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轉載]靖難之役:朱棣為何挾持寧王朱權

原文地址:靖難之役:朱棣為何挾持寧王朱權作者:杜文子

靖難之役:朱棣為何挾持寧王朱權

靖難之役開打不久,朱棣就挫敗了耿炳文主持的第一次北伐,隨後朝廷便派出李景隆進行第二次北伐,就在這時朱棣卻做出了一件瘋狂的事——挾持了寧王。

為了謀取更多的軍事勝利,更為牽制李景隆率領的數十萬大軍,朱棣將那雙賊眼瞄準了遼東的一個軍事要地——大寧。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朱棣的這種超常思維使得他的手下人很難理解,甚至可以說一頭霧水。諸將認為,大寧是遼東重鎮,有重兵把守,不易攻下;再說在進兵大寧之前還有一大軍事難關要突破,那就是松亭關。這個松亭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旦沾惹上了,就好比捧了個燙手山芋,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守住老巢北平。

可朱棣不這麼認為,他說:過去我曾受父皇之命巡視邊關,當我到大寧時,就與我的17弟寧王朱權相聚在一起,當時我十分開心,就在大寧轉了一圈,發現那裡有一支騎兵不得了,那是從北元投降過來的朵顏三衛,他們個個驍勇善戰。我要是得了這樣的精銳騎兵,就不愁打不了勝仗。可諸將還是不解:人家朵顏三衛是寧王的,怎麼說你想要就要呢?

朱棣分析說:前些日子你們聽說了嗎?李景隆挂帥之前,建文帝生怕跟我們相近的寧王朱權和遼王朱植與我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朝廷,他就命令寧、遼兩王棄藩南歸京師。遼王忠於建文帝,接旨後從海路回南京了,寧王卻沒有那麼聽話,待在大寧不肯走。建文帝發怒,削了寧王的三護衛,這正是我們取大寧的時候。

至此,諸將還是感到不解,他們認為:要取大寧必須先破它邊上的松亭關,而松亭關是由朝廷軍將劉真等人重兵把守,要是一下子攻不下,李景隆倒是一路順利到了北平,那時候就麻煩了。可朱棣自有主意,他說:「我軍不去驚擾松亭關,而是從劉家口險道直抵大寧,估計不用幾天就到,大寧朝廷軍隊幾乎全在松亭關,但他們的親屬卻在大寧城裡,所以我們去進攻大寧城,應該不會有困難,城裡全是老弱兵士守城,不經打,自會乖乖投降。一旦大寧拿下,我們就好好做安撫工作,松亭關守軍聽說後,我料定他們再也無心與我們作戰了。至於北平的安全問題,我想不會有事,北平本是元大都,城池牢靠,牆高濠深,縱有百萬之眾,也未見得一下子能攻下。」

諸將見朱棣說的有道理,就開始行動了,只見朱棣帶著將士們「自徑道卷旗登山,從後攻」,直趨大寧。

燕軍到了大寧,觀察了一下後,最後選擇了大寧守軍最為薄弱的西門作為突破口。由於守城官軍大意,沒料到燕軍如此神速,兵臨城下,只好倉促應戰,沒撐多久就敗下陣來。

大寧城破後,朱棣下令:全體燕軍駐紮在城外,他自己單騎入城,去拜會17弟寧王朱權。寧王朱權與朱棣早年有過接觸,曾受朱元璋之命,多次出擊蒙古,兄弟倆各有所長,「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寧王正因為被朝廷削了護衛而鬱悶呢,就聽手下人來報:說是你四哥朱棣來寧王府了。於是這對不常見的同父異母兄弟在這非常時期以非常形勢「團聚」了,兄弟倆抱頭痛哭,朱棣說:「賢弟啊,哥哥我今日落難了,你家四嫂和侄兒們在北平危在旦夕,懇請弟弟幫忙,向皇上求情,寬恕寬恕我,不然我是活不成了。」說完又哭著列舉建文帝的「暴行」,表白自己不得不反的緣由。寧王當然信了,因為他自己也剛遭遇了「不公」,於是寧王毫不猶豫寫了份謝罪表,請求建文帝寬恕燕王罪行,派人送向南京了。

過後,寧王看大老遠來了大寧,自然要盡下地主之誼,留朱棣好吃好住啊,燕王則以哥哥自居,毫不客氣地在弟弟寧王府上一住就是好幾天,兄弟倆好得跟一個人似的。

燕王朱棣在寧王府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忙得不亦樂乎,那麼燕王部下呢?他們可也沒閑著,朱棣到寧王府來找他弟弟時,就把自己的精銳兵士埋伏在城外,但他底下最為親密的將領找准了機會,一一溜到了大寧城裡去,他們想方設法地暗暗地結交了寧王府三衛的將領和戍卒,並收買他們,約好共同起事。對此,寧王卻一無所知。

在寧王府住了幾天後,朱棣就向弟弟朱權提出了要回北平的想法。寧王朱權依依不捨地將哥哥朱棣送到了郊外,並為之餞行。誰知,就在兄弟話別之際,燕軍伏兵四起,將寧王團團圍住。寧王朱權並沒有害怕,因為他有那支特別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朵顏三衛蒙古騎兵早就被朱棣部下收買了,成了燕軍的幫凶。此時的寧王心裡可火了:四哥啊,你怎麼像個無賴,我是你弟弟,是寧王,你怎麼能挾持我?但發火也沒有用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好認命吧。就這樣,堂堂一個寧王成了朱棣的傀儡,「於是寧府妃妾世子,皆攜其寶貨,隨寧王還北平」。

大寧偷襲成功,朱棣滿載而歸,高興啊,不僅唾手可得了寧王府,解除了來自東北方的後顧之憂,而且還得了大寧諸衛和朵顏三衛,對朱棣軍事力量的壯大和奪取帝位起到了極大作用,他們也是後來朱棣攻城略地衝鋒陷陣的主力。「自是衝鋒陷陣多三衛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寧始」。

推薦閱讀:

【轉載】加拿大嘉士伯小鎮的黎明(2)【原創】
[轉載]學八字少走彎路
網上預測一例(轉載)
【轉載】二妹媚靨
【轉載】古色古香 繆琬瑜

TAG:轉載 | 靖難之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