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思想的起源(下)

  用「木」字取象春季少陽之氣

  春三月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所以地處北半球的中華大地陽氣不斷生髮升散,由弱漸強,陰氣相對被制約消散,陽長陰消,陽氣主導自然界的變化趨勢,所以春季陰陽合氣以陽為名,稱之為少陽。明媚春色中,草木最能體現這個季節的到來及其特徵,所以五行學說用「木」字取象借代春季少陽生髮之氣。

  春季陽氣嫩弱,與陰氣相爭有進退屈伸、收散交作之象。「酸」從「酉」,「酉」為用草木之實發酵釀造的酒酪之類,酒酪的酵化過程從陰陽學的角度看是通過陰陽交爭的屈伸收散過程實現的,這正好類象於春季陰陽二氣的進退相爭之象,所以五行學說認為「木生酸」;草木以青為色之本,所以春木之氣「其色為蒼」;春季陽氣生髮升散,萬物生髮,所以春木之氣「其性為暄」、「其政為散」、「其令宣發」;「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春三月北鬥鬥柄整體指向東方,所以五行學說認為「東方生木」;立春為一年之始,月亮從立春開始大體經歷十二個多一點的朔望月循環日為一個年周期,而歲星十二年左右則繞太陽運行一周,其節律與朔望月十二次為一個年周期規律有恰似之處,所以五行學說認為歲星主一年開始,下應春木之氣,後世據此改稱木星。

  用「火」字取象夏季太陽之氣

  夏三月太陽直射點折返北回歸線附近,中華大地陽氣最盛,陰氣相對最弱,陽氣主導自然界氣候物候的演化變遷趨勢,所以其陰陽合氣以陽為名,稱之為太陽之氣。夏季最大特點是天氣炎熱猶如火炙,能夠體現表徵夏季這種酷暑之象的,莫過於「火」象最為傳神,所以五行學說中夏季太陽之氣取象於火,稱之為「火氣」。

  「苦」從「艹」,從「古」,「艹」者草木之謂,「古」者,陳久之謂,草木久陳堆積,陽熱蓄積不散則易自燃化火,所以「苦」在陰陽學上可借喻陽熱蓄積熾盛之象,五行學說據此表徵夏季太陽之氣的暑熱之性,認為「火生苦」;夏季太陽之氣以火為象,火色為赤,所以「其色為赤」;陽熱光明,夏季陽氣最盛,萬物繁茂,所以「其性為暑」、「其政為明」、「其令鬱蒸」;「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夏三月北鬥鬥柄整體指向南方,所以五行學說認為「南方生火」;熒惑星肉眼觀紅色鮮艷,有如火色,所以五行學說認為熒惑星下應夏火太陽之氣,後世據此改稱火星。

  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陰之氣

  秋三月,太陽直射點逐漸遠離北回歸線,中華大地陽氣逐漸消衰,陰氣相對逐漸增盛,陰氣主導自然界氣候物候的變化趨勢,所以其陰陽和氣以陰為名,稱之為少陰。秋季西風勁掃,白露寒霜,萬物凋殘,子實逐漸成熟,秋季陰氣這種消殘生命萬物的功能神似金屬刀斧的殺伐傷殘之性,所以五行學說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陰肅殺之氣。

  用以殺伐的刀斧在原始社會早期時代是石頭做的,而石器一般是白色的,所以五行學說中以白色表釋秋季少陰氣色;「辛」,象形字,像古代刑刀,本義為大罪,秋季陰氣用事,陰氣以斂藏殺伐為基本屬性,五行學說據此認為「金生辛」;陽熱陰寒,陽化氣陰成形,秋季陰長陽消,所以金秋之氣「其性為涼」、「其政為勁」、「其用為固」、「其令霧露」;「斗柄西指,天下皆秋」,秋季三月,北鬥鬥柄整體指向西方,所以五行學說認為「西方生金」。太白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耀眼鑽石,所以叫「太白」,白在五行學說中為秋金之象,所以五行學說認為太白星下應秋季少陰之氣,後世據此改稱金星。

  用「水」字取象冬季太陰之氣

  冬三月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附近折返,離北半球最遠,中華大地陰氣最盛,陽氣最弱,陰氣主導自然界氣候物候的演化趨勢,所以冬季陰陽相和之氣稱之為太陰。冬季寒風蕭瑟,冰雪萬里,草木枯竭,其中冰雪最能體現代表這個季節的氣候物候特徵,五行學說因此將冬季太陰之象取象於水。

  咸為會意,從戌,從口,「戌」是長柄大斧,「口」指人頭,合起來表示大斧砍人頭,本義為殺,冬季太陰水寒之氣以殺伐封藏及其畢終生命萬物之性為功,所以五行學說據此認為「水生咸」;「黑」為會意字,引申為昏暗無光,陽明陰暗,冬季陰氣最盛,陽氣最弱,所以冬季主色為黑;陽熱陰寒,陽化陰藏,陽升陰降,冬季陰盛陽衰,所以「其性為凜」、「其用為藏」、「其政為靜」、「其令霰雪」;「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三月,北鬥鬥柄整體指向北方,所以五行學說認為「北方生水」;辰星在九大行星中最小,同時最靠近太陽,常常被猛烈的陽光淹沒,由於過於「暗淡」,肉眼平素難分辨,所以五行學說將其與冬季寒水太陰之氣相配,後世據改稱水星。

  用「土」字來命名天地陰陽父母之氣

  沒有天地陰陽本根之氣的合和交蘊就無法形成四時陰陽合和之氣,五行學說將這種四時陰陽合和之氣的「生母」稱之為土氣。五行土氣既不單獨是法「天」的獨陽觀,也不是法「地」的孤陰觀,而是法「天地」二氣合和之象的陰陽交蘊觀,所以《黃帝內經》多次強調「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土氣稟賦天地陰陽本根之象,為四時陰陽合和之氣的共同造化者,是自然界四時氣候物候萬象發生形成的根本,所以素有「後天之本」的稱謂,居中央天地之位總統四時陰陽合和之氣的生化,而不獨主於一時。土不主一時,但一年四時之中,總會有個時間最能體現這種天地本根之氣功能屬性。同時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基於各種理論表述要求,現實上也需要在四時之中給土氣安排一個比較合理的特定時象位置。

  地陰之氣在本質上沒有明顯的四時盛衰差別,所以理論上年周期中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適合表示土氣中的地陰本象。但天陽之氣始終處在盛衰變化過程之中,而四時之中夏至陽氣最盛,所以五行學說特意將土氣置之於夏至時節。夏至陽極陰生,所以五行學說稱土氣為「至陰」之氣,「至」者,到達之意,「至陰」,既是強調夏至之後,由於陽氣盛極而衰所致的陰氣相對漸生時期的到來。

  表示天地陰陽本根之氣的時序位置夏至最為合適,按照其他四行取象自然的名稱規律,當以天陽之象來命名,但是四時陰陽五行學說中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地陰之象「土」來命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將天地本根之氣定位在夏至這個極陽統天,陰衰不彰時節,其本身已經明示了天陽本氣的存在,既然天陽已經通過時間配位不言而喻地體現出來,那麼在命名上自然需要特別體現地陰之本的存在,五行學說正是基於這一顧全左右的目的,特用「土」字來命名天地陰陽父母之氣。

  「甘」,會意兼指事,從口,中間的一橫象口中含的食物,食物是天地陰陽之氣所化,其味多甘甜香美,所以甘為土氣所生所主;天地陰陽之氣所生化的草木百穀,當其顏色發黃時,意味著其所蘊化的天地陰陽精氣完全成熟,所以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將黃色作為天地陰陽合和之氣的色澤代表。土氣為交合相蘊的天地陰陽二氣,動靜相兼,所以「其性靜兼」;天地陰陽之氣相互制化形成四時氣候物候萬象,所以「其用為化」;天地生化四時萬物而無聲,所以「其政為謐」;夏至濕熱瀰漫,易雲易雨,所以「其令雲雨」。鎮星公轉周期大約為29.5年,是五大行星中公轉周期最長的一個,天空中鎮星每年只能大體移動一個宿度範圍,一年二十八宿順次繞其一圈,猶如鎮守四時之神,與五行土氣貫通四時四方的特點非常類象,所以五行學說認為土氣上應鎮星,後人據此改稱土星。(文:譚春雨)


推薦閱讀:

胎教的起源
姓氏起源7
甲子紀年的起源
太極圖:世界哲學的起源

TAG:中醫 | 思想 | 起源 | 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