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崇陽崇剛《老子》崇陰崇柔之體會

一、崇陽崇剛說。初步思路:《周易》如何論天地之道?君子 如何守道?《周易》的確注重乾坤兩卦,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那又怎麼論述天地之德?君子何以守「仁義」?如何是「德行」?如何 成大德成賢人之業?《周易》的彖、象、辭;就是告訴我們:元亨利貞凶吉悔咎。守仁在於位,守義在於正。今本《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易傳》。《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繫辭傳 開篇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尊卑上下貴賤即定。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言乾男坤女和乾知坤從 之德。繫辭傳第六章 說道:天地之德。「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變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第七章緊接著就說:道義。「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精微、深奧之意),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綜上之意:一陰一陽謂之道;全陽為乾、全陰為坤,乾為天、坤為地,天尊地卑、天剛地柔、天知地從,謂之德。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剛柔、上下、高低有別)謂之義。(義---古文為 義---就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和道理。亦稱:禮義。)說卦傳:《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人三才,在此體現出來;人道即曰:仁義。義前面說過了,就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和道理。仁----即:用現代的言語解析就是二人和諧在一起,指人與人之間親愛、有序、和諧相處。進而再曰:守仁貴乎位當。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這樣,孔家思想仁義道德體系基本成型了。從《周易》上下關聯體會,其實應該講:崇尚的是「易知」---就是聖人作易告知的道理。然將「易知」納與乾、陽、剛健、尊上;而將「易從」納與坤、陰、柔從、卑下。到底是原始天之道,還是為了建立「仁義道德」體系而應用比喻的呢?大家各自體會和品悟了。而被古代統治者所推崇,我想有下面原因: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二、崇陰崇柔說。(待續)
推薦閱讀:

老子道德經講義連載(第四十八章)
老子、黑格爾和馬克思 - 胡志平
老子語:「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與孔子
老子《妙真經》

TAG:周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