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蹺蹺板定律,讓你人際交往收支平衡
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
文章摘自:《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 作者:水淼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版次:2009年10月第一版 本書簡介:20幾歲的年輕人,涉世不深,又正逢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時期,必須面對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情,在步入社會後,遇到困難和機遇,經常都無從把握。年輕人如果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在處世方面將會受益頗多,它能讓你看清事物的本質,了解自己的情緒,讀懂他人的內心,最終教你懂得與人和諧相處。心理學與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壓力與日俱增。年輕人要在自身成長、事業發展、經營情感三個方面有效地處理內心衝突,而這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益良深,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心靈的飛躍。20幾歲學心理學,不僅僅在於洞悉世事,看懂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更多的是應該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緒,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獲得成功……[連載內容]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對於這一點,年輕人一定要認清。
很多20幾歲的年輕人,由於從小家庭環境優越,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寵愛,很容易陷入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走入社會後,其他人也會像父母一樣圍著自己轉,其他人有什麼好的事情都會想著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難,別人都會像父母一樣義不容辭地出手相助。他們很少去考慮,"別人為什麼要對自己好","別人憑什麼要幫助自己"這類問題。
其實,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障礙,它會阻止你的人際關係正常發展。因為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和態度。因此,這類人缺少朋友。
其實,我們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實現利益最大化,人際交往也一樣。沒有一個人願意對他人無償地付出,也沒有一個人會得到他人無償地付出。一段穩定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相互交換的平衡。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就要保持雙方支出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像蹺蹺板 一樣失衡。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蹺蹺板定律。
伍宏是個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年輕人,但是他的人緣卻不怎麼好。主要原因似乎是他自信過了頭。他從一家名牌大學畢業,學的是與工作對口的專業,而且專業成績優異,在學校時受到的嘉獎與表揚已數不清。而且,本科畢業後,他又到國外深造了一年,拿了個研究生文憑。這一切,讓他有一種無比的優越感。
同事們似乎不太喜歡他,背地裡總是議論他:"他以為自己是誰啊!憑什麼讓我去給他發傳真?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耶!""憑什麼動不動就讓我給他打飯?""他幾乎每個月都要找我借一次錢,我唯一一次找他借錢,卻被他拒絕了。"其實,同事們哪一個不是大學畢業,專業成績優異的?只是,伍宏考慮不到這些。大家對他有很大的意見,平時連個招呼也不跟他打,生怕他會"黏"上,造成自己的負擔。有時候碰到什麼熱點話題,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都當他是透明人,像是有意要把他和自己分清界限。
有一次,快下班的時候,一個同事的工作還沒做完,但是這個同事的母親晚上的火車到北京西站,他必須去接站。母親第一次從鄉下來北京,如果沒人去接的話,很可能找不到路。於是,同事讓伍宏幫忙,把手頭的工作繼續完成。那天,伍宏本來也沒什麼大事,但是下班之前約了女朋友。為了不讓女朋友失望,他拒絕了同事的求助,去赴女朋友的約了。
後來,有一個下午,伍宏要出門辦事,想借那個同事的自行車用一下。還沒等他把話說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拒絕了。但是,那個下午伍宏卻發現同事並沒有用自行車。
後來,類似的事情多了,伍宏才逐漸地意識到,原來他總是麻煩別人,而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又不能給予別人幫助,所以,大家認為他是個自私的人。
其實,伍宏並不是自私,並不是有意不幫助別人,只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顧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交往卻失去了互動的樂趣,因而變得索然無味。對有的人來說,"自私"是有意識的,而有的人則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自私,是個性問題,比如那些天生就愛佔小便宜,斤斤計較的人;而無意識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問題,比如像伍宏這樣的人。無論是個性使然,還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年輕人都應該有意識地認識到人際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對等問題。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面幾點:
1. 平等相待每個人。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無論職務高低、知識多寡、貧富差距、身體強弱、年齡長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絕不能抬高自己而輕視他人,或是憑著自己有一些優勢而拒人於千里之外。另外,在人際交往中,對於所有的人,我們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情感愛好和隱私等。
2. 盡量幫助他人。
在學校的道德教育課上,老師經常強調"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其實,如果功利一點地去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為了自己而幫助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那麼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你也就沒有資格向別人求助。所以,年輕人應該知道,幫助他人不僅僅是一種美德。
3.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既然交際是利益的相互交換,如果你要受人歡迎,吸引他人的話,那麼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價值。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那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得的,或是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者終止。
推薦閱讀:
※你敢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直戳人性)
※王俊凱《演員的誕生》中表現讓陳小紜姐姐肯定?
※我們來聊聊塑料姐妹花
※如何處理宿舍人際關係
※學校可以坦坦蕩蕩,職場卻需謹小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