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是怎麼煉成的?

上集我們敘述了王陽明的生平和功業,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他的思想。他一生所感悟,如果能用幾句話概括,那就是四句秘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然這幾句話就像金庸寫的笑傲江湖中的葵花寶典和獨孤九劍一樣,前面有總決式。可以說,王陽明四訣就是心學的總訣,領悟透了這四句口訣,就能一窺他的思想殿堂。步入」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境界。

那麼我們就來參透一下,大家知道王陽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但在明清,一般稱他為」大儒「,提起儒家,我們首先想起的是」封建專制的幫凶「其實是儒家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春秋末年,孔子修訂六經,收了3000弟子,但是孔子在當時並沒有地位,用太史公的話就是」累累若喪家之犬「。直到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就像武林絕學分科一樣,儒家學派後來也分為今文派和古文派。董仲舒主張的是今文派,尊孔子為開山鼻祖。派弟子主修」春秋公羊傳「。到了西漢末年,一個叫劉歆的出現,他發現儒家經典今文派有問題,問題出在秦始皇和楚霸王。因為這倆人曾經焚燒過儒家經典,所以他認為光靠少數人的口口相傳,難免會出現差錯。所以這不是真經。基於此,他請立從孔子舊居牆縫中挖出來的古文經為官版。後來基佬漢哀帝駕崩,平帝繼位,王莽輔政。為了改制,王莽開始推崇古文經。與今文派主張尊孔不同,古文派周公才是真正的聖主,所以,門下弟子主修」周禮「。為什麼尊孔的今文派會沒落呢?東漢之後是魏晉南北朝隋唐,王朝更迭都是權臣,外戚上位。和王莽一樣的有曹操,司馬懿,武則天等,顯然他們更愛周公(周公輔成王)但是在孔子眼裡他們都是亂臣賊子。

從西漢到隋唐一千餘年,古文派只喜歡高些章句訓詁,對經義卻無多少發揮。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走越窄。於是北宋中期開始理學派興起。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將」天理「視為最高範疇,」理「的表現是」氣「,氣又派生出萬物。這意味著人類社會倫理秩序與宇宙秩序完全溝通,也就為道德的存在和永恆不變找到了哲理依據。但是隨著理學的勢力增強,門下弟子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在思想上取得了壟斷地位,他們因循守舊,反對任何革新。嚴重阻礙了思想的發展。王陽明橫空出世。

他一開始也遵從朱熹的思想,19歲格了7天竹子,但是什麼也沒發現。25歲,王陽明苦練兵法,想通過軍工成為聖人,被譏笑為當代趙括。眾里尋他千百度,王陽明37歲在龍場悟道終於參透」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後來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致良知。

1527年,王陽明在天泉橋傳授王學四訣宗旨,史稱「天泉證道」無善無噁心之體「說的並不是否定倫理的善惡之分,指的是心本來就具有純粹的無執著性,不為悲喜所困擾。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說的是心裡有了念頭了,這個念頭就會有善惡之分。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是說良知是內心的明鏡,他能分辨出年內心的善念還是惡念。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也就是使道德實踐符合良知。符合心中本有的價值觀。

王學四訣,以無為用,以有為體。無善無惡,即無累無滯。一切世俗的顧慮,計較,追求,皆置之度外。為善去惡,即致良知。踐行內心的光明才能達到聖人境界,由此,王陽明的中計理想是無與有的統一,也是禪與儒的統一。


推薦閱讀:

世界是變化的。
群龍無首,吉——說說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原創書評 | 《知行合一》只是了解王陽明心學世界的入門級讀物
學問的八層境界,你到哪一層?
安心學習札記

TAG:心學 | 怎麼 | 王陽明 | 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