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瓷藝術
我國的陶瓷藝術歷史悠久,各個時代的制瓷藝人的藝術創作,使陶瓷藝術異彩紛呈。瓷器按照裝飾方法簡單分為顏色釉瓷和彩繪瓷。顏色釉有單色釉和花釉之分;彩繪瓷有釉下彩、釉上彩、鬥彩、釉中彩之別。在顏色釉中青瓷是最早出現、持續時間最長和最具東方藝術特色的品種。
由於瓷器胎泥和釉子中往往含有鐵,故燒成以後胎色灰白,光亮透明的釉面顏色為黃綠色或青灰色,所以我國最早的瓷器被稱為青瓷。白瓷和黑瓷以及黃、褐、醬等色釉在廣義上實際上也都屬於鐵青瓷。白瓷是由於其胎泥和釉子經過比青瓷嚴格、細緻的選擇和淘洗,使得其中的含鐵量極微,因而胎體變白,釉子更加透明,所以由青瓷變成了白瓷。而黑瓷等則是故意調整胎泥和釉子中的鐵含量及燒成溫度製成的。元代後期出現了以銅、鈷為呈色劑的紅釉和藍釉的瓷器,瓷器釉色才豐富起來。在此前的兩千多年裡,青瓷一直是我國瓷器藝術的主流品種。唐宋時期,藝人們有意識地調整釉的配方,控制其中鐵的含量,使之呈現玉的質感和沉靜素雅的美感,來迎合文人士大夫們的審美趣味,使青瓷成為了最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一、原始青瓷
與其他器物一樣,瓷器也是由原始到成熟、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這裡既有技術上的原因,而更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文化風尚的影響。簡單地說,由於我國古代貴族都使用金銀器、銅器和漆器,奴隸和平民才使用陶器和原始青瓷,所以精緻的瓷器和陶器不發達。早期的瓷器工藝很原始粗糙,所以陶瓷史學者將這種瓷器稱為原始青瓷。原始瓷器最早在河南鄭州二里岡商代文化層中發現,證明它早在3500多年前就出現了。以後瓷器在各地商周時期的墓葬和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數量很多。這一定是因為人們發現它極為適用,故自出現以後,發展較快。商代常見的器形有大口尊、罍、罐、瓮、豆、雙耳簋等。西周原始瓷器常見的器形有豆、罍、瓮、簋、碗、罐、盤、盂、尊、盉、缽等。原始青瓷裝飾除了光素之外,還有的用拍印、刻劃、堆塑等技法作出方格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蓆紋、繩紋、網紋、雲雷紋、乳釘紋等簡單的裝飾花紋。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青瓷的生產達到繁盛,瓷器作坊從陶器生產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業。考古發現了許多瓷窯和作坊遺址,出土的完整和不完整的瓷器極多,但器形單調,還沒有同時的陶器豐富,僅是日用的豆、盆、筒杯、勺、盤、缸等。其中鍾(壺)算是比較大型有特點的了。所以,雖然原始青瓷的發明在人類技術與藝術史上有重要意義,但在長達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原始青瓷只是一種日用器物,且比較粗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製造更加繁榮,發現的窯址遍布各地,出土瓷器也很多,新的造型的瓷器有唾盂、香熏、槅、罐、尊、瓮、硯台、燈、虎子、長頸瓶、玉壺春瓶、四耳罐、蓮瓣罐、雞頭壺及瓷羊等。另外,此時出現了藝術陳設瓷器—青瓷蓮花尊,以各種形態的蓮花、飛天、菩提葉、忍冬、雙龍搶珠等內容作裝飾,整個器物做成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河北景縣封子繪和祖氏墓中出土的仰覆蓮花尊,頸的上端堆貼六個姿態不同的飛天,中部為寶相花圖,下端是四個獸頭和兩組蟠龍,肩部六個直系,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蓮花,上段三層,每層依次遞長,第三層蓮瓣最長,瓣尖向外微卷,每瓣還加飾一片下垂的菩提葉,下段仰蓮兩層,相比南方青瓷蓮花尊更顯得氣魄宏偉。再加上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參考波斯金銀器製作的青瓷鳳流壺,說明瓷器由一般日用品(而且是下層群眾的粗陋之物)轉變為高級的藝術陳設品的情況初見端倪。
魏晉南北朝制瓷工藝另一個突出的成就就是燒成了白瓷和黑瓷,豐富了瓷器釉色。白瓷出自河北內丘,黑瓷出自浙江德清,發現數量不多,與同時代的青瓷造型相同。此時的白瓷和黑瓷尚處於初期階段。相比後代的製品,白瓷白度還不高,常帶青黃;黑瓷不夠純正。釉面也都不夠勻凈光亮,常有流釉和積釉。
二、唐代青瓷
唐代是我國陶瓷藝術史上的重要階段。以秘色瓷為代表的瓷器此時已經由一般下層群眾的日用品發展成為皇帝及文人士大夫喜愛的高級藝術品,並且此時開始不斷地向海外輸出,遠銷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東南亞等地,中國的瓷器開始逐漸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東方藝術的代表和人類藝術史上的珍寶。 瓷器的這種進步不僅是生產技術提高的結果,還有更複雜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自魏晉開始直到隋唐五代,社會經濟發展逐漸由奴隸主莊園經濟轉變為小地主自由經濟,由門閥貴族政治轉變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政治。大量出現的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思想風尚成為社會的主導文化,建功立業的儒家精神讓位於清雅悠閑的庄禪思想。具體到瓷器生產,價廉而樸素的青瓷較金、玉、朱漆等貴重而華麗喧囂的器具,最適合文人士大夫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審美趣味,因此他們喜歡並大量需要瓷器。而古樸素雅並非指的是粗陋,講究的文人們需要的是精緻的瓷器。社會的需要決定社會存在,在這種情況促使下,此時的瓷器生產不但更加繁榮起來,而且藝人們開始注意提高瓷器質量,比如精細淘煉胎釉和採用匣缽單件燒造高級瓷器,並且有可能是在文人藝術家的直接參与或指導下,刻意設計造型和調配釉色,製造了大量今天看來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的藝術瓷器。
唐代瓷器最主要同時也最著名的產品就是越窯青瓷。它在唐朝當時就受到了廣泛的讚譽:「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如冰似玉」、「捩翠融青」、「古鏡破苔」和「嫩荷涵露」等唐人詩句是對越窯瓷器釉色之美的最好形容。鼎鼎大名的越窯青瓷後來自然也就成了古玩的名品。可惜傳世很少,以至於乾隆皇帝都發出了「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的感嘆。新中國的考古工作,特別是古陶瓷窯址的考察使我們見到了大量越窯青瓷。絕大多數器形規整、穩重而輕巧,胎質細膩緻密。主要器物以茶甌、茶托為主,還有執壺、杯、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10餘種。其中葵花、海棠、蓮花瓣形的碗、荷葉形盞托最為精美。荷葉盞邊緣起伏,碗面坦張,如同出水的嫩荷;海棠碗則曲折多姿,其形體猶如盛開的海棠花。除了光素之外,還有剔花、印花、劃花、堆貼等裝飾方法,裝飾紋樣取材廣泛,有牡丹、蓮花、卷草、鸞鳳、鴛鴦、鸚鵡、飛雁、獅子、龍、魚、人物及山水等。越窯青瓷釉層均勻光潤,釉色以青中微微閃黃的艾色、橄欖色為主。
從已發現的許多越窯青瓷器來看,此時的青瓷已經比原始青瓷和魏晉青瓷有了質的飛躍,但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及許多文獻中記載的秘色越窯器長期以來未有證實。直到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的發掘,才解決了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地宮的出土文物中,有越窯青瓷器,與金銀器和羅馬玻璃器等眾多珍寶一樣是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佛指舍利的,在同時出土的《監運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器衣物賬》中明確記載為「秘色瓷」,包括一隻凈瓶和14隻碗、盤。瓶為八棱形,小口,細長頸,頸與肩轉折處飾三道弦紋。碗、盤的口徑都在20厘米以上,顯得造型很豐滿大方、簡潔疏朗。碗有一隻為圓形,收腹,小平底,像只小盆;其餘的為五花瓣口,像盛開的海棠。碗分淺形與深形兩種,淺形平底內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釘燒痕,深形碗圈足較高且微外撇。盤均為五花瓣口,平底內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釘燒痕。這些器物製作精工,以青綠釉為主,釉層非常均勻光潤,釉色猶如一泓清漪春水,在今天看來都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另外還有兩件漆平脫銀的秘色瓷碗。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秘色瓷的標準器物,而且由於法門寺塔的地宮封閉於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表明秘色瓷燒造時間的上限不遲於此時,較之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窯青瓷要早30年左右。這14隻秘色瓷屬於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一級文物珍品無疑。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法門寺的這14件「秘色瓷」,應當是越窯中專門為皇家與朝廷燒造的貢品的官窯的產品,而且是其中的最精品。其他越窯青瓷器的價值就可以通過與之相比較,依據質量、藝術性的高低來評估。並且由於數量還是較多的,江浙一帶常有出土,所以目前所見到的其他越窯青瓷器文物等級只能定為三級及三級以下。
三、宋代青瓷
宋代是陶瓷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期。城鄉經濟的發展使瓷器生產空前繁榮,產量激增,質量提高,在花色品種和紋飾圖案上也有所改進和創新,中國瓷器更加聞名於世。以「汝州新窯器」取代「越州古秘色」為標誌,以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等五大名窯為代表的我國瓷器藝術,此時在唐的基礎上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其或優雅深沉或清新瑰麗的美學意蘊,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盡的藝術魅力。
(一)汝、官、哥瓷器
汝、官、哥瓷器的價值如此之高,不僅因為它們是十分稀少的宋代皇家器物,也因為其在陶瓷藝術史乃至整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初年,越窯瓷器仍然是高級瓷器的主要品種。後來定窯也燒造宮廷用瓷。大約在宋哲宗元祐年間,本來生產越窯系列青瓷器的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一個瓷窯燒出了一種新的釉色的青瓷器,其釉色呈淡天青色,正是周世宗柴榮讚美所謂柴窯瓷器的那首著名的詩句「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形容的顏色。這種釉色不但顏色和諧美麗,而且釉面極其肥厚滋潤。這種青瓷產生的原因在於:此前的青瓷,器表所施皆為草木灰製成的石灰釉,其高溫黏度較小,在高溫下易流釉,故燒出的瓷器釉層較薄、透明。而「汝州新窯器」在傳統石灰釉中加入了大量當地產的瑪瑙末,也就是加入了大量鈣長石晶體,使石灰釉變為石灰鹼釉。這種釉的燒成黏度提高,因而可以厚掛釉,厚度可達兩毫米以上,濃度也大為增強,從而使瓷釉具有豐厚的質感。其釉層中含有大量密集的氣泡,氣泡與長石晶體共同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產生強烈的折射,故外表呈現玉般含蓄的光澤,具有柔和、淡雅的效果。石灰鹼釉的發明,是傳統青瓷工藝的巨大進步,開闢了瓷器美學的一個新境界。任何技術的改進和藝術的創造也許開始於偶然的發現,但可貴的是對這種發現的把握和有意識的改進。「汝州新窯器」不知是無意之中創造的,還是按照皇帝的要求研製的。但總之「汝州新窯器」製造出來之後很大部分進入宮廷,殘次品全部打碎填埋。除了宮廷使用外,還有一部分賞賜了朝鮮國王,因此在其影響下,高麗青瓷明顯地帶有汝窯的釉色特點。
到了宋徽宗政和(1111—1118)至宣和(1119—1125)年間,宮廷則自己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建窯燒造這種瓷器,這就是宋官窯。由於窯址今天被埋在黃河下,故尚未發現這種瓷器。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依北宋舊制在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設窯,繼續燒造,其窯在杭州的鳳凰山、烏龜山一帶,出土瓷片與文獻記載頗多吻合。官窯青瓷的釉色以粉青為上,與汝窯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南宋官窯因胎體中含鐵成分過多,故瓷胎均為稍帶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釉的流動使口邊只掛有極稀薄的一層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無釉而呈現鐵色,這就是所稱的「紫口鐵足」。
哥窯的窯址沒有找到,所以其情況至今不清。一般說法是南宋時龍泉窯有姓章的兄弟兩人,各經營一窯。其兄所營者,以「哥窯」名之;其弟所營者,則以地名名之。而筆者認為,哥窯很可能是官窯的副產品,即也是宋官窯器,是官窯瓷器中的一個釉色品種。因為首先傳世哥窯器一直與汝、官器在一起,在金、元、明、清的皇宮中遞藏,而且哥窯器與汝、官器的器形風格基本一致。哥窯瓷器的釉色也是以粉青為正色,其他米色、灰青、魚肚白等色實際上是燒得不太成功的釉色。哥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釉面周身布滿龜裂紋片,即通常所說的開片,是釉和胎在冷卻的過程中,因收縮率的不同而裂開的。這本來也是缺陷,但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開片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不一,有的細碎如魚子,有的大如冰裂。汝、官窯也有開片的。可能後來藝人們故意製造開片的特殊效果,從而產生了宋代青瓷工藝的一個新品種,而後人專門把這種有特殊效果的瓷器叫做哥窯。
汝、官、哥瓷器帶給人以含蓄、沉靜、溫和、清逸、高雅的美感,這種獨特的意蘊是我國中古時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產物。一件小小的瓷器與宋代的一首詞、一幅山水相比,有同等地位,是東方藝術的傑出的代表。而它是通過色彩和質感來表現的,因此更抽象。汝、官、哥瓷器的美學價值主要在此。
宋朝皇宮中的汝、官、哥瓷器在北宋滅亡時被金人掠走,此後又為元、明、清皇室遞藏,一直保存於皇宮中,今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博物院。只是到了清末,在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劫掠中流失了一些。汝窯因燒造時間很短,故流傳器物僅見盤、碗、洗、奩、尊、盞托等,且均大不過尺,數量極小。官窯產品專供宮廷,除了盤、碗、洗、盒等器形外,以宮廷陳設瓷為主。以瓶為例,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還有仿鼎、簋式樣的爐,仿漢尊式樣的三足奩等,基本都是仿商周青銅器的造型,極有可能是經過好古的宋徽宗審定過。官、哥瓷器今天存世一百多件,大多數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二)宋代其他青瓷器
宋代生產的民用瓷器很多,遍布全國而且產量極大。規模比較大的瓷窯先後有越窯、耀州窯、臨汝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它們也都有各具特色的產品,豐富了陶瓷藝術,並都有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留存到了今天。
越窯和耀州窯的青瓷是唐代就開始廣泛使用的著名產品,這種情況到北宋依然保持。越窯瓷器的風格與唐代的基本一致。北宋的耀州窯青瓷釉色「類越窯秘色」,以犀利的剔花裝飾為特色,到金朝時變為淡青色,即宋人說的「白耀州」。傳世品以小足斗笠式碗為多,其他還有爐、瓶、香熏等多種器形。其中梅瓶高大挺拔,最具特色。陝西出土的倒流壺是極為珍稀的器物。藍田出土的三足爐、北京廣安門出土的匜等白耀州器極為精美,應該是文獻記載的貢器。臨汝窯青釉印、刻花瓷器與耀州窯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與裝飾相類,但質量遜於耀州窯,燒瓷時間亦晚於耀州窯。
景德鎮窯是中國宋代重要瓷窯之一,並影響到南方各省,形成了遍及江西各地和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諸省的景德鎮窯系。瓷的品種以青白瓷為主,獨具一格,享有盛譽。景德鎮特有的高嶺土是優良的瓷土,釉中的鐵含量也很少,因此青白瓷胎質潔白細膩,胎薄堅緻,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閃白,白中泛青,釉質清澈似湖水,瑩潤如玉,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景德鎮窯瓷器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印花、刻花者。裝飾多為刻劃花和印花,兼有鏤雕、塑貼。刻、劃、印花裝飾近於定窯風格,簡練流動。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之稱。這種青白釉色,遮罩在薄胎器皿的形體上,顯得輕盈秀雅,花口碗宛如清澈透體的玉石葵花。景德鎮窯產品以民間生活日用品為大宗,飲食具、酒具最多見,有缽、碗、盤、杯、碟、盞、盞托、注、注碗、執壺、瓶、罐、蓋瓶、洗、爐、枕以及盛放香料、化妝品的盒等,還有鳳首壺、觀音像、孩兒枕等極少見的精美者,式樣繁多。宋代景德鎮窯瓷器曾暢銷南北各地,流傳於世與墓葬出土的器物很豐富,宋墓中大量出土,並且景德鎮窯產品還遠銷海外。
浙江龍泉窯,五代時受越窯影響而興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窯的衰落而獲得進一步發展。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後,龍泉窯生產更加繁榮,其產品除了大量商品瓷外,還要滿足作為貢品及外銷的需要,這種生產一直持續到元、明,將近五百年。因此龍泉窯青瓷是我國生產時間最長、產量最大、最有世界影響的青瓷器。北宋龍泉窯青瓷,釉色艾綠,釉質薄勻晶瑩,多以刻花、篦點或篦劃裝飾技法。南宋中期後,吸收官窯的技術,改石灰釉為石灰鹼釉,創燒出了著名的梅子青和粉青釉,從而形成龍泉窯自身的獨特風格。粉青釉面肥厚,溫潤如玉;梅子青釉面光澤,翠如青梅,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又一次豐富了陶瓷美學,是我國青瓷史上的著名品種。為了突出釉色美,南宋以後的龍泉窯青瓷多素身,少數有用鐵褐色的斑點作裝飾的。龍泉窯青瓷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遺存,品種有瓶、壺、罐、盤等各種器皿,其中宋代瓶的造型有雙魚或雙鳳耳的盤口瓶、龍虎瓶、五管瓶等。
四、元代以後的青瓷
從瓷器藝術發展史上講,從青花發明以後,彩瓷就取代了單色釉的主導地位。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並且元朝發明了以銅和鈷為著色劑的高溫紅釉和藍釉,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青瓷為主的歷史。此後,各種色彩的高溫顏色釉品種不斷出現,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時代。
從元朝到明朝,我國民用瓷器,同時也是皇家用瓷的主要產地的有兩個:浙江處州府和江西饒州府,也就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所以傳統的龍泉青瓷仍然是元明顏色釉的最主要品種。從國內外的傳世品來看,數量很多。元明之際出口土耳其的大碗、大瓶、大盤中,龍泉青瓷與青花瓷的器形、花紋和數量都基本一致,質量也很高。梅子青色,極為美麗,應該也是官窯產品。但由於此時的龍泉青瓷在瓷器藝術史上的地位已不高,所以同樣的器物,元青花的為一級,而龍泉窯的只能是三級。直到明朝末期,龍泉青瓷還有生產,見有綉墩、大缸等大件器物。到清代,龍泉青瓷完全停產。元朝顏色釉的另一個主要品種就是所謂的「樞府瓷」,主要是一批小足折沿印花盤,釉色為乳濁的鴨蛋青色,系在景德鎮傳統影青釉的基礎上改為石灰鹼釉燒成的。印「樞府」、「太禧」等款識的最珍貴。因為樞府即樞密院,元朝最高軍事機關,太禧即太禧宗禮院,元朝最高祭祀機關,說明這是它們定燒的瓷器。
明代景德鎮製造的青釉瓷器不多,但也有十分精美和重要的作品。如永樂仿龍泉的翠青釉小蓋罐,永樂仿宋影青釉的刻花碗,宣德款的汝釉盤,成化仿官哥的小瓶、小杯等,都是景德鎮御窯專門仿宋代名釉燒制的。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景德鎮御窯瓷器是我國制瓷藝術的高峰之一。瓷器是否珍貴,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大小,雖然並不僅僅在於它是不是皇帝使用的,曾經「高貴」稀有,也在於作為藝術品本身的藝術質量和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然而在古代社會,統治階級佔有生產資料,藝術生產也被其壟斷,所以最好的瓷器很多是官窯製造的。官窯佔有最好的原料和工匠,不計成本,因此瓷器質量最好。而且它不屬於商品生產,不受市場需求制約,只迎合皇帝喜好。因此大部分官窯瓷器屬於藝術創作,尤其是欽限瓷(皇帝欽命製造的瓷器)和御窯進獻給皇帝的瓷器,比部限瓷(工部按例負責燒造的皇家用瓷)更加有藝術性。如果再加上皇帝和當時負責瓷器設計與生產的官員藝術鑒賞水平高,則更能製造出許多創新的藝術珍品。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都對瓷器十分愛好與講究,皇宮、御苑和各地的行宮,有無數新的宮殿需要大量的室內陳設,因此他們不斷命令景德鎮御窯燒制欽限瓷器。康熙朝官窯瓷器的主要設計者—工部侍郎劉源是一位藝術修養很高的畫家,郎廷極等督窯官也是文化水平極高和極負責任的人。特別要提到的是,從雍正到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的實際管理者唐英是我國陶瓷史上一位有重要貢獻的人物。雍正六年(1728),唐英由負責管理造辦處的內務府員外郎改任景德鎮御窯廠窯務督理年希堯的助理,但實際上他是駐廠的具體負責人。從乾隆二年(1737)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他一直任御窯廠窯務督理,直至臨終,把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制瓷藝術。加上他本人是畫家、詩人和戲劇家,藝術修養高,所以在他的領導下,景德鎮御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英自己在乾隆元年(1736)撰寫的《陶成記事碑文》中總結出當時御窯瓷器製造共有釉色品種57個,可以說是囊括古今,空前絕後。因此,雍正、乾隆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又被後人稱為「唐窯」。在唐英去世後,景德鎮官窯瓷器質量和藝術性逐漸下降,品種和數量也大為減少,即使按照已有成器照樣製作的,精緻程度也不及唐窯,嘉慶以後的更不用說了。
康熙後期至乾隆中期景德鎮御窯製造的瓷器,特別是除了盤、碗等部限瓷外的、各式陳設和文玩等皇帝命令燒造的欽限瓷和唐英等人特製的進獻瓷,每一件都是精心設計製作的精品,是集歷代制瓷藝術與技術精華於一身的藝術結晶,是我國17、18世紀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是強大而走向沒落的東方帝國的最後輝煌的一個鮮明體現。康熙後期至乾隆中期景德鎮御窯製造的瓷器雖然種類極多,總體數量也大,但每種也就幾套、一對甚至一件,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根據檔案記載與今天存世的實物一一對照起來的。它們至今大部分仍然保存在北京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少數在清末、民國時期由於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侵略和掠奪,末代皇帝溥儀的變賣抵押和太監的偷盜,流失海外與民間。
在唐窯57個品種中,屬於青瓷的品種有鐵骨大觀釉、鐵骨哥釉、鐵骨魚子紋汝釉和鐵骨無紋汝釉,仿湖田和湘湖窯粉青色宋釉、米色宋釉、龍泉釉和冬青釉,以及所謂「豆青」、「蘋果青」等。鐵骨大觀釉、鐵骨哥釉、鐵骨魚子紋汝釉和鐵骨無紋汝釉,就是仿宋汝、官、哥釉,是博雅好古的雍正、乾隆父子最喜愛的瓷器品種。他們不但經常鑒賞把玩、賦詩讚美宮中珍藏的宋汝、官、哥瓷器,還命唐英努力仿造。在景德鎮藝人的研製下,雍正、乾隆時期的仿宋汝、官、哥釉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釉色酷似真品,件件質量完美。仿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雍正、乾隆拿出宮中珍藏的宋汝、官、哥瓷器真品,派人送到景德鎮按樣仿製的,如仿汝窯貓食盆、仿官窯弦紋瓶等;另一種是以汝、官、哥釉色製作新的器形。無論從存世實物還是從檔案記載來看,這類器物的燒造數量是很大的,在官窯器諸品種中僅次於粉彩、青花和霽紅、霽青器。而器形主要是各式瓶、尊等大件陳設,還有就是洗、盂等文房用具。
仿湖田和湘湖窯粉青色宋釉、米色宋釉器(即仿影青釉),雍正時的僅見有一件刻花鐋鑼洗,十分精緻。乾隆以後各朝仿影青釉主要用於製作簠、簋、鉶、豆等祭祀用具,數量較多。
龍泉釉和冬青釉以及所謂「豆青」、「蘋果青」等可能都是仿龍泉繁衍出的青釉,因鐵含量不同可燒制出各種不同色調的青釉瓷器。清代官窯的青釉燒造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此時在鐵含量及還原環境的控制上完全可以人為掌握,改變了宋以來青釉器呈色不穩的狀況,因而產量大,造型豐富多樣。康熙時民窯製品較多,官窯器很少,以蘋果青釉菊瓣瓶為代表,釉色像早熟的蘋果那種青色,渾然一體,幽靜雅潔,十分名貴。雍正、乾隆時的製品最多,樣式極為豐富。
推薦閱讀:
※畫家郭金棟--妙手丹青精益求精
※珠山八友瓷板畫拍賣數據解析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Hiroshi Matsumoto 藝術作品/小畫
※原創|長的像普通的馬卻能吃老虎和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