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談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

我們接著來看《碧血劍》。《碧血劍》是金庸的第二部作品,1956年連載於香港《商報》。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又是跟金庸的生活經驗有關,金庸在香港住了一段,會講廣東話,並且也對廣東話很了解了。他發現廣東人很純樸、很耿直,有一種實幹的精神和作風。在廣東人里,他尤其推崇一個明朝的大英雄,叫袁崇煥。金庸不僅是文學家、外交家,對歷史也很感興趣,同時是歷史研究學家。在《碧血劍》後面,他就用了很長的篇幅來研究袁崇煥。而《碧血劍》這部小說寫的是袁崇煥兒子的故事。

袁崇煥有個兒子叫袁承志,他要為父報仇。在為父報仇的過程中,浪跡江湖,結識四方英雄。金庸在後記里說:「《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這兩個沒有出場的人物是用「暗寫」的手法來表現的,而他用「暗寫」手法所刻畫的金蛇郎君,比明寫的袁承志還要成功。寫在明面上的袁承志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情節的牽引人。這部小說用倒敘的方法講述金蛇郎君的故事。它有兩個故事,在講了袁承志的故事之後,他又倒敘回去講了金蛇郎君的故事。武俠小說到這裡就越寫越複雜,它結構的複雜性超過了新文藝小說。從整體的結構上看,我們不能說《碧血劍》就超過《書劍恩仇錄》,但可以說它鞏固了金庸的藝術風格和影響。金庸把真實的歷史和虛構的人事相結合的功夫,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比如說《書劍恩仇錄》里有真實的歷史,乾隆、紅花會這都有過,很多大的戰鬥也都有過。在《碧血劍》里,袁崇煥的故事,皇太極、崇禎、李自成這都有過。但是,他把自己虛構的人物加到這裡面,在歷史的縫隙處做文章,在正史沒有記載的地方加進去,就好像是一所空房子,裡面擺滿了傢具,他要把傢具擺得和這所房子相和諧,這是他的功夫。金庸後來在修改自己的作品的時候,在《碧血劍》上費心是最多的。並且在後面加了一個長達8萬字的袁崇煥的評傳。

金庸小說的文采我們都能感覺到,他的史才也是極為出色的。他要寫一個歷史研究文章,他會把它寫得非常通俗,把所有的史料都吃透。不像我們現在寫出來的論文,外行的人都看不懂。他用人格分析法,來解釋歷史的謎團。他解釋崇禎為什麼要殺袁崇煥,是從心理上來解釋的,認為這兩個人性格存在著尖銳的衝突,性格是不相容的。所以,表面上看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其實就是他不中計,也總有一天要殺掉袁崇煥。儘管袁崇煥立了大功,這兩個人還是決不相容,這次不死,以後也會死。也就是說,袁崇煥死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敵人的兇殘狡猾,再一個是自己的君主是個暴君,再有一個是愚昧的民眾。袁崇煥這樣一個民族英雄,老百姓並不理解他,一旦有謠言說他是賣國賊的時候,老百姓就瘋了一樣。袁崇煥最後是被老百姓一口一口地咬死的,把他綁在那裡凌遲處死。金庸這樣來寫,很像魯迅的思想——魯迅對愚民的分析和批判。我們會想到魯迅的《葯》,革命者本來是為了挽救民眾、為了救民於水火,而犧牲自己的;但是群眾不但不理解這個英雄,反而站在統治者一面和統治者一起來迫害英雄。這是一個普遍的歷史的悲劇,尤其在近現代的中國,許多英雄不是被統治者迫害,而是死在統治者和愚昧民眾的合力之下。所以,袁崇煥之死是非常沉痛的。

《碧血劍》的背景和《書劍恩仇錄》是一樣的,仍然是滿漢民族矛盾,但是它在思想上比《書劍恩仇錄》前進了一大步。它不是簡單地站在漢族的立場上,比如其中有一段很精彩,寫袁承志去刺殺皇太極。他在屋頂上掀開瓦,看到皇太極在說話,正要殺他的時候,聽到皇太極的論述。皇太極對他的臣子們說:你們說,明朝的百姓為什麼造反?崇禎的統治為什麼不好?一句話,就是老百姓沒有飯吃。將來咱們打下明朝的江山,一定要讓老百姓有飯吃;要輕徭薄賦,把一切苛捐雜稅都取消。老百姓過得好,咱們的江山才穩固。袁承志在房上聽到皇太極的這段話,心中一動:這不是好皇帝嗎?我為什麼要殺他?所以這個時候個人的殺父之仇,和民族利益開始混淆了。金庸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前進了一大步,一個異族的皇帝是不是就一定不好?是不是我們漢人的皇帝就是好皇帝?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疑問,但是金庸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不刺殺他是忘了自己的殺父之仇,刺殺他,他是一個好皇帝。到底是刺殺還是不刺殺呢,如何才能不損害他的英雄形象?在袁承志第二次刺殺皇太極的時候,結果皇太極已經被別人刺殺了——被他的弟弟多爾袞給刺殺了(歷史傳說,多爾袞刺殺了他之後,娶了皇后)。金庸一方面敢於在重大的歷史問題上下刀子,但是他同時又藝高人膽大,刀子下得非常巧妙,解決得非常合理。所以,讀到這些段落的時候,是頗讓人驚心動魄的。

這部作品還以很大的篇幅涉及到了李自成起義。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現在對李自成起義主要是從正面加以肯定的。但是,李自成起義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在中國共產黨取得全國勝利之前,毛澤東就建議全黨讀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告誡全黨革命就要勝利了,但是我們勝利進城之後不要變成李自成。因為李自成在打進北京之前,軍紀嚴明,老百姓夾道歡迎:「早早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結果闖王來了,什麼都納,不但納糧,人家的一切都拿走;所以,李自成很快就垮台了。因此,毛澤東就用這個故事告誡全黨,革命勝利之後千萬不能腐敗。但是我們看看金庸描寫的深刻性之所在,已經超過了以往史學界對李自成的評價。我們可以拿一部作品來比較,有一部歷史小說就叫《李自成》(作者為著名作家姚雪垠)。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也很高,但是就在對李自成起義的評價上,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姚雪垠恐怕是把李自成評價過高了。他有時把李自成的軍隊寫成八路軍了,寫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了,把李自成寫成了一個共產黨的領袖:智勇雙全,目光如炬,愛民如子——過分的拔高,不符合歷史,也不能合理地解釋為什麼李自成後來迅速的覆滅。而金庸雖然不是直接寫李自成,他只是在寫一個《碧血劍》,袁承志復仇的故事,當涉及到李自成的時候,卻把李自成覆滅的原因從側面寫得如詩如畫。他不是說李自成個人的品德不好,而是寫出農民起義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他起義的時候帶著一種慾望;這種慾望隨著起義的節節勝利就要迸發出來,每個人都要分享革命勝利果實。進城之後就要搶,而真正的深謀遠慮的像李岩這樣的領袖就要受迫害,昨日的萬里長城變成明日的一縷忠魂。萬里長城是被自己給摧毀的。所以他在寫農民起義、寫農民勝利的深刻性上是超過了《李自成》的。

這部小說還有許多可取之處。比如它的開頭和結尾是一個大的和平結構,中間是一個戰爭的結構。而它的開頭結尾卻從外國寫起:海外有一個渤泥國,現在南洋爪哇一代。渤泥國國王老死在大明朝,所以他們國家跟明朝關係很好,總是來進貢。有一個叫做張朝唐的人,仰慕中土文化,到中國來考試,想要獲得一官半職。沒想到來了之後正好趕上明末民不聊生、兵荒馬亂,外面是滿清侵略,裡面是李自成起義,所以鬧得九死一生。這是開頭。結尾是袁承志心中悲痛、意興蕭索,這一日張朝唐跟他談起渤泥國民風淳樸、安靜太平。袁承志一想再呆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於是跟著張朝唐出海了。拿起一張西洋軍官送給他的海島圖(書中還寫到葡萄牙人,寫到葡萄牙的軍官,中間有劍術對手槍的一場戲很精彩),問地圖上海島是何處,張朝唐道:「那是在渤泥國左近的一座大島嶼,眼下為紅毛國海盜盤踞,騷擾海客。」

袁承志一聽之下,神遊海外、壯志頓興,不禁拍案長嘯,說道:「咱們就去將紅毛國海盜驅走,到這海島上去做化外之民罷。」(當下他就率領手下很多很多人,包括張朝唐)遠征異域,終於在海外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正是:

 萬里霜煙回綠鬢,

 十年兵甲誤蒼生。

小說的結構,在中間是一個血腥的世界,而包圍著它的開頭結尾是一個夢幻似的結構。是在海外有一塊凈土,也就是像袁承志這樣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最後也要歸隱海外。他的意思不是說,海外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土地,只是把那裡想像成一個桃花源式的樂土,只有在那個樂土上才有真正的祥和、安寧。


推薦閱讀:

我和我
《天使豬沒頭沒尾短篇小說》由湯姆造成的穿越
古風短篇煽情小說
《嫡女重生記》這本小說你想吐槽什麼?
推薦幾本好看的軍旅言情小說?

TAG:小說 | 武俠 | 金庸 | 武俠小說 | 孔慶東 | 碧血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