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辨別茶洋窯黑釉盞與建盞

如何通過典型特徵,辨別茶洋窯與建窯的產品?

原創:如何辨別建窯系窯口與建窯的茶盞

一、茶洋窯篇(十問建盞:第十問)

文/建盞君

由於宋朝皇室和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推崇,建盞的燒制工藝和藝術成就,影響到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宋代許多窯場都競相仿製與建盞相似的黑釉茶盞。

光是福建地區,就有幾十處大大小小的窯口仿燒建盞,形成了以建窯為中心、閩江流域為主體的黑釉瓷生產體系。

市面上流通交易的宋代黑釉茶盞,除了水吉建窯的產品之外,也會有其他窯口的仿品。因此我們在第十問推出建窯系主要窯口與水吉建窯產品的辨別方法。

宋元時期福建的黑釉茶盞產區大致可以分為三處:

一、閩北區

古時候的陶瓷燒制,需要臨近水源,三處區域的劃分也與河流緊密相關。

閩北區指的就是閩江上游三大支流經過的流域。這三大支流分別是建溪、富屯溪、沙溪,其中建溪又以南浦溪、崇陽溪、松溪合流而成。水吉建窯所在地就瀕臨南浦溪。

這一區域仿燒建窯黑釉茶盞的窯址,在南平多數縣市和三明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其中主要窯口有南平茶洋窯和武夷山遇林亭窯。

▼如圖1,點擊圖片看大圖

茶洋窯的產品特徵

茶洋窯位於南平市東南約25公里的太平鎮茶洋村,臨近閩江中上游的北岸,距離水吉建窯遺址不到90公里。其燒瓷規模較大,延續時間長,產品種類也多。

主要燒制的產品有黑釉、青釉、青白瓷,此外還兼燒白地黑花和綠釉等品種。其中黑釉系的茶盞主要仿造建窯的束口盞和斂口盞,年代多為南宋到元代。

1.造型特點

茶洋窯黑釉盞的造型在仿建盞的基礎上,有形成自己的特點。

淺腹的斂口盞,在茶洋窯窯址中出土較多,形體偏矮,具有明顯的個性,如圖2-1、圖2-2。

▼圖2-1

▼圖2-2

而茶洋窯的束口盞,束口部分的曲折不甚明顯,斜腹,盞心稍下凹。腹部弧度與建窯束口盞有些不同。尺寸有小型和中型,如圖3-1、圖3-2。

▼圖3-1

▼圖3-2

茶洋窯黑釉盞的修足也有自身特色。圈足矮,一般不甚規整,挖足較淺。部分產品僅僅略作淺凹,接近實心足底。

▼如圖4

茶洋窯的多數中型束口盞,盞腹外壁的底部,會切削成齊直檯面,與圈足呈直角相連,俗稱「平肩」。平肩是茶洋窯黑釉茶盞的重要特徵。

▼如圖5,點擊圖片看大圖

日本收藏的宋元時期傳世珍品黑釉茶碗中,有一類被稱為「灰被天目」,早期被日方認為是水吉建窯的產品,但疑點較多。後經過研究,中日學者達成共識,認為灰被天目應屬於茶洋窯的產品。

如圖6這隻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灰被天目。其胎色灰,施黑褐色薄釉,外盞壁下部泛黃色薄釉,盞腹與足底交界處具有明顯的「平肩」特徵,挖足較淺,屬於茶洋窯的典型器。

▼如圖6

2.胎釉特點

茶洋窯黑釉盞胎體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細膩緊密,也有部分灰胎、灰黑胎,胎骨顯得粗松,有些產品胎體內層有裂隙或砂眼。總體來說含鐵量比建盞低。

施釉方面,延續了建盞的露胎風格,不過施釉線一般不齊(如圖4~圖6所示)。釉層相對建盞較薄,部分產品有聚釉現象,偶見釉滴珠。盞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情況則較常見。

釉色有黑、醬黑、醬褐等,有些會帶兔毫紋。兔毫的形態、底釉色澤一般較容易與建窯兔毫盞區分。茶洋窯的兔毫通常較細,且底色多偏紫。

▼如圖7

此外,還有部分茶洋窯黑釉盞在口沿處施一圈淺淡的灰白釉,日本稱這類茶碗為白覆輪,國內也引用這個說法為俗稱。茶洋窯中的「白覆輪」一般圈足較規整,胎色較白。

▼如圖8

綜上所述,茶洋窯的典型特徵,在器型、修足、胎質、釉色斑紋上都有體現。鑒定茶盞產地為茶洋窯,以及分辨茶洋窯與水吉建窯的茶盞,都可以參考以上特徵。

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中很受推崇,至今在日本茶文化中有重要地位。而目前茶洋窯的茶盞在國內,價格相對親民,較有研究價值和升值潛力,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入手一些把玩。

本文為十問建盞最後一問的第一篇,其他建窯系窯口的內容將於之後發布,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五招,教你辨別可疑文書
臉上長色斑是什麼原因 如何辨別色斑原因
清代"母錢辨別"簡要
【紫檀】小葉紫檀怎麼辨別油性的呢
授人以漁--教你辨別真假水晶

TAG:辨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