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三)
「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
「只要是尚未明心見性的人,卻狂妄地自稱是佛,或者默許弟子們稱自己是佛。此類眾生,是極大的罪惡之人,他們會欺騙其他一切眾生,例如自己的弟子們,等等,引導他們誤入魔的境界。」
所謂的「妄稱是佛」,有多種方式,要麼自己公然宣稱,要麼默許弟子們宣稱,要麼假造種種神奇預言來間接宣稱,等等,騙子們的花招數不勝數。
其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博取名利,擴大自己的影響,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等等。或許,他們也會做一些慈善事業,也會宣稱自己的法門是正覺佛法,也會提倡什麼真善忍之類,也會高唱度眾生的曲調,大聲疾呼住持正法,等等。
但騙子終究是騙子,早晚要露出馬腳的。最多挨到臨終之時,能否坦然面對死亡,能否提前預知,能否臨終自在,這些,都是衡量真假修行大師的關鍵。國人歷來強調蓋棺定論,確有道理。
各位同修,時值末法五濁惡世,在修行方面,建議您不要輕易相信活著的人,不要輕易相信各路大師們的言論和教法。既然是佛弟子,就應當以佛陀教法為根本。
如果您需要尋找老師,需要依止善知識,或者依止金剛上師的話,那很好。但是,請一定仔細進行考察,全面考察自己未來的老師,看看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是否具有不染塵欲的出離心,是否具有平等普遍的慈悲心,是否具有持戒的言行,是否比較寬容自在,是否心境祥和,是否發自內心地敬仰佛陀,是否通達大乘教法,是否看淡了名利和慾望,是否能夠潔身自好地注重實修而不是到處攀緣。最後,還要看看人家是否真地願意,並且有時間來指導您修行。
如果這些條件基本滿足,您才可以考慮依止,另外,還要看您和這位善知識之間的緣分是否良好。這樣的考察和觀察,應當進行比較長的時間。例如,藏傳佛教某些教派的優良傳統當中,要求金剛上師和弟子之間的相互考察,需要進行三年以上的時間。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自己的法身慧命,怎可以輕易地託付給別人?除非,對方是真正了不起的善知識,真正的菩薩行者,真正的明心見性之人。那麼,如果善知識也接受您的話,雙方一旦達成依止和被依止的師徒關係,您自己,理應要求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弟子。
問:啥樣的弟子才合格呢?
答:把師父當做佛陀來看待,真正信受奉行他的教法,沒有絲毫懷疑。同時,絕不能要求師父像佛陀一樣完美無暇,甚至要求師父具備佛陀那樣的超能力。這也就意味著,不應當用分別心和執著心,來挑剔師父的缺點。
這顯然不容易,很少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所以,當人們紛紛感慨善知識難尋難遇的時候,您是否知道,諸佛菩薩與持法大德們,也在感慨弟子難得呢。
為啥說尚未見性的弘法者,尤其是那些妄自稱佛的人,是魔王,是極大的罪惡之人,會把弟子和一切眾生引入歧途,騙入魔界呢?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如果尚未見性的話,縱然能夠解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也都是魔在說法。」
「像這樣僅僅憑著知識和學問,就講經說法的人,正是魔王家裡的眷屬,本來就不是佛家弟子。」
「尚未見性的人,連法的正邪與黑白都分辨不清,他們憑什麼能夠免除自己的生死輪迴,甚至幫助別人免除生死輪迴呢?」
——達摩祖師一聲獅子吼,真可謂驚天動地。
這句話,也嚇退了無數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從此,再也不敢講經說法了。他們說:「不得了,祖師說啦,沒有明心見性卻講經,就是魔呀!」
不僅如此,當看到別人講經說法的時候,他來勁了:「嗨,你見性了嗎?」
——誰敢隨便說自己見性了呢,一般都會謙虛,或者避讓,等等。
這位二百五,他接著來勁:「你沒見性就敢講經,你知道不,達摩祖師說啦,你就是魔,你就是魔王呀!你等著將來下地獄吧。」
——像這樣理解祖師的開示,屬於典型的「斷章取義」,他們不知道,達摩祖師如此開示也是針對時弊而言的。
當時正是南北朝時代,公元五百年前後,佛陀涅槃一千年剛過,正法時期剛剛結束,像法時期剛剛開始,佛教相當發達,得道高僧大把地有,印度和西域來的菩薩、聖僧、羅漢們,可謂比比皆是。
那年頭講經說法的人,都是不得了的大法師,要不然,早就被聽眾給哄下來了。那時講經說法,確實需要有真實見地,至少也要具備非凡的慧解,否則,僅憑學識豐富而講經,實在是害人不淺。既然害人不淺,不正是「魔」嘛。
另外,達摩大師也的確是如實說,是勝義說,是契合究竟義之說,絕非妄語。因為,只有見性之人,才有能力住持正法,其所說法義,才能夠圓融透徹,而不會落入邪知邪見當中。
但是,祖師這樣的開示,並不適合於當今的末法時代,因為,不契合世俗義的緣故。如今明心見性的人很少,假如不見性就不可以講經說法,在這人世間,該如何宣揚佛教呢?誰來宣揚呢?誰敢隨便以「明心見性」自居呢?
並非只有達摩大師如此,禪宗大德們的開示,常有此類的契機之說,而並不契合普遍妙理,不契合世間法。這叫做「契機不契理」,只能夠稱之為「論」,而不能夠稱之為「經」。如何叫做「經」呢?是指普遍適用的說法,如佛陀那樣的圓滿開示。
佛經能夠契合普遍妙理,照應到出世間法的同時,也會照應世間法,從而適合大多數眾生的根機,這叫做「契理契機」,稱之為「修多羅」,譯為「契經」,簡稱為「經」。
——這是佛陀的殊勝之處,智慧圓滿的緣故。
即便如此,也不可以認為經就勝過論。原因何在?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乃至於「法無高下,契機者妙」。佛經祖論並無高下之分,而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
因此,關於講經說法,還是要依照各部大乘佛經的教導,不論見性與否,都可以隨著自己的能力「為人解說」,如《金剛經》所說的那樣,「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其功德無量無邊。
關於「免生死」的問題,也叫做「了生死」,至少要明心見性才可以初步做到。為什麼?
因為,見性的人,現量明達了自性不生不滅,所以,從見地上超越了生死輪迴,初步覺悟了生死如幻。就好比,一旦透過水波之波形,觀察到了無形的水性,知其本無高低起伏,本來沒有水波的那些形相;於是明白,無論水波如何地湧起,都是如幻的假相而已,絲毫也不會破壞水性。
生死輪迴也是如此。無論因果業報如何讓我們生生死死,見性的人如實觀察到,自性並不會隨著生死輪迴而有絲毫的改變;猶如水性,永遠也不會被水波的起伏破壞一樣。
對於大家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個美妙的道理,而對於見性的菩薩們來說,則是每一個當下的默契,是當處的自知自明,自覺自醒。
各位同修,請從這裡努力,各自明了才好。一旦透過思維分別,親見本有的不生滅性,如對鏡自照一般清清楚楚,這就叫做見性。對於這樣的人,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如果能夠見性,那就是佛;不見性呢,就是眾生。」
「如果說,離開了眾生性之外,另外有一個佛性可以被找到的話,那麼,這個所謂的佛性,如今在哪裡呢?」
「既然找不到,就說明,當前的眾生性,就是佛性。」
「因此,當前眾生性之外,沒有另外的佛;所謂的佛陀,就是當前眾生的本性。」
「除了當前的眾生性之外,沒有佛陀可以被找到;而在佛陀與佛性之外呢?也沒有另外的眾生性可以被找到。」
達摩祖師這段開示有點兒繞口,卻把佛陀、佛性,與一切眾生之間的關係說透了。那就是: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本性無差別。一切眾生之自性,就是佛性。
各位同修,讓您見到佛性,您或許覺得很遙遠;可是,見到自己的眾生性,這有何難呢?
就在每個人的見、聞、覺、知,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的無法分割之處,何處不是咱的眾生性呢?何處不是咱的佛性呢?
它就是那個不需要思維分別,而自然明了的本來能力。只要您停止攀緣,放舍牽掛,它就在那裡,雖然沒有相貌,卻無處不在。
——如此觀察,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這句經文,是一個巧妙的實修口訣,需要大家長期觀察與實踐。一旦到達了如此心境,自然就會覺悟,猶如六祖大師一樣。
所謂「應無所住」,就是放舍牽掛執著;所謂「而生其心」,就是當處顯現本來心。不需要另外生出一個心,就在您放舍了思慮念頭之時,那個並未死去的明明白白之心,就是了。
既然祖師說見性如此重要,於是有人發問,如果不見性,其修行情況會怎樣: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
有人問:「如果不見性的話,通過念佛、誦經、布施、持戒和精進修行,甚至廣做一切利益眾生的福德事業,是否能夠成佛呢?」
請大家注意,此問題的前提是「若不見性」,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的話,廣如諸佛經所說,哪怕只有一丁點兒善根,將來也會成佛的。修行這些善法,以此善根,將來早晚會見性,早晚會成佛的。
但是,在「若不見性」這個前提下,情況就不同了,祖師堅決地回答:
答曰:「不得。」
達摩祖師回答說「做不到,這樣無法成佛。」
又問:「因何不得?」
對於其中的原因,提問的人又繼續追問:「為什麼做不到呢?」
這也是咱大家所關心的,對此,達摩大師詳盡地解答說: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祖師回答說:「只要以為有一丁點兒法門可以成就,就還屬於有為法,還在因果當中,還會承受業報,還屬於輪迴之法,就不能免除生死輪迴,像這樣修行,啥時候才能夠成就佛道呢!」
達摩大師是在告訴大家,也告訴提問的人,什麼得不得的,能夠不能夠的,成不成的,都屬於有為法。只要還有一丁點兒諸如此類的東西,那就不是本來面目,不是本來佛。
各位同修,真正的佛是不需要成的,也不曾被破壞。為什麼?因為,有形成就有毀壞,有成有壞,就是生死輪迴,如何能叫做佛呢!真實之佛陀,就是法界之實相,它沒有成住壞空,經云:「無壞復無成」。
這裡所說的,是佛陀的法身,也就是咱大家本有的法身佛。所謂的見性成佛,毫無疑問,就是指明見法身,或者說,明見佛性。佛性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就是實相,也就是第一義空。它不曾形成,也不會被破壞,因此,佛陀說它「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之心,就是佛性。不過,並不是故意按住它,不讓它動,那是徒勞無益的。而是,就在生死輪迴當中,就在大家煩惱不休之時,它仍舊如如不動。您只需要明了這個地方,觀察到這裡,就會明白。
這個地方,毫無疑問,還是咱的心。但它不是心念,而是馬鳴菩薩《起信論》所說的「心源」,「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一旦覺悟了心的源頭,就叫做究竟覺悟。究竟覺悟,不就是佛陀嘛。即便是最初觀察到如如之心,那一瞬間也是不可思議的,那必定是妄念平息之時的覺醒。
如同過往無數覺悟者一樣,那一刻,當您平息了思慮分別,如如覺性呈現之時,您便如同回到了永恆的安樂之鄉,內心分外自在與明了,那就是見性。
假如您見性了,如何判斷自己的見地正確無誤呢?就用祖師的這段開示,請仔細觀察自己的覺悟之處,是否屬於有為法?是否還有成敗變動?是否會隨著因果而變更?這些都不會出現,那才是真正的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它就是自性,也是佛性。
對於「因何不得」這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說,不見性的話,縱然去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等等,也無法成佛,達摩祖師繼續解答:
「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
「成佛必須是見性,如果不見性,僅僅宣說因果業報之類,乃是外道教法。」
「如果真是佛乘人的話,不會學習外道教法。」
佛教入門,常談因果,但那是初級課程,是方便法,是表面現象,而不是根本。
所謂因果,也叫做因果業報,它只發生在生滅心當中。見性的菩薩們在如如之心當中來觀察,一切因果業報本屬於如幻不實,並非實有之法,根本無需執著。因此,見性是根本,如如之心是根本,因果業報則屬於方便之說。
所謂的「若是佛,不習外道法」,其中的「佛」應當指「佛乘人」,即《壇經》所說的「最上乘人」,此類人發心廣大,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二乘涅槃小果,但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和盧惠能一樣,他們的發心也是「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對於不見性,縱然念佛、誦經等等,也無法成佛,這個問題,祖師繼續深入解答:
「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
「佛陀是沒有業力的人,超越了因果,所以不屬於因果業報。」
「只要以為,所謂的成佛,可以得到哪怕一丁點兒東西,都是在誹謗佛陀,又憑啥能夠成佛呢?」
達摩大師並不是在否定因果,而是告訴大家,勝義的佛陀,即清凈法身佛,其中,不會積存任何因果業力,就好比虛空當中不會積存泉水一樣。這是蓮花生大師用過的比喻,非常生動而貼切,大師說:「如同虛空的空中積不了泉水,所以空性之中,無功德與罪業積存之境。」
蓮花生大師所說的空性,指「空性法身」,其實就是「清凈法身」,也叫做「明空不二」,還叫做「心性」,更叫做「自覺之性」等等,很清楚,它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見性成佛」之性,或「以心傳心」之心。
無論哪個教派,只要是大乘佛法,對於真實佛陀最終的明了,都是等無差別的,甚至連言語表述都是如此地一致。在這裡,大圓滿與禪宗,完全可以相互印證。
歷史上,許多禪師都達成了如此的證悟妙境,從而徹底解脫了生死輪迴,超越了因果業力之束縛,永嘉玄覺禪師堪稱其中的典型代表。禪師在《證道歌》里說道: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大家請看,永嘉禪師親證法身實相之後,自然滅除了一切生死罪業。而此法身,不外乎大家的「自性」,它就是天生的佛陀。
對此,蓮花生大師開示得尤為清晰,大師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當中說道:「只要能真實證悟此性,則一切都將解脫」,大師還教導弟子們:「是故必須求悟此自覺之性」。換句話說,大家必須要發願明心見性,必須要有這個修行目標。
綜合以上各位大師的開示,毫無疑問,不見性就無法成佛。佛性本來天成,遠離一切生滅造作,超越因果和業力,並非僅靠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等等,就可以成就,而是必須要見性,必須要「真實證悟此性」,那麼,「一切都將解脫」。
即便明心見性了,依據諸位大師的親證和開示,其中「法身覺了無一物」,蓮花生大師把這叫做「並非任何實成,唯有空空洞洞」,達摩大師則稱之為「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真可謂異曲同工。
關於成佛的問題,達摩大師繼續開示:
「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
「只要有所住著,無論是住著於有一個清凈心,還是住著於有一種覺知能力,或者是住著於有一個圓滿慧解,再或者住著於有一種透徹見地,等等,世尊都不許可。」
「佛陀法身不存在持戒和犯戒的問題,佛陀心性本來空寂,不屬於染污和清凈。」
「一切諸法之法體,本來無修無證,其中無因也無果。」
達摩祖師這段開示,徹底掃盡了一切相,掃盡了一切思維、分別和認知,直顯本來面目,可謂痛快淋漓。如此最上乘之無為聖境,難解難入。
其中,「佛都不許」之「佛」,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佛無持犯」之「佛」,指法身佛。「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則直指「諸法之法體」本來就是法身佛,不因修行而成就,不因證果而獲得。此無為法體超越因果,不曾有過任何生死變遷。
如此不可思議之佛果,怎是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與修福而成就的呢?這些都屬於善因善果而已,都還在因果造作當中。
關於不見性,縱然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等等,也不得成佛,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進一步解答: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
「佛陀不需要持戒,佛陀不需要修行善法,佛陀也不會造作惡行;佛陀不需要精進,佛陀也不會懈怠,佛陀是沒有造作的人。」
「因此,只要人們帶著有所住和有所執著之心,卻想要見性成佛的話,都是不被許可的。」
這裡的「佛」,都是指法身佛。所謂的「見佛」,就是見到法身佛,即「見性成佛」。可是,只要修行人心裡還有一丁點兒住著之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見性成佛。
所謂的「見性」,就是完全赤裸此心,完全呈現其本來面目,那就是自性佛,亦名清凈法身佛。
關於不見性不得成佛這個問題,達摩大師繼續開示: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佛陀不是佛陀這個名字所能夠代表的,大家千萬不要以名字來理解佛陀。」
「如果您尚未明見這其中法義的話,就說明您在一切時候,在一切處所,都還不曾明了本來心。」
既然不是名字,那「佛陀」到底是什麼?
答:說它是什麼,早已經陷入了虛妄分別,又怎會明心見性呢。如古人云:「說似一物即不中」,真要是明心見性之人,便會處處明了本來心,處處不落知見分別。到這裡,可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閑雜人等開口之處。
如果不見性,不僅無法成佛,修行還容易出現偏差和種種問題。對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如果有的人尚未見性,卻在日常一切時候,總想讓自己的心不造作,命令自己無為,等等,這樣的人是有極大罪業的罪人,是愚痴的人。他們會因此墮落在無記的頑空之中,整天昏昏然如同醉鬼一般,無法明辨善惡是非。」
「如果真想修行『無作三昧』,首先必須見性,然後平息內心的攀緣和思慮,安住如如自性。」
所謂的「無作法」,指三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和「無作三昧」,乃是轉凡成聖的殊勝法門。如此修法,必須以明心見性為前提,否則,尚未見性,卻命令自己修無作法,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對於不見性不得成佛這個問題,達摩大師予以小結:
「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如果不見性,而能夠成就佛陀正覺之道,沒有這樣的道理。」
達摩大師上述「佛是無業人,無因果」等一系列開示,大家必須要知道,大師是說法身佛沒有生滅,不屬於因緣果報,而並不曾否定塵世間的因果業報之現象。
可是,有些人錯解大乘佛教「諸法本空」之妙義,把它理解為拔無因果的斷滅空。針對這樣的人,達摩大師說:
「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有些人錯解佛法,導致了拔無因果之見解,竟然肆意造作貪嗔痴惡業,狂妄宣說一切法本來是空,即使作惡也沒有罪業和罪報。」
「這樣的人,去世以後,隨著自己作惡的業力,會墮落到黑暗的無間地獄,許久許久也沒有出頭之日。」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不應當發生這樣的見解。」
達摩大師語重心長,憐憫那些否定因果業報的人,憐憫他們因不信因果而肆意造作惡行,將招感無間地獄的罪報,所以特意提醒。
綜上所述,對於大家的成佛之路來說,明心見性是第一步,尤為重要。有人問:既然如此,這個「心性」到底在哪裡呢?
答:如達摩大師前文所說:「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原來,在在處處的一切作用都是咱的本來心,都是咱的本來佛。只是,眾生不認識而已。
對此,有人提出了疑問:
推薦閱讀:
※牛奶的謊言還要矇騙我們多久?(修改版)
※改版貴婦人披肩
※桑朵(改版桑果)
※【修改版】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十)
※2016年9月19號的皇室戰爭改版,小夥伴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