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物劑量古今考

[原創] 藥物劑量古今考
藥物劑量古今考 中醫界有句話叫做「中醫的不傳之秘在於劑量」。可見藥物的療效在於劑量的精確把握。然而現代人用經方療效有好有不好之分,原因何在?除了在於辯證的準確與否外,很大程度在於藥物劑量的把握上。《傷寒論》誕生的後漢到現代已歷1800餘年,其間度量衡器,度量衡制變化,造成古今藥物劑量出入很大,嚴重影響了藥物療效。漢代的劑量與現代的劑量有多大出入?是怎樣造成的?現略作考證。 一.古今劑量考 1.東漢劑量 東漢《傷寒論》的劑量動輒以「斤,兩,升」計,那時的「斤,兩,升」等於現代的多少?山西名醫李可根據上世紀柯雪帆教授的考證得出:1斤(東漢)=250克,1兩(東漢)=15.625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吳茱萸1升=5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強。按此折:《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炙甘草二兩(31.25克),乾薑兩半(23.44克),生附子1枚。 2.漢晉劑量 中專《方劑學》教材附錄:「大致漢晉的三斤約為現在的500克,一兩約合現在的9克」。折算為:1斤(漢晉)=166.67克,1兩(漢晉)=10.42克。按此折:《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炙甘草二兩(20.84克),乾薑兩半(15.63克),生附子1枚。 3.明清及近代劑量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說:「明清以來,普遍採用16進位制,即1斤=16兩=160錢。現在我國對中藥生葯計量採用公制,即1kg=1000g,為了處方和配藥特別是古方的配用需要換算時的方便,按規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1兩(16進位制)=30克,1錢=3克」。取精確點就是1兩=31.25克,1錢=3.125克。按此折:1斤(明清及近代)=16兩(明清及近代)=16×31.25克=500克,1錢(明清及近代)=3.125克。《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炙甘草二兩(62.5克),乾薑兩半(46.88克),生附子1枚。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深感古今劑量的變遷和混亂,也把握不準,說:「古今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按李時珍的說法,若「古」指的是東漢《傷寒論》產生的時代,則《傷寒論》中劑量一兩,折李時珍一錢折,即1兩(東漢)=1錢(李時珍)=1錢(明代)=3.125克。《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炙甘草二兩(6.25克),乾薑兩半(4.69克),生附子1枚。 4.後世方書劑量 相對於《傷寒論》劑量,後世方書劑量亦有很大出入。近代河北名醫張錫純列舉小青龍湯為例進行對比如下: 小青龍湯原方: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去皮各三兩(46.88克),五味子半升(25克),半夏洗半升(65克)。 小青龍湯後世方書劑量:麻黃二錢(6.25克),生白芍三錢(9.4克),乾薑一錢(3.125克),甘草錢半(4.69克)桂枝尖二錢(6.25克),清半夏二錢(6.25克),五味子錢半(4.69克),細辛一錢(3.125克)。張錫純在用此方時,劑量根據後世方書劑量「略為加減」。 5.現代劑量 1斤(現代)=10兩((現代)=500克,1兩(現代)=50克。 6.現代教材劑量 李可源引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劑量:附子5-10克,乾薑6-9克,炙甘草6克。中專教材《方劑學》四逆湯劑量:生附子5-10克(一枚),乾薑4.5-9克(一兩半),炙甘草6克(二兩)。 7,現代倪海廈劑量 現代名醫倪海廈用藥有些不一樣,他的劑量折算亦有些不同:「有時我用生附子的劑量是一副藥用5錢,7錢,摺合國際單位g,一錢是3.75g,那麼5錢就是5×3.75g,7錢就是7×3.75克」。「在台灣,美國開中藥比較習慣以錢為單位,一錢等於3.75g」。以四逆湯為例「我們的劑量是生附子3錢(11.25克),乾薑二錢(7.5克),炙甘草3錢(11.25克)」。 8.「火神派」劑量 近年來中醫「火神派」興起,給日漸沒落的中醫注入了新鮮血液,給沉悶的中醫界丟了一顆不小的炸彈,學術氣氛亦活躍不少,是個好事。他們對藥物的劑量有很大突破,尤其對附子的應用常達100克,200克,超常劑量,令人咋舌。如盧崇漢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暴盲:熟附片90克,麻黃15克,遼細辛15克,生薑95克(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方:麻黃去節二兩,炮附子1枚,細辛二兩),可見一斑。 以上考證可以看出:東漢1斤=250克,漢晉1斤=166.67克,明清及近代1斤=500克,現代1斤=500克。1斤(東漢)=1.5斤(漢晉)=0.5斤(明清及近代)=0.5斤(現代)。東漢1兩=15.625克,漢晉1兩=10.42克,明清及近代1兩=31.25克,現代1兩=50克。1兩(東漢)=1.5兩(漢晉)=0.5兩(明清及近代)=0.3125兩(現代)。 古今藥物劑量出入之大有歷史斷代的原因,有古今度量衡器,度量衡制變化的原因,也有人為推斷的原因,以至造成現代人用經方時劑量把握不準,絕大部分劑量偏小,少數達到經方劑量,絕少超過經方劑量。 二.現代藥物劑量的確定 從以上考證可以看出:古代,近代,現代藥物劑量出入很大,對於現代的中醫對現代的病人怎樣來確定藥物的劑量,以期達到滿意的療效,筆者認為一是參考古今度量衡制折算為國際單位克,然後作比較確定藥物劑量。二是參考古今名醫運用經方時的劑量確定藥物劑量。三是在臨床實踐中摸索總結什麼樣的劑量才是最有效的劑量。筆者常用劑量舉例:四逆湯:炙甘草二兩(15-30克),乾薑兩半(15-30克),生附子1枚(熟附片20-50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去節二兩(麻黃10-30克),附子炮1枚(熟附片20-50克),細辛二兩(10-20克)。 主要參考文獻:1.李可 《李可老中醫危急重症疑難病經驗專集》 2.王蓉新 《方劑學》 3.李時珍 《本草綱目》 4.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5.劉力紅,孫永章 《扶陽論壇3》 6.張存悌 《中醫火神派探討》

推薦閱讀:

解決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
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用藥原則
豬場的免疫預防與藥物保健實施程序 (真正免費)
抗菌藥物的管理和應用原則
2017年菌群藥物代謝新進展:腸道菌群-宿主互作對藥效的作用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