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轉載】扶陽治病三步曲+艾灸扶陽,陽氣乃最佳治病良藥+艾灸扶陽補益之精髓+艾灸扶陽補益之心得,艾灸扶陽去寒病+【艾灸療法全集】

引用 【轉載】扶陽治病三步曲+艾灸扶陽,陽氣乃最佳治病良藥+艾灸扶陽補益之精髓+艾灸扶陽補益之心得,艾灸扶陽去寒病+【艾灸療法全集】2015-02-17 16:54:29|分類:健康保健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扶陽治病三步曲 人秉一點陽氣而生,陽盛則體健,陽衰則疾生。佛曰:善護念。吾說:善護陽。得一份陽氣,多一分生機;失一份陽氣,少一分生機。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疾病發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在耗損陽氣。故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扶助陽氣與祛除邪氣同等重要,在有些情況下扶陽即是祛邪。在扶助陽氣的過程中,患者常會出現一些「上火」癥狀,於是,醫者束手,患者生畏。在此,首先要明白「上火」的原因。人之五臟六腑之陽皆根於腎,換個說法,腎是藏陽的地方,腎陽通達五臟六腑、上下內外。正常之人服用扶陽藥物及食物後,經脾胃運化傳輸,納陽歸腎;腎陽旺盛,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溫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若有人脾胃功能失常,不能納陽歸腎,陽浮於上,上火癥狀即出現;若有人下焦寒甚,陰陽隔拒,隔陽於上,上火癥狀即出現 ;若有人局部經脈瘀阻,陽氣漸盛,經脈未通前則氣血運行受阻亦更甚,郁而化熱,上火癥狀即出現 ;若有人太陽經脈受寒,陽氣漸盛 ,機體散熱障礙,郁而化熱,上火癥狀即出現 。扶陽第一步,就是要解決上述四個問題,要讓機體能納陽歸腎。解決方法:溫脾陽、引陽入腎,用砂仁、石菖蒲等;溫腎陽、驅寒邪,用制附片、肉桂等;通瘀阻、清鬱熱,用桂枝、知母等;開太陽、驅寒邪,用麻黃、桂枝、羌活等。在打通道路的過程中,有些人也會出現一些「上火」癥狀,如口苦、口乾、咽痛、流鼻血等,但這都是暫時的,一般堅持服完幾劑葯後,上述不適癥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服藥之人,切勿因噎廢食。在打通道路後,接下來第二步就是扶助陽氣。扶助陽氣,首選藥物就是制附片,其次就是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補骨脂等。附子(加工後為制附片),自古至今被譽為扶陽救逆第一要葯。《本草匯言》載: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葯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葯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虞摶云: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葯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葯達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扶陽方劑基本方首選四逆湯。扶脾腎之陽可配肉桂、党參、茯苓、白朮等;心肺之陽可配黃芪、當歸、党參、桂枝、肉桂等;肝陽可配黃芪、桂枝、吳茱萸等。不同疾病、不同個體,扶陽時長不一樣。年少者、病輕者,扶陽時間短;年長者、病重者,扶陽時間長。在第二步的扶陽過程中,部分人仍會出現一些如口苦、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皮膚癤腫、嗜睡、矢氣增多、腹瀉等癥狀,這是陽進陰退,是正常的藥物反應。隨著陽氣的逐漸旺盛,陰邪的逐漸消退,上述不適症會慢慢消失。此理,醫者、病者均應當知。扶助陽氣,以何為度?先輩云:「凡服此等熱葯,總要服至周身、腹中發熱難安時」。此乃陰邪化去,真陽已復之象。接下來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就是固陽、斂陽。方劑可用潛陽丹、封髓丹原方或加味。陽得陰斂 ,互根互濟,自然體健身輕,邪不可干。縱觀當今求醫者,能有幾人可以堅持到第三步?據我個人經驗,約三分之一的人在第一步時就選擇放棄了,主要是害怕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因邪正相爭而產生的不適反應,其次是對醫生的不信任。約三分之二的人能堅持到第二步,放棄的理由是身體的不適已大為減輕或中藥味重難吃或捨不得錢或真的沒有錢。到目前為止,來我處求醫者,無一人堅持走完這三步。健康長壽人皆想,夢裡黃梁思純陽;明明白白一條路,能有幾人走的完?艾灸扶陽,陽氣乃最佳治病良藥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近些年,我的老師在坐診的時候,有時一上午開的都是附子、肉桂、乾薑、苡仁、澤瀉等扶陽祛濕的藥物,給她抄方的學生好奇地問:"老師,這些病人得的難道是同一種病嗎?您開的藥方怎麼都是這幾味呢?"老師很欣慰地對他笑了笑,這回總算問到點子上了。其實,儘管他們得的病並不一樣,但一摸他們的脈象,都沉細無力,有時還伴有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癥狀,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陽虛癥狀。我周圍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常年被這些慢性病困擾,他們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呢?"我一般按照老師的話這樣回答:"你之前和現在所生的病,包括將來要生的病,都可以說是陽氣虛弱引發的,因為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黃帝內經·素問》里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里又叫"衛陽"、"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循環,都需要陽氣為之輔助運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過陽氣的汽化作用,才能營養全身而產生精神活動和一切的臟腑機能活動,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體液占人體70%,陽氣不足,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濕邪過重。正常的體液是滋潤人體肌膚和運行五臟六腑必不可少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體的病態反應。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濕。現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難病症都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體內陰液失調造成的。有的朋友會想,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怎麼好端端的陽氣就跑掉了呢?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傷害我們陽氣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們忽略罷了。 那麼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呢?是精神。從中醫角度講,人體陽氣五種外在表現的神、魂、魄、意、志,與人體器官有著緊密的聯繫。神屬心,魂屬肝,魄屬肺,意屬脾,志屬腎,精神上的不調和,也會引發臟器的病變。這種無形的陽氣,隨時左右著人體的健康,這也是養生最大的秘密。今天把這個秘密告訴大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脫離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長壽。 就我們的形體來說,除去先天帶來的疾病,24歲以前發的病,一般都沒有大問題,因為人24歲之前先天的元陽之氣很足,人體神經、肌肉、骨骼都處於最佳狀態。24歲以後,人們身上的壓力會逐步增多,耗費精神過度,也就是耗費陽氣過度,身體呈現出陰盛陽虛的狀態。所以24歲以後的成年人生病,更應該從精神、情志層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損害造成的。 損害人們精神最大的因素之一,是現代社會的信息污染。我們現在一天內接觸到的信息,可能比古代人一輩子接觸到的都多,每個人的心裡都裝滿了事,腦子裡也充斥著各類信息。長此以往,人的精神受到的損害可想而知!比如說,一個人聽到不好的消息,生氣發火了,很可能馬上就能感到血衝到頭頂了,甚至一些人還會突發心臟病。信息污染是傷人於無形的,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點,還單方面地認為是科技發展的象徵。飲食不當也消耗陽氣:俗話說,病從口入。陽氣遭受損傷比較大的另一個根源還來自於我們的飲食。別看我們現在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其實大部分食物都受農藥、化肥或者各種添加劑的污染,包括轉基因食品。長期食用被污染後的食物,會讓我們五臟六腑的功能發生紊亂,反過來,五臟受損也會侵害到人的情志,肝不好的人易怒就是這個道理。久而久之,人體也呈現出陽虛狀態了。現在非常流行吃反季節蔬菜,這恰恰違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長規律,因為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發生了變化。比如東北一年一季的大米看起來油潤光澤,吃起來口感細膩圓潤,就是因為它吸收了一年的天地精華之氣,蘊涵的生命力也旺盛。我經常聽到一些人向我抱怨:"哎呀,現在的東西越來越不好吃了,我越來越沒有食慾了。"這些食物蘊涵的生命能量,滿足不了身體的需求,這樣的食物又如何能美味呢? 我在生活中還發現,在天熱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傷"陽"。我的一位朋友,對孩子十分溺愛,有一年,他的兒子特別喜歡吃冷飲,每天冰激凌不斷,到了冬天,那孩子就總是傷風感冒。第二年,在我的勸說下,他很少給孩子吃冷飲了,那年冬天他的孩子感冒就少多了。如果在夏天經常喝冰鎮飲料,吹空調,露宿雨淋,很容易患傷陽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風濕等。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著太厚,久居溫室,大汗淋漓或過用辛熱,多患傷陰之病,如咽喉腫痛、食欲不振、腹脹等。很多時候,這些細節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如果我們事先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那麼大部分疾病也就很難找上門了。人的身體象銀行,陽氣就是貨幣:人的身體好比銀行,陽氣就是我們使用的貨幣。今天透支一點,明天透支一點,日積月累,銀行就不幹了。當健康不斷被透支時,身體就會告訴你哪兒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體在提醒你:陽氣不足了,貨幣透支了。補足陽氣也像理財那樣,需要開源節流。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抵禦外邪的能力,發揮這種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陽氣。我後文將要提到的養生樁,就是讓你把心靜下來,以形控意,以意固形,讓氣血通暢運行,讓機體自愈力處於最佳狀態,養生樁是目前我發現的養陽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長生。自古扶陽三法以及生髮陽氣的無上心法: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一)自古扶陽有三法: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寫了一部醫書《扁鵲心書》,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他認為自古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說的就是要保命長壽,扶陽是不二法門。扶陽三法之一:灼艾之法(陽氣若足千年壽,灸法昇陽第一方) 關於灼艾之法還有一個故事: 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叫王超的軍人,退役後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盜,無惡不作。他年輕時曾經遇到一個得道的異人,傳授給他一套"黃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這套方法修鍊,年過九十還精神飽滿,肌膚腴潤……後來犯案被抓,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問他:你這麼高的年齡,還有這麼好的身體,有什麼養生秘術嗎?王超回答說:秘術我沒有,只是年輕時師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臍下總是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處死後,刑官讓人將他的腹暖之處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用艾火灸出來的。 可見灼艾對培固人體陽氣的力量有多強大!《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古今都作為保健的要穴。 學醫之初,我的老師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礙。老師沒給他開藥,就讓他用艾條灸關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鐘。一個月過後,患者的病就痊癒了。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體健康,無尿頻、前列腺肥大等癥狀。道家還有一個小秘法,就是每晚睡覺前,將雙手搓熱,把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穴,意守此處,慢慢入睡即可。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用心經與小腸經的火來溫補任脈之陰,收到水火既濟之功。艾灸之法除了灸關元以外,還可以用艾條灸足三里、三陰交。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一個星期熏一次,一次20分鐘。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相交會的一個聚合點,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補益陰精,長期灸這個穴位對肝脾腎都有補益固攝的作用,可祛濕濁,降血脂,還可以用來治療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通過這穴位來治療。方便的話還可以請別人幫忙灸一下腎腧穴,此穴可以緩解疲勞,溫補腎陽,有強腎壯陽之功效。艾灸是一種神奇的療法,艾灸療法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扶陽三法之二 :丹藥之法丹藥,主要成分為礦物,以鉛汞等金石品為主。《扁鵲心書》提到的丹藥名為太上金液丹,以硫黃為主,扶陽祛濕。民國時代的醫學大家張錫純受丹道醫家的影響,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主張服用生硫黃來回陽,他認為生硫黃回陽效果比人蔘還好,能興垂絕之陽。但是現在的硫黃雜質很多,需要煉製後方可應用,丹藥煉製必須要明師指點,工藝複雜,操作不易,只在極少數精通丹道醫學的醫家手中使用。扶陽三法之三:附子之法附子是現代中醫界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味回陽藥物。從古到今,使用附子的著名醫家有很多,像東漢的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創立了很多以附子為主的湯藥,像附子理中湯、桂附地黃丸、四逆湯等方劑都是以附子為主組成的。到清末,以四川名醫鄭欽安為首的醫家,則創立了以回陽扶陽為指導思想的醫學流派,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神派。我的老師在四川訪道之時,有一位老師,是重慶名醫補曉嵐的弟子,據他講,補曉嵐先生是一位擅長使用附子治病的丹道醫家大師。補先生在重慶行醫時每天都要煮兩大鍋以附子為主葯的湯藥來治病,凡是陽虛的患者通過簡單的望聞問切,不管什麼病,只要服用該湯藥,臨床的效果都非常好。........ 附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個中成藥是附子理中丸。適合手腳冰涼、四肢無溫、腹瀉畏寒等脾陽不足的人服用。扶陽的重要穴位古今長壽者必灸之穴——關元、足三里的長壽灸法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前幾日,朋友來家做客。一進門,就見他臉色晦暗,無精打采。他說一場"金融危機"讓他的生意受到衝擊,最近是睡不好也吃不好了,一下子感覺老了很多。看著朋友疲累的樣子,我也沒跟他過多寒暄。當務之急是要激發他身體的陽氣。於是我取來一支艾條,給他灸了一下關元穴,此穴主人的先天之氣。關元過去也叫玄關,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的意思,歷來為修鍊家所重視。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大約灸了10分鐘,朋友伸了個懶腰,大喊舒服。我微笑不語,知道他體內的陽氣已經升發上來了。"灸"從字面上來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長時間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陽,又能祛邪除濕,還可以去除家裡的異味和人體的異味。在道家養生里是一種特殊的養命方法,也是升騰陽氣最快的方法。關元穴:關元穴在哪兒呢?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採用仰卧的姿勢,將手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在手小指的下緣處即是該穴。 那麼,穴位到底怎麼灸呢?我首推溫和灸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準關元穴熏灸。艾條距離皮膚2~3厘米,使局部有溫熱感不灼痛為宜,每次灸15~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 為度。我的另外一位老師在傳授我針灸技法時,曾叮囑過我說:針者,刀兵之器,久刺令人氣傷。這也是我們常常聽說的,某某扎針後把身體扎軟了,沒勁了。針刺是一種治療手段,不能用它來做保健。能為百姓人家所用,起到養生保健作用的還是灸法。足三里:接下來我又給他灸了足三里,大家都知道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大穴,此穴多氣多血,主人後天之氣。學醫的時候,聽老一輩的人講過一個長壽灸法。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的江戶,有一個習俗,每建成一座新橋都要邀請當地年齡最高的長者第一個踏橋渡河。有一年一座橋建成之後,邀請到一位174歲高齡的老人"初渡"。在舉行"初渡"的儀式上,主持儀式的將軍問這位老人有什麼長壽之術。老人回答道:"這事不難,我家祖傳一個方法,每個月的月初,連續八天用艾灸足三里穴,堅持不斷,就能長壽了。我現在174歲,妻子173歲,兒孫皆已過百歲。"那位將軍聽了不勝感慨。灸足三里能長壽也隨之廣為人知,後來形成了日本的一個習俗。其實日本人灸足三里保健的方法來自於中國,早在隋唐朝時期的醫學著作里就有灸足三里治病養生的記載。《針灸大成》載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的諺語,指的是化膿灸,又稱為"灸花、灸瘡",用艾條灸灼足三里穴時,灸到該處皮膚起水皰,產生無菌性的化膿,結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強壯脾胃,使後天生化有源。但現在產生灸瘡後不利於工作生活,一般進行溫和灸就可以了。 治療完畢後,看著朋友還沉浸在溫暖舒適的狀態中,就沒有打擾他。過了一會兒,朋友像開竅了一樣和我說:"我明白了,身體才是最大的本錢啊,生活還是順其自然的好!" 朋友心懷溫暖回去了。我坐在窗前凝視著外面的車水馬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今人人都為了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自身的健康,甚至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專門去鍛煉身體了。其實,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希望生活在忙碌之中的朋友們能夠抽出一點時間來,灸一灸關元和足三里,溫補一下先後天之本,陽氣旺盛了,財氣才能旺盛。注意事項: 以往的艾灸治療,用的是"壯"這個詞來記錄治療的時間長短,經常在書里看到治療某種疾病需要灸多少壯。壯是什麼意思呢?古時候艾灸治療,用的是艾絨做的圓錐形的艾灸炷,一壯就是指這種艾灸炷從點燃到燒完的時間。我們現在多是用的在藥店買的,加工的規格很標準的艾灸條。因此現在治療所需要的時間也改成用分鐘來計算了。一般都是灸10~15分鐘。還可以在賣中醫治療器材的地方,看到很多用來艾灸的罐,它可以用在一些手不好操作的部位的治療,如背後膀胱經的穴位。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條弄成段,放進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不過灸治的時間就需要比艾灸條長了,一般需要20~30分鐘。(二)升發陽氣的無上心法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有一次在外地講扶陽保健,一位聽眾提了個問題:如果不用藥物和灸法,您還能有什麼方法讓我升發陽氣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當時給了一個回答,就是減少慾望,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但我對這個回答並不滿意,講課回來後我查閱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獻,發現道教的教理和儀軌當中,蘊藏著不用藉助藥物和灸法卻行之有效的昇陽方法,我對此進行了歸納總結,把這個方法形象地稱為"三陽開泰"。三陽開泰:"三陽開泰"出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發現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甦。"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人體的陽氣升發也有類似的漸變過程,我稱其為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即動則昇陽、善能昇陽、喜能昇陽。動則昇陽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裡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動一動,搖一搖,那麼就氣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學五禽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動搖正是對動則昇陽最好的詮釋。現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人們大多動搖的是精神,不動的是身體。上班時坐在辦公室里,出門就坐車,回家又坐在沙發上看半宿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的,不動則陽氣不得升發,氣血都瘀滯了,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病呢?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動搖身體則能升發陽氣,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中醫有一句話:"陽光普照,陰霾自散。"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的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養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有一個標準,就是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熱為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在鍛煉時間的選擇上,按照動則昇陽、靜則生陰的原理,上午和春夏都屬於陽長陰消的階段,陽主動,動則昇陽,所以陽虛的人應該在上午鍛煉。相反,傍晚和秋冬屬陰長陽消的階段,陰主靜,靜則生陰,那麼,陰虛的人,當然應選擇傍晚靜養,效果會更好。善能昇陽道家名著《太上感應篇》中對"善"作了三個定義:第一是語善;第二是視善,第三是行善。語善"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一些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比如說這個孩子今年考試成績不理想,沒考好孩子也不高興,如果是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他一定不會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勵、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的信心建立起來,聰明的小孩都是誇大的,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聰明。 事實上,現實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親朋好友的誇獎中長大的,在這種肯定的陽性語言激勵下,人的陽氣就會持續得到升發,身心都會得到平衡的發展。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講的就是語善昇陽的道理。視善視善,就是要讓眼睛經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間的大美,所以久居塵世的人要經常出去看看,以此養目調心。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陽氣的過程。.....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所見之物反過來也會影響心靈,生活中不要總看到社會、人生的陰暗面,凡事要多看陽光的、積極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隨處視善了。行善那什麼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能看到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像汶川大地震,無數人伸出了關愛之手,捐出善款,還有的人做義工,親自到一線去支援災區,這都是行善的表現。再比如一個人用車拉著一車煤或者其他貨物,爬高坡時上不去了,這時你幫他推一把,過了這個坡以後,拉車的人會回頭道一聲謝謝。這個時候你心裡是什麼感覺呢?一定會感覺到暖暖的,這種暖就是陽氣升發的表現。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行為其實都是行善。《禮記·禮運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管是語善、視善還是行善,都是在講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慾,內心光明磊落,多為他人著想,那種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喜則昇陽古人說,喜則陽氣生。生活當中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歡快的娛樂節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讀自己喜歡的書,業餘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陽氣升發。喜能昇陽,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沖喜」。按照道家醫學的觀點,沖喜是很高明的昇陽方法,沖喜衝掉的是身體的邪氣,換回的是正氣,過去的人用辦喜事的方法來治病或者轉運。久病或長年身體不好的人,有意地操辦些喜事,對病情是很有幫助的。實際上沖喜是藉助外在的環境改變病人的身心狀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稱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對身體的滋養是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管用的。命運是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變的事。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命運賦予了每個人更加切實可把握的意義。陽氣旺盛不僅不會受到病邪侵害,還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悅,心想事成。所以,升發陽氣還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艾灸扶陽補益之精髓

艾炎是中醫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絨等在體表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藉助藥物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補益的基本原理: ?1、調節陰陽;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4.扶正祛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艾灸補益的基本方法;艾灸補益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的。一是直接補益,如對腎俞、命門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補益腎陽的作用;一是間接補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慾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強,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補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間接補益的作用。 ?艾灸的補益現代研究;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艾灸的補益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對於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灸天突、百會穴後,腦血流圖的若干指標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復,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艾灸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附;艾灸養生的七大主穴:關元、氣海、中脘、天樞、足三里、腎俞、脾俞

一、【關元】 ?1、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線上,使病人仰卧,由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作5寸,在臍下3寸處取穴。 ?2、特性:小腸之募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又為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為培元固本、補氣益精、回陽固脫之要穴。3、功能:培補真元之氣、填精、滋陰、補陽、活血。4、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傷寒太陰證,身冷,足冷過節,六脈弦緊,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得卧,睏倦無力,房勞損腎,以致骨痿,陰證陽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風眩頭疼。 ?二、【氣海】 ?1、取穴:在臍下腹中線1寸五分處是穴。 ?2、功能:補益臟真,故元氣,回生氣,壯腎陽。氣海為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氣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溫下振陽,大補元氣之功能。其猶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強膀胱之氣化,使膀胱之氣化上升布達周身,灑陳五臟六腑。 ?3、主治:下焦虛冷之氣上衝心腹,嘔吐不止,陽虛不足氣喘不能卧,症瘕結塊,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繞臍痛,陰證傷寒,四肢厥冷,中風中氣,小兒遺尿等症。

三、【中脘】 ?1、取穴:在臍上四寸處,即劍突尖下與臍中間是穴。2、功能:強胃健脾,化濕理中,昇陽益氣。 ?3、主治:心下脹滿,飽食不化,噎膈逆氣,翻胃嘔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塊,面色萎黃,腹脹不通,寒中傷飽,消化不良等疾。

四、【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處是穴。 ?2、效能:理脾胃,調中氣,升清降濁,通腸消滯,疏風化濕,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主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五臟方腑之脹,胃氣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滿,膝痿寒熱,消谷善飢,腹熱身煩,煩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惡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腳氣。五、【天樞】 ?1、取穴:在臍旁平行二寸處是穴。 ?2、功能:有疏通調胃,理氣行瘀,消脹之物效。 ?3、主治:奔豚,泄瀉,赤白痢疾,腸鳴繞臍疼痛,飲食不化,水腫腹脹,久積冷氣,婦人症瘕等症。 ?天樞乃大腸之募穴,可清導一切濁滯,實用特效,與氣海相配,取氣海可振下焦之陽以散群陰,取天樞者可調腸胃之氣,以得運行,二穴相合,可治腹寒疝瘕,奔豚失精,陰縮厥冷、腹脹氣喘、小便不利、婦科崩帶、月經不調等症,為治療虛勞、身弱臟虛、積寒痼冷首要之法。

六、【腎俞】 ?1、取穴:第十四椎下中行橫1.5寸,前與臍平是穴。 ?2、功能:補腎,強健腰脊,益精髓,滋陰補腎中陽不足。 ?3、主治:丈夫夢失精,及男子小便濁難,百病水腫,又尿血,色慾過度,虛腫,耳痛,耳鳴,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填滿脹急,兩肋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硫硫,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遺,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腰膝拘急,腰寒如冰,頭重身熱,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四肢淫濼,洞泄,身腫,冷勞,婦女赤白帶下,足寒如冰等症。

七、【脾俞】 ?1、取穴:第十一下兩旁去脊中橫開1.5寸處是穴。2、功能:健脾和胃,消脹除濕,益氣健身,增強消化,和營統血功效。 ?3、主治: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積聚,肋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腹脹食物不消化,或中消,泄瀉,痢疾,水腫等證。適應證;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贏瘐,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一切虛弱衰遲病症。 ?禁忌;法定傳染病,不灸。癌瘤、腫瘍,禁灸。急性炎證,如腸癰、胃穿孔、腸梗阻,忌灸。大飢、大飽、失驚、酒醉,緩灸。溫症,傷陰明顯者,緩灸。發高燒者,禁灸。孕婦,忌灸。陰虛火旺者,慎灸。 ?

艾灸扶陽補益之心得艾炎是中醫學中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絨等在體表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藉助藥物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這些記載和論述,說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補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 ?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4.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艾灸補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補益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的。一是直接補益,如對腎俞、命門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補益腎陽的作用;一是間接補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慾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強,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補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間接補益的作用。 ?【艾灸的補益現代研究】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艾灸的補益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在對犬的足三里施灸時,發現犬的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和抑制性的改變。艾灸對人體內各種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對於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1)灸天突、百會穴後,腦血流圖的若干指標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復,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2)灸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萬淳夫等觀察艾灸對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響時發現:艾灸後l~3小時可見血凝固時間有縮短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 ?(3)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的情況。艾條溫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側足三里穴時,發現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溫熱或灼痛,皆能很靈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積曲線的變化上。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艾灸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細胞(TC)和B淋巴細胞(BC)增加明顯,而以TC更為顯著。說明了艾灸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艾灸養生的七大主穴: 關元 氣海 中脘 天樞 足三里 腎俞 脾俞 ?【關元】 ?1, 取穴:在下腹部之中線上,使病人仰卧,由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作5寸,在臍下3寸處取穴。 ?2,特性:小腸之募穴,是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又為三焦之氣所生之處,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為培元固本、補氣益精、回陽固脫之要穴。《針灸穴名解》稱此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為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亦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唐容川謂關元為元陰元陽交關之所,即先天之氣海也。 ?3,功能:培補真元之氣、填精、滋陰、補陽、活血。 ?4,主治:《扁鵲心書》:年四十陽氣寒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萎,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元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壯,六十可一年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乃腎氣虛損也,灸關元五百壯,又傷寒少陰症六脈緩,大昏睡,自語,身重如山,或如生黑魘,噫氣,吐痰,腹脹,足指冷過節。 ?又:傷寒太陰證,身冷,足冷過節,六脈弦緊,發黃紫斑,多吐涎沫,發燥熱,噫氣。 ?又:腦疽發背諸般疔皰惡毒,須灸關元,以保腎氣。 ?又:虛勞咳嗽,潮熱,咯血,吐血,六脈弦緊,此乃腎氣損而欲脫也,急灸關元,內服保命丹。可保性命。 ?又:水腫膨脹,小便不通,氣喘不得卧,此乃脾氣大損也。急灸命關二百壯。以救脾氣,再救關元三百壯,以扶腎氣,自運消矣。 ?又:脾泄注下,乃脾腎虧損,二三日能損人命,亦灸命關,關元各二百壯。又若四肢厥冷,六脈微細者,其陽欲脫也,急灸關元三百壯。又若傷寒後,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虛勞,當灸關元。 ?又:中風病方書言,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黃帝正法,灸關元五百壯。 ?又:小便下血,乃房事勞損腎氣,灸關元二百壯。 ?又:砂石淋病諸葯不效,乃腎家虛火所凝也,灸關元三百壯。 ?又:上消病日飲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又: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睏倦無力,乃脾胃腎虛也,當灸關元五百壯。 ?又: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勞損腎,以致骨痿,急灸關元五百壯。 ?又:耳輪焦桔,面色漸黑,乃腎勞也。 ?又: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節作疼,乃腎虛疲也,風邪所乘之證。 ?又:中年以上之人,口乾舌燥,乃腎虛氣不歸海。 ?又: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腎氣衰。 ?又:兩眼昏黑,欲成內障,乃脾腎氣虛所致。 ?又:牙疳。 ?又:腸痔 ?又:手顫 ?又: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又:一年辛苦惟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祖壽數更如何。 ?《醫學入門》關元主諸虛損,乃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類經圖翼》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小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亦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症遐,經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產後惡露不止,或血冷月經斷絕,但是積聚虛乏皆宜灸。 ?又:陰證陽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百壯,活人多矣,然須頻次灸之,仍之兼三里,故日若要安,丹田裡不曾干。 ?又:主治婦人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 ?《丹溪心法》: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 ?《腧穴學》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風眩頭疼。 ?附註:日本澤田健氏:認為最佳的養生功夫是自身調節,呼吸導引,其次者需借用外力。借用外力,又以艾火灸灼丹田(關元)為上,若信服藥餌則等而次之,因此,同樣是關元氣海穴,須使其發揮養生功效,靜坐養生是憑籍自身修持之力激發之,而艾灸養生則憑籍艾火溫補之力激發之! ?【氣海】 ?1,取穴:在臍下腹中線1寸五分處是穴。 ?2, 功能:補益臟真,故元氣,回生氣,壯腎陽。氣海為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氣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溫下振陽,大補元氣之功能。其猶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強膀胱之氣化,使膀胱之氣化上升布達周身,灑陳五臟六腑。 ?3,主治:下焦虛冷之氣上衝心腹,嘔吐不止,陽虛不足氣喘不能卧,症瘕結塊,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繞臍痛,陰證傷寒,四肢厥冷,中風中氣,小兒遺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卧善驚。 ?《圖翼》嘔吐水止,又陰症傷寒,卵縮,四肢厥冷。 ?《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差,肌體贏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腸膀胱症瘕,結塊壯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疝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贏瘦,崩中赤白帶,月事不通,產後惡露不止,繞臍癘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弱,得氣則瀉,瀉後宜補之。 ?《針灸治療學》治神經衰弱,精神病,憂患症等有效,並能醫治所謂下元不足,真氣不足,陽脫虛冷,下焦虛冷等。因此對於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腸炎、慢性腹膜炎、腎臟疾病、子宮疾病、不孕症,陽痿,夜尿,腰疼等,它的應用範圍極廣,特別是在患闌尾炎時,灸此穴30-40壯,有消除右髂窩激痛的顯著效力,在腸炎腹瀉劇烈時,將水分和此穴灸30-50壯,常常可以立刻見效。 ?【中脘】 ?1取穴:在臍上四寸處,即劍突尖下與臍中間是穴。 ?2功能:強胃健脾,化濕理中,昇陽益氣。 ?3主治:《太乙神針臨證錄》心下脹滿,飽食不化,噎膈逆氣,翻胃嘔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塊,面色萎黃,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經》心下大堅,中脘主之。胃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傷憂捐思氣結,中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慾不化,中脘主之。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溢飲助下堅痛,中脘主之。治小兒暴癇者,身體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中脘及臍中上下,兩旁各1寸凡六壯。心痛堅煩氣結灸中脘百壯,心腹主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痢灸中脘百壯,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太倉七壯。 ?《扁鵲心書》氣厥屍厥灸中脘五百壯。急慢驚風,灸中脘四百壯,產後血暈灸中脘五十壯。婦人無故風搐發昏,灸中脘五十壯。嘔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壯。婦人卒厥,凡無故昏倒,乃胃氣閉也,灸中脘即愈。《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痛。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痹氣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濕疾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氣發噎。疏曰:腑病治此。東坦曰:氣在腸胃者,取之是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針灸真髓》澤田健氏善於治療子宮左屈或後屈,治左屈灸左手陽池,後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屢試屢驗。灸前,臍的左側壓時覺痛,關元附近有空虛感,灸陽池、中脘後,臍左立即不痛,關元附近也覺得充實了,這是子宮轉正的徵兆。的確有神效。但子宮轉正以後,經過一些時候,還是會左屈或後屈的,應該繼續天天施灸,使肌肉習於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則是不易收效的。 ?《馬氏溫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勝枚舉,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腸淤滯,開戶強壯脾胃之效用,腸胃清則五臟六腑之瘀滯有傾泄之途,脾胃健則五臟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實為治療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註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四脈之會,又是胃之募穴六腑之會。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 ?【足三里】 ?1.取穴: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處是穴。 ?2.效能:理脾胃,調中氣,升清降濁,通腸消滯,疏風化濕,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 ?3.主治:《甲乙經》五臟方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者要穴也。水腹脹,皮腫,三里主之。 ?華陀:三里主五勞七傷贏瘦,七傷虛乏之疾,胸中淤血,乳癰。 ?《千金翼方》主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淤血,小腹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頤腫痛不能回視,喜悲,口辟,乳腫,喉產癖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肋下支滿,膝痿寒熱,消谷善飢,腹熱身煩,煩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惡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凄凄惡寒,頭眩,小便不利,腳氣。 ?《大成》未中風時,一兩個月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痿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絕骨四處各3壯。 ?《灸法口訣指南》膈症,便血,上火,凡灸過上部者,須少灸此處以減火氣。此外,凡灸四華膏肓,百會等上部穴位時,尤須灸此。又人過40歲以後,陰氣漸衰,火氣易上沖,常灸此穴3-5壯可防上逆。 ?《勝玉歌》: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灸。 ?《行針指要歌》: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裡間。 ?《醫說》若要定,三里莫要干。(不斷地灸三里,總有膿水流出。)患風痰人,宜灸三里者,五臟六腑之溝渠也。常欲宣通,即無風疾。 ?《中醫針科綱要》百病莫忘足三里,誠為治病壯身第一要穴。足三里為胃之樞紐,刺之可壯人向之元陽,補臟腑虧損。凡寒氣積聚之腫脹症瘕得溫之、化之。濕濁之腫脹燥之,消之,導痰消滯,升清降濁,補中昇陽,無所不能。 ?《真髓》鼻塞,鼻管幹燥,愈頭痛。 ?《太乙神針臨界症錄》足三里為土中之土,土能生萬物,又能腐物,胃為五穀之海,後天之本,人之五臟六腑全靠氣旺盛,而營養之,又胃氣者生,無胃氣者亡。故取足三里,以健胃氣,而補臟腑之虧損猶如獨參湯之作用,因此足三里為全身保健要穴。 ?《馬氏溫灸法》不少古籍均載,小兒不能灸足三里。認為灸之可防礙小兒生長及引起目疾等。如《圖翼》云:「小兒禁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實則像小兒脾胃不和,瀉痢,嘔吐,痰喘等症,在灸其它穴時配灸足三里,是常可取效的,只是應注意。小兒不宜,像成人一樣以足三里做常規保健穴使用,以免撤熱於下,防礙小兒生長。 ?附註:養生延年祛病灸,以麥粒直灸,每周灸一次,每次灸10-25壯,或每天連續灸6-10壯。若用於半身不遂,心臟病,腫瘤等大病用黃豆大的艾炷,灸15-15壯,以打通整個胃經為度,不過重灸選穴時,應適當離脛骨遠一些,以防灸瘡發後向周邊蔓延。重灸之前,宜先用圓禮刺出針感,再灸感會傳播得更快。 ?【天樞】 ?1.取穴:在臍旁平行二寸處是穴。 ?2.功能:有疏通調胃,理氣行瘀,消脹之物效。 ?3.主治:奔豚,泄瀉,赤白痢疾,腸鳴繞臍疼痛,飲食不化,水腫腹脹,久積冷氣,婦人症瘕等症。 ?天樞乃大腸之募穴,可清導一切濁滯,實用特效,與氣海相配,取氣海可振下焦之陽以散群陰,取天樞者可調腸胃之氣,以得運行,二穴相合,可治腹寒疝瘕,奔豚失精,陰縮厥冷、腹脹氣喘、小便不利、婦科崩帶、月經不調等症,為治療虛勞、身弱臟虛、積寒痼冷首要之法。此中藥之天雄散,腎氣丸等穴,更為優越,實為良方也。 ?【腎俞】 ?1.取穴:第十四椎下中行橫1.5寸,前與臍平是穴。 ?2.功能:補腎,強健腰脊,益精髓,滋陰補腎中陽不足。 ?3.主治:《千金》丈夫夢失精,及男子小便濁難。又:消渴小便數。 ?《千金翼》百病水腫,又尿血。 ?《扁鵲心書》腎俞二穴,凡一切大病,於此灸二三百壯。益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則不死。又治中風失音,手足不遂,大風痢疾。 ?《圖翼》主臟之熱。色慾過度,虛腫,耳痛,耳鳴。 ?《勝玉歌》腎敗腰痛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除。 ?《玉龍歌》腎弱腰疼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若如腎於俞二空處,艾火多加體自康。 ?又: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命門若行金針助,腎俞艾灸起沉痾。 ?《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填滿脹急,兩肋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硫硫,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遺,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腰膝拘急,腰寒如冰,頭重身熱,振剽,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四肢淫濼,洞泄,身腫,冷勞。 ?《太乙神針臨證錄》虛勞羸瘦,面目黑黃,腎虛耳虛,腰痛久冷,夢遺滑精,腰膝拘急,身熱頭重腳輕,婦女赤白帶下,足寒如冰等症。 ?附註:筆者認為灸關元穴不方便時,可以用腎俞代替。在腎俞周圍找阿是穴或嗜熱穴即可。 ?【脾俞】 ?1.取穴:第十一下兩旁去脊中橫開1.5寸處是穴。 ?2.功能:健脾和胃,消脹除濕,益氣健身,增強消化,和營統血功效。 ?3.主治:《針灸要訣與按摩十法》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積聚,肋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 ?《太乙神針臨證錄》玄癖積聚,腹脹食物不消化,或中消,泄瀉,痢疾,水腫等證。 ?註:筆者認為灸中脘不方便時,可以在脾俞周圍找阿是穴或嗜熱穴代替中脘穴。 ?【灸前準備】 ?(一)艾絨之選擇:最好選用多年之陳艾(蘄州產者為佳),或市售葯制艾條,剝去紙外殼,將其揉搓成細絨,色白如棉絮狀,除去雜質,制艾柱如棗核大,炷體堅緊,上尖下圓如錐體。 ?(二)生薑之選擇:選用上品老薑,切片約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並在薑片上,針數孔備用。 ?(三)備料:生薑,艾絨,線香十支,火柴一盒,線繩一條,紗布兩塊(中心塗油脂),膠布兩條,方盤一個,鑷子一把,灰盒一個。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條溫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內溫度,環境要安靜。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蓋好衣被,暴露應灸部位。 ?(三)先用線繩,從臍下至恥骨上測其總長。然後,折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關元臍下三寸)。定位後,作出標記。 ?(四)穴位常規消毒後,生薑片置於被灸穴位上,艾炷放於薑片上。 ?(五)用線香點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盡時,將艾灰取掉,另換一炷。如此接替點燃,直到應灸艾炷燃完為止。 ?(六)按規定壯數灸完後,除去薑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傷,塗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護潤澤灸傷之外皮,再用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一)室內溫度要適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詳細詢問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體質強弱,預製艾炷之大小,勿使太過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須消毒,防止灸傷感染。 ?(五)初灸時,艾炷燃燒的不可太盡,被灸者以熱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燒之程度,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好。 ?(六)灸後,查其皮膚起泡否。如有泡明顯者,用消毒針抽出液體,無菌包紮,過數日再換敷料,以防感染。 ?【適應證】凡身體衰弱,陰陽兩虛,營衛不調,下元虛憊,陳寒痼冷,體弱贏瘐,四肢逆冷,脾胃虛弱,精血虧損,五勞七傷,諸般虛損等,一切虛弱衰遲病症。 ?【禁忌】 ?(一)法定傳染病,不灸。 ?(二)癌瘤、腫瘍,禁灸。 ?(三)急性炎證,如腸癰、胃穿孔、腸梗阻,忌灸。 ?(四)大飢、大飽、失驚、酒醉,緩灸。 ?(五)溫症,傷陰明顯者,緩灸。 ?(六)發高燒者,禁灸。 ?(七)孕婦,忌灸。 ?(八)陰虛火旺者,慎灸。 ?【取穴基本方法】 ?艾灸補益,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在穴位上施灸實現的,而下面的按摩補益有的也需要在穴位上進行,因此必須學會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這裡主要介紹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 ?1.體表標誌法 以體表某些標誌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所要取的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誌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兩眉中間;膻中,即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等。 ?2.指寸法 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誌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或被施術人的手指作測量標準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併,以中指第2節為準,量取四橫指為3寸。 ?3.經驗法 經驗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等等。艾灸扶陽去寒病典故一:寧事溫補、勿事寒涼到我們灸草堂來調理的這些客人,身體上發生疼痛癥狀的人占多數。多數人是由受了寒涼造成的,女性的比例又占多數。過去的古人曾告誡我們「寧事溫補、勿事寒涼」,這是告訴我們要讓我們的身心遠離寒涼,多接受溫暖。因為溫暖屬於春代表生機,寒涼屬於冬代表著死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感受寒涼的機會太多了,空調、冰箱、冷飲處處都是,女性們更是為了美麗袒胸露背,貪食生冷食物,損耗了身體的陽氣,造成防衛能力失調,被寒涼所傷,而引發了各種疼痛。典故二:三十扶陽 逆灸三里我們怎樣才能不被寒氣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三十歲左右,用艾灸的方法來逆灸足三里穴,為什麽叫逆灸呢?人的一生,其實也如同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一樣的。人從出生到二十歲,屬於生機盎然的時期,,肌肉在豐滿、健壯,身體在長高變大,這段時間相當於自然界的植物在春天發芽成長,;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人的精力最旺盛,五臟六腑功能最強盛期,如同植物到了夏天漸至盛旺;人的身體素質,可以說在三十歲的時候基本達到了頂峰;從三十歲開始,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機能開始慢慢變老。這相當於植物到了秋天,開始趨向成熟,然後趨向枝葉凋零。人到三十,就象自然界的秋天開始來了,人開始變得成熟,也慢慢趨向變老。很自然,三十以後,生機漸減,人的疾病也隨之悄悄來到。此時,機體中足陽明胃經中的陽明燥金之氣開始變盛,使人踏上了成熟和衰老的旅程。那麼,如果能有方法抑制這陽明燥金之氣,自然就可以延緩人的衰老、延緩疾病的來到。所以,如何抑制這陽明燥金之氣,使人體的強壯期延長,衰老延緩?我們知道:陽明燥金之氣,在陰陽五行中屬於金;而在五行關係里,火克金。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絕頂智慧到採用艾火來灸炙足陽明胃經的土穴足三里,以此起到制約陽明燥金之氣的作用,從而達到強壯我們機體的後天之本——脾胃腸(足三里穴);補益我們的先天之本——丹田之氣典故三:局部施火 驅散賊含每天逆灸三里20分鐘能夠增強陽明經的陽氣,幫我們抵抗寒賊的入侵。在我們身上最容易受到侵犯的部位,也是病灶怕涼的部位。除了平時要多灸足三里,如果有以下的病灶,也要多灸。A肩背部:取穴風門: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條灸5—15分鐘。B腰骶部:取穴陽關:第4腰椎棘突凹陷處,艾條灸5—15分鐘。C小腹部:取穴神闕:臍中艾條灸5—15分鐘。D雙膝部:取穴鶴頂:髕骨上緣正中凹陷中,艾條灸5—10分鐘。E 四肢部:取穴四關: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緣終點處。艾條灸3-7分鐘。太沖在第一、二蟅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艾條灸3-7。【艾灸療法全集】 【艾灸】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溫經散寒的功效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黃帝內經》中就已有明確指出灸療分補瀉的記載了。《靈樞?背俞》言:「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內經?太素》謂「傳」字作「傅」,楊上善註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遺雜論》中說:「灸火有補火瀉火。若補火,艾火黃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李梃的《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在這裡李氏不僅對灸治的適應範圍和灸治機理作了較詳細的闡述,而且明確指出灸療可用於寒熱虛實之證外還涉及到熱症用灸可以引鬱熱外泄(瀉法)。《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節腫、皮游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劉河間闡發火熱病機,創火熱論,他對外科陽證認為「瘡瘍者,火之屬」治之「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吳亦鼎在《神灸經綸?外科證略》中說:「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療,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這些都說明外科陽證可用灸療,灸後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淺,破結化堅,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故瘡病可愈。在熱證方面用灸療,朱丹溪認為此灸可使「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陰虛證,認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已把灸治熱證上升到理性認識。明?王石山認為「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學入門》曰:「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均是中醫「從者反治」的很好驗證,火性就燥,同氣相求之理也,用熱灸以引火化氣,發達透泄,引熱外解,是灸治實熱閉郁之急重症的關鍵,都是艾灸瀉法的經驗總結。現代灸療大師周楣聲先生臨證施術時將灸法分為疾徐強弱補瀉法與疾徐開闔法。疾徐強弱法就是用口對艾炷吹氣,使氣傳及艾使其燃燒旺盛之意是疾火與強火,這種強火強刺激具有瀉的功效能使邪氣隨火氣而發散,叫瀉火;若任其自滅是徐火與弱火,這種弱火弱刺激具有補的功效能使陽氣深入,叫補火。疾徐開闔是在艾炷自滅之後再加按壓以增強補瀉作用。【灸法】雀啄灸法是將艾條點燃對準施灸部位,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採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遠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約5至10分鐘,以施灸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局部出現紅暈,患者感覺溫暖、舒適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5天。溫和灸是將艾條一端用火點燃,在所選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覆測度距離,至患者感覺局部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皮膚約3厘米)進行施灸,施灸時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病人有溫和舒適感,每次灸10至15分鐘,以施灸部位出現紅暈為度。灸畢再用手按壓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為一療程。迴旋灸操作法有兩種:一種為平面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或患部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作平行往複迴旋施灸,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次灸20至30分鐘。亦可視病灶範圍,尚可延長灸治時間。此法灸療面積較大之病灶。一種為螺旋式迴旋灸,即將灸條點燃用其端反覆從離穴區或病灶最近處,由近及遠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適用於病灶較小者,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主要穴位】【足三里】部位: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作用:足三里又稱為長壽穴。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神闕】部位:(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作用: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湧泉穴】部位:約當足底前中1/3的交點。當第2、3跖趾關節稍後處。作用:該穴溫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溫灸湧泉穴,對溫通血脈,促進血運有很大幫助。湧泉穴位於足底,居人身之最低位,灸之可引熱下行,調和陰陽,使血壓趨於正常。【關元】部位:關元屬任脈,臍下3寸。腹中線上。作用:有強壯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強腹部肌纖維的彈性,更可調節女性內分泌平衡,治療月經不調、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大腸腧】部位:距後中線第四腰椎旁開1。5寸。作用:增加腰、背、腹部肌肉彈性,治療便秘、腹脹、腹瀉等。【中腕】部位:臍上4寸。作用:增強胃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治療胃痛,嘔吐,吞酸,腹脹等。【大椎】部位: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清熱涼血,消炎解毒,對血燥瘀絡不通或血液過於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身柱穴】部位: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作用: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中脘穴】部位: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作用: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氣海】部位: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作用: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三陰交】部位: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作用: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可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對內分泌失調而出現的各種癥狀,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對月經不調、帶下、不孕、遺精、陽痿等有效。【腰陽關】部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作用:婦科月經失調,內分泌不平衡,臂部過於肥大及男陽痿、遺精等。【居髎】部位:在髖部,當髖前上棘於股骨大轉子凸點連線的中點處。作用:對臂部和大腿部深層脂肪代謝有促進作用,可提高肌纖維的活力,同時要治療腰痛和下肢痿痹。【大橫】部位:肚臍各旁開四寸。作用:便泌、泄瀉、腹痛【脾俞】部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開1.5寸。作用:可增強肌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使新陳代謝的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的加快和造血機能的提高。同時對腹脹、便血、哎吐、水腫等有效。【天樞】部位:臍旁開2寸作用: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月經不調等。【太乙】部位:上腹部距前正中線旁開2寸。作用:增強腰部肌纖維的彈性,對斷裂彈力纖維有修復和再生能力,同時可治療胃痛、嘔吐等。【帶脈】部位:臍旁開直線與腋下垂線相交點。作用:婦女內分泌不平橫而導致的月經不調,閉經、帶下及過度肥胖。【腎腧】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內分泌失調而造成的身體過於肥胖或過於消瘦,肌肉鬆弛,四肢不溫或月經不調。腰痛、遺尿,遺精,白帶,水腫、耳鳴等。【艾灸治療常見病的方法介紹】1、感冒灸法對風寒感冒,有疏風散寒,調和營衛,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脈、足太陽、陽明經腧穴,如風池、風門、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條溫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鐘,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壯,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節,每日灸風門或足三里,有預防作用。2、咳嗽灸法可健脾燥濕,理氣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脈、督脈、太陽經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風門、雲門、膻中、太淵、豐隆等。用溫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 5~7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7日。3、哮喘灸法可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脈、督脈、陽明經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風門、氣海、脾俞、。腎俞、太淵、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4、中風灸法可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或開竅熄風,調暢氣血;或散風祛邪,通經活絡。取督脈、任脈、陽明經及少陰經腧穴,如百會、太沖、神闕、關元、氣海、人中、風池、足三里、豐隆等。可用艾灸,各3壯。預防中風,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絕骨;或用艾條溫和灸,取足三里、關元、氣海、百會、湧泉。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5、胃痛灸法可調中和胃,理氣消食。取任脈、足陽明經、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梁門、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溫針法,或輕刺激,針後再配合葯艾條灸。6、腹痛灸法可溫中健脾,消食化滯。取背俞穴、任脈、足陽明經穴,如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脾俞、胃俞等。7、泄瀉灸治可溫中散寒,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消食導滯及溫補脾胃。取俞募穴、任脈、陽明經、太陽經腧穴,如天樞、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脾俞、章門、腎俞、大橫、神闕等。8、癃閉灸治可清濕熱,利水道,補腎溫陽通竅。取俞募穴、任脈、太陰經和太陽經腧穴,如腎俞、三焦俞、中極、膀胱俞、三陰交、神闕、委陽、關元等。9、腰痛灸治可祛寒通經活絡。取足太陽、督脈經穴,如腎俞、腰陽關、委中、崑崙、人中、命門、志室、太溪等。10、陽痿灸治可溫補腎陽。取任脈、督脈和太陽經穴,如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氣海、然谷等。11、痹證灸治可祛風利濕散寒,泄熱通經,調和氣血。取病變相應經脈腧穴。如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跳、大椎、風市、崑崙、肩髃、陽池、外關、懸鐘、犢鼻、足三里、解溪等。12、肩凝症灸治可祛風散寒利濕,活血通絡止痛。取陽明、少陽、太陽經腧穴,如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風、尺澤、風池、曲池、養老等。13、頸椎綜合征灸治可祛風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脈及病變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風池、肩髃、尺澤、大杼、後溪等。14、坐骨神經痛灸治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利濕。取足三陰經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變壓痛點)、八髎、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崑崙。15、 痔瘡 灸治以清腸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取督脈、足太陽和手陽明經腧穴,如長強、命門、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開1寸一多灸)、承山等。16、瘰癧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結。取病變局部和少陽、陽明經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臨泣、手三里、天牖、百勞等。以上各穴輪流施灸,每穴5—7壯,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癧局部可用隔蒜灸。17、濕疹灸治可清熱利濕,養血祛風。取病變局部及陽明、太陰經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風市、膈俞、血海、百蟲窩等。可用艾卷溫和灸。18、痛經灸治可溫經散寒,調補沖任。選任脈、督脈、足太陰、足少陰經穴,如內庭、中極、歸來、氣海、血海、次謬、水道、三陰交、地機等。艾條灸,每穴10~20分鐘。19、胎位不正灸治本病以舒氣導滯為主。取足太陽經和手足太陰經腧穴,如至陰、三陰交、合谷。用艾卷溫和灸雙側至陰,艾火距穴位約半寸,以不產生灼痛為度,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加.小兒遺尿症灸治可溫腎固攝,補中益氣。取任脈、足太陽經、足三陰經穴。如大敦、陰陵泉、橫骨、三陰交、膀胱俞、氣海、腎俞、命門、關元、中極等。21、小兒營養不良灸治可消食導滯,健脾和胃或益氣養血。取足陽明經、足太陰經、任脈及俞穴、募穴,如章門、囟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長強等。22、牙痛灸治可疏風清熱,益陰降火。取陽明經、足少陰經腧穴,如合谷、承漿、頰車、內庭、列缺、魚際、太溪、陰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療牙痛效較顯。【自我保健艾灸法】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讀者不妨一試。延年益壽保健灸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艾灸療法預防中風中風者,具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覺大拇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必有大風之至者。經云:肌肉蠕動者名曰微風。預防方法《針灸大成》治療中風論云:但未中風時,一二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將中風之侯也,急灸三里、絕骨各三壯,用生蔥、薄荷、柳葉煎湯洗沐,灸令驅逐風氣自瘡口出。如春交、夏交、秋交時俱宜灸,常令兩足有灸瘡為妙。但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酒色過度而卒然中風矣。王明綸醫雜誌著云:中風病可灸,火須自上灸下。乾坤生氣論云: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經云:陷下則灸之是也。說明灸療一定要發瘡方有預防中風功效。這是說明有了灸瘡(潰瘍)可以預防中風。爆發性高血壓,亦然。古人取穴足三里與絕骨兩個經穴,是含有極深的意義的。同時也肯定不知多少次的經驗總結。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其性升清降濁,能補能瀉。絕骨為針灸八會要穴,經云:髓會絕骨。針經云:腦髓消脛酸耳鳴。且兩穴均在下肢,是符合古人上病下取針治原則的。囑咐病人,每天自換膏布一次,第二天即能發生灸瘡,經常注意灸瘡清潔,換布時必須將瘡膿液用消毒拭凈,如發生癢感可用溫開水洗滌。每發灸瘡一次,可能潰爛,兩星期至六星期。如果灸後三天內未發灸瘡,應繼續再灸。如前灸瘡癒合後,亦應復灸如初,以保持常有灸瘡為妙。【艾灸歌】《扁鵲玉龍經》中風癱瘓經年月,曲鬢七處艾且熱。耳聾氣閉聽會中,百會脫肛並瀉血。承漿暴啞口喝斜,耳下頰車並口脫。偏正頭疼及目眩,囟會神庭最親切。風勞氣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兩邊。肺疼喘滿難偃仰,華蓋中府能安然。喉閉失音並吐血,細尋天突直無偏。瘰癧當求缺盆內,紫宮吐血真秘傳。霍亂吐瀉精神脫,艾灸中脘人當活。食積臍旁取章門,氣癖食關中脘穴。臍上一寸名水分,腹脹更直施手訣。關元氣海臍心下,虛憊崩中真妙絕.嘔吐當先求膈腧,脅痛肝腧目翳除,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養老並肩髃,泄瀉注下取臍內,意舍消渴誠非虛,氣刺兩乳中庭內,巨闕幽門更為最。忽然下部發奔豚,穴號五樞宜灼艾。肺俞魄戶療肺疾,瘧灸脾腧寒熱退。膏肓二穴不易求,虛憊失精並上氣。五痔只好灸長強,腸風痔疾尤為良。腸痛圍臍四畔灸,相去寸半當酌量。赤白帶下小腸腧,咳逆期門中指長。大敦二穴足大指,血崩血衄宜細詳。項強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人門挺露號產疒貴,陰蹺臍心二穴主。婦人血氣痛難禁,四滿灸之效可許。臍下二寸名石門,針灸令人絕子女。 肩髃相對主痿留,壯數灸之直推求。腹連殗殜骨蒸患,四花一灸可無憂。 環跳取時須側卧,冷痹筋攣足不收。轉筋速灸承山上,太沖寒疝即時瘳。 腳氣三里及風市,腰痛崑崙曲月秋里。復溜偏治五淋病,湧泉無孕須懷子。 陰中濕癢陰蹺間,便疝大敦足大指。癲邪之病及五癇,手足四處艾俱起。 風拄地痛足髃疼,京歷付陽與仆參。心如錐刺太溪上,睛痛宜去灸拳尖。 歷節痛風兩處穴,飛揚絕骨可安痊。脾虛腹脹身浮腫,大都三里艾宜燃。 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臂疼手痛手三里,腕骨肘髎與中渚。 目骨更取穴譩嘻,肩背痛兼灸天柱。腰俞一穴最為奇,艾灸中間腰痛食。 醉飽俱傷面目黃,但灸飛揚及庫房。
推薦閱讀:

【毛線編織】引用】超可愛TAXI寶寶鞋出教程啦
華陰運政所開處罰書引用法律錯誤
【引用】Asahi Original.披肩流行 №9 2010(2)
【引用】三角小花披肩
引用 學攝影必讀的40本攝影書 (上)

TAG:轉載 | 心得 | 艾灸 | 治病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