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戰神」,慈禧:「他在,我大清國在;他亡,我大清國亡

僧格林沁是清道光、咸豐、同治年問的三朝元老,他在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抗擊英法聯軍中為清延出生入死。

大敗英法艦隊——天津大沽口

1859年,英法艦隊第二次入侵天津大沽口,其武器和訓練相對於落後的清朝守軍與之迎戰。但此役的勝利者,不是熟悉海戰的英國遠東分艦隊司令霍布,而是來自蒙古草原的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此次作戰,僧格林沁指揮有方,使聯軍13艘參戰艦艇有6艘喪失戰鬥力,4艘被擊毀,參戰官兵1200餘人死傷過半,而清軍僅32人傷亡,炮台輕度受損。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通州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一輩子打了不少勝仗。如平定太平天國,阻擊英法艦隊等等。但是,1860年,在北京城東八里橋,僧格林沁卻遭遇了「滑鐵盧」。八里橋,位於通州的通惠河上,清咸豐十年(1860),清軍在此英勇抗擊英法聯軍,進行了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

時年,英法聯軍近4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進犯。時部署於通州地區的清軍有3萬餘人。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1.7萬人駐紮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在此次戰鬥當中,雖然清軍士兵表現英勇,但終因戰法、裝備嚴重落後而慘敗。

剿滅捻軍,戰死沙場

僧格林沁的最後幾年,主要精力幾乎都放在圍剿北方的捻軍上。咸豐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直隸、山東一帶的捻軍起義風起雲湧。僧格林沁率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清廷授權他節制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所率的蒙古騎兵剽悍勇猛,橫掃數省,重創捻軍。

同治四年(1865),捻軍進攻山東,僧格林沁的人馬經過數月的追擊,疲憊不堪。當時有人向曾國藩彙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果然,曾國藩的這一說法不久就得到了印證。當僧軍至高樓寨(今菏澤市高庄集)時,陷入捻軍重圍。當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被捻軍殺死,終年55歲。一代蒙古將星隕落。

三朝寵眷美名揚

僧格林沁於道光五年(1825)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多羅郡王,至1865年陣亡,長達40年,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他忠君報圍,深得三朝皇帝的恩寵。道光皇帝駕崩時,他為顧命大臣之一。

咸豐三年(1853),咸豐帝聽說僧格林沁在戰場上勇冒矢石奮勇殺敵的事迹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的稱號,意為像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咸豐五年正月(1855),恩封「博多勒噶台親王」,四月,詔世襲罔替。

格林沁是清王朝的三朝欽差大臣,被譽為「忠君鐵騎」。僧格林沁兵敗戰歿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上下大震,兩宮太后及同治皇帝大為震驚。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並把畫像掛在紫光閣內。1889年,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地安門為僧格林沁修建一座顯忠祠。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備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推薦閱讀:

漫談京劇,慈禧怎麼捧京戲?
如果朱元璋知道200年後自己的子孫是這樣一副德行,他會作何感想?
為什麼中華民國撰史官方不把《清史稿》修訂後列為《二十五史》?
英軍有一種武器近戰時 開啟無敵狀態:連清朝提督都當場戰死
華夏明朝的冠(帽子)為什麼除了瓜皮帽為滿清所繼承,其他的諸如網巾等全然不見?

TAG:清朝 | 慈禧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