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盡終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之謂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於陰陽,和於數術,……度百歲乃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為先天之否卦。陰陽隔離,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屬性為火。坤喻腎,腎屬性為水。在胚胎時期,只憑先天秉賦發育生長,沒有臟腑經絡自身的聯繫,水火未濟,故為先天之否卦。出生後以外呼吸的推動力,使得心火下降,腎水上潮,心腎相交,陰昇陽降,由否卦變為泰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氣時,將否卦上卦之一陽爻,推向下卦之下,則變成了益(〓〓)卦,益之上卦為巽(〓〓)為風,即呼氣運動的推動力;下卦為震為雷火,主動,即生命能量。在「巽風吹得乾陽降,坤陰一元來複時」的這個益卦,象徵著人體長期不斷的生命來源。乾坤易位,而為後天之離坎,離即心火,坎即腎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後以離上坎下未濟而告終。火性炎上,水性趨下,表現為陰陽離決的趨勢。在此生機欲絕的時刻,用真法呼氣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將離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則將未濟變為既濟矣。中國民醫協會真氣運行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徽的設計,即取此意。如消息卦在剝卦尚有一陽未盡時,即練真法通過呼氣推動心火下降,而為復卦,又可開始下一輪卦爻的變化。繼續采煉則由復而臨、泰、大壯、夬、乾而返還。由於這一陽的變易,恢復人體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盡終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之謂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於陰陽,和於數術,……度百歲乃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為先天之否卦。陰陽隔離,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屬性為火。坤喻腎,腎屬性為水。在胚胎時期,只憑先天秉賦發育生長,沒有臟腑經絡自身的聯繫,水火未濟,故為先天之否卦。出生後以外呼吸的推動力,使得心火下降,腎水上潮,心腎相交,陰昇陽降,由否卦變為泰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氣時,將否卦上卦之一陽爻,推向下卦之下,則變成了益(〓〓)卦,益之上卦為巽(〓〓)為風,即呼氣運動的推動力;下卦為震為雷火,主動,即生命能量。在「巽風吹得乾陽降,坤陰一元來複時」的這個益卦,象徵著人體長期不斷的生命來源。乾坤易位,而為後天之離坎,離即心火,坎即腎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後以離上坎下未濟而告終。火性炎上,水性趨下,表現為陰陽離決的趨勢。在此生機欲絕的時刻,用真法呼氣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將離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則將未濟變為既濟矣。中國民醫協會真氣運行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徽的設計,即取此意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43 標題: 23) 真氣運行理論的宇宙自然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8.asp宇 宙 精 神 茫茫宇宙浩瀚無窮,古往今來無際無垠,日月星辰往複如恆,人與自然生機無限。是什麼力量以維繫,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來,人類的科學乃至哲學,無不在為之而求索!綜合東西方哲學和科學,人們終於發現,宇宙精神的永恆,是這一切的客觀存在,使這個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機。 開天闢地之前,是一個寂靜無為、沒有生機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來的生機被破壞了,便無聲無形、無息無象的在那裡遊離著。根據現代科學提示,自然界總是存在著對立而又統一的正負兩種力量,傳統哲學則謂之「陰」和「陽」。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種因子分離組合、混融沖和,最後摶聚到非常緻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運行不息。這種能量古稱「混元一氣」,又謂之為「太乙真氣」。因為它存在於宇宙形成之前,故我們稱之為「先天混元一氣」。《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萬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氣賦予能量的結果。這也可以使我們理解了《易經》所說的「無中生有」和《老子》說的「道本虛無」。然而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對處在陰陽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狀態下,不好說清楚的長期蘊釀過程的「強為名之」而已。根據現代科學早已證明了的「物質不滅定律」,我們也就不難明了陰陽流通演變、有無相生是永恆不易的宇宙自然規律。 先天混元一氣充盈全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即爆發出新的宇宙,這是不是西方天文學家說的宇宙爆炸生成說,我們姑且不論。然而開天闢地,天地始判,陰陽又分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理念。《黃帝內經》有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積陽為天,積陰為地」。輕清上升為天為陽,重濁下降為地為陰。故須天陽下降,地陰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後天混元真氣,萬物方能衍生。宇宙萬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適宜的環境里生長發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體。這個變化過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變過程。所謂「道自虛無生一氣」,即先天陰陽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即是現出一分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體。「陰陽再合生三體」,是天地交泰而生後天的混元一氣;「三體重生萬物昌」,即後天混元一氣發揮其能量作用衍生萬物,並代代相傳,繁衍不息。 人類的繁衍昌盛是社會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輝煌一頁。人為萬物之靈,善體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參天地之化育」(《禮記·中庸》),幫助萬物更好地發育生長。所以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黃帝內經》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動和大自然規律無不相合,天人一體,息息相關。 人生之初,是在陰陽媾合產生先天真一之氣時,得一則生。待到後天(包括胚胎、哺乳、獨立生活)的各個階段,又都需要後天真氣的補充而化化無窮。如後天真氣供應不足,或消耗過多,生命能量匱乏,則生命不能繼續,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體心腎相交、水火互濟、陰陽和合、五行順理,五氣朝元則真氣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長壽,終必返樸歸真,就可以完成人生來去之始終。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墳典,實際涉及宇宙萬物,內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畫八卦,以示陰陽流通演變生生不息的宇宙觀;《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觀,都說明混元一氣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內經》「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人天一體的整體觀,真氣作為自然賦予的生命能量,也體現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黃帝內經》又遵循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體真氣益者受之、損者避之,以此養生則壽的「道生」法則,進一步提出了全真導氣、行氣攝生的修為方法。可惜該法因故失傳已久,故後人知醫者多,識道者鮮矣! 真氣運行學說以宇宙精神闡發「三聖道」之本義,破除奉道修身過程中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唯心思想、玄奧理念,為人體科學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為醫學、養生學的科學體系繪製藍圖。真氣運行學體現自然本體,論述性命根源,確立醫學核心,帶來人類福音。 天地含德萬物育,陰陽交感不錯移。 五行為緣因成果,混元真氣運玄機。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21:37 標題: 24) 《真氣運行學》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 作者:楊永保 李天曉 摘要:李少波教授所創立的真氣運行學說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而且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因而是對「生命在於運動」理論的發展與貢獻。一、引言 真氣運行學說的創立者是甘肅省中醫學院的李少波教授,他是甘肅省二十名著名的老中醫之一。李教授一生致力於真氣與真氣運行法煅煉的研究與實踐,經過六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構建了真氣運行學說的基本體系。在九十歲高齡時,出版了著作《真氣運行學》,為中醫學、養生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他提出的真氣與真氣運行法,道出了人體生命活動的真諦。真氣是人體生命能量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真氣充足,則人體生機旺盛,表現的身體健康;反之,則身體衰弱,疾病叢生,真氣消失生命結束。經過真氣運行法的鍛煉,可使人體獲得充足的真氣,當真氣在體內沿經絡旺盛的運行時,可保持機體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修養、自我建設的本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效果。我國已故著名的科學家高士其在為李教授的《增訂真氣運行法》一書作序時,這樣讚譽道:「真氣與真氣運行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瑰麗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組成部分,它流傳數千年之久,縱橫千萬里之廣,在強身祛病、益壽延年、涵養道德、陶冶性情上,有著神奇的作用。無疑是一門科學,有待於深入地研究,也有待於廣泛的普及。」二、傳統意義上的「生命在於運動」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這裡所說的運動指通常的體育運動,它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的運動醫學、解剖學等理論。體育運動的形式是身體運動,運動的部位是肢體、皮肉與筋骨。現代體育認為:人的身體(物質)決定人的生命(精神),因此,人類只有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身體運動,就能調整、改善人體物質能量代謝過程,提高人的體力與能力;就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提高心肺功能;就能增強呼吸肌,增大肺活量,提高肺功能的作用;就能改善大腦的供血狀態,消除腦力疲勞,促進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還能使肌肉粗壯結實,肌紅蛋白增多,又能使骨骼堅韌,骨密度增厚,骨的抗彎抗折能力增強(這一點足球運動表現較為明顯);同時又能調節人的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給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樂趣。人們只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就能提高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增強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對健康有益。因此,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三、真氣運行法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真氣運行法的理論基礎是祖國的中醫學理論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黃帝內經》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即只要清靜無為,真氣便可從之而生,旺盛的運行。神不外馳則正氣存內,邪不能侵,病無由來。這一理論,亦即三聖道的「全真導氣」法。但是現在的中醫典籍中沒有「全真導氣」方法的具體內容,這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人們不知道該如何培養真氣,也不知道真氣是沿什麼路線運行的。李少波教授經六十餘年的探索與實踐,最終破解了這一歷史之謎,創立了真氣運行靜功和動功的理論和方法。經實踐檢驗,確有治病防病、強身健體的神奇效果。 首先,我們來分析真氣運行法靜功的鍛煉方法和過程。習練靜功時,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用調息的方法培養真氣並推動它沿經絡運行。從過程看,表面狀態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好像與運動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因為當全神貫注地調整呼吸時,身體內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和運動,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古人總結歸納了八種,稱之為「八觸」。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種。第一,身體發熱:在做真氣運行法的靜功鍛煉時,表面上是安靜地坐在那裡,但是熱的感覺出現的最快也最多。在第一步功時,就有心窩部發熱,以後丹田發熱,腰部發熱及四肢發熱,全身熱。這都是真氣旺盛,熱能集中的表現;第二,胃腸作響:在習煉真氣運行法的靜功過程中,往往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食慾大增;第三,身體發癢:皮膚髮癢,頭皮奇癢,是必有的一個過程。由於平時經絡欠通,一旦真氣運行旺盛時,就會出現癢的刺激;第四,身體發麻:有時覺得身體某部有蟻走感,觸電感,同時也伴有肌肉的劇烈跳動。這些都是真氣通過經絡的表現。以上現象說明,在做真氣運行法的鍛煉時,身體各個部位處於積極活動、生機盎然的狀態,哪裡有什麼靜可言。靜只是表面現象,只能說是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的靜,而動才是本質。因此,真氣運行法靜功的鍛煉過程是一個靜中求動的過程,完全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真氣運行法的動功有:五禽導引,漫步周天,鶴飛唳天,龍行揮雲,健身十錦。動功鍛煉雖然表現出體育運動的特徵和狀態,但實際上它與體育運動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它是以姿勢帶動呼吸,貫通經絡,使真氣旺盛運行,以增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每一個動作都包含著若干個呼吸,而且必須有呼吸的配合,一定是動作領先,呼吸隨後。整個動功過程感覺到全身氣機暢達,極度舒適。因此它與人們通常說的體育鍛煉有本質上的區別。四、真氣運行法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 前面我們已闡明,真氣運行法符合「生命在於運動」之規律。現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它屬於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通過與傳統的體育運動之比較就很容易說明這一點。第一,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心跳加快,呼吸次數增加,能量消耗增高,新陳代謝加速,運動後有短暫的病勞感覺,休息片刻方可恢復。而真氣運行法的鍛煉過程正好與之相反,人的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心跳減慢,呼吸次數減少,能量消耗降低,新陳代謝減緩。練功過後,感覺心平氣和、精力充沛,毫無身心疲倦之意;第二,體育運動時人們的意識活動是指向外部的,也就是說,運動過程明顯,心理狀態表露,運動表象剛勁,競爭意識積極。尤其在體育運動比賽時,大多數運動員精神顯得緊張,要時刻注意協調外部動作的各種關係,注意運動的技能技巧的發揮,不斷克服外部障礙和自身的生理或心理障礙,運動過程中有被動,無耐的感覺。而在真氣運行法的鍛煉過程中,人們的意識始終是指向身體內部的,思想放鬆,閉目內視,心緒平靜,注意呼氣和丹田,真氣在體內沿經絡旺盛地運行。整個過程感覺到通體輕鬆,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於事物的內部。事物的外部矛盾一般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而不能最終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由於真氣運行法的鍛煉始終著眼於人體內部的本質問題,即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平衡陰陽。所以相對體育運動來說它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是對「生命在於運動」這一理論的發展和貢獻。五、生命在於全面運動 多少年來,人們對「生命在於運動」這種觀點(指通常的體育鍛煉)深信不疑。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卻對這一觀點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德國柏林科學中心社會研究所的格特瓦格納博士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人的預期壽命是不能通過「合理的」體育鍛煉計劃延長的。因為我們不能根據經驗說明體育運動對改善健康狀況是否真正有效,原因之一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往的調查工作只著眼於某些成功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失敗的運動員。」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格爾對「生命在於運動」也提出不同見解:「生命不僅在於運動而在於什麼樣的運動。例如,免疫系統的功能相比身體運動來說,沉思冥想更有助於身體健康,可緩解身體的緊張狀態,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對穩定血壓,減慢心跳等有著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塞格爾已經開始把運動的意識從身體外部向內部轉移,接近真氣運行法的鍛煉思想。我國中科院院士,著名經絡專家祝總驤教授指出:「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依我看,確切地講,應該是生命在於經絡運動。」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套「三一二」的經絡鍛煉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該全面理解「生命在於運動」這一理論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新現象、新問題,不斷總結和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觀念,回答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真氣運行學說的創立豐富和發展 「生命在於運動」的理論學說,必將導致二十一世紀的一場科技革命,特別是醫學科學、生命科學、體育運動理論等。
推薦閱讀: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0 標題: 18) 真氣運行理論的生命呼吸 作者:不詳摘自 : http://www.zqyxf.com/theory_3.asp生命呼吸真氣在經隧中運行,是藉助於呼吸運動的推動力量,有節律的布達全身的。所以鍛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必須遵循人體生命科學的自然規律,以調整呼吸為入手功夫。呼 吸 生 理 呼吸是借胸脅的張縮、橫隔膜的升降而形成肺的呼吸運動。呼吸有內呼吸和外呼吸,成人的外呼吸在平靜時以每分鐘18次的頻率,吸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內呼吸即體內真氣活動情況,也就是細胞攝取氧氣養料,轉換為能量的過程。胎兒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攝取氧氣和養料,須由母體通過胎盤臍帶供給,以使之營養發育和生長,由胚胎狀況形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當然這個變化過程是很複雜的。過去把這種內呼吸叫做胎息。 外呼吸是出生後獲得的。人在未生之前,在先天發育過程中,已經具備了的呼吸系統,本來是靜止的。出生時第一個外呼吸,是靠大氣的壓力將空氣送入肺中的,本來靜止的肺,忽然被大氣沖開,它以應激的生理活動將氣排出,催動了聲帶哇的一聲,喚醒了體內沉睡著的一切生理活動,後天生命開始了。從此,肺內壓和大氣壓保持著這種壓力的關係,有節律的進行著吐故納新的活動。 呼吸的作用,不僅是吸收氧氣、排除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利用呼吸運動,推動內呼吸,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推動真氣的循經運行,賦與機體各組織生命活力,以使各組織器官發生有機的聯繫,這就是對呼吸運動的全面認識。《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說明在心的主宰下,肺有節律的呼吸運動在體內起到升降出入的生理作用。天 人 相 應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人相應之理也體現在呼吸運動之中。《黃帝外經·呼吸篇》雷公問於岐伯:「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天地如何呼吸?《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宇宙的形成,為陰陽二氣上浮為天,下凝為地,一開一合,如橐之無底,龠之相通,渾浩流轉,毫無障礙。古云:「吸之以為橐,呼之以為龠」。天人相應者,人的外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自然界氧氣。故《黃帝外經》說「呼應天,吸應地」。人體的內呼吸,呼則心火自上而下行;吸則腎水自下而上行,以主氣機升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自然界氣機升降變化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而在人身,《黃帝外經》也說:「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而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氣而言之也」。而天地之氣,陰昇陽降,毫無障礙。倘若是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此則天地舛變,陰陽間隔,禍害由生。在人若無出入升降之呼吸活動,「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則是一刻也不能存活。推 動 真 氣 運 行呼吸是一種機械式運動。當吸氣時,胸脅向外向上,橫膈膜下降,這時胸腔擴大,腹腔相對縮小,小腹受壓。胸腔和腹腔這種機械式的張縮運動,也就把內在真氣鼓盪、流動起來。足三陰經的真氣,是隨著吸氣運動而上行的。譬如腎經真氣在吸氣時,沿足少陰腎經上行入腹(丹田)與沖脈合併,挾臍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經與心氣交,即所謂"腎水上潮以濟心火"。同時,肝經真氣上行注入肺經,脾經真氣上行注入心經,即所謂"肝脾之氣宜升"。手三陽經真氣,也是在吸氣的同時,上行佈於頭面,與足三陽經銜接,所以有"三陽榮於面"的說法。 當呼氣時,兩脅向內向下合,橫隔膜上升,胸腔縮小,腹腔相對擴大,因而胸腔真氣受到壓力,即沿任脈下行入小腹(丹田)即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火"。這是真氣運行法的一個重要作用環節。同時手三陰經真氣,由胸趨向手指,與手三陽經相接。足三陽經真氣,由頭走足,與足三陰經相接。這樣構成了經氣的大循環。 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練到一定程度,督脈通暢後,則是一呼真氣沿任脈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脈上至百會,為一小循環。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最主要的是要達到任督溝通這一目的。調 整 呼 吸 呼吸是真氣運行的動力。練習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必須從調整呼吸入手。本來生理性的自然呼吸,無須人為的調整,就能保證正常的生理活動,維持生命。出生後,由於後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再加上成年後,種種損失及失調,以至真氣不足,經絡不暢,呈現未老先衰,疾病纏身。因此,必須用調息法,培養真氣,貫通經絡,恢復先天的生理機能。 人的一生,從第一個呼氣到最後不能呼氣為止,呼吸都是由大氣壓與肺內壓的協調作用,保持有節律的活動著。基於肺內壓負於大氣壓的這個原理,吸氣是很自然的。為了達到真氣運行的一切要求,在調息上必須注意呼氣。注意呼氣是為了多排出一些濁氣,肺內空虛、肺內壓降低,便於大氣的輸入,有利於吐故納新,很好地進行氣體交換,這仍然是自然呼吸。這是外呼吸的情況。更重要的還是呼吸運動推動內呼吸,使真氣循經運行,對人體生理起到全面的調節作用。長期注意呼氣運動的訓練,則可順承自然規律而巧奪天工,是奪天地之正氣的不二法門。只要加強呼氣的生理活動,便可一步步的達到心火下降,振奮脾陽,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養真氣,積氣沖關,還精補腦,返樸歸真,返還先天生理機制,即後人稱謂的"金丹大道"。 鍛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好象停了外呼吸,只覺得丹田開闔,溝通任督,就象是春風送暖百花開時的舒適感覺。這和胎兒沒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先天內呼吸,自然舒適的生活在母腹中的形式相似。機體由衰返壯,富有活力,生機勃勃。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3 標題: 19) 真氣運行理論的攝生沿革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4.asp攝生沿革 凡是生物,皆喜生惡死。自有人類以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便成了人類生活中的要務。隨著時代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人們的智慧不斷的提高,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方法,也就不斷的改善覓 食 保 生 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環球大地上生息,人們或居住洞穴,或構木成巢,過著「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人類源於自然,與自然息息相關。人生下來就需要呼吸攝取氧氣,進飲食攝取養料,由於大自然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供人呼吸,無須人為的經營,自然即可供給人體生理活動需要的氧氣。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對呼吸不太重視,只在飲食上追求。那個時期的人,獲得吃的東西也很不容易,只靠獵取一些小動物,或尋找一些蚌蛤、草根野菜等充饑。考古學家根據挖掘出的頭顱、骨骼、牙齒、骨骸化石判斷出古人的壽命是短暫的,這種死亡,是由於野獸的侵襲,自然災害及缺乏食物所造成的。到了「三聖」時期才初步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對生命才覺有了保證。靜 以 養 生 三聖治世以來,人民生活安舒,心地淳樸,當時社會形式單純,沒有過多的交往和干擾,除了正常的生產勞動外,有充分的休養生息時間,每在清靜無為的精神狀態下,體內便產生有益的生理活動,對防病治病,增進健康,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對一些人引起了研究的興趣。以後更將人體生理活動,與大自然的運動規律結合起來研究,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對保生取得了更進一步的效果。《老子》載有:「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可見老子之前的古人,已有深刻的研究了。相傳軒轅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告黃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這段話在《莊子》、《列子》中都有記載。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從「靜極生動」這一自然規律中探索到養生的方法。以後各家各派,莫不遵循這一原則進行探索研究。黃帝至老子這兩三千年的時間,是人們實踐摸索的過程,老子在靜中反覆的觀察了體內的變化,以身證天、以天驗人,總結了積累的經驗,上升到理論。並在《老子· 十五章》中,具體說明實踐初始的條件,練功中體內產生的一些生理變化,以及由衰返壯的修為結果。並指出要少浪費精力,必須「早服重積」,既開源、又節流的措施,後世稱為黃老之道行 氣 攝 生老子在實踐中,反覆觀察了人體生命活動軌跡,認為與天道運行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張無為,也就是要合乎道的自然規律。只要虛靜,體內自然發生變化。他形容練功深度入靜,外呼吸極度平勻、深長,內呼吸旺盛時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說明人的呼吸就像風箱,鼓盪、推動真氣運行;呼吸似有似無,但是感到呼不完、吸不盡。人體生命活動,呼吸比飲食更重要,因此老子在靜的基礎上,又加上調息行氣。此後養生家都是以「靜坐調息」為主要內容,但調息的技巧各有不同。老子學說為莊子所弘揚,故又稱老莊之道。莊子更進一步指出,練功主要是通督脈,只要是真氣「緣督以為經」,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出現溝通任督(小周天)的效應;以及「真人之息以踵」(大周天),全身經氣通暢的現象。莊子在攝生方面很重視動靜結合,導引行氣並用。他說:「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至此大大的豐富了行氣攝生內容,比以前的「靜以養生」更加積極主動。文物中有個《行氣玉佩銘》,是公元前四百年的東西,精闢的描繪了溝通任督脈的全部過程、動態及其重要意義。可見當時對攝生的重視程度和研究深度了。東漢·魏伯陽以《參同契》一書,結合《周易》的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和河圖洛書等,說明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月圓月缺指出天道與人體的盈虛消息,在煉丹過程中的進火、退符、沐浴等層次。這是攝生理論的又一個飛躍,以後便成為丹鼎派道教的經典著作。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他講到的修身養性道理,仍然是老子的思想範疇。他提倡誠字,修道要誠心誠意,不能三心二意,這和道家的虛無是一致的。在實踐方面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和周天功每階段的反應是一致的。佛家的美好願望是修得明心見性,入手功夫有參禪打坐、頌經等課程,以空字為指導思想。要求減少貪妄雜念,不去追求,知空後之大有。天台宗之「六妙法門」由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還息、凈息,逐步達到高級階段,實與周天行氣異名同義,殊途同歸。醫 葯 卻 病祖國醫學《黃帝內經》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機理、大自然的運動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都作了全面精闢的論述,無論在攝生、診法、治則、藥物歸經,針灸按摩,都貫穿著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古人非常重視攝生,首先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預防思想。如能遵照《內經》的修養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即可享樂天年。漢唐以來,社會形式變的複雜了,人們忙於學習、生產、社交、建設、戰爭等,無暇從事靜養生息。尤其道教、佛教形成後,修真養性的事,便成為僧道的專業,眾多的人民專靠醫藥解除疾病,保證健康,因此醫藥事業興盛起來。自秦漢以降,直到今天,醫藥事業在世界範圍內,已非常發達,醫者只追求治療的工巧,卻對未病先治的預防思想反覺忽略。醫藥治病雖然迅速,但對健身長壽則顯得不足。尤其藥品日趨繁多,雜葯亂投,多服久服引起醫源病、葯源病,因此在文明先進的地域里,正興起慎醫慎葯,提倡健身自療的思潮。古人多以針刺治病,診得人體某經有病,即循經取穴,施以針灸療法,察其盛衰,補虛瀉實。若補瀉得宜,效如桴鼓。這種治法實是導引行氣的一種技巧,現為全世界所歡迎。但它仍為一種治療手段,在防病健身、益壽延年方面則無能為力了。為此對人體科學的研究,如何發揮人體的潛能,採用自控、自調、自我建設、勿葯而愈的方法,應是保證人類健康當務之急和永久的方向。真 氣 運 行 調 控根據《黃帝內經》真氣的理論,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真氣者,經氣也」;「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等,李教授提出真氣運行學說。認為真氣運行,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如何使真氣更合乎生理需要而循經運行?綜合曆代各家各派的指導思想,及功法之長,更根據現代生理解剖學,制定了真氣運行法的特定呼吸法,使得真氣一步一步地趨向丹田,積氣沖關,溝通任督脈(小周天),及全身經絡(大周天),以達到健康地延續生命,盡終其天年。通過自己六十餘年的親身實踐,證之以生理,驗之於臨床,長期以來反覆多次的實踐總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形成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簡明易學,收效迅速且無副作用。使真氣循經運行,剋期通督,由後天返先天,恢復再生力,旺盛機體的自我調節、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能力,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延年。通過對淋巴細胞轉化和皮質醇、干擾素等的檢測,說明免疫功提高,而基礎代謝水平降低,這和真氣運行法提出的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理論,是相符合的。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這一醫療保健養生方法的創編,開創了以「真氣運行調控」治病防病、保健養生的先河,必將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6 標題: 20) 真氣運行理論的黃帝內經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5.asp真 氣 運 行 在 內 經 《黃帝內經》是二千年前成就的祖國醫學第一部理論經典,長期以來指導著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論和實踐。以其文簡意賅,理奧趣深,被唐代醫學養生學家王冰譽之為"真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是"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之不易墳典。其養生理論遍及天人一際、人與自然的整體觀,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預防學,人類盛衰壽夭的自然律,攝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則法,及順應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個方面。研究、發掘和總結《內經》的養生學理論和方法,使之發揚光大,對系統真氣運行學說、振興祖國醫學養生學,促進中華文明,改變人類素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真氣是人體生命能量,真氣運行又是生命活動的核心。從《黃帝內經》對真氣和真氣運行的諸多論述中得到啟示,真氣運行法卻病養生實踐和真氣運行學說體系逐步得以形成和發展。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這十六個字的精闢論述,是對真氣運行功理、功法及功效的高度概括。說明人在清凈無為的狀態,體內真氣便可從之而生,且旺盛的運行,故《靈樞》也說"恬憺無為,乃能行氣"。意守丹田,神不外馳,則正氣存內,而邪不可干;邪不能侵,病何由來! 《靈樞·刺節真邪論》指出:"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意思是說真氣是呼吸接受了自然清氣(氧氣)和飲食攝取的五穀精微(養分)合併而化生的生命能量,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 《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真氣者,經氣也"。指出真氣即經絡之氣。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道路,真氣是經絡活動的實質。 另《皇帝內經》指出了真氣是以呼吸運動為推動力在經絡中運行的。也明確記載了《內經》中關於呼吸與氣行定數。並指點了全神養真的刺法,又指出另有修真之道。 《黃帝內經》在以人體生命為中心的研究中,突出"全真導氣"對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作用,我們用通俗的話講,叫做"真氣運行"。故知培養真氣、促進真氣運行的方法,作為體現《內經》養生理論的手段,返樸歸真的要訣。從中可以看出,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即《內經》的養生修真之法,真氣運行學說體現了《內經》的全神養真之旨。天 人 合 一整 體 觀天人合一的整體現,是《內經》養生學的哲學基礎。如: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內經·靈樞·本神篇》:"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氣。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人為萬物之靈。宇宙自然陰陽二氣交感,萬物生矣,人也因之而生。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且以一氣相通。故祖國醫學十分強調 "天人合一"的自然整體現,並作為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基本指導思想。天人整體理論也是真氣運行學說的理論基礎。治 未 病 的 預 防 學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是《內經》預防醫學的重要體現。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素問·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黃帝內經》的醫學養生學思想強調預防為主,又特別體現在無病先防和有病早治兩個方面。有人評價這種具體的預防學思想是世界醫學文獻上的最早記載,於現今和將來永遠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無論是未病防範於未然,還是已病救其萌芽,成功的關鍵又在於人體的正氣(真氣)。 《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靈樞·百病始生篇》:"卒然遇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素問遺篇·刺法論》:"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道出了人體正邪盛衰而致病或不病的至簡至易之理,《內經》所論再是明白不過的了。真氣運行理法的主導思想就在於扶持正氣、培養真氣、扶正祛邪,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抗衰延年。謹 於 修 養 盡 天 年《內經》強調,其知道者可盡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尚書·洪範》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謂長壽者,應有一百二十歲的壽限。然而必須是"知道者",謹於修養,講究衛生法度,以奉天真,方能盡享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否則不慎而動,傾竭天真,自然百病蜂起,導致半百而衰,甚則半途而夭。可見全德合道,勤於攝生,對健康長壽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真氣運行理法的益壽延年作用在《黃帝內經》中即有充分的依據攝 生 保 健 之 法 則淳德全道為《內經》攝生保健之法則。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HT5,6"〗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靈樞·本神篇》:"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起居,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素問·生氣通天論》:"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道清凈,則精氣內持,故其氣從以順,邪不能為害。故聖人教人保健養生,一是順應四時之變,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二是恬憺虛無,精神內守,行清凈無為之事。特彆強調思想行為、情志活動的淳德全道在修身保健方面的獨特作用,確是醫學養生學的不二準則。真氣運行理法自始至終也貫徹了這一根本法則。淳 德 全 道 能 成 真 《內經》多處提及唯真人也,與道合同,故能壽敝天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素問·六微旨大論》:"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唐代太僕令王冰云:"真人,謂成道之人也。"至人、聖人、賢人者,德行皆類真人,皆非一般俗子凡夫。然之所以能成其真人,其人也非特異,因能合道勤修而已。或把握天地陰陽變化,調適自身陰陽消長,外能呼吸精氣,內能攝守精神,使形與神合;或是有淳厚的道德,謹行養生法則,調適自身陰陽與四時相適應,避世俗之煩憂,而全心全意保全天真之氣;或善於順應自然,處淳和之氣,別好惡之風,衣食住行不脫世離俗,又不效尤世俗習氣,作息有時,不使其極等等。全德合道,總以恬憺愉悅為要務,悠然自得為己功,故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且能自由自在神遊於天地之間、無極之野,視聞四區八達毫無防礙而與道合真。正道謹修,乃成真、至、聖、賢者,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里,雖不可能比比皆是,卻也代有其人,廣成子、老子、彭祖、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者,就是傑出代表。 真氣運行理法在臨床醫療、群眾健身實踐中普及、推廣以來,大力宣揚"恬憺虛無"、"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道法自然"之法則,以行自然之道,而且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促進修身養性、盡性至命功夫的精進,力求"窮理盡性"、"淳德全道",達到"與道合真"的終極目的。筆者雖非聖賢,然窮理盡性六十餘年,以此為目的努力實踐,也不枉吾熱衷"真學"的一片誠心。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38 標題: 21) 真氣運行理論的《內經圖》說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6.asp《內經圖》說 《內經圖》又名延壽仙圖,為人體側身剖面圖。內容包括了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前三田、後三關等,形象的表達了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及其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制化關係,突出的體現了養生修真金丹大道的修鍊過程及後天返先天的規律。歷代各家各派,如醫、道、儒、釋都是根據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人天相應的自然法則,注重培養真氣、溝通任督、修性固命、返樸歸真的。《內經圖》提示了這些環節的關鍵至理。 《內經圖》給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以強有力的支持和科學的印證,證明真法的研究路子及其理論體系與《內經》完全一致,絲絲入扣。如: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練功幾天後,會感到每一呼氣心窩部發熱,這是自然呼吸推動心火下降的表現。《內經圖》用以表示胸腔的「十二樓台」中出來下行的一團火,表示心火下降。這團火包圍了「艮土」,脾胃即心窩部,從五行理論講,這就是「火生土」。火圈下面註明「中丹田」字樣,心窩部就是中丹田。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略)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經過第一、二步功,任脈暢通無阻,每一呼氣,自然推動心肺二臟之氣入下丹田。金為水母,肺能生腎。然而,腎為先天之本,人的後天生活對腎氣的消耗最大,真氣進入下丹田後,需要較長期的積蓄,才能增補腎的虧損。《內經圖》中部茂盛的草木表示著水與木的關係。「正丹田」處熊熊火焰所提供的熱能,形成了靈光四射的四個太極圖,正是積蓄真氣的形象描繪,也是兩儀生四象的實指。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通督的過程,《內經圖》描述最為詳細。圖下部的「陰陽玄足查車」表示真氣不斷的集聚後通過「尾閭」、「夾脊」、「玉枕」三關,打通督脈。 「三關」在圖中用三座城樓表示。「玉真上關」之後,是波濤洶湧的「腦海」,再往後便是任督脈之「通途」。「白頭老子眉垂地」表示垂簾入靜,駛氣下行而入丹田。「碧眼胡僧手托天」代表舌抵上齶,接引真氣,溝通任督。任督一通,諸經隨之而通暢,真氣運行愈加旺盛。隨著全身臟腑經氣的通調,陰陽合和,五行順理,人與自然玄機契合矣。圖中「刻石兒童把貫串」,即寓此意。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略) 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在多年的普及推廣、科研、提高中,觀察到每個人的生理反應基本一致,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和重複性。五步功法的科學性勿庸置疑,與《內經圖》對照,無一不符。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41 標題: 22) 真氣運行理論的諸家印證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7.asp醫道儒釋各家修持的方法千姿百態,但三教歸一、萬法歸宗。醫、道、儒、釋各家用不同的語言,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周天的生理反應情況。仔細推敲,與真氣運行五步功法如出一轍,都是為了達到通督的目的。 綜觀各家功法基本上都是五個步驟通周天,這是人體生理自然規律,必須遵循。但敘述方法不同,如《行氣玉銘》以真氣運行的動態變化來形容。儒家「定、靜、安、慮、得」,是真氣運行到哪個部位,引起的精神活動的記述。「六妙」雖稱為六,實際止息、觀息都在丹田,亦是五步。順乎自然,意隨息動,是守機的記實。更有 「小周天歌訣」,作為意念導引的一種記述,僅作練功中必要的輔助。這些記述都不屬於真正的功法,只有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以科學的功理功法,指導著真氣循經運行。1) 行 氣 玉 銘 在出土的戰國初期(約在公元前四百年)文物中,有一件《行氣玉銘》。銘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這一段短短的銘文雖然只有四十五個字,卻包括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和真氣運行五步實踐互相印證,每個階段的生理變化和進展情況,完全是一致的。可見真氣運行在當時已成為健身養生的普遍知識。 " 真法"與"行氣"的意義是一致的。法是使真氣運行的手段,行氣的行字,也就是真氣運行的方法。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第一步是呼氣注意心窩部,使真氣在心窩部集中便是"行氣--深則蓄"。第二步將集中的真氣向下延伸,呼氣注意丹田,丹田發熱則是"蓄則伸,伸則下"。第三步意守下丹田,真氣在丹田內形成氣丘,恆定存在,隨著時間延長逐漸充實飽滿,丹田內呈現很大的萌動力量,正是"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並沿脊柱向上過夾脊、透玉枕、直達腦海,又如"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由於貫通督脈,腎氣不斷地灌溉腦髓,大腦調控力量不斷增強,生機旺盛,周天運轉,在頭頂表現出一種光色體,有力量,有形狀;下丹田也有一種力量,功夫深了,感到上丹田與下丹田像有一種磁力吸引。上丹田叫"性",下丹田曰"命",上下吸引就成性命雙修。順著這個規律,持之以恆,可以生生不息。違反這個生理機制,逆而行之,則是趨向早衰早死的道路,就是"天幾樁在上,地幾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2) 道 家 養 生 道家的始祖老子以及更遠古的修道者,他們是在以身證天、以天驗人的實踐中體悟到、認識到「道」的存在的。《老子·十五章》所描述的「古之善為道者」的修道體驗,就是後世「正道行修」的道家養生實踐基礎,不難看出其中與真法修鍊的諸多相通處。 (1)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時有學識的人,善於研究人體生命、自然界變化和人與自然相關的規律,把這個規律叫做道。這一章具體談養生的道理。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是細緻、深遠而通達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認識。 (2)夫唯不可識,強為之容。正因為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為了使這個道理髮揚光大,所以勉強加以描述。 (3)豫焉,若冬之涉川。人們對這個微妙玄通的道理,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事前要謹慎啊,要象冬天赤腳過河那樣小心謹慎地接觸;雖然非常嚮往,又怕出毛病,躊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試。 (4)猶兮,若畏四鄰。要從事實踐,就必須選擇一個清靜適宜的環境,避免他人的干擾。因此擇地要反覆考慮,要象提防鄰國的圍攻那樣謹慎。 (5)儼兮,其若客。坐功的時候,必須端正身心排除雜念,所以表現得恭敬嚴肅,象面對著賓客那樣認真,注意著調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朴。進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對全身失去分別的感覺,似無意識活動敦厚地象未經雕刻的素材。 (7)曠兮,其若谷。坐到無物無我的境界,但覺得有那麼一種空曠而界遠的樣子,象是一個深山幽谷。 (8)渙兮,若冰之將釋。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全身關節尤其兩肩和兩膝部位感到流動疏脫,象春冰將融那樣松利舒適。 (9)混兮,其若濁。在內呼吸旺盛時,皮膚毛竅都隨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無處不隨呼吸活動,包容一切,象長江大河的混濁。並且這些活動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裡翻滾著,既是清楚的細小個體,但又沒辦法分開。 (10)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誰能在這種內呼吸旺盛的情況下,靜止以待,內呼吸越加旺盛,各組織細胞氣機通透良好,那種全身活動的現象慢慢的都感覺不到了,就好象濁流澄清了一樣。 (11)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誰能在極度安靜的情況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裡的真氣就會慢慢地充集增長活動起來,這就是靜極生動。 (12)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個養生之道的人,他不會自滿的。謙受益,滿招損。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正因為他不自滿,才能持之以恆,努力鑽研,使丹田力量不斷增長,貫通督脈,後天復返先天,由衰返壯,使衰退了的身體恢復健康。「若得不老,還精補腦」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機制。3) 內 丹 秘 術 陝西周至樓觀台,相傳是老子講經的地方。廟內有兩方刻有《道德經》的大石碑,石碑兩側刻有傳說是老子寫的一副對聯,文字稀奇古怪。有人根據道家理論翻釋成現代常用字,原來是這麼兩句話: 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 這正是道家養生的秘旨。玉爐,指人的下丹田;燒煉,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延年葯,指真氣及其聚集;正道行修,指正宗傳統功法的修鍊;益壽丹,亦指真氣及其聚集的功能作用。道家養生歷來認為,強身治病的最佳藥物就在自己身上。內丹術的修鍊突出這一養生旨要。 什麼是丹?過去誰也沒有說得很清楚,都認為很神秘,煉丹是個高不可攀的事。我們認為「丹」就是真氣的凝集。真法主要是培養真氣,以呼吸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使陰陽再合,產生新的生命力(真氣)。結丹的機制就在於此。練真法者往往在第三步功就有得丹者,也有在通督後得丹。不盡如《丹經》所說,只是因人而異。得丹不難,保存不易,稍一不慎,就可走丹。 《丹經》提出的種、采、煉、養四個環節,養是長期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法五步功法的要求,都是依照文武火候制定的。所以雖不言煉丹,得丹卻快。至於入手修鍊,在後天應以煉精[即陰精(養料),陽精(氧氣)]化氣、鍊氣化神為序;返還先天之後應以神駛氣、氣成精(腎氣)為宗。今人不知本末,把種的根本階段忽略了,所以無葯可采。 真法第一步,呼氣推動心火下降,振奮脾陽(火生土)。第二步,真氣趨向丹田,通過腸區,胃腸生理功能增強,吸收營養(土生金),這一過程稱為「種」。任脈既通,真氣源源不斷地進入丹田。第三步,意守丹田,稱之為「采」(小葯),即用文火亦采亦煉。真氣充足,丹田內出現多種動態,有的有光團活躍,全身都有急劇變化,陽光現前有欲泄之勢,即當用「吸、舔、撮、閉」四法,以斂聚之,勿令走失,這就是采大葯。也有在此同時玉枕轟隆一聲而通關的。4) 儒 家 誠 修 儒家修鍊講究誠,以「十六字心法」為指導思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叫人端正身心,不違大道,保存天一之精氣。還具體記述了練功中每個階段的思想變化,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者,止於丹田也。又曰「止於至善之地」。氣沉丹田,則可固定,培養真氣。因此丹田真氣活潑有力,可使精神專註而入靜,能入靜就可安然久坐,靜極生動。這一過程,真法叫「通督」,會產生很多生理變化,有時還是很難受的。如果緊張、害怕,處理不當,則會出偏差。因此古人也有「防危慮險」的說法。所以說「安」以後會產生「慮」,經過「慮」這一段過程,才能得到通督後的輕鬆愉快,並得到常人不能見到的所謂「天命之謂性」。佛家叫「明心見性」,真法謂之「積精全神」。5) 佛 家 六 妙佛家天台宗「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凈,與真氣運行五步實踐基本一致。「一妙」開始用「數息」法,或「聽息」法,以減少雜念。這與真法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一樣,都是讓注意力集中的一個極其簡單的生理意念,既不事思考,又以一念代萬念。「二妙」為「隨息」,即意隨呼吸以待機。真法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則是意隨息動,呼氣注意丹田,三五天就可以完成。「三妙」為「止息」,是把呼吸實際上是意念止於丹田。真法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也是把呼氣及意守部位止於丹田。「四妙」是「觀息」,即內視丹田中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漸至丹田溫熱,丹田飽滿,丹田開闔、丹田蘊珠等,真氣充足而行沖關。仍屬第三步。「五妙」是「還息」,即通周天,任督循環。和真法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一致,督脈貫通,腎氣上升,還精補腦,溝通任督二脈。「六妙」為「凈息」,亦稱「靜息」,即貫通督脈後,以靜守為法,使大腦處于澄凈狀態,一切順乎自然,叫「破法執」。真法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就是以靜守為法,腎氣不斷的灌溉腦髓,使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力量增強,而達到深度入靜。 以上僅為練功方法上對照相互一致,至於靜後的進一步深入,根據各自功德,將是奧蘊無窮。6) 西 游 記吳承恩的《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為素材,有意識、有目的地描述了佛道兩家的修鍊要旨,展現了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的全過程,早就有「古今丹經中第一部奇書」之譽。稱「悟之者,在儒即可成聖,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這種觀點並非牽強附會。《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其實是一個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確地指出:「師徒們一心同體」。第九十九回又說,師徒們「本來面目今方見,一體原因始得全」,他們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箇是「一體純陽喜回陽」。這四個人的藝術形象,唐僧代表人的生命體,三個徒弟「悟」字為號,代表人體三個臟器的功能活動。孫悟空配心,主神思喜動,一躍十萬八千里,故又名行者;豬悟能配脾胃,主後天,貪慾,當須八戒;沙悟凈配腎,主先天,本性向善;白龍馬配意,善賓士。歷史上的玄奘,是一個「備通經奧」、「聰悟不群的法門領袖」。由於寫作目的需要,小說中的唐僧,則是一個人妖不辨的「肉眼凡胎」。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艱苦的修鍊。他的心需要悟空,諸多慾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凈,培真全生需要悟能。書中描述不外乎意使心脾腎三家相會也。孫悟空的師父,就住在「靈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靈台、方寸是「心」的別稱;「斜月三星」是心的筆劃形狀。第八十一回詩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又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其師於夜半三更六耳不聞的情況下秘傳與孫悟空的「長生之妙道」,原來是:「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是「攢簇五行顛倒用」;是「子前午後,自己調息」(第二回)。這不正是真氣運行之法嗎?對於真法第四步通督一步功,《西遊記》講得更具體。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描述了真氣由尾閭逆行而上通過夾脊關的情形:「灘頭坡坂最高,又有一道夾脊小路,兩座大關,關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夾脊一過,負重感立即緩解,再往上就是玉枕關。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描述更精彩。說師徒們到了西天佛地,第一個前來迎接他們的人是「玉真觀」的「金頂大仙」。「玉真觀」者,「玉枕關」也,亦稱「玉真上關」;「金頂」者,頭頂也。師徒當晚在玉真觀歇息,次日去見佛。有意思的是,書中說從玉真觀到佛祖住地靈鷲高峰的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說的是真氣穿過枕骨大孔到達百會,只在腦內進行。接著,真氣從頭頂沿前額到鼻尖,舌尖被上齶緊緊吸住,真氣又到「凌雲渡」上的獨木橋,便寓舌抵上齶之意。豬八戒見獨木橋危險,想騰雲駕霧過河。孫悟空說:「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通督之前,每覺頭周圍象箍著一個圈一樣很難受,一旦通督,這種感覺即消失。這就是「緊箍咒」。第一百回,師徒成佛後,悟空要唐僧為他取掉緊箍。唐僧說:「今已成佛,自然去矣」。悟空舉手一摸,緊箍果然不見了。至於書中出現的眾多妖魔,實乃自心所生諸多煩惱、惡念之象。第十三回唐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所有妖魔鬼怪,不約而同地、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們便可長生不老。足見煩惱、惡念對自身之損害。解救之法,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凈」而已矣。7) 易 卦 生 息《易經》為群經之首。伏羲畫八卦,文王做《繫辭》,孔子做《十翼》,闡述了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故《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面的「生」字,即由陰陽演變而來的意思。《易經》以或陰或陽二元氣論闡釋宇宙萬象,更重視陰陽未分之前,或將成為陰柔、或將成為陽剛這一變化流通的根源。而是這一根源主宰萬物的生成發展,並非凝聚靜止的陰柔,而是屬於積極流通的陽剛。《繫辭上傳》又說:「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這才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人秉天地之氣以生,陰陽的流通演變支配著人的生理活動。《易經》以八卦的爻象暗示天機,教人效法陰陽和合之道、數理變化之機,以度天年。民間長期流傳著一句話:「人生七十古來稀」。認為這是天數,是自然規律。真氣運行五步實踐的注意呼氣,就可以使人們從壽限的必然王國解放出來。蓋人在未生之前,由母體供給營養,以內呼吸形式發育生長。後天的生命還未開始,在易理屬於純陰坤卦。出生時通過第一個呼氣開始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補腎陽,吸氣腎水上潮以濟心火,這在易卦中為水火既濟,在生理上叫心腎相交。通過這一次呼吸運動,啟動了後天的生理活動。十二消息卦表明,人體生理變化情況,陰陽盛衰的規律。自一歲起,每經三十二個月,腎中增一陽,至十六歲,由純陰坤卦,進而為復而臨、泰、大壯、夬卦,至純陽乾卦。此時陽氣盛極,心火易動,識神用事,七情六慾終日盤旋,致使腎氣暗耗。不知葆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恃強好勝,欲無止境,每八年生一陰。至六十四歲,陽氣耗盡,又成為純陰坤卦,而生機盡矣!如消息卦在剝卦尚有一陽未盡時,即練真法通過呼氣推動心火下降,而為復卦,又可開始下一輪卦爻的變化。繼續采煉則由復而臨、泰、大壯、夬、乾而返還。由於這一陽的變易,恢復人體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盡終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之謂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於陰陽,和於數術,……度百歲乃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為先天之否卦。陰陽隔離,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屬性為火。坤喻腎,腎屬性為水。在胚胎時期,只憑先天秉賦發育生長,沒有臟腑經絡自身的聯繫,水火未濟,故為先天之否卦。出生後以外呼吸的推動力,使得心火下降,腎水上潮,心腎相交,陰昇陽降,由否卦變為泰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氣時,將否卦上卦之一陽爻,推向下卦之下,則變成了益(〓〓)卦,益之上卦為巽(〓〓)為風,即呼氣運動的推動力;下卦為震為雷火,主動,即生命能量。在「巽風吹得乾陽降,坤陰一元來複時」的這個益卦,象徵著人體長期不斷的生命來源。乾坤易位,而為後天之離坎,離即心火,坎即腎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後以離上坎下未濟而告終。火性炎上,水性趨下,表現為陰陽離決的趨勢。在此生機欲絕的時刻,用真法呼氣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將離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則將未濟變為既濟矣。中國民醫協會真氣運行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徽的設計,即取此意。如消息卦在剝卦尚有一陽未盡時,即練真法通過呼氣推動心火下降,而為復卦,又可開始下一輪卦爻的變化。繼續采煉則由復而臨、泰、大壯、夬、乾而返還。由於這一陽的變易,恢復人體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盡終其天年。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之謂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於陰陽,和於數術,……度百歲乃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乾在上,坤在下,為先天之否卦。陰陽隔離,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故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相交而成泰卦。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屬性為火。坤喻腎,腎屬性為水。在胚胎時期,只憑先天秉賦發育生長,沒有臟腑經絡自身的聯繫,水火未濟,故為先天之否卦。出生後以外呼吸的推動力,使得心火下降,腎水上潮,心腎相交,陰昇陽降,由否卦變為泰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在初生第一次呼氣時,將否卦上卦之一陽爻,推向下卦之下,則變成了益(〓〓)卦,益之上卦為巽(〓〓)為風,即呼氣運動的推動力;下卦為震為雷火,主動,即生命能量。在「巽風吹得乾陽降,坤陰一元來複時」的這個益卦,象徵著人體長期不斷的生命來源。乾坤易位,而為後天之離坎,離即心火,坎即腎水。八八六十四卦,最後以離上坎下未濟而告終。火性炎上,水性趨下,表現為陰陽離決的趨勢。在此生機欲絕的時刻,用真法呼氣運動,推動心火下降,將離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則將未濟變為既濟矣。中國民醫協會真氣運行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徽的設計,即取此意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19:43 標題: 23) 真氣運行理論的宇宙自然 作者:不詳摘自 :http://www.zqyxf.com/theory_8.asp宇 宙 精 神 茫茫宇宙浩瀚無窮,古往今來無際無垠,日月星辰往複如恆,人與自然生機無限。是什麼力量以維繫,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來,人類的科學乃至哲學,無不在為之而求索!綜合東西方哲學和科學,人們終於發現,宇宙精神的永恆,是這一切的客觀存在,使這個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機。 開天闢地之前,是一個寂靜無為、沒有生機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來的生機被破壞了,便無聲無形、無息無象的在那裡遊離著。根據現代科學提示,自然界總是存在著對立而又統一的正負兩種力量,傳統哲學則謂之「陰」和「陽」。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種因子分離組合、混融沖和,最後摶聚到非常緻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運行不息。這種能量古稱「混元一氣」,又謂之為「太乙真氣」。因為它存在於宇宙形成之前,故我們稱之為「先天混元一氣」。《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萬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氣賦予能量的結果。這也可以使我們理解了《易經》所說的「無中生有」和《老子》說的「道本虛無」。然而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對處在陰陽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狀態下,不好說清楚的長期蘊釀過程的「強為名之」而已。根據現代科學早已證明了的「物質不滅定律」,我們也就不難明了陰陽流通演變、有無相生是永恆不易的宇宙自然規律。 先天混元一氣充盈全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即爆發出新的宇宙,這是不是西方天文學家說的宇宙爆炸生成說,我們姑且不論。然而開天闢地,天地始判,陰陽又分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理念。《黃帝內經》有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積陽為天,積陰為地」。輕清上升為天為陽,重濁下降為地為陰。故須天陽下降,地陰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後天混元真氣,萬物方能衍生。宇宙萬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適宜的環境里生長發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體。這個變化過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變過程。所謂「道自虛無生一氣」,即先天陰陽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即是現出一分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體。「陰陽再合生三體」,是天地交泰而生後天的混元一氣;「三體重生萬物昌」,即後天混元一氣發揮其能量作用衍生萬物,並代代相傳,繁衍不息。 人類的繁衍昌盛是社會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輝煌一頁。人為萬物之靈,善體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參天地之化育」(《禮記·中庸》),幫助萬物更好地發育生長。所以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黃帝內經》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動和大自然規律無不相合,天人一體,息息相關。 人生之初,是在陰陽媾合產生先天真一之氣時,得一則生。待到後天(包括胚胎、哺乳、獨立生活)的各個階段,又都需要後天真氣的補充而化化無窮。如後天真氣供應不足,或消耗過多,生命能量匱乏,則生命不能繼續,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體心腎相交、水火互濟、陰陽和合、五行順理,五氣朝元則真氣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長壽,終必返樸歸真,就可以完成人生來去之始終。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墳典,實際涉及宇宙萬物,內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畫八卦,以示陰陽流通演變生生不息的宇宙觀;《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觀,都說明混元一氣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內經》「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人天一體的整體觀,真氣作為自然賦予的生命能量,也體現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黃帝內經》又遵循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體真氣益者受之、損者避之,以此養生則壽的「道生」法則,進一步提出了全真導氣、行氣攝生的修為方法。可惜該法因故失傳已久,故後人知醫者多,識道者鮮矣! 真氣運行學說以宇宙精神闡發「三聖道」之本義,破除奉道修身過程中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唯心思想、玄奧理念,為人體科學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為醫學、養生學的科學體系繪製藍圖。真氣運行學體現自然本體,論述性命根源,確立醫學核心,帶來人類福音。 天地含德萬物育,陰陽交感不錯移。 五行為緣因成果,混元真氣運玄機。
▲▲▲
作者: 海外華僑 時間: 2008-7-6 21:37 標題: 24) 《真氣運行學》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 作者:楊永保 李天曉 摘要:李少波教授所創立的真氣運行學說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而且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因而是對「生命在於運動」理論的發展與貢獻。一、引言 真氣運行學說的創立者是甘肅省中醫學院的李少波教授,他是甘肅省二十名著名的老中醫之一。李教授一生致力於真氣與真氣運行法煅煉的研究與實踐,經過六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構建了真氣運行學說的基本體系。在九十歲高齡時,出版了著作《真氣運行學》,為中醫學、養生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他提出的真氣與真氣運行法,道出了人體生命活動的真諦。真氣是人體生命能量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真氣充足,則人體生機旺盛,表現的身體健康;反之,則身體衰弱,疾病叢生,真氣消失生命結束。經過真氣運行法的鍛煉,可使人體獲得充足的真氣,當真氣在體內沿經絡旺盛的運行時,可保持機體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修養、自我建設的本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效果。我國已故著名的科學家高士其在為李教授的《增訂真氣運行法》一書作序時,這樣讚譽道:「真氣與真氣運行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瑰麗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組成部分,它流傳數千年之久,縱橫千萬里之廣,在強身祛病、益壽延年、涵養道德、陶冶性情上,有著神奇的作用。無疑是一門科學,有待於深入地研究,也有待於廣泛的普及。」二、傳統意義上的「生命在於運動」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這裡所說的運動指通常的體育運動,它的理論基礎是西方的運動醫學、解剖學等理論。體育運動的形式是身體運動,運動的部位是肢體、皮肉與筋骨。現代體育認為:人的身體(物質)決定人的生命(精神),因此,人類只有通過有目的、有組織的身體運動,就能調整、改善人體物質能量代謝過程,提高人的體力與能力;就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提高心肺功能;就能增強呼吸肌,增大肺活量,提高肺功能的作用;就能改善大腦的供血狀態,消除腦力疲勞,促進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還能使肌肉粗壯結實,肌紅蛋白增多,又能使骨骼堅韌,骨密度增厚,骨的抗彎抗折能力增強(這一點足球運動表現較為明顯);同時又能調節人的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給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樂趣。人們只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就能提高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增強人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對健康有益。因此,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三、真氣運行法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真氣運行法的理論基礎是祖國的中醫學理論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黃帝內經》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即只要清靜無為,真氣便可從之而生,旺盛的運行。神不外馳則正氣存內,邪不能侵,病無由來。這一理論,亦即三聖道的「全真導氣」法。但是現在的中醫典籍中沒有「全真導氣」方法的具體內容,這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人們不知道該如何培養真氣,也不知道真氣是沿什麼路線運行的。李少波教授經六十餘年的探索與實踐,最終破解了這一歷史之謎,創立了真氣運行靜功和動功的理論和方法。經實踐檢驗,確有治病防病、強身健體的神奇效果。 首先,我們來分析真氣運行法靜功的鍛煉方法和過程。習練靜功時,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用調息的方法培養真氣並推動它沿經絡運行。從過程看,表面狀態是安靜地坐在那裡,好像與運動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因為當全神貫注地調整呼吸時,身體內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和運動,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古人總結歸納了八種,稱之為「八觸」。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其中有代表性的四種。第一,身體發熱:在做真氣運行法的靜功鍛煉時,表面上是安靜地坐在那裡,但是熱的感覺出現的最快也最多。在第一步功時,就有心窩部發熱,以後丹田發熱,腰部發熱及四肢發熱,全身熱。這都是真氣旺盛,熱能集中的表現;第二,胃腸作響:在習煉真氣運行法的靜功過程中,往往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食慾大增;第三,身體發癢:皮膚髮癢,頭皮奇癢,是必有的一個過程。由於平時經絡欠通,一旦真氣運行旺盛時,就會出現癢的刺激;第四,身體發麻:有時覺得身體某部有蟻走感,觸電感,同時也伴有肌肉的劇烈跳動。這些都是真氣通過經絡的表現。以上現象說明,在做真氣運行法的鍛煉時,身體各個部位處於積極活動、生機盎然的狀態,哪裡有什麼靜可言。靜只是表面現象,只能說是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的靜,而動才是本質。因此,真氣運行法靜功的鍛煉過程是一個靜中求動的過程,完全符合「生命在於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真氣運行法的動功有:五禽導引,漫步周天,鶴飛唳天,龍行揮雲,健身十錦。動功鍛煉雖然表現出體育運動的特徵和狀態,但實際上它與體育運動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它是以姿勢帶動呼吸,貫通經絡,使真氣旺盛運行,以增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每一個動作都包含著若干個呼吸,而且必須有呼吸的配合,一定是動作領先,呼吸隨後。整個動功過程感覺到全身氣機暢達,極度舒適。因此它與人們通常說的體育鍛煉有本質上的區別。四、真氣運行法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 前面我們已闡明,真氣運行法符合「生命在於運動」之規律。現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它屬於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通過與傳統的體育運動之比較就很容易說明這一點。第一,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心跳加快,呼吸次數增加,能量消耗增高,新陳代謝加速,運動後有短暫的病勞感覺,休息片刻方可恢復。而真氣運行法的鍛煉過程正好與之相反,人的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心跳減慢,呼吸次數減少,能量消耗降低,新陳代謝減緩。練功過後,感覺心平氣和、精力充沛,毫無身心疲倦之意;第二,體育運動時人們的意識活動是指向外部的,也就是說,運動過程明顯,心理狀態表露,運動表象剛勁,競爭意識積極。尤其在體育運動比賽時,大多數運動員精神顯得緊張,要時刻注意協調外部動作的各種關係,注意運動的技能技巧的發揮,不斷克服外部障礙和自身的生理或心理障礙,運動過程中有被動,無耐的感覺。而在真氣運行法的鍛煉過程中,人們的意識始終是指向身體內部的,思想放鬆,閉目內視,心緒平靜,注意呼氣和丹田,真氣在體內沿經絡旺盛地運行。整個過程感覺到通體輕鬆,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於事物的內部。事物的外部矛盾一般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而不能最終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由於真氣運行法的鍛煉始終著眼於人體內部的本質問題,即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平衡陰陽。所以相對體育運動來說它是高層次的生命運動形式,是對「生命在於運動」這一理論的發展和貢獻。五、生命在於全面運動 多少年來,人們對「生命在於運動」這種觀點(指通常的體育鍛煉)深信不疑。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卻對這一觀點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德國柏林科學中心社會研究所的格特瓦格納博士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人的預期壽命是不能通過「合理的」體育鍛煉計劃延長的。因為我們不能根據經驗說明體育運動對改善健康狀況是否真正有效,原因之一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往的調查工作只著眼於某些成功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失敗的運動員。」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格爾對「生命在於運動」也提出不同見解:「生命不僅在於運動而在於什麼樣的運動。例如,免疫系統的功能相比身體運動來說,沉思冥想更有助於身體健康,可緩解身體的緊張狀態,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從而對穩定血壓,減慢心跳等有著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塞格爾已經開始把運動的意識從身體外部向內部轉移,接近真氣運行法的鍛煉思想。我國中科院院士,著名經絡專家祝總驤教授指出:「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依我看,確切地講,應該是生命在於經絡運動。」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套「三一二」的經絡鍛煉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該全面理解「生命在於運動」這一理論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新現象、新問題,不斷總結和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觀念,回答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真氣運行學說的創立豐富和發展 「生命在於運動」的理論學說,必將導致二十一世紀的一場科技革命,特別是醫學科學、生命科學、體育運動理論等。
推薦閱讀:
※【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方俊吉教授《孟子的智慧》
※末木文美士教授與有馬賴底長老的對話|《禪的對話》|有馬賴底
※從戰略諮詢角度談談課題組戰略
※體檢查出肺結節?別慌!王旭廣教授:別讓肺結節成為你的心結!
※榮譽等身,一生為事業奉獻的太醫堂老教授王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