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規範的制定(聖經正典的形成)(蔡麗貞)
信仰規範的制訂(聖經正典的形成) 蔡麗貞博士 教會歷史(1)
一、前言: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空中主日學的節目,我是蔡麗貞,很高興與大家一起啟行,瀏覽教會歷史的專題。我們一起來觀看,上帝在教會歷史中的作為。學教會歷史的目的是:鑒往知來,溫故知新,幫助我們繼續保存,教會優良的常規,或者從錯誤的前車之鑒,學習教訓,同時也認識教會的傳承、我們信仰的由來以及神學派別等等。 二、教會歷史的分野: 教會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代教會歷史。由於基督教幾個核心的教義、神學,都在這個時期大致塵埃落定,因此這個時期最重要。第二個階段是:中世紀以及宗教改革的時期。這個時間雖然比較短,尤其是宗教改革,它的時間只有二、三十年,但是相當精采,很多傑出的神學家,都在這個時間出現,因此我們也不能夠不談。第三個階段是:近代教會歷史。由於它離我們最靠近,關係最直接,因此我們也不能夠忽略它。(1.)初代教會史(第一世紀末期-主後476年) 我們先來看初代的教會歷史。初代教會歷史的時間是由第一世紀的末期,也就是使徒時代退出以後開始,一直到主後476年,也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那一年,或者是奧古斯丁寫<上帝之城>的時候。 初代教會歷史所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希臘羅馬文化的衝擊。教會面對福音,怎麼樣跟文化對話或者銜接,這是對外所面對的問題。至於教會對內部,內部有教義神學的分歧,主要是三個神學的分歧,包括『三位一體』、『基督論』、『還有救恩論』。所以必須要召開大公會議來解決教義分歧的問題,來確立我們正確的信仰。在這頭五百年的歷史裡面,各種神學教義的問題,或者是教會的組織、體制、聖禮、儀式等等,幾乎都已經成型,信仰的偏差也先後的一一被對付。所以我們現在先來看,初代教會歷史的第一個專題,那就是制定信仰的規範,以及制定我們的聖經正典。 1. 制定信仰規範 為什麼要制定信仰的規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初代有一位領袖,他的名字叫做馬吉安,他編正典這個事件的刺激,以至於大公教會,必須要也來制定聖經的正典。第二個原因是:異端的出現。為了這兩個原因,所以初代教會歷史的第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制定信仰的規範。A、馬吉安自編正典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原因,那是馬吉安他編正典的刺激。馬吉安是初代教會的一位領袖,他原來是財主,很熱心慈善事業,他信主以後,常常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包括人性的罪惡,包括人生的苦難…等等的問題。他非常的困擾,那麼在尋求答案以及協調衝突以後,他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首先,他提出尖銳的『二元論』,他認為舊約的上帝是公義的,這個跟新約耶穌所介紹慈愛的上帝,好像是對立、衝突的。馬吉安本人是排斥舊約的上帝,他不喜歡舊約的律法,他尤其討厭猶太教,他認為只有保羅,才真正的了解福音。 馬吉安他在讀舊約聖經的時候,他發現舊約本身都有衝突,譬如:『十誡』,十誡講到不可以造偶像,可是為什麼摩西要造銅蛇?『在 曠野里,凡仰望銅蛇的就必得救』。十誡也講到我們要守安息日,可是以色列人,他們在進迦南的時候,他們繞耶利哥城,一繞就是繞七日。所以,可見猶太人,他們自己也沒有守安息日…等等。馬吉安他讀聖經讀得很詳細很仔細,他覺得聖經有衝突,舊約有衝突,舊約跟新約也有衝突。馬吉安基本上他排斥舊約。 接著馬吉安他反對物質,他主張「禁慾」。這個當然是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有輕看肉體的思想。因此,他接著就否認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全能的上帝,怎麼可能取了受限制物質的身體呢?可是,道成肉身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一個神學。馬吉安他又編正典,他在主後144年,被開除教籍以後,他編他自己心目中的一套正典。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嘗試編聖經正典的人。他的正典包括保羅的十封書信,還有包括路加福音。保羅當然是馬吉安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因為保羅攻擊猶太的律法,不過保羅的書信,或者是路加福音裡面,提到舊約的 神,或者是耶穌基督的父神,或者是跟舊約裡面那一位耶和華有關係的經文,通通被他刪除掉。因為馬吉安編正典的刺激,所以大公教會就正式的來面對正典的問題。 B、.異端的出現 第二個原因,我們制定信仰規範的第二個原因,是有異端的出現。 初代教會最嚴重的異端就是諾斯底主義。諾斯底主義在那個時候相當的流行,有很多的人隨從了這樣的信仰。諾斯底義是一個大混合主義,它很像二十世紀的New Age Movement新紀元運動。它的基本教義有兩個,第一個是:徹底的二元論,也就是說屬靈界跟邪惡的物質界之間,有無限的鴻溝,那麼至高的 神跟這個物質的世界之間,沒有任何的接觸點。那麼第二個教義是:至高的上帝統治這個世界,是透過一連串的中保,所謂的中保就是次等的神。那麼舊約裡面那位創造世界的耶和華,也是這次等中諸 神中的一位,也包括耶穌基督。 舊約的上帝耶和華,既然是這個有形宇宙的創造者,因此祂不可能是次等的 神,因為祂跟物質界有接觸;因此,諾斯底主義也跟著否認耶穌的人性,他認為那個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基督,他不是真的上帝,他不是真的人,耶穌基督只是暫時居住在耶穌這個人的肉體之內,基督在世那三十年只是幻影。而且人得救是靠知識,但是不是聖經所說:認識獨一真神的知識,乃是他們所秘傳的一套知識跟智慧。我們看到在新約聖經,特別是歌羅西書,或者是約翰福音,已經很明白的來對付這個異端。 初代教會有一位領袖他的名字叫做愛任紐,愛任紐是當時羅馬帝國里昂地區的主教,他的同窗好朋友,後來成為諾斯底的異端信徒,給愛任紐很大的衝擊,他就生成了強烈的護教負擔。大約在主後185年,他應學生的邀請,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反異端>。這個異端,當然是針對諾斯底主義錯誤的信仰,愛任紐提出了他的反駁。 愛任紐說聖經福音書裡面,並沒有諾斯底主義所傳的這些道理。諾斯底主義說:我們除了聖經之外,還有一套秘傳的教導。愛任紐 就反駁說:好吧!若是你們所謂的秘傳的道理,沒有記載在聖經中,但是既然是使徒的常規,應該會傳給使徒繼任的教會領袖。那麼我們可以去看看,使徒所創建的羅馬教會,以弗所教會,或者是士每拿教會,你去看看那些使徒所創建的教會,必沒有諾斯底主義所說的那一套秘傳的教導。愛任紐這一本反異端,最後他提出一個結論:他說教會的真理,一切教會的教導,必須跟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所有的異端,必須要訴諸三個權威的標準,或只是三個權威的系統。那就是,第一個是正典,是使徒的作品,就是聖經的正典,就是我圓圈圈中的最中間。第二個權威系統,就是使徒的信仰,包括常規跟信經。第三個權威系統,就是使徒教訓的繼承人,也就是所謂的主教制度。上帝原本的啟示,就是透過這三個媒介,在教會裡面被保存被傳遞下來。 那麼這三個權威系統,各位觀眾您認為,哪一個標準最可靠?哪一個標準最不可靠?我想大家的答案都會說:是聖經正典最可靠,而主教制度最不可靠。因為主教制度是人為的系統,容易腐敗。第二層的解經或是常規信經,也可能會出問題,因為教父就是初代教會的領袖,會犯錯誤,他們的解經也不一定正確,何況初代教會的大公會議所制定的信經,也曾經捲入了黨派之爭。所以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最中間正典的部分,應該是最可靠的。但是,其實最核心的正典的部分也會發生問題。你看馬吉安他所編的那一套正典,就跟大公教會的正典範圍不一樣。猶太教他們還有所謂的偽經,羅馬天主教也有次經。我們看到聖經有一卷書叫猶大書,猶大書曾經引用了以諾書,摩西升天書等等經外的作品。所以,就算是聖經正典,它也有不一樣的範圍。我們現在首先要來看,這三個信仰標準的中間最核心的正典的部分。 三、三個信仰標準核心 - 正典部分 A、偽經與次經的考察 我們都知道回教在聖經之外又增加了可蘭經,摩門教也增加了摩門經,統一教韓國的統一教,他們又加上了創辦人文鮮明的著作,天主教還有次經跟玫瑰經。那麼初代有一些團體、有一些人物,他們任意的刪減聖經,譬如猶太人只接受舊約的聖經,而初代教會的領袖馬吉安,他只接受新約,他甚至刪減了新約聖經的好幾卷書。那麼這些人、這些團體,都是先有他們的哲學前提,再來決定他們需要哪一種正典,而正統的基督教就不一樣了;我們是先有聖經正典,我們再來發展信仰教義。 耶穌曾經說:「為我做見證的就是這經。」那這「經」是指舊約聖經,所以舊約聖經,也是基督教的正典。舊約聖經是耶穌基督的豫表,耶穌基督是舊約聖經的應驗。 至於新約聖經,更是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中心,以及終極的目標。希伯來書第一章第一節說:「上帝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的兒子曉諭我們。」所以舊約跟新約,都是上帝啟示給祂百姓的經典。啟示錄最後警告說:「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或者是刪去什麼,上帝必追討他的罪。」有人說啟示錄這一句話,只是針對啟示錄在這一卷書,增加什麼或減少什麼。沒有關係,我們不會只倚靠啟示錄的這一句話。啟示錄前面的那一卷猶大書第三節說:「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那麼猶大書的這一節,是提示聖經真道的完整性。教牧書信就是提摩太、提多這幾卷書,多次的用「真道」或者用「善道」,來指使徒所傳講的整套完整的福音。而初代教會都知道,那一套完整的「真道」是什麼! 為什麼只有新舊約聖經,被列為基督教信仰的正典,而次經、偽經被排除在外?初代教會曾經流傳一些書卷,譬如希伯來福音,譬如埃及人福音,我們都沒有聽說過,還有彼得福音、保羅行傳,還有黑馬牧人書、巴拿巴書、十二使徒遺訓… 等等。這些在當時的教會,也曾經被流傳、被誦讀,但是後來都沒有被教會接受為正典。而現在列入聖經中的一些書信,譬如啟示錄,或者是希伯來書,或者是雅各書,或者是彼得後書,都曾經被某一些教會所質疑過。特別是啟示錄,在當時的東方教會,很多人懷疑它的真確性。可是後來經過了鑒定討論之後,仍然被列入了正典。『正典』我們看到了,它在確定的整個過程中,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這就證明了早期的基督徒,他們在接受正典的時候,是相當謹慎小心的。 就舊約跟新約的正典權威來說,舊約的問題比較少,因為有耶穌的榜樣,耶穌所接受的舊約權威,我們也接受;耶穌說:舊約的正典,是為他做見證。所以他所接受的,我們也接受。問題比較大的是新約的正典,新約正典確定的時間很晚,大概是在主後第四世紀的時候,教會開了幾次會議。 譬如在393年開了一次希波會議,到了397年又開了一次迦太基會議,這些會議才正式的確立了,我們正典的範圍。所以有人會問說:那麼到主後第四世紀,從耶穌的時候,到主後第四第五世紀,這四百年,教會信仰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因為正典還沒有確立,而且既然是由教會的會議來決定,正典二十七卷新約的範圍,那麼教會的權威,是不是比聖經正典的權威高呢?至少過去的天主教就認為,教會的權威跟正典的權威是一樣高。我們的答案是這樣的,主後第四第五世紀,那幾次的大公會議,他們不是決定正典,他們乃是追認已經被教會奉為正典,奉為權威的聖經,事實上,當四福音或者是保羅、彼得的書,他們一被寫成書信,就被各地的教會傳閱、誦讀。聖經說:「神的羊聽 神的聲音。」上帝會保守祂自己的啟示,在教會中被流傳被教導,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恩典。 B、書卷的評鑒標準: 我們現在要來看,上帝的教會怎麼樣判斷、評定,哪一些書卷是上帝的啟示?有四個鑒定的標準,有四個判別的標準。第一個是這些正典,必須是出於使徒,以及使徒的第一代門生的作品。譬如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他就不是使徒,但是他是使徒的第一代門生,他曾經親耳聽過使徒的見證,這是第一個鑒別的標準。 第二個標準是正典的內容,必須以耶穌、跟耶穌的工作為中心。譬如福音書是耶穌的傳記,而使徒行傳繼續說明耶穌在歷史中的影響, 而書信的部分則是闡述耶穌的教訓所生成的神學,以及應用性的教訓。 我們看啟示錄,啟示錄是預言耶穌以及世界未來的關係。有人很怕讀啟示錄,認為啟示錄這卷書艱澀難讀,所以有人讀到一半就廢棄了。也有人有一些神學家,把它當作遊樂的場所,你愛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事實上都不是這樣。啟示錄仍然是以耶穌基督的身分跟地位,為中心信息。如果我們用這個角度來讀啟示錄,你會發現那個信息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讀到耶穌基督的部分,你就用色筆把它畫出來,你會發現那個主要的思想脈絡是非常清楚的。啟示錄告訴我們:「耶穌是首先的、是末後的,祂是那存活的,祂曾經死了,現在活著,而且直活到永遠。耶穌基督手裡,拿著死亡陰間的鑰匙,祂是被殺的羔羊,祂是那左手拿著七星,在七個燈台中行走的。」所以第二個鑒別標準是,必須要以耶穌為中心。 第三個鑒別的標準是,必須廣為各地教會所接受、所使用。我們必須要承認,對於正典的了解或者是應用,早 期教會比我們還要清楚,這些曾經親耳聽過,使徒教訓的古代教父們,比我們清楚正典是什麼!譬如啟示錄,曾經被東方的教會所質疑,但是後來經過了長期的討論、鑒定,最後被普世的教會,東方、西方的教會都接受了。 第四個鑒別的標準是,正典必須要具有屬靈的震撼力,以及道德的感化力。聖經正典不僅深刻的影響了人的思想,而且它會改變人的行 為,那麼這種力量證明正典是上帝的話,雖然這個鑒別標準稍嫌主觀,但是它仍然是可用的鑒別方法。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初代一位鼎鼎大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他年輕的時候放蕩不羈,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母親為兒子禱告多年,但是奧古斯丁就是很不容易跨入基督教的門檻。有一天奧古斯丁他在花園裡散步,他不經意的就聽到隔壁的小孩子在唱歌,歌詞說:拿起來讀吧!正好他的身旁有一本聖經,奧古斯丁一翻開就翻到了,羅馬書十三章十三到十四節,裡面講到『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盪』,奧古斯丁竟然因著這一句話,就歸主了。我想歷史中,沒有一個任何一個名人,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聖經的話而信主。因此這個例子,使我們不能夠不相信,上帝的話語句句都是煉凈的,神的話語每一句,都是帶著能力的。 四、結論 我最後還是要交代一下,為什麼次經、偽經沒有被列入正典?次經、偽經主要的內容,不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他們也許很吸引人讀,很有趣,但是裡面有錯誤的信仰。譬如『積功德』、『贖罪』,譬如一些神話的故事、為死人禱告…等等。有一些錯誤的教導,因此在初代的教會討論當中,他們在鑒別的當中,次經、偽經就把它排除在正典之外。這些經外的作品,他們有參考的價值,他們有歷史參考的價值,可是他們不是上帝所啟示的正典。所以今天我們所讀的舊約三十九卷、新約二十七卷,我們都可以很放心的相信,它是上帝所啟示的正典,它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救恩;它幫助我們認識耶穌基督的位格、耶穌基督的身分,祂所完成的工作。
推薦閱讀:
※美國的穿衣之道和著裝規範(Dress?Code)
※走姿禮儀規範
※幼師禮儀規範:孩子的好榜樣
※中國心房顫動患者卒中防治指導規範(下)
※導遊資格面試規範題與應變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