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走四方面軍長征路第2集(1)—王坪村,川陝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離開萬源市區,我們西進,往通江縣去。

途中經過竹峪鎮。竹峪,位於通江東北面和萬源之間,背靠陡峭的太平山,肖口河穿鎮而過,河左岸有包台山,河右岸有佛爺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既是連接川陝兩省的重要通道,又是川東北進出的重要門戶,所在地又被稱為「竹峪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百度上有圖片),留下了竹峪關反擊戰舊址。

竹峪關反擊戰——1933年5月,劉存厚被任命為國民黨第二十三軍軍長,中旬,他以8個團1萬餘人的兵力據此雄關,欲切斷紅軍後路,再伺機出擊,妄圖配合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蔣介石委任的「川陝邊剿匪督辦」)全殲紅軍於川陝邊界地區。對此,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十師主力奉令分路出擊,分別由涪陽壩、洪口場,日夜兼程奔赴竹峪關。紅四方面軍前線指揮部也由王家坪轉移至董溪口,徐向前總指揮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紅十一師師長倪志亮將主攻竹峪關包台山的任務交給了三十三團。紅三十三團一營自通江泥溪場向東隨師主力前進,由師政委李先念指揮,直插包台山。團長程世才根據偵察情況,決心攀山崖偷襲山上守敵。一營派出善於夜戰的三連在夜色中攀崖成功,繞過敵人崗哨,插入敵前衛營和團部中間,凌晨發起攻擊,同時,程團長帶著二、三營從包台山正面展開進攻。在內外夾擊下,僅30分鐘就擊潰敵廖雨辰旅的一個團和一個營,佔領了包台山,共斃傷俘敵1200餘人,繳獲長短槍支約1300餘支,輕重機槍數10多挺,迫擊炮15門,子彈數十萬發。紅軍乘勝猛追出六、七十里,擊潰劉存厚部4個團,解除了劉部8個團對紅軍的左翼威脅。竹峪關反擊戰是紅四方面軍在巴中比較有影響的一戰。

事前我們了解到在鎮北有竹峪關反擊戰舊址,但當地沒有路標銘牌指示,我們向當地人打聽,也無人知曉。這時我們重走長征路的經驗還不足,還不知道「有困難找組織」(即聯繫當地政府和黨組織),只好放棄尋訪。但是,得知了竹峪是川陝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的家鄉,有他的雕像。

熊國炳(1899-1960),原名熊廷南,通江縣熊家灣(今萬源縣竹峪鄉太平村)人。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後,熊國炳被群眾推選為竹峪鄉赤衛軍隊長和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2月中旬,成立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熊國炳被推選為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8月和次年12月又連續被選為第二、三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1935年5月率領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機關人員隨紅軍長征,調任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部長。張國燾成立自任主席的「西北聯邦政府」後,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成為有名無實的機構,1935年冬熊國炳改任西北聯邦政府副主席。1936年1月,四川省蘇維埃政府在蘆山縣城成立,熊國炳任省蘇維埃主席。6月底,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後,熊國炳任紅四方面軍總後勤部經理處處長。10月,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後,組成西路軍。11月10日,黨中央批准成立由陳昌浩、徐向前等11人組成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熊國炳為委員。1937年3月13日,由李先念、王樹聲等人組成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熊國炳任委員,但不幸被俘,他謊稱伙夫脫離險境,沿途乞討到達甘肅酒泉,改名張炳南。1951年熊國炳返回四川老家,於1959年再次復回酒泉。在隱姓埋名20多年後,熊國炳於1960年10月底在病餓交加中離世。熊國炳這樣的經歷讓人唏噓不已!同為西路軍的女紅軍王定國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了熊國炳:「……更為可貴的是,他在解放後甘當農民,自強不息,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特殊要求,其意志,如青松翠柏堅忍不拔;其人格,如白璧雪蓮純潔無瑕。」

我們繼續前行,到達永安鎮。事前我們了解到鎮子往南七、八千米的地點,在省道[S302]路東有紅軍兵工廠舊址群。遺憾的是,我們仍然從當地人口中問不出所以然來。

(通江)紅軍兵工廠舊址群——位於省道[S302]路東側苦草壩附近(離永安鎮南幾千米)。1932年,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開闢川陝根據地後,在通江縣境內建立起兵工廠。有資料介紹,這裡的紅四方面軍兵工戰士長徵到達毛兒蓋時尚有七、八十人,最後到達陝北時只有14人了。

再前行,到達長勝大橋,見路標指示「沙溪鎮 20km」,即左轉上橋往沙溪鎮,行駛約9千米時見路標「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左行,經過文勝鄉(文西口村),再行駛約7千米到達「紅區第一村 王坪」巨石處,也是路口處。

在這個巨石處右轉,行駛約6千米到達「赤化全川」瞭望台,有水泥路面停車場。在濛濛細雨中,遠眺數千米外山崖上全國最知名的巨幅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附近是蘇坪村。

「赤化全川」石刻標語刻在沙溪鄉海拔800多米的景家院懸崖絕壁(當地百姓稱之為「紅雲崖」)之上,距地面15米。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鏨字隊準備鑿刻「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標語,時任川陝省委宣傳部長的劉瑞龍到此巡查,覺得標語字數過多則鑿刻出來不夠醒目,決定重新鑿刻「赤化全川」四字。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鏨字隊20多人歷時4個月鑿刻完成。標語字幅高5.85米、寬53米,字間距7.1米,單字高5.85米、寬5.2米,筆劃寬0.9米、深0.35米,大的筆劃槽里可以平卧一人。紅軍長征離開後,當地群眾為保護紅軍石刻標語,他們爬到懸崖上,用黃泥巴把標語覆蓋起來,不讓敵人發現,從而完好地保存了堪稱世界石刻之最的紅軍標語,令它響譽中外,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

據史料記載,石刻標語是紅四方面軍開展宣傳活動的一大創舉,當年四方面軍編製中有二十多名石匠,他們在川陝蘇區的山山水水間留下三千餘幅石刻標語。

從瞭望台上下來,行駛約8千米到達王坪村「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廣場,這裡也是王坪國家AAAA級風景區。

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儘管紅軍烈士陵園與王坪村國家AAAA級景區在同一處,但道路的旅遊標識只標註景區而不標註烈士陵園,怪不得我們直到長勝大橋左轉後才看到烈士陵園路標指示。景區的遊客中心也是紅軍烈士陵園的管理部門。

提示:景區內只有小旅店、小飯店。我們就住在景區遊客中心附近的「天府園」,吃飯就在旁邊的「根據地」小飯館。年輕的飯館老闆特意為我們開通了Wifi。女房東特意送我們自家炒制的山茶葉。晚上,在清新的空氣和微微的山茶香味中,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聲睡去。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景區尋訪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景區(聯繫電話0827-7550339)——位於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當時是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在反「圍剿」作戰中負傷的紅軍指戰員們從前線送到此醫治,患重病的紅軍指戰員們也到此醫治,因缺醫少葯,營養不良,傷勢惡化或病情加重,許多傷病員犧牲在醫院,埋葬在王坪的烈士不斷增多。1934年3月始建烈士陵園,當時由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墓碑並題寫碑名(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於當年12月21日竣工,原名王坪烈士墓。

烈士陵園建成後,反「圍剿」戰鬥進入最殘酷的階段,醫院裡收殮紅軍烈士的棺木來不及打做,只好用竹子桿做棺木,再後來戰況愈發激烈,棺木都來不及做了,戰友們就將烈士遺體集葬於一穴,最大的墓冢安葬著3800多名紅軍烈士。陵園內最多時安葬了7823名紅軍烈士,其中軍師職以上將領51人,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紅軍為自己的烈士修建的陵園,其中的紅軍烈士集墓是全國最大的、也是僅有的紅軍烈士集墓。

當時,紅四方面軍除了總醫院(下設七個分院),還有五個軍醫院(分別是四軍、九軍、三十軍、三十一軍、三十三軍各有一個醫院)。展板上有總醫院的主要領導人名單。

1935年秋紅軍長征離開後,當地群眾將紀念碑和所有的烈士墓碑掩埋起來,保存了這塊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恢復當年的模樣。

初始陵園面積35畝,保護區1500畝。通江籍老將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正文題寫了園名。1951年,王維舟、余洪遠率中央訪問團在此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982年,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徐向前為陵園題詞:「學習革命先烈的不怕艱苦困難獻身革命的精神,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鬥。」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魏傳統為陵園題詩:「不忘鮮血灑王坪,何日歸去得祭墳。革命傳統勇為祭,振興中華慰英靈。」1988年1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烈士紀念性建築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將散葬在通江全縣的紅軍烈士遷葬到王坪紅軍烈士陵園,並對陵園進行改建和擴建,將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通江縣成千上萬的群眾自發組織到遷墓現場,為紅軍烈士送行,他們為烈士洗凈骨骸,重新收殮,僅用了3天時間,把分散在通江縣50餘處、11428座共計17225名散葬烈士遺骨遷至烈士陵園,現在整個陵園內共安葬著25048名紅軍英烈。

而今,又已形成了35平方千米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旅遊景區,其中核心景區4.2平方千米。景區分為「五區一環」,以「川陝蘇區首府 紅色激情通江」的形象宣傳為主題,形成了紅色序章、紅色戰地、紅色豐碑、紅色追憶、紅色永續的紅軍文化脈線。整個烈士陵園的主要景點有:鐵血丹心廣場、無名烈士紀念園、紅軍烈士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古堡大城寨(觀景台)、「赤化全川」巨幅紅軍石刻標語和王坪新村。

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導覽圖》上看出,遊客中心旁邊是紅軍廣場,廣場上有19米長的巨幅紅軍群雕「鐵血丹心」(由成都軍區捐建)、浮雕牆。「鐵血丹心」群雕的旁邊就是千秋大道(長425米的石階)的起點。

經過廣場再沿千秋大道(石階)向上延伸,依次是石牌坊、烈士集墓(墓碑陣列)、紀念柱和漢白玉碑組成的散墓群、「川陝忠魂」紀念碑、英烈牆等。但我們沒有走千秋大道,而是驅車先去大城寨。

大城寨位於王坪後山,是制高點,宋代建寨,曾經是山大王佔據的地方,當年紅四方面軍總醫院一分院駐此,這裡也是保衛紅軍總醫院的制高點,在這裡遠可眺望「赤化全川」巨幅石刻標語,近可俯瞰烈士陵園全貌的制高點。

我們從停車場開始登台階,經過「第一金城」寨門,一直往大城寨觀景台攀登。

登上觀景台,俯瞰整個陵園,由低到高的布局盡收眼底,看著集墓群中數千個墓碑整齊地排列成扇形,好似紅軍勇士們還在衝鋒陷陣……讓看到的人只有心靈的震撼!在照片中,從右至左(由低到高)依次是紀念廣場、巨幅紅軍群雕(由成都軍區捐建)、浮雕牆、石牌坊、烈士集墓(墓碑陣列)、紀念柱和漢白玉碑組成的散墓群、「川陝忠魂」紀念碑、紅軍烈士紀念牆等。

其中排列成扇形的烈士集墓(墓碑陣列)尤為顯得壯烈!

接著我們從觀景台往下走,走到一個平台上。這個平台上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牆。

這個紀念牆長達幾十米,黑色石牆上密密麻麻地鐫刻著紅軍烈士英名,牆正中的銘文記載著:「牆上鐫刻著來自十二個省、四十九個縣、七千八百二十三名犧牲在通江的紅軍烈士英名。」而團職以上紅軍烈士名錄記載了「團職以上紅軍烈士二百零三名,其中軍職九名,師職四十二名,團職一百五十二名。」因此,這個紅軍烈士陵園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也是實名記載紅軍烈士最多的紅軍烈士陵園。我們深深為四方面軍在安葬自己人時所做的工作細緻、完整而肅然起敬!

還是在這個平台上,紅軍烈士紀念牆前面聳立著「川陝忠魂」紀念碑。高大的紀念碑頗有氣勢,碑身上巨大的五角星嵌著鐮刀斧頭表明這是紀念紅軍的。在雨中,我們依次肅穆地站立在紀念碑前,面對紅軍烈士紀念牆行軍禮!

我們從平台沿台階方向看去,近萬座紅軍集墓(墓碑陣列)近在眼前,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上,只鑲嵌著一顆顆鮮紅的五角星,烈士們沒有留下姓名。

紅軍集墓旁立著史書般的墓誌。

我們沒有沿台階下山,而是從平台的一側的小道下山,沿途繼續尋訪紅軍遺址,主要是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輕傷連、看護連、重傷連、幹部連、擔架隊、木工廠、總務處、中醫部、被服廠、伙房、衛校、醫務部·西醫部、手術室等。這些舊址大多進行了「二期修復」,看得出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在微信群中有人說: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前身!不過,需要考證。

我們走到王坪村紅軍希望小學前拍照。

村民們圍攏來,熱情地把在陵園區內可以看到的紅軍遺迹遺址指點給我們,告訴我們哪些老房子塌過、哪些又修復起來。他們習慣地稱呼紅軍烈士陵園是「萬人坑」。

(待續)


推薦閱讀:

鄧小平連襟周達文如何被冤殺?
監利柳關散落萬餘紅軍烈士墓
南京市六合縣竹鎮革命烈士陵墓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我們的長征在路上|袁嵐峰
帶煙酒去烈士陵園祭奠先烈是否不妥?

TAG: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