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上的這座寺廟經歷千年 現有兩奇
千佛山興國禪寺(圖片來源:中新網 攝影:張勇)
[原標題]千佛山上的這座寺廟經歷千年 現有兩奇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這是千佛山興國禪寺的門口的一副對聯,清朝秀才楊兆慶所書,細細品讀,恍若就要脫離開塵世,讓人感慨不已。
曾幾何時,濟南也算得上是個佛教重鎮。最有名的寺廟,一個是長清的靈岩寺,另一個就是千佛山上的興國禪寺。
若論興國禪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一統天下之後,因其生母早逝,故在生母出生地濟南刻石造像,並建了千佛寺以供香火。隋末唐興後,太宗皇帝重新把這個寺廟整修了一下,命名為興國寺。
如今所見的興國寺,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這是因為興國寺在元末農民起義時「無存一磚一瓦」,後來多虧了明朝的德王捐資,才得以重建佛殿、僧房,清代又擴建了觀音殿。這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去過興國禪寺的朋友,都清楚這座寺廟有「兩奇」。
第一奇,是規格奇。興國禪寺位於千佛山的北部,由公園的北門拾級而上,過唐槐亭,穿過齊煙九點的牌坊,路突然變得陡峭,抬頭往上看,便看見了興國禪寺,它矗立在千佛山山麓的半山腰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台地上。
按理說,寺廟應該是坐北面南,但是興國禪寺卻因為地貌條件所限,因山就勢而建,橫跨在半山腰之上,這是興國禪寺的第一個奇特之處。
遠觀興國禪院,可謂深邃幽特,殿宇重重,錯落有致,不愧為濟南的佛教殿堂。
邁步進寺,會看見寺門外有座朱紅牌坊,額坊上的匾額迎面寫著「雲徑禪關」,回頭而望背面是「峰迴路轉」,前者點出了這裡的山勢環境,後邊則充滿了禪理,描繪出了佛門清心無欲的境界。
過了牌坊,就會看見一堵牆,牆上書寫著四個大字——「阿彌陀佛」,它提醒著你,從這裡開始,你已經踏入了佛法世界。
除了這四字妙言,這堵牆上還有一個長方形的石碑,據說是乾隆皇帝手書的《下千佛山極目有作》。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詩作最高產的皇帝,曾多次來濟南,有一次他爬上了千佛山,看到了山下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了這麼一首感懷詩。十年動亂的時候,有遠見之士在紅衛兵到來之前,將詩作用石灰石蓋住,才免去了滅頂之災。
不過,雖然乾隆的大作保留了下來,但是卻沒有多少人觀賞,因為大家都被雄壯莊嚴的山門所吸引。
興國禪寺的山門坐東面西,為單層雙坡硬山頂。沿22級登山台階上後,會看見一個半圓的石拱門,門楣上上書「興國禪寺」。
穿過拱形寺門進入寺院,左右是那晨鐘暮鼓的鐘樓、鼓樓。往東是兩個院落,西院南山崖下有極樂洞、龍泉洞。洞上半空懸崖峭壁上布滿大大小小佛像數十尊,是濟南摩崖造像的集中地之一。東南有黔婁洞,是一道教洞穴。佛、道同寺相安無事、和平共處,是興國禪寺中的另一個奇特之處。
興國禪寺院內原有的殿堂七座不分主次,大部分沿北面一字排開。青瓦丹柱,紅楓古柏,相映生輝。原東西院間為一座三開間的過廳,1987年拆建為坐東面西五開間歇山頂的大雄寶殿,中坐釋迦佛,兩側位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和佛的十大弟子。
再沿軸線向東,在原大雄寶殿的位置上,1990 年改建為面闊三開間、進深三開間的天王殿。殿中坐「大肚能容,開口常笑」的彌勒佛,與大雄寶殿相望。
自黔婁洞拾級而上,迎面為一雙柱單檐廡殿頂的石牌樓,額枋上題「洞天福地」是乾隆壬子仲夏(1792年)古歙江蘭書。石牌樓石雕瓦壠、脊吻、翼角起翹,皆生動逼真。
過「洞天福地」牌樓,在寺院東南的峭壁間,原為一座明代建築,因面對華不注山,所以叫「對華亭」,又稱「一覽亭」,實際為一層的三間廳堂,半壁花欞。這裡背山面城,位置奇絕,盛夏暑天,藤蘿攀緣,靜幽清涼。原來是僧人坐禪習靜、講經說法的地方,也是登高眺望濟南山光水色的好去處,院內南懸崖絕壁間,有一石洞,洞內靜幽清涼,有雅號「石洞絕塵」。1994 年此亭拆建為上下兩層各五間的仿清式歇山頂的樓房,今樓上為興國禪寺的藏經樓,樓下是方丈室和接待室。
推薦閱讀:
※中醫之「氣」六議之二 | 氣學建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時間讓人成長,歲月使人成熟,奮鬥激勵成功,經歷充實人生
※愛是一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一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愛是一種經歷,即使破碎也會覺得美麗。
※即便經歷大風大浪的水兵,遇到這件事也得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