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加強童聲合唱教學」
淺談「如何加強童聲合唱教學」 | |
作者:莫瑤文章來源:龍泉教育點擊數: 5053更新時間:2009-6-12 | |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集體生活是學生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推動力,為兒童發展所必須,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生是一個悲劇。」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對於小學生,童聲合唱教學,這種兒童們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對少年兒童全面、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諧、美妙、動聽的合唱,它不僅可以引導孩子們步入豐富多彩的音響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糧食,受到美的熏陶,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審美感、集體主義觀念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同時,它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音樂知識、技能和技巧在合唱訓練中得到同步提高,增強與人協作的能力,改善人際關係,達到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身心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而,合唱教學也被我們視為是一種高層次的歌唱,是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體現。在音樂藝術領域內,合唱是聲樂系列中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由多個聲部合作,以較強的表現力和群眾性的集體歌唱方式,來表現較複雜的聲樂作品。然而,合唱這門綜合性的藝術,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尤其對於兒童,訓練起來其難度更大,因此,童聲合唱教學也就成為了小學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且難度較大的課題,那麼,對於「如何加強童聲合唱教學」這個問題,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第一、訓練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音樂聽覺。 它是合唱教學環節中不容忽視的,也是學習的關鍵。學生若沒有一個良好的聆聽習慣,缺乏對多聲部和諧的感性體驗和合唱成功的經驗,對於學習合唱的興趣就不高,沒有學習興趣,那麼要想學好合唱就是非常困難的。因而,只有學生對合唱藝術有了興趣,他們才能自覺、認真地唱好每一個音符,充分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注意各聲部的和諧,努力體現合唱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感受到了和聲的美,他們才會產生對合唱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讓學生學會認真地聽、安靜地聽,帶著問題去聆聽,我通常會先讓他們欣賞一些中外優秀簡短、富有童趣的二聲部合唱作品,讓他們去聆聽、體會作品帶給他們一種怎樣的情緒,描述了什麼內容,展現了怎樣的情景畫面;去發現作品前後歌唱速度、力度上有什麼變化,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初步達到能聽辨別出演唱形式是合唱還是齊唱,有兩個聲部的概念;演奏的樂器中有沒有自己熟悉的並說出其名稱,訓練他們音樂的耳朵,提高合唱的聽覺能力,使他們通過在學習音樂本身的旋律中,在實踐過程中,體驗合唱藝術的魅力,以此來培養學生合唱的興趣。 (二)多聽辨旋律練習。先讓學生跟著鋼琴哼唱高聲部旋律,不唱唱名,再跟著哼唱低聲部旋律,不唱唱名,然後教師將兩個聲部同時演奏讓學生傾聽老師彈的是哪個聲部,答案不一,有的說是高聲部,有的說是低聲部,有的說好象兩個聲部都有,反覆聽後,他們都能感覺到有兩個聲部在同時進行,長期這樣進行訓練,學生聽力大有提高。 (三)採用「干擾」聽覺練習。比如我在教《紅蜻蜓》這首曲子時,先在學生唱熟了高聲部的基礎上給學生彈奏低聲部的旋律進行伴奏,給學生的聽覺造成干擾,目的是讓學生做到唱自己高聲部的同時能兼聽到另外一個聲部與他對抗,而自己聲部由於很熟悉了不至於跑調,也可以先練習低聲部,老師彈奏高聲部旋律進行伴奏加以干擾,反覆練之,效果很好,最後兩個聲部同時演唱就很和諧了。 第二、訓練學生科學發聲及音準、節奏、咬字、吐字。 有了良好的聆聽習慣和聽覺感知能力,進行正確、合理的合唱訓練就會更順暢。童聲合唱教學的基礎在於提高聲部的齊唱能力,達到用聲上的響而不噪,輕而不虛,高而不擠,低而不壓,做到合唱聲音上的協調、平衡、統一,因此,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集體訓練,其訓練範圍廣,內容豐富,必須抓住重點,分期、分批地突出一個中心,解決一兩個問題,集訓與平時短訓相結合,先從發聲訓練入手,然後再逐步過渡到音準、節奏、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訓練。合唱隊在發聲練習時,又要求要以姿勢、口形、呼吸、發聲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訓練,但每次發聲練習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並運用到歌曲演唱中去。 姿勢——不論坐或站,上身及頭部要保持端正,雙目平視,始終看指揮,頸、下頜及面部肌肉自然放鬆,不可緊張僵持或伸長,雙肩自然放鬆,胸部微挺但不聳肩,以免影響發聲器官的正常運用,精神飽滿、集中。坐時,腰、背打直,雙手平放於膝上,只坐凳、椅的前1/3,雙腳分開同肩寬;站時,自然直立,腿不彎曲,不蹺不歪,雙手自然下垂於大腿外側。 口形——不能過扁、過寬,要像豎著的鴨蛋,比說話時的動作稍稍誇張一些,下顎要完全放鬆,不能因運動過度而妨礙發聲,嘴唇要靈活有彈性和舌頭配合演唱。 呼吸——呼吸是唱歌發聲的基礎動力,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並進行呼吸練習,才能獲得理想的聲音。在訓練時,這就要求學生隨歌唱的速度、力度、節奏、表情以及旋律的分句與聲音的長短、強弱、頓挫、抑揚等而調節呼吸的緩急、時機、次數、深淺,恰當地運用與控制氣息。其基本方法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要求運用胸腔、橫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氣息,使肺部氣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並有明顯的呼吸支點。吸氣時,用口鼻同時輕柔、平穩地吸氣,要深而自然舒展,身體各部位應自然諧調,不要僵持;使氣息深入肺底(但不可太飽滿),膈肌下沉,胸腔兩肋張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脹,並注意保持。呼氣時,兩肩、頸部、下頜及口腔各部位要絕對鬆弛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氣息,使氣息的運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氣息,使聲音獲得氣息的支持,不可一泄無餘。我一般用這兩種呼吸方法進行訓練:①舒起練習。吸氣時,根據指揮手勢,口鼻一起緩緩吸氣,吸後停留瞬間,用輕柔的「S—」聲,有控制地慢慢從牙縫裡呼出。②突起練習。緩吸後停一會兒,用跳音「S、S、S、S」將氣呼出。同時,針對他們普遍存在的呼吸緊張,吸氣過多,發出聲響、氣息淺、吸氣抬肩、不會氣息保持等問題,我根據小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通為他們易懂、可行的實踐能力,採用他們能夠理解並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我把整個呼吸過程比喻得形象一些:比如將腹部想像成一個氣球,吸氣時,就是往氣球里充氣,氣要吸到腰部,呼氣時,氣球下方有一種力托住,是從上方往外呼;另外,也可以把自己的身體想像成一個大管子,感受站在高山之上,把聲音從後腦勺盡量用氣息遠遠地拋出去來唱;體會被受到驚嚇,吸著唱的感覺等等,啟發他們做深呼吸練習、體會氣息的位置及氣息保持;對於聲音的強弱變化訓練,採用模仿回聲來體現。這樣,通過科學的訓練,逐漸引導學生在發聲練習中感覺氣息的支持,掌握氣息的強弱、快慢練習,並能逐步運到歌唱中來,學生輕鬆易解地學到了歌唱的訣竅,使得歌唱訓練不再是枯燥無味的。 發聲——兒童的發聲器官尚未成熟,他們用聲纖細,音量較小,音域較窄,但聲音甜美清脆明亮,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頭腔共鳴。特別是七至十一歲的童聲,可以說是童聲最好的階段,因為男女孩子音色相同,聲音乾淨漂亮,自然音域為十度左右。因而抓好這一段發聲訓練,可為今後增強表現力,提高演唱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兒童歌唱時的發聲必須是高位置的頭聲發聲,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教學原則。在訓練兒童歌唱發聲時,先要考慮的是兒童具有優美動聽的音質,而不是音量。為此訓練時先用輕聲帶假聲,再以假聲找頭聲,逐漸擴大共鳴腔,去解決自然聲的局限。發聲先採用下行音階,起音大致從d2音開始,用母音「U」和哼鳴「M」進行訓練,這是因為d2音是必須用頭聲才能唱得出來的音高,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進行訓練也容易找到頭腔共鳴,克服喉音、大聲吼唱、位置低、聲音「炸」的等狀況,哼鳴訓練要用直聲唱,不要顫音,因為用直聲訓練比較容易產生共鳴性,而且還可以獲得明澈、純凈的音質。同時,針對聲帶和後頭緊張、白聲等毛病,可採用半打哈欠的方法來啟發學生打開喉嚨,抬高軟齶,放鬆下巴等等;也可採用一些趣味性的練習曲進行練習;還可讓學生將白聲和有氣息控制的高位置聲音進行對比、分析、鑒別,以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發聲概念。另外,這些訓練都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柔和、富有彈性的音階,以級進為主,加母音進行練習開始,但是母音的變化不要太多,聲音位置集中、靠過來了以後,同時還要伴隨著漸強、漸弱,及有感情地進行發聲練習。 (一)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按音域進展的規律採取合適的發聲訓練。
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要知道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紮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低聲區的訓練比較容易,因為練低音的呼氣壓力較小,聲帶很自然地放鬆,可用「mo」的母音下行練習,再用「ha」、「ho」母音由弱到強找准位置擴大共鳴。針對歌唱音準的控制能力不穩定的孩子,一般以發展自然語音基礎為主,先進行帶字的發聲練習。如讓學生朗讀「媽媽」、「爸爸」等具有代表性的疊詞,或有代表性的兒歌,要求語速放慢,將第一個字的音節拉長,並為這些字加上語調相符的音高。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同時還要求學生注意音色、節奏、聲部的和諧,學會有控制地發自內心的歌唱,及用假聲代替真聲的方法來歌唱,自然通暢地練習,不能過分誇張發聲狀態,切忌大喊大叫,以免養成不良的歌唱習慣,有礙童聲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破壞合唱的和諧性。一般來說,學生唱起來輕鬆自如、自然親切,教師聽起來親切自然、樸實無華即可。 第二階段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完善和鞏固發聲狀態,加深練習內容,可以進行各種母音的連接練習和各種聲韻的字音練習等等,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範圍。這一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音色統一,強弱自如、數人一聲的發聲要求,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就要求學生做到氣息通暢,喉頭穩定,聲音保持高位置,共鳴腔打開(胸腔共鳴在合唱中男低音最多,口腔共鳴所有聲部都用,頭腔共鳴男、女高音用得最多)。通過這樣的歌唱發聲訓練,我們基本就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二)加強音準和節奏訓練,打好合唱基礎。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統一的音高、節奏是唱好合唱的基礎。童聲合唱在音準訓練時,首先要求學生唱准上下行的自然音階,其次進行聽辨和模唱練習,先聽辨單音,然後到和聲音程,練習和聲音程時,還可以運用手勢唱名進行訓練,使學生通過直觀的手勢把握好音準,以形成穩固的內心音程、音準感,最後到聽辨和模唱簡單的旋律。另外,在學唱歌曲時還要注意加強節奏感的培養,因此,要加強平穩節奏訓練、變化節奏練習等,提高學生對節奏變化的反應靈敏性,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視唱練耳,它是解決識譜、音準、節奏、節拍感的一種練習,它要求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先從簡單的音階練習到各種節奏、節拍的練習曲,包括音程,一些聲部合唱練習曲(根據合唱隊的水平自選自編一些比較簡單的兩聲部練習曲,以此來幫助學生揭開合唱的神秘面紗,長期系統地練習)。但是,練習曲的難、易一定要適宜,訓練中,練習曲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練習時的情緒,在經過學生練習二到三遍能基本掌握時,學生學得比較開心,興趣也高了,因為他們體會到了收穫的喜悅;當一首曲子唱上四五遍還未能掌握時,他們就開始顯得浮躁、不耐煩,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反過來,太簡單一唱就會的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沒有挑戰性,所以在選擇練習曲的難、易度上一定要把握適宜。只有這樣,在音準和節奏上做到準確無誤,才能為後面高低兩聲部的和諧、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咬字和吐字訓練,增強合唱效果。 正確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也是歌唱技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練的咬字、吐字技巧,不僅是要把字音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重要的是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與歌唱發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生動形象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聲富有感染力。很多孩子往往就因為咬不準字頭、歸不好字韻影響了聲音質量,在平時的訓練時這就要求他們做到:①平時堅持講普通話,使之逐步掌握好普通話的正確發音,這是克服地區方言的有效辦法;②習慣用「奶聲」、「扁嘴」說話的學生多用帶「a」、「o」的母音進行訓練。③將每首歌詞中不太容易讀的字用漢語拼音標好,用普遍話正確朗讀,隨時注意糾正不正確的咬字、吐字,結合發聲訓練,對準聲母、韻母的正確口形,逐步學會自然圓潤的發聲,這樣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正確的咬字、吐字,在歌唱中會增強合唱的效果。 (四)加強聲部的和諧訓練,體現合唱的魅力。 很多孩子喜歡錶現自己,我「型」我素,拔出嗓子就吼,喜歡突出自己的嗓音,然而合唱是合作的藝術,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各聲部不是搞比賽,也不是看誰唱得響,它講究的是聲部和諧、統一,相互烘托,追求的是音樂整體的和諧。 在二聲部合唱的教學中,因為高聲部往往是主旋律聲部,比較流暢,而低聲部旋律的流暢性卻差一些,難學、難記,在學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其所熟悉歌曲的高聲部易給他們以較深的印象,而兒童學習的特點又是學得快、記得牢,根據這一特點,應採取「先入為主」的方法,對此,可在教學之初暫把高聲部放在一旁,先學低聲部,待學生對低聲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後再學高聲部,他們同樣會感到一種新鮮感。一般情況,我們還通常採用視唱法,即指導兒童分聲部先後作識譜練習,要求音高準確、節奏準確。要注意的是:識譜練唱方式要多種多樣,避免單調乏味而致學生疲勞;演唱時不要急於填詞,先要求學生將兩個聲部都唱會,然後進行聲部練習,在分聲部練習時要著重指導學生唱好自己聲部的旋律,除音高、節奏唱准外,應注意正確的分句、氣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後,用哼鳴來合唱,這樣既可減少填入歌詞後的音準問題,又可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歌曲的內容,表現意義、音準,當各聲部的旋律掌握後,就可以進入填詞演唱階段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先由老師擔任低聲部,與高聲部的學生合作,低聲部的學生先跟著老師輕唱,再慢慢放開聲音跟老師唱,漸漸地讓兩聲部合起來。 在此基礎上,進行兩個聲部合練時,還應培養學生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自覺判斷的能力:(1)個人演唱是否干擾了整體。(2)個人演唱是否襯託了整體。那就要求學生在教師指揮下用輕聲、慢速演唱,力求連貫、完整,同時還要做到演唱時能兼聽另一聲部的音高及用心審聽整個合唱的和聲效果,通過訓練使他們學會自覺地把聲音和歌唱狀態往和諧、統一的方向靠,努力體現合唱的魅力。也只有合唱聲部清晰、均衡,聲音和諧、統一了,才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 第三、培養學生歌唱時精神狀態的訓練,自覺地進入歌曲情景有表情、有感情地歌唱。 為了更好地表現合唱作品的藝術,除了要對學生加強發聲、視唱、練耳等基礎性的訓練之外,還應要求學生在排練和歌唱時,始終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保持一種興奮、專註的精神狀態,有表情、感情地歌唱,不能把勞累帶進排練廳,如垂頭彎腰的坐形、交叉雙足等。因為精神不振、呼吸不暢會直接影響橫隔膜的活力,音自然趨低。 1、合理地安排各種演唱形式,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進行一些觀摩和學習活動。如觀看專業童聲合唱團的錄像、光碟或對錄音進行欣賞、學習等,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還有教師在進行合唱歌曲的藝術處理時,可讓學生參與進來,激發他們思考、創想出不同的速度或力度來演唱歌曲,讓他們有一種創編的成功體驗,從而使他們始終保持對合唱更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活力。 2、在訓練的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生理、閱歷等方面的因素,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利於合唱訓練的進行,這時,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和想像力,以最佳的訓練方式來吸引他們對歌唱的注意力;之外,可通過選擇豐富的合唱藝術作品來吸引他們的歌唱注意力,因此,選擇合唱藝術作品時,就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技能特點,合唱作品的音域不宜過寬,一般以學生的自然音域為限,曲調較為平穩,富有童趣等等,具有較為廣泛的涵蓋面,既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中、高年級在選擇作品時,則可視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風格各異,藝術水準比較高的合唱作品,既有混聲合唱、也有同聲合唱;既有單聲部、二聲部合唱,也有多聲部合唱;有一定數量的、適當的技術、技巧難度,還可供以後在學生的訓練輔導中選用。同時,這樣既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又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修養。 3、發聲能力只是基礎, 在歌唱中,更重要的是對作品的理解及豐富情感的傳遞和表達,是聲音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演唱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只有調動好學生的感情,讓他們學會用「情」用「心」去唱,才能真正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內涵,才能在感動自己的基礎上去感動別人。很多合唱隊只重視聲音,因此,往往忽視了情感,其實從歌唱角度來看,情感好比是聲音的修飾,尤其是歌曲中的高潮情感的表現更是聲音的補充,所以在平時的訓練要反覆地朗讀歌詞,從歌詞中挖掘歌曲的思想內涵與情感;同時教師形象地比喻和引導也很重要,不同歌曲間情緒的轉換,就要看老師或指揮的臉部表情的提示,讓他們自然進入歌曲情景,有表情、有感情地歌唱。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傾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愛,使學生樂意與教師進行交往,並在教師那裡找到溫暖和鼓舞,在融洽的氣氛中學習、訓練,才能使教與學和諧進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通過有表情、感情地歌唱,速度快慢、力度強弱、旋律起伏等方面的變化、對比,音樂才會有了靈魂,才會更生動,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藝術的魅力。 第四、在合唱教學中還要重視訓練與實踐相結合。 合唱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音樂表現形式,它要達到表現音樂內容、樹立音樂形象、傳遞思想感情,最終還得走向舞檯面對聽眾,完成合唱作品與聽眾交流的橋樑作用。在實際教學當中我發現,實踐能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增強合唱團隊的凝聚力;能增進同學間的深厚感情和默契;能提高學生的實際表演能力及舞台演出經驗;能讓學生感受把合唱作品傳遞給聽眾的那份成功和喜悅。因此,在童聲合唱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訓練與實踐相結合。 總之,合唱是聲樂藝術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藝術,追求多層次的立體音響美,它必須經過嚴格而科學的教學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然而,這個藝術高度,對於我們童聲合唱的小學生來說,還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教學要求,童聲合唱教學要求音色統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把「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唱歌標準完美的體現出來。童聲合唱教學它也是一項長期而又複雜的工作,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高度重視音樂課上的合唱訓練,在這門豐富多彩的藝術中,有著廣博精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用心去不斷地學習、體味、探索、研究、改進,為學生創造一種更完美、更和諧的合唱氛圍,真正讓學生主動、協調、活潑地發展。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童聲合唱教學才能起到啟迪少年兒童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直至達到審美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音樂事業才能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 |
推薦閱讀:
※目前合唱指揮的就業前景如何?
※想請問合唱團各聲部眼中的各聲部是怎樣的。?
※學習合唱的好處
※把《感覺身體被掏空》唱火的是群什麼人?
※合唱中,如何做到聲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