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讀書筆記
《圓覺經》是也是一本短小精練、文字優美的經書。主要內容是各大菩薩與佛的問答,傳播大乘思想。
凡夫乘(人天乘)是從有我起步,而大乘則是從「無我」起步。無我自然就離開對個體意識的妄執。所以一切以個體起步的修行,只能算是方便教法。這樣我們就看到有些佛教團體教人先學《弟子規》,學所謂「三根一訓」,從做個好人開始。實際上這是從個體的我執起步,這樣修來只會增加人我的執著。我不要做壞人要做好人,對好壞有揀擇,而不是對我非我做抉擇。
而且這種化身的修法嚴格來說是很難達成的,因為這是在和自我的本性做鬥爭,從生下來開始你所受到的薰習都是以我為中心的,現在要破除它就太難了。少數能做到的往往只能與寺廟為伍,難以容入社會。大多數做不到,比如《弟子規》說要孝敬父母,有的人發起脾氣來甚至可以成為他人的父母,什麼倫理道德棄之不顧。學了點道德標準,自己當不來模範,卻以標準去衡量別人,成為道學家,雖然自己從來沒有做到過。旁人就會以為學佛的人原來很虛偽。問題在哪呢?如本經講到「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從肉身去離幻,根本離不開,你在夢裡怎麼能出的來?只有從「心」這個地方起步,就自然離開幻境。若是這樣,對人我的執著就會自然放下。從你這個角度,沒法放下,從非你的角度,自然圓成。放下後不是就死寂一片、漆黑一團,因為「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法身的修行,是「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不假肉身苦修,因為肉身只是識的載體,如果萬法唯識,真實的修行一定是從識的軟體更新開始的。所以了知諸法如幻,勝於打坐千年的方便法門。這裡還提到「亦無漸次」,就是開悟不是一個有法可依、循序漸進的過程,也許智者一點撥,一念之間就過來了,這種體驗我們都有過。在禪宗公案里也常常見到這樣,一個和尚苦參不解,大師一句話就豁然開朗。如同兩個木偶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另一個木偶過來伸手向天上一指,大家一看,哦,原來我們都被連著線呢。覺就是發現我們的本來,就是發現這樣一個生命的背景。如果真實的修行有次第,那這就使修行成為簡單之事,而修行不是簡單之事,因為「離幻即覺」,它是和心性做溝通。每個人生來並不孤獨,只是總忘記我們和背景是連著的。有時智者一開示,好像連上了,回過頭來不看經論不熏習,再被社會意識一熏習,又忘記我們曾經去佛境旅遊過這檔子事,又陷在個人情緒里了。心識總在我和非我之間切換。所以牢牢的和如來藏搭上線,做到我和非我同時展現,這個很重要,也是修行的真實目的所在。
經中講「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貪,離開情緒化的色彩分析,其實是對一種看法的著迷。因為是依著心識展現世界的,有什麼樣的見地,世界是如是生起。貪就是執著的見地,所謂執著,也就是對法界大背景的揀擇和集總。本來是一盤散沙,依著大小就分出粗沙細沙,依著顏色就擇出黑沙黃沙。所以四諦講苦集滅道,為什麼世間有八苦?從心識從源頭的一心處就開始集總和揀擇了。所以無比瑜伽說「心識即壇城」。我執的源頭不在遍計,在於依他的心識處。這樣不但依著揀擇變現出輪迴界,同樣依著揀擇變現出涅槃界,所謂「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凈覺」。化身佛落在生滅的所相里,一定會涅槃,但是因為我非我等持一個境,法身佛從未涅槃,如《佛遺教經》說「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佛教之密,密在汝邊。
推薦閱讀:
※半廟僧:楞嚴摸脈筆記(2)
※聽凈空法師講經筆記摘錄
※《一生的讀書計劃》
※[catlike coding]Frames Per Second
※《思考快與慢》與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