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分類——補血藥

中藥分類——補血藥

【【【補血藥綜述】】】 血是營養人體最寶貴的物質,如《黃帝內經》里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中醫學認為,血是一種赤色的液體物質,源於水谷精氣,在脈中按一定規律,沿一定方向循環流動,以營養人體內外上下各部組織。若血液不足,即發生血虛症,或血液對人體某一部位的營養或滋潤作用減弱,或全身性的血液虧損。形成血虛的原因,多由於失血過多,所耗之血一時未能補充,或脾胃功能減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內傷過度,陰血暗耗,或為瘀血不法,新血不生所致。一、藥性特徵與功效: 本類藥物的藥性多甘溫或甘平,質地滋潤,主入心肝血分,能補肝養心或益脾,而以滋生血液為主,還能滋養肝腎,廣泛用於各種血虛證。二、適應範圍: 血虛表現為心慌心煩,失眠多夢,臉上無光,耳鳴眩暈,視物不清,頭髮枯黃,口唇淡白,舌質淡白,脈細無力,婦女月經量少、延期,甚至閉經等癥狀。  另外血虛影響的臟腑不同,其兼症各異。 心血虛:在一般血虛見症的基礎上,又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多夢、失眠等症; 肝血虛:在一般血虛見症的基礎上,又兼見眩暈眼花、手足發麻、肢體拘攣、兩目乾澀、睡眠不安、月經不

調、或經量明顯減少等症; 心脾兩虛:在心血虛的見症基礎上,又兼見食慾減退、神疲乏力、月經不調、崩漏失血等症。三、配伍方法: 兼見氣虛——配伍補氣葯,氣旺以生血; 兼見陰虛——配伍補陰葯,或選用補血;而又兼能補陰的阿膠、熟地黃、桑葚之類。

在使用養血葯時,如遇血虛兼氣虛的,需配用補氣葯,使氣旺以生血;血虛兼陰虛的,需配用滋陰葯。脾胃虛弱的,應與健胃消化的藥物同用,以免影響補血藥發揮作用。即補血的同時需配用補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葯。四、代表方劑: 四物湯:當歸、熟地、白芍、川芎;    當歸補血湯:黃芪、當歸;    歸脾湯:人蔘、龍眼肉、黃芪、白朮、當歸、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炙甘草;   

註:補血藥多滋膩粘滯,妨礙運化。故凡濕滯脾胃,濕濁中阻,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應慎用。必要時,可配伍健脾消食葯,以助運化。

【【【常見補血藥】】】 【當歸】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成分與原理:含揮髮油、蔗糖、維生素B12、維生素A、E類物質、棕櫚酸、硬脂酸、不飽和油酸 亞油酸、β-谷甾醇等。 當歸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生成,增加心肌血液供給,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循環血流量,其揮髮油對子宮呈雙相調節作用,當歸還具有保肝(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臟某些功能)、抗炎、鎮靜、抗維生素E缺乏症及抗菌等作用。

1、功效: 當歸其味甘而重,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稱血中之氣葯,血中之聖

葯,適應於血虛諸症。故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能。2、主治:(1)善治血瘀諸痛。跌打損傷,瘀腫作痛,風寒痹證,肢節疼痛等。(2)用於心肝血虛,面色萎黃,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如四物湯。3、配伍:當歸+熟地黃——陰血虧虛、月經不調;當歸+香附+元胡索——痛經;當歸+桃仁+紅花——經閉;當歸+大黃+桃仁+紅花——跌打損傷;當歸+黃芪——氣血兩虛;當歸+黃芪+赤小豆——血虛氣弱之癰疽不潰或潰後不斂;當歸+丹參——腦動脈硬化;當歸+火麻仁+肉蓯蓉——陰血虛少的腸燥便秘;當歸+川芎+白芷——血滯兼寒的腫痛;當歸+鬱金+香附——氣血瘀滯的胸痛、脅痛;當歸+桂枝+白芍——虛寒腹痛;當歸+羌活+獨活+桂枝+秦艽——風濕痹痛、肢體麻木;

【白芍】 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種芍藥的根。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白芍含有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氧化芍藥甙、芍藥吉酮、苯甲酸、β-谷甾醇等,還含有揮髮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黏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 白芍具有鎮痛作用,對腸管和胃運動有抑制作用,顯著對抗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另有護肝作用,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是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1、功效:養血斂陰止汗,平抑肝陽,柔肝止痛。2、主治:(1)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或煩躁易怒等。如鎮肝熄風湯。有養肝陰,調肝氣,

平肝陽,緩急止痛之效。(2)用於肝鬱脾虛,大便瀉泄,痛必腹瀉或血虛、陰虛血熱、失血、盜汗等。(3)用於血虛或肝氣不和所致腹部疼痛或四肢拘攣疼痛、痛經、妊娠腹痛等。註: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陽衰虛寒之證不宜用。反藜蘆。3、配伍: (1)本品酸斂肝陰,養血柔肝而止痛,常配柴胡、當歸、白芍等;(2)養血斂陰、平抑肝陽,常配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等;(3)(本品味酸,收斂肝陰以養血,常與熟地、當歸等同用;(4)陰虛盜汗,則須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同用,可收斂陰止汗的功效。 (5)若血虛有熱,月經不調,可配伍黃芩、黃柏、續斷等葯。 (6)若崩漏,可與阿膠、艾葉等同;4、白芍、赤芍 通稱芍藥,二者雖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謂「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一語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區別。 在功效方面,白芍長於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 在應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證。但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主治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而赤芍則長於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滯諸痛證,因能清熱涼血,故血熱瘀滯者尤為適宜。

【阿膠】 甘,平,歸肺、肝、腎經。 含膠原、鈣、硫等,膠原水解後產生多種氨基酸,如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胱氨酸。能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形成,改善體內鈣的平衡,促進鈣的吸收,有助血清中鈣的存留,有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的作用,能對抗創傷性休克。 阿膠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成,並能改善動物體內的鈣平衡,使血鈣升高。此外,阿膠還有防治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的作用。藥理研究阿膠具有強壯、抗缺氧、抗疲勞、耐寒冷、抗休克、抗輻射促進紅細胞和血紅白再生、促進鈣吸收和在體內的存留、升高白細胞和血小板等作用(癌證化療後的常用藥)。1、功效: 補血止血,滋陰潤肺。2、主治: (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或心悸等;常與熟地黃、當歸、黃芪等補益氣血同用;(2)善用於多種出血症而致的血虛,虛癆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證。(3)用於陰虛火旺所致心煩不眠,熱病傷陰,肺燥乾咳,少痰咳血等。3、 配伍: (1)若與桂枝、甘草、人蔘等同用,可治氣虛血少之心動悸、脈結代; (2)治療出血而致的血虛時,可常配熟地、當歸、芍藥等同用; (3)治陰虛血熱吐衄,常配伍蒲黃、生地黃等葯; (4)治肺破嗽血,配人蔘、天冬、白及等葯,如阿膠散;也可與熟地、當歸、芍藥等同用; (5)若配白朮、灶心土、附子等同用,可治脾氣虛寒便血或吐血等證,如黃土湯。 (6)配馬兜鈴、牛蒡子、杏仁等同用治療肺熱陰虛,燥咳痰少,咽喉乾燥,痰中帶血,如補肺阿膠湯; (7)與桑葉、杏仁、麥冬等同用,治療燥邪傷肺,乾咳無痰,心煩口渴,鼻燥咽乾等,如清燥救肺湯。 (8)本品養陰以滋腎水,常與黃連、白芍等同用,治療熱病傷陰,腎水虧而心火亢,心煩不得眠,如黃連阿

膠湯; (9)與龜甲、雞子黃等養液息風葯同用,用治溫熱病後期,真陰欲竭,陰虛風動等;

註:性滋膩,有礙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5、熟地、阿膠 熟地、阿膠雖皆能滋陰補血,用於血虛證,陰虛證。 但熟地滋陰之力較強,偏於補腎陰、長於補腎填精益髓。 而阿膠偏於潤肺養肝、補血而滋陰,兼能止血。

【熟地黃】  甘,微溫,歸肝、腎經。 地黃有顯著的強心作用,特別是對衰弱的心臟,其作用更明顯。此外,地黃尚有抗炎和保肝作用。近來的實驗研究結果還證明,地黃能防止細胞老化,增強神經的反射機能。這些資料表明,地黃不僅具有強壯功效,而且具有抗衰老作用。1、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2、主治:(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常配當歸、川芎、白芍;(2)用於肝腎陰虛,耳鳴眩暈、盜汗、鬚髮早白、遺精及潮熱骨蒸等。常與山萸肉、山藥等同用;如六味地

黃丸。 (3)補精益髓,用於治療腰膝酸軟等,常與制何首烏、枸杞子、菟絲子等同用;註:陽虛陰盛之人忌用,痰多、苔膩、胸膈滯悶者也不宜用。3、配伍: 熟地黃+龜板+知母+黃柏——陰虛火旺、潮熱盜、咳血; 熟地黃+山藥+五味子——多飲多尿的消渴症; 熟地黃+當歸+黃芪+阿膠——各種貧血症; 熟地黃+阿膠+艾葉——崩漏; 熟地黃+細辛——腰痛; 熟地黃+沙參+枸杞子+川楝子——慢性肝炎;

生地黃

熟地黃

【何首烏】生首烏:切厚片,乾燥。甘、苦、平、歸心、肝、大腸經。 制首烏:再以黑豆汁拌勻,蒸至內外均呈棕褐色,晒乾。 甘,澀,微溫,歸肝、腎經。 以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入葯;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卵磷脂、澱粉、粗纖維等。何首烏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紅細胞發育,降低膽固醇,降血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肝;延緩衰老;潤腸通便;對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為滋補強壯佳品,烏髮悅顏、潤澤肌膚之要葯。1、功效:  制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2、主治:(1)用於肝腎兩虛、精虧血虛所致的頭昏耳鳴、鬚髮早白、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腰膝酸軟、遺精帶下,用

於現代病高血脂症、高血壓、冠心病等。

(2)用於老人或血虛陰虧,大便秘結、瘡癰、皮膚搔癢等。(生首烏)註: (1)大便溏泄及有濕痰者慎服; (2)孕婦、哺乳期婦女忌服; (3)忌鐵、豬肉、血、無鱗魚、蘿蔔、蔥、蒜。 (4)沒有制的何首烏有毒,慎用。3、配伍: (1)制首烏功善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治血虛萎黃,失眠健忘,常與熟地黃、當歸、酸棗仁等同用; (2)制首烏與當歸、枸杞子、菟絲子等同用,治精血虧虛,腰酸腳弱、頭暈眼花、鬚髮早白及腎虛等; (3)制首烏配伍桑椹子、黑芝麻、杜仲等,用於治肝腎虧虛,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 (4)若瘰癧癰瘡、皮膚瘙癢,生首烏可配伍夏枯草、土貝母、當歸等;也可與防風、苦參、薄荷同用煎湯

洗,治遍身瘡腫癢痛; (5)若年老體弱之人血虛腸燥便秘,生首烏與肉蓯蓉、當歸、火麻仁等同用,可潤腸通便。

生首烏

制首烏

【龍眼肉】 甘,溫,歸心、脾經。 含蛋白質、礦物質、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維生素B1、B2、P、C等。 龍眼肉營養豐富,能促進血紅蛋白再生以補血,對腦細胞特別有益,能增強記憶,消除疲勞元肉能降脂護心,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延緩衰老。1、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2、主治:用於心脾虛損、氣血不足所致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眩暈等。可常配黃芪、人蔘、當歸、酸棗仁等。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 大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磷、鈣、鐵等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維生素C」之美稱。 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還可保護肝臟,提高人體免疫力,有抑制癌細胞的功效1、功效: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2、主治: (1)用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諸證。 (2)適於血虛面色萎黃及心失所養,血虛臟燥者。 (3)與祛邪葯配伍,可緩其毒烈之性,以護正氣。3、配伍紅棗與党參、白朮配伍,有補中益氣的功效; 與甘草、小麥同用,能鎮靜安神, 與熟地、當歸同用,有養血的作用,適用於血虛萎黃癥狀; 每天嚼食6枚紅棗,或與党參、附子、砂仁製成藥丸常服,治脾胃虛弱、嘔吐反酸、胃痛、 食慾減少、倦怠無力; 加生薑、半夏煎湯,治飲食不慎所引致的胃炎,以及有胃部飽脹、嘔吐劇烈等癥狀; 夏季可用紅棗、藿香、香茹煎湯,經常飲服可解暑熱; 紅棗加南沙參、黑元參、麥冬煎湯服用,對乾咳無痰者有顯著療效。 感冒或演講者聲音嘶啞,可用紅棗、胖大海、冰糖煎汁飲用,可潤澤聲帶; 睡眠不熟,體虛、心悸者,可用大棗加蔥白數根,或者大棗加酸棗仁、紫丹參,於臨睡前2小時煎湯飲服,也有效果。

【【【補血藥與補陰葯的合理應用】】】 凡以補陰為主要作用、主治陰虛證的藥物稱補陰葯; 凡以補血為主要作用、主治血虛證的藥物稱補血藥。1、辨證候用藥 補血藥主治血虛證,血虛證主症有面、唇、甲、舌淡白無華,脈細舌瘦,兼見失眠健忘、心悸怔忡、月經量少、視物昏花等。 補陰葯主治陰虛證,陰虛證多見口舌乾燥、肌膚乾澀、大便乾結、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脈象細數、舌紅無苔等。2、辨體質用藥 根據體形用藥——胖人多痰濕,瘦人多陰虛,故體瘦者大多宜用補陰葯、補血藥,以補益陰血、充養形體。 根據體表脈絡用藥。《素問.平人氣象論》:「臂多青筋者,曰脫血」。提示前臂靜脈暴露顯著者屬血虛之體,可酌情用補血藥。 根據性別用藥。「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就補血藥「地黃」而言,男子宜用熟地,女子宜用生地。此辨體質應用補益陰血葯之大略。3、辨時序用藥 中醫用藥,因時而用,勿違天和。如「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用」,意思為冬季氣候寒冷,若使用生白芍,有寒中傷陽之虞,需酒炒以避寒涼,始為合理。
推薦閱讀:

【養生健康】「攜中藥赴美被認作持違禁品」的新聞解讀
《本草中華》:這支熱播紀錄片我很感動
梁鑫凌:五味有分陰陽屬性嗎?《中藥思維導圖》
中藥的傳說之二十
這7種飲片不溶於水,中藥調劑要注意

TAG:分類 | 中藥 | 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