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達:中國傳統的健康人生管理思想(轉帖)|養生保健

中國傳統的健康人生管理思想王逸達一、重新發現自己很多人都有兒時的一個經歷:當我們初學清點數字的時候,家長讓我們點一下在場的人數。結果往往少了一個——自己。這似乎是我們幼稚時期的一個特定的錯誤。隨著我們的成長,這個誤區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不會再發生這種低級錯誤了。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一下,這個錯誤很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最近,有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拋下了他的企業和幾億資產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成功地管理了成千上萬的員工,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就此而言,他的管理是成功的。但他自己的生活健康嗎?快樂嗎?顯然,在他自己的健康人生管理上,他是失敗的。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事業的成功和生存質量不成比例,甚至生存得疲累、煩躁、憂心忡忡,卻是在企業家中普遍存在的。他們的生理建康、心理健康以及個人生活、社會適應能力都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果說他們在病態下負重前行,應該是「此中甘苦唯自知」吧。成功的企業家,不應該說他們沒有管理能力。問題在於,他們的管理是外在的,對外部世界的管理。而對於對自己的健康人生管理,則忽視了,放棄了,缺位了。這和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研究和對外部世界管理的學習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可能是一個學識和經驗都很豐富的外部世界管理者,卻同時是一個自我健康人生管理的白痴。既沒有用心去研究和學習,也沒有實施有效的管理。而是放任的。一個放棄管理的企業,能不崩潰嗎?同樣,健康人生如果放棄管理,放任自流,能是生機勃勃的嗎?因此,我們應該把目光收回來,重新發現自己的人生,研究自己的人生,管理自己的人生。佛教禪宗講佛在我心,道教的「練內丹」都是這個意思。中國中醫哲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這個「內」字,也是讓我們把目光收回來,從自己的生命內部開始研究,再推廣到外部世界,由人的養生到家庭、企業、整個社會的養生。這也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核心。二、人的定位: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理論 天人合一,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迷信。人就是人,與天有什麼關係?《黃帝內經》講「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什麼意思?這是說,人類是宇宙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發生、發展變化都必須遵從宇宙這個大系統的運動發展的大規律。這個大規律,中國叫做「道」,西方叫做「絕對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能違背的客觀存在。詩人毛澤東說:「坐地日行八萬里」,是說地球自轉,一晝夜四萬公里,你只要生活在地球上,能不跟著轉嗎?其實這僅僅指的地球自轉對我們的影響。如果從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動、銀河系在宇宙空間的運動來看,又是多少?你能不跟著運動嗎? 「人定勝天」,只是一種理想。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人類在宇宙間的位置。我們人類只是宇宙大系統中的一個微小子系統。每個企業、每個家庭、每個個人又是更小的微小子系統。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起碼可以有以下幾個推論:1、人既然是宇宙這個大系統的子系統,其發展就不是隨意的,而是有規律的。2、既然是有規律的,就是可以認識的,可以研究的。對人類及個體的研究就不是迷信的,而是一門前沿科學。3、既然是一門科學,就不能冒然說我們前人對這門科學的研究是不值一提的迷信,而應當去掌握、研究和繼承。4、既然有這門科學,我們就有可能運用這些知識自覺地管理我們的健康人生,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那麼,這些規律是什麼?《黃帝內經》里有全面的闡述。概而言之,其基本理論稱作陰陽五行學說。具體而言,研究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對人類影響的理論叫「五運六氣」學說。五運,是借用金水木火土來表示的五個子系統,六氣是借用風寒暑濕燥火來表示的六個因素,其中有陰陽的司天在泉、太過不及、主客加臨等等,確定氣候、人類體質狀態及思維、行為模式的變化規律。這也是中國天文學、星象學的主要研究內容。而研究地球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及月球繞地球轉動對人類影響的學說,叫「子午流注」學說,西方叫做「生物節律」或「生物鐘」學說,能指出每天每時的臟腑經絡盛衰、穴位開合及其對生理、心理、行為的影響。而研究個體在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規律,叫做「易經」學說。研究個體在不同空間位置的變化規律,叫「天地八方」學說。所有這些學說的總綱是陰陽五行學說。 三、陰陽五行學說和健康人生管理《黃帝內經》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就是說,陰陽是天地間最基本的規律。  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和陽是一個「比類取象」的概念,指的是宇宙間兩種最基本的機制。物質的、抑制的、保守的、調節的、平衡的、滅活的、控制的因素,統稱為陰。精神的、能量的、發揮的、變革的、激活的因素,統稱為陽。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系統的穩定性和發展的控制性稱為陰,系統的適應性和發展推進性叫做陽。因為古代的表述系統是非現代的,其範疇的命名也是非現代的,這給理解古人的原意增加了困難。我們現在就試圖用現代的表述系統來解釋古人的原意。說到陰陽學說,我們很容易想起廣為人知的「矛盾論」想起陰陽對立(矛盾對立)陰陽互根(矛盾統一)陰陽轉化(矛盾轉化)。這些表述都是正確的。但這只是陰陽學說的一小部分,是指某個系統在某一特定時間、某個特定空間位置、某一特定發展階段的變化規律。除了這些外,陰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也是隨其空間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陰陽變化有其規律,而系統本身的能級及子系統之間的關係,也都有其陰陽變化的規律。舉一個例子說:我們受風寒或感染病毒感冒了,早上會輕一點,下午就會重一些。為什麼?難道早上和下午的感冒有什麼不同?或病毒的性質有什麼不同?不是的,感冒並沒有不同,不同的是上午和下午的陰陽消長不同。寒為陰邪,而早上陽氣較盛,人的生命體中陽氣也較盛,抵抗力較好,癥狀就會減輕。午後陰氣漸盛,陽氣漸衰,癥狀就會較重。這只是指一日而言,陰陽消長對機體生物節律的影響,是由地球自轉、公轉及月球繞地球轉的影響為主,影響到人體的陰陽五臟盛衰、穴位開合,中醫叫子午流注學說,西方叫生物鐘學說。更大的變化,則由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的運行所控制,陰陽消長隨時間而變化,其規律叫五運六氣。五運是指金水木火土為代名詞的五類子系統,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類變化。期間的變化規律,決定著萬物盛衰、社會治亂、身心安危,目前西方的現代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而這一點對我們的身心養生、企業養生、社會養生其實十分重要。內經講,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天太寒冷,春天陽氣太過,就會發急性傳染病。這個傳染病不是每年發得一樣多,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能夠「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予以預防,就不會感染。同樣,我們對社會經濟的盛衰能夠預測預知,就會採取適當的措施,抓住發展機遇,避免損失。這個規律很複雜,這裡就不能多講了。在時序流動中,生命體處於什麼空間,也是不同的。北方寒,陰氣重,寒病較多;東方風盛,易傷肝,肝病較多,南方熱重,陽氣盛,傷陽氣,易傷陰,熱病較多;西方乾燥,易傷肺,肺病較多;中原暑,暑氣較重,脾胃病較多;五方的人體質、性格、行為都有區別。北方天氣寒冷,高山大川,人生長較慢,生長周期長,體質壯盛,個子高,個性豪放,唱戲也是慷慨激昂,有如高山急流,曠野草原。南方氣候炎熱,冬季仍繁花似錦,人生長發育較快,體質較薄弱,個子較低,個性細緻聰慧,唱戲也是幽柔纏綿,有如小橋流水,曲曲彎彎。凡此種種,在養生和治療上都有很大差異。我久居北方,第一次去南方行醫,病人對我的診斷很佩服,有一個高血壓病人,頭昏目眩,服第一付葯以後,血壓就降下來了,頭也不昏了,也不目眩了,而第二付就又開始頭昏目眩,原來血壓又低了,這是因為體質薄弱,不勝藥力之故。從南方回來後鑽研南方醫家的典籍,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錯誤了。學習了南方醫家輕淡用藥的長處,又有北方學派攻病迅速之長,適應能力大大提高了。我後來在東南亞能夠順利工作,與這些經歷和教訓是分不開的。我回國後,接替我的是一位北方的著名教授,他在那裡就遇到很大困難。除了這些之外,中醫學說還有人類分類學和五方宜忌學說。不同類型的人,在不同的空間可能發揮不同的作用。在這個地方易於失敗,在另一個地方易於發展。在這個地方易於生病,在另一個地方易於康復。同樣是乙型肝炎、肺結核這樣的傳染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感染。誰容易患病,誰不容易患病,與人的體質結構有關。陰虛,人易患結核,陽虛人易患乙肝,這在現代醫學裡叫「易感人群」。這一點,在養生學裡特別重要。什麼叫陰虛體質?西醫叫消耗性體質。陰虛則陽盛,活力過度,控制—抑制不足,能量被過度消耗,細胞的能量儲存不斷減少,終致細胞因能量耗竭而退化、變性、死亡,活力也因失去物質基礎而喪失,出現「陰陽兩虛」,甚至早夭。我們往往欣賞活力足、動作節奏快、能連續工作,而不喜歡疲勞、打瞌睡、工作一會兒就要休息。其實,正是疲勞、瞌睡等等這些機制才能制止能量的過度輸出,保護我們的機體免於崩潰。把不同的機制分成好的或不好的,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要避免和糾正陰虛,首先要調節好工作和生活的節奏,限制工作時間,適當增加休息和娛樂。必要的時候,還要使用一點滋陰泄火的藥物以幫助機體的康復。而養陰以秋冬為最佳。因為秋冬天地之間陰氣較重,易於奏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企業家群體中,「工作狂」且以此自豪者不在少數。現在患糖尿病的人很多。糖尿病的病理基礎就是陰虛,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人也是在陰虛體質的基礎上發生的。內經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沒有體質上、人格上、行為上的缺陷,是不會得病的。由此而言,「工作狂」們是否該清醒了呢?高血壓、糖尿病、肺癌都是在陰虛體質基礎上發病的。在臨床上,我們在治肺癌時,以糾正陰虛體質為主,再加以消滅癌細胞,療效和治癒率都有提高。陽虛則是活力的降低。內經上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表現為萎靡不振,懶惰嗜睡畏懼寒冷,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或秘結等等。這種現象的發生,除了過勞損傷之外,多為器質性病變,臨床多見心肌炎後遺症、睾丸衰退或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等。現在前列腺炎很多,大多是由於睾丸及生命軸衰退引起。在生活工作方面,注意不要太疲勞,加強鍛煉,以不累為度,大多需要藥物治療。而在春天和夏天補陽效果最好,尤以三伏天為最佳時機。平時也應有藥物的適當保健,才能儘快康復。西方的童話里說,在死神那裡,點有許多蠟燭,每支蠟燭代表一個人的生命,蠟燭熄滅,人就死了。我覺得作為一個比喻,是很形象的。陰虛,就是蠟燭點得太旺,燒的太快,很快就燒完了。陽虛就是點得不太亮,生存質量太差,甚至可能點了半截,風一吹就熄滅了。這就是陰和陽的辯證關係。中醫的陰陽虛實概念中,還有一個能級概念,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層次高低。先天稟賦和後天養生決定了能級的高低。能級高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就好。《黃帝內經》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正氣充沛,能級高,邪氣就不能侵犯,不論是劇烈的氣候變化還是病菌,都不能傷害到你。而稟賦不足,體質薄弱,縱使陰陽相對平衡,也是低水平的平衡,經不得風吹草動。其中分為六個層次,叫做六經,易經學裡叫六爻(yao) 。所以,在保健中,不僅要注意陰陽的相對平衡,還要注意能級的升高。有時為了提高層次,就必須打破平衡。把中醫理論看作平衡理論,顯然是不全面的。先天稟賦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只有搞好後天養生,才能達到和保持正氣的旺盛。我們做企業也是這樣。企業素質高,在經濟緊縮的低潮期,也可以養精蓄銳,安然度過。素質差的企業,即使在經濟高潮時期能夠輝煌一時,最終也難以久長。追求企業家個人和企業的高層次、高素質,應當成為我們的重要目標。在系統中子系統的運動變化中,也有陰陽盛衰的變化。古人將子系統分為五類,分別以金、水、木、火、土命名之,稱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相乘、反悔、生化等內容。相生是互相促進。相剋是負反饋調節控制,相乘是過度控制造成損害,反悔是被控制者對控制者反控制。生化規律則是中國古代關於婚姻最佳配偶理論和生殖遺傳理論。五行理論的內容很豐富,限於時間,我們只舉例講在保健方面的一些應用。在企業家階層,因為交際的需要,大量飲酒是普遍的。酒是熱性的東西,屬火,克木,木是肝膽,因此,脂肪肝是常見的。其中有一部分會轉肝硬化。木克土脾胃屬土,肝細胞的損傷,會導致膽汁分泌變稠,引致膽結石膽汁反流,膽汁反流又會造成反流性胃炎,重者形成潰瘍。因此這種胃病一定要從肝治起,保護好肝。肝好了,胃才能好。而養肝之法,除了治肝以外,還要補腎。因為腎屬水,生木。中醫叫作「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這樣,治療和保健的方法就大為豐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頭疼醫頭,胃病治胃,是不可能真正康復的。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陰陽盛衰的變化也是不同的。易經就是對一個生命體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描述。事物的發生、發展、狀大、衰退以至滅亡可以分為8個大階段,為八卦,每個大階段又可分為8個小階段。為64卦。每個小階段又可分為6個小層次,表示為6爻。以人為例,從生到死之間,大致可分為6個階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前期、中年後期、漸衰期、衰老期、加上生(圍產期)和死,共是8個基本階段。幼年期是稚陰稚陽,能量級別較低,易受損傷,要周全保護。但這一時期促進生長發育的陽的因素佔主導地位,抑制性因素「陰」的較弱,所以易發急性熱病。所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青年期、中年期漸至壯盛,陰和陽的能量漸長,陰和陽的比例漸趨平衡,發病較少,即使發病也是陰陽互見,且較易康復。到漸衰期和衰老期,生髮的陽氣是漸衰,抑制性的陰氣漸重,陰和陽的量能都漸漸衰退,這時侯多陰寒病、慢性病及陰陽俱虛的病,所謂「陽常不足,陰常有餘」或「陽常不足,陰非有餘」。在行為上,青年時期常較激進,晚年常較保守,中年時較為平衡。同一個階段,不同體質類型,不同能級的人也是不同的。中醫里分為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六種。這裡已牽涉到中醫的人類分類學和體質能級學。總之,同樣是風雨寒暑的變化,不同年齡、不同類型、不同體質的人反應是不同的。同樣的社會變動,經濟的衝擊,不同階層、不同實力、不同素質的人反應也是不同的。以肝炎病毒為例,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有人感染,有人不感染。同樣是病人,同一個醫生治療,有人康復快,有人康復慢,有人惡化甚至死亡。規律何在?易經對六十四個階層里不同個體在不同時空狀態下的變化,有詳細的描述。把易經只看作算卦的工具,實在是莫大的誤解。從保健的角度講,在稚陰稚陽階段,應當周全保護。但陽盛陰虛,內熱較重,應當注意散熱。捂著孩子,內熱不能散發,汗毛孔就會張開,風一吹就會感冒。如果把孩子涼開,多餘的熱量及時散發,汗毛孔緊閉,就不易感冒。但因幼稚之體,免疫功能尚弱,要注意腹背保暖,把四肢涼開。古人叫做三不怕:不怕涼、不怕哭、不怕餓。為什麼不怕餓?嬰兒消化功能尚未生長完全,易於積食致病,因此,不餓我不吃,吃要限量,不是越多越好,要留有餘地,半飽半飢最好。如果因積食不吃,不要勉強餵食,增重腸胃負擔,只要喂水就可以了。待宿食化去,再喂不遲。生長發育期要注意營養均衡,絕對不可放任孩子挑食。為什麼不怕哭?因為孩子的排毒解毒功能尚不健全,哭泣時會使全身亢奮,血液流動加快,幫助排毒。如果一哭就抱起來,就會積毒。但小孩顱骨尚軟,如果跌倒損傷,會傷及腦細胞及腦血管,造成小孩多動症,影響孩子的智力和人格發育。現在重點講一講中年保健。中年的年齡範疇,男性可以定在32歲至64歲之間,女性在28歲至49歲之間。女性是七年一個周期,男人是8年一個周期。中年正是人生鼎盛時期。大展鴻圖的時期。也是內憂外患,負擔沉重的時期。有人統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年齡,最小的23歲,最大的56歲,平均年齡為35-36歲。可見中年是智力和知識組合的最佳時期。這時候情緒已漸穩定,不像年輕人易於衝動,也不像老年人那那麼退縮,性格變得沉著穩重。所謂「內方外圓」對事物的好奇心減少,喜歡探索事物的本質。在社會上是負擔最重的一族。在家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妻。諸事繁忙,內外交困。長期的過渡操勞和心理壓力,極易導致心理和身體的損傷。表現為不時出現緊張、焦慮、孤獨、敏感、多疑、煩躁、失眠,重的則可患上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甚至癌症。英年早逝者,時有發生。 四.中醫的預防思想和保健方法: 《黃帝內經》里講:「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若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些話的意思很明確:最上等的醫生和最上等的政治家,企業家,不是在變亂髮生後才治理國家,治理企業,在疾病已經發生後才治病。而是在變亂髮生前即採取措施,不讓變亂和危機發生。在疾病尚未形成前即予以預防,搞好保健養生,不讓疾病有發生的機會。這才稱得上是聖人。但是,要做到預防,是非常困難的。他不僅要求醫生有極高的素質,也要其服務對象有較高的素質。基辛格在他的著作《必要的選擇》里有這樣一段話:最上等的政治家不是在危機發生後才進行處理。而是在危機發生前就進行了預防,使危機不致發生。但是,這樣的政治家永遠得不到人們的稱讚。因為危機被預防,不會發生了,那麼,危機原本是否會發生就永遠得不到證明。人們稱讚的是那些中等政治家,他們在危機發生後作了恰當的處理。在健康危機的預防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既然預防了,就不會再發生。既然未發生,原本會不會發生也永遠得不到證明。是醫生危言聳聽,還是成功的預防?這個問題,也永遠無法證明。是否接受預防保健,就在於其服務的對象的選擇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隨便舉一個例子,94年的時候,我在二附院接診了一位來看胃病的女患者,我診查過後告訴她,她的病實質是肝硬化,使胃病由於肝病引起的膽汁返流性胃炎。如果她要接受我的治療就必須以治肝為主,而且療程比較長,她說她從來沒有聽醫生說過她的肝有問題,要和丈夫商量。因此我也沒給他開藥。第三天,他的丈夫去找院長告我,說他愛人去看胃病,你們那個狗屁專家說她有肝硬化。她不久前體檢做過肝功化驗還是正常的。現在聽你們那位醫生說她有肝硬化,憂心忡忡,被嚇出病來了。本來肝區不疼,現在也疼起來了。他很氣憤。院長就來找我問是怎麼回事。我告訴院長,這位女患者痃脈、紫舌、肝掌、蜘蛛痣俱全,是肝硬化無疑。而且我在複診時觸及她的肝,也比較硬,只是沒有到失代償期而已。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到失代償期。院長是一位專家,聽了我的解釋,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不久之後,這位患者出現了腹水,趕快作了各種檢查,這次已是典型的肝硬化失代償期,診斷已十分明確。那位先生又帶了妻子來診,向我道歉。我告訴他,我們做醫生的,有義務向病人指出問題之所在。因為患者對醫藥知識所知有限,產生誤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錯失時機,損傷就比較大,病人要多受痛苦,經濟上也要多花錢。這位先生仍堅持讓我給他的妻子治療。後來,病雖然好了,但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據病理學家研究,肝細胞的損傷到肝硬化,往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其中一部分病人可以長期沒有明顯癥狀。肝功也不一定發生異常,有的人一直到失代償期才出現腹水、黃疸、出血等癥狀。這在客觀上也增加了病人接受預防性治療的難度。這種狀況,在社會政治和企業都可以遇到。隋朝的煬帝在農民起義前是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認為他的江山是金城湯池,會由始皇二世, ……千千萬萬世代傳下去。但這兩個朝代,恰恰是最短命的。每一次經濟危機前,都有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很多破產企業在破產前,都可能有瘋狂擴張。海南的房地產曾成就了一大批暴發戶,也造就了幾乎整體的破產和延續多年的後遺症。缺乏危機意識和預防意識,不論治國、治企業,還是健康性管理,都會自食其果。那麼,怎麼來進行預防、養生呢?中醫認為:人的疾病和早衰,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自我損傷造成的。 《黃帝內經》有這麼一段話:黃帝問天師岐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過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慾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我聽說上古的人,大都可以活到百歲仍然動作沒有衰老的現象。但現在的人活到五十歲就已開始衰退。這是時代環境的不同呢?還是人們的過失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大都懂得「道」,效法天地陰陽的變化,按照術數,來調和自己的生活,飲食有節制,生活有規律,不被無益地消耗。所以精神和身體都很健旺完滿,活到天賦的年齡。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把酒像水一樣無節制的喝,把不正常的、違反自然規律的生活當成經常的生活。酒醉了還肆行房事,縱情色慾。讓各種無限制的慾望來耗竭自己的精力,以各種消耗浪費自己的生命物質。不懂得保持自己的正氣充沛,不知道時時控制自己的精神心理活動,只圖一時之快,與正常的快樂人生背道而馳,生活不遵從自然規律,所以活到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退了。那麼,應該怎樣生活,才能健康長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呢? 《黃帝內經》又講:「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心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釋:上古聖人經常教導民眾,對一年四季的各種病邪,要根據節氣的變化而及時避開,同時心態要清凈安逸,排除雜念妄想,以使提內真氣和順,精神受持於內,這樣怎麼回手到疾病的侵襲呢?因此人們就可以心情安閑,寡少慾望,心境安定無憂懼,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憊,真氣因而得到調順。個人皆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不管吃任何食物都覺得甘美,任意穿什麼衣服都感到愜意,以所處的環境為安樂,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羨慕嫉妒,這樣的人才稱的上樸實。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任何淫亂邪論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由才能的還是能力差的,都不會因外界的事物的變化而煩心焦慮,因此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修身養性的方法,從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和傷害的緣故。)這一段話是養生保健方法的綱要。我現在重點講一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一句。恬者,靜也。靜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不妄動,才能避免無謂的消耗,保存能量,蓄積能量,由量變達到質變,提高能級和層次。孫子兵法講: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就是靜和動的辯證關係。沒有靜如處子,需要動時,何來動如脫兔?沒有能量積聚,何來質的飛躍?能量都用在內耗上,用在不該用的地方了,真正需要的時候,又有什麼能量可用?因此,恬靜就是盡量避免內耗,避免組織與組織之間、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內耗,避免盲動,妄動,才能使能量的氣盡量避免損耗。達到「養氣」即積聚能量的目的。盆子里的水靜,不流走,篩子里的水動,都流失了,不能聚集。水庫里的水靜,不流走,所以需要灌溉,發電時可以動。如果河水不攔蓄,都流走了,這些都是空談。佛教里講的「禪」,是音譯,其含義就是靜。我們講過,靜要除妄動。妄動起於妄念。無妄念則無妄動,故心靜才能身靜。什麼是妄念?一切違反自然規律、違反人的本性、違反「道」的念頭都是妄念。在中產階級占社會主導地位以前實現較為健全的民主社會是妄念。不提高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想靠邪門歪道和暴利來發展壯大企業是妄念。違反自然規律,尋找「長生不老葯」也是妄念。因為這些妄念而產生的妄動,對我們國家、社會、民族以至每個家庭和個人造成的損害實在是太多了。三年饑荒,十年浩劫,遠遠落後於世界的發展,不都是妄念,妄動的結果嗎?只有靜下來,才能產生和諧,積蓄能量,才能「寧靜致遠」,取得長遠的發展。只有這種恬靜的心態,才能保持我們身體健康、企業健康、社會健康,取得和諧長遠的發展。恬的第二個含義是恬愉,即自在快樂,現在稱做積極心態。對待人生、工作抱著欣賞和快樂體驗的心態。不論遇見什麼,機遇、挫折、成績、生老病死,都要心靜如水,從容應對。在豐富的人生經歷中體驗快樂,保持自己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的完整性。古人講「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就是這樣一種境界,永遠平靜而歡樂。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積極心態」。西方的拿破崙.希爾歷經20年,訪問了500多位最有影響的成功人士,發現他們都有一塊無價之寶——積極心態。他據此寫了一本書,叫做《積極心態的力量》。他總結了積極心態有25種力量:改變世界的力量、正確思考的力量、探索世界的力量、探索失敗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力量、贏得幸福的力量等等,有時間的話,諸位可以看看這本書。東西方的表達方式有差異,但其認識則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下面講第二個:淡。淡是平淡、淡化。就是「平常心」。諸葛亮講「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淡泊,可以使我們不緊張、不急躁、不過份、不強求,順其自然。不論什麼事情,看得過重,太急切,都會使我們的認識偏離事物的本質,處理事物不能順其自然,順勢而為。道教講「道法自然」,就是要我們遵從自然規律,以平常心對待事物。「無為而治」的為字,不是行為的為,不是什麼都不幹就能天下大治,而是不要有強求的目標,順其自然而行事,才能天下大治。要無「為」,就要有平和淡然的心態,淡化矛盾、淡化壓力、淡化成績、淡化榮譽、淡化酒色財氣、甚至淡化機遇。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是急不得的。看得過重、就會適得其反。有人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個大躍進,十五年趕超英國,一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公私合營、人民公社、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的共產風,大鍊鋼鐵,一個反特權、反既得利益的群眾運動「文化革命」,得到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勞民傷財,生態破壞,元氣大傷,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毫無疑問,沒那一屆領導願意國家貧弱,沒有那一位企業家願意企業破產。但是,缺乏平常心和冷靜的思維,強求、急躁、冒進、違反自然規律,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所謂「重陽必陰」,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失去機遇。所以,只有淡然處之,順勢而為,才能抓住機遇,長遠持續發展,也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和肌體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避免拔苗助長,五志過極。《黃帝內經》認為,人的情態太過激,會造成內髒的損傷。大怒氣逆傷肝、大悲傷肺、大憂傷脾、大喜傷心、大驚恐傷腎。憂思悲恐的傷害容易理解,大喜傷心就很難理解了。《儒林外史》里有一篇范進中舉,想來大家都很熟悉。用中醫的觀點來看,就是大喜傷到了心神,以致精神錯亂。如果范進能夠淡然處之,還會瘋嗎?現在患抑鬱症的人很多,名嘴崔永元比較勇敢,能承認自己壓力過大,患了抑鬱症,想自殺,經過治療以後,有了好轉。有的人已經自殺了,企業界里時有發生。痛惜之餘,我們應當反思,能不能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得了病,就得治療。如果我們把這個「淡」字做到了,還會得抑鬱症嗎?維護我們的心理健康,不要得病,是不是更好的選擇?這些問題,在年輕人中也時有發生。有一位高中生睡不著覺,神思恍忽,甚至出現了幻視幻聽,吃了很多葯也沒有明顯效果,找我來看病。一了解,原來這個孩子學習很好,家庭條件也很好,自己和家庭、學校的期望值都很高,因此,本人害怕考不上重點大學,壓力很大,導致失眠已久,漸至神思恍忽,不能上學了。我問他:你考不上重點大學,老天會不會塌下來?你會不會沒飯吃,沒事幹?他說不會。我又問他:今年考不上重點大學,是不是以後就沒有機會了?他說以後還有機會。我又問他,既然如此,你有什麼可擔憂?你只能做到儘力而為。除了儘力而為,你還能做什麼?如果身體垮了,你能做得更好嗎?他說:不能。我又告訴他,保持平常心態,好好治療,好好學習,今年考不好明年再來。但今年還是考一考,權當一次體驗,又給他開了一些葯,結果很快痊癒,當年就考上了重點大學。下面講「虛」。我們中國有很多人重視實,輕視虛。充實、結實、實惠、實在、老實、踏實、實力,都是描繪實的好處。《黃帝內經》卻講虛,虛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虛者,去實。你的筐子里很充實,裝滿了東西,還能裝進去嗎?你的房子里裝滿了東西,你往哪裡住?都實了還有餘地么?實代表既有,虛代表發展。實代表過去,虛代表未來。無用的垃圾、過時的知識、產品、觀念都應當更新,才能有進步,有發展。要有新的東西,必須拋棄舊的無用或有害的東西,就是去實,也就是虛。這就是新陳代謝。舊城改造,就必須先拆掉擠得滿滿實實的破舊房子,這就是去實,就是一個虛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沒有這個先虛的過程,就沒有新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就拿記憶來講。很多人重視記憶力的鍛煉,三國時的龐統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結果慘死落鳳坡。我多年來鍛煉自己「忘」的能力,受益匪淺。試想,我如果把每一個病人的情況都記在腦子裡,豈不成了一團亂麻?還如何去學習、思考、研究?因此,我得把每個已看過的病人忘掉。如果以後要問什麼問題,我需要先把病歷看一下,才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況,給以解答。正因為如此,技術才能不斷進步。作為國家領導人或企業領導人,如果把一切東西都儘可能的記在腦子裡,一切時間都用在應付現有的工作上,一切舊的、過時的東西都不拋棄,國家和企業還有未來嗎?做為人,應該把過去的煩惱、擔憂、不快、沮喪、悲傷、驚恐、成績、榮譽儘可能忘掉,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自然的狀態和發展的餘地,才能維護自己的正氣不受損傷。從身體來講,應當把過去的毒素、痰、宿食、及其它代謝物及時排除 ,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有一位患慢性氣管炎的病人,咳嗽喘促了五年多,病因是其母病故後,悲傷大哭,聲啞不能言,遂患斯病。此後雖經屢治,仍漸漸加重。提起母親,仍然泣不成聲。檢視所服用的,都是止咳平喘類葯。我先對她說,你對母親的懷念確很感人。但你算不得一個孝女,而是一個傻女。她很詫異。我說:你愛你的母親,你的母親也愛你。如果你母親在天有靈,你因她變成這個樣子,該如何心痛?母親病故,不是你的責任,況有老父在堂,須人盡孝,你既病之後,反須老父擔憂。何孝之有?如不改弦更張,不光母親在天之靈不安,老父也無法侍奉。病人請我給她開方。我告訴她說:你過度悲泣,妨礙了胸中毒素的排出。這些毒素只有溶在痰中,通過器官痙攣才能排出,即是咳嗽,重則為喘。咳嗽乃是排出毒素之保護性反應。你屢服止咳平喘的解痙葯。雖暫得一快,但毒素痰液深積肺中,病情怎能不逐年加重?故須停用止咳藥,改用排痰葯。陳痰排盡,病自可愈。於是先用藥開通痰道,使痰可順利排出,喘促有所緩解。再用一劑吐葯,吐出頑痰盂盆,病人立覺輕鬆,又以健脾化痰葯防止積痰再生,為善後,至今近三十年亦未複發。侍奉老父,鄰里稱許。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家之一是金元時的張子和。醫史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身體虛弱,疾病叢生,應當分別因虛致病,還是因病致虛。戰亂或貧窮使人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營養不良,身體因而虛弱,進而導致疾病叢生,則當以補為主,豐衣足食為主,輔以藥餌,身體強化,則諸病自去。但是,和平時期,衣食豐足,仍然身體虛弱,疾病叢生,即是因病致虛,病不去,山珍海味都難以下咽,虛豈可復?所以,應以去病為主,病去則虛弱自去。故創汗、吐、下三法以去病(汗—就是發汗,通過汗排除病氣和毒素。吐—指嘔吐。下—指的是瀉下從大解排下)。他在「汗吐下三法該治盡天下之大病詮」中說:「世人但知補之為補,不知攻之為補也。陳唑去而腸胃潔,症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寓也。」日本有一位醫學家叫湯本求真。他原是一位著名西醫。他最鍾愛的女兒病死,他無法醫治,痛心疾首,從此不再行醫,棄醫之後,讀到中國傳到日本的漢醫學,發現她女兒當初的病並不難治。從此鑽研、應用中醫治病,終成一代大家,寫了一本巨著,名曰《皇漢醫學》在這本書里,他談了一個觀點:大部分久治不愈的病都是因為排毒障礙所致,毒素蓄積體內,使五臟處於慢性中毒狀態,由功能障礙進而發展為器質性損傷。這一看法,堪稱真知灼見。近代社會,由於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也引致各種環境污染迅速加重。化肥、農藥、除草劑、汽車尾氣、各種有害裝修材料、食品添加劑、微波輻射、噪音及工業廢氣、廢水等等,使人們生活在毒素環繞之中,進入人體的毒素迅猛增長,而人的排毒解毒能力不能增加這麼快,這就形成了全人類的適應危機。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問題尤為嚴重。可以說:體內大量毒素蓄積,是現代病的基本病理特徵。因此,幫助身體排毒解毒,不論對治病還是保健,都特別重要。而社會競爭的加劇,更使人的情緒的穩定性受到挑戰。各種過激情緒,都會削弱排毒能力,增加有害代謝產物的產生,更加重了這個危機。古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曾倡用「倒倉法」就是使用食物或藥物,引致吐瀉反應,以排出陳積的毒素。他認為人在三十歲以上,就應當使用這一保健方法,以維護機體的健康。後代的人,又依據保健對象的體質,豐富了攻補兼施等各種方法。這些方法,對我們今天仍然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以上講虛,也就是排出不良,無用的情緒因素和信息因素、物質因素。下面再講無。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種狀態:無中生有。是指否定,是指新陳代謝的規律,陳不「無「,新何「有」?是指事物在發展中不斷對已有進行否定。佛教講無,反對「執無」,把無絕對化、凝固化、格式化。道教講無,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物。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宇宙間的總規律,他是不斷否定,不斷發展變化的。對於每一個事物,都有陰和陽兩個對立面。這兩個對立面在某一個範疇中發展變化,這就是三。三不是指天地人三才,而是太極圈外面那個圈,哲學中叫範疇,科學裡叫「域」。萬物都要遵從這個規律,說成是三生萬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無」到「有」的。「兩陰相搏,合而成形,是謂人」,兩陰指父母,父精母卵,相搏相結,「合而成形」,不合,是不成形的,「合」就是條件、範疇。然後從發生、發展、出生、幼小、漸長、青年、壯年、老年到衰亡,是一個不斷對既有否定的過程,對幼小否定才能長大,對壯大否定漸至衰亡,完成一個生命能量由結合生成到耗散到耗盡的過程。易經六十四卦,就是對這個過程的六十四個階段的描述。無的狀態,對我們的生命健康,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無的狀態之第一要求,是去痴,也叫去執。無是對既有的捨棄。喜悅、憤怒、憂思、悲傷、驚恐的情緒、失敗、成功、錯誤、正確、屈辱、榮譽、損失、收穫既已發生,即成過去,何必縈繞於心,斤斤計較。那些好的運動員在奪取冠軍後,必說「從零開始」,就是這樣一種良好狀態。經歷挫折、失敗、也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問題在於我們經常認識不到這一點,做不到這一點,又何能順應我們的生命規律?沉湎過去何能輕裝上陣,享受人生的樂趣?這叫執,又叫痴,佛教所說人生三毒之一。不論是對過去還是現在的執著,都會妨礙我們的智慧。因此,這一要求也叫去痴。去痴,就是慧,智慧,對慧的覺悟。第二叫去貪。貪,我們常指無止境的欲求。實際上,一切不符合規律的目標和行為都是貪。貪污受賄是貪,貪吃貪財是貪,貪工作、貪貢獻也是貪。已經很疲勞,還要工作,結果身體累壞了,你以後怎麼工作?累死了,國家少一個好公民,父母妻兒也變成了孤兒寡母,何益之有?近來有一位歌手,資助了數百名山區學生,自己節衣縮食,搞垮了身體,患了癌症,自己都沒錢治病,又如何能資助更多的山區孩子?這是不是善?是善。但這是貪善,是不應當提倡的。我們應當提倡的是符合自己經濟能力的善。是「心」善。還有一位飯店老闆,資助了很多孩子,結果不但飯店破產,自己也在貸款時因某些手續不當被當作罪犯而入獄。我認識這個人,自己節衣縮食,仍然供應不了那麼多孩子的需求,常常捉襟見肘,不能達到自己的允諾。這樣的悲劇,是不是與我們的認識有關呢?我們平時常常稱頌「涸轍之魚,相儒以沫」的情操。這個典故來自莊子,莊子說「涸轍之魚,相濡以沫,不如讓他們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各自暢遊。」可見,我們稱頌的,正是莊子反對的。我們說到的「大躍進」,是否可以叫做貪快呢?超過自己能力,超過客觀規律允許的東西,不管其多「好」,都是貪,都卻會造成長遠的消極影響。去貪要知止。止是孔子儒學哲學的核心,「適可而止」是我們對「止學」的最通俗解釋。儒學裡的概念叫「中庸」。什麼東西都不能「過」,過猶不及,太過和不及都是有害的。有病當攻,攻之太過,則氣、血、津液大傷。體虛當補,補之太過,則生火,生濕,生痰。在飲食理論方面,飢則食,食之過則足以傷胃。調味方面,中醫有五味入五臟,五味養五臟,未上五臟之說。什麼意思?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辣味入肺,鹹味入腎,五種味的飲食分養五臟,但過酸傷肝,過苦傷心,過甜傷脾,過辣傷肺,過咸傷腎。什麼都不能過。生了腫瘤要消滅它,要攻,也不能攻之太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界前輩,患了肺癌,市上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醫療組,由軍大唐都醫院負責化療,醫科大學一附院負責放療,我負責給他開中藥方。三管其下,腫瘤越來越小,人卻越來越衰弱,病人當時已76歲高齡,又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何堪如此攻法?我當時就曾多次提出,攻病太過,會導致衰竭。建議停止放療、化療,但大部分人認為應當把腫瘤完全治癒後再減量。最後腫瘤縮小到1cm以下,病人卻突然去世了。這位前輩,我深為敬重,也深為醫界同仁所敬重,竟然未能治癒,乃我終生遺憾之一。《黃帝內經》講:「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過則傷正。這就是知止,當止不止,必致危亡。開車為什麼要有剎車呢?沒有剎車,不是前車碰壁,就是墜於深淵。有行無止,必趨敗亡之道。攻不能過,補也不能過。陽虛應當補陽,補過了就會傷陰,引起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我家一位叔叔患了慢性腎炎,當地醫院的院長是他的老部下,囑咐醫生給他用「好葯」,醫生給他開了大量的人蔘服用,結果導致尿毒症去世。人蔘是不是好葯?用的得當,自然可以振頹起廢,用不好也可以損人天命。用恰當了枯枝敗葉也是救命金丹。用不對了,人蔘鹿茸也可以是奪命毒藥。我們現在流行補鈣,鉀鈉鈣代謝是細胞的三種主要代謝。但鈣只有在離子狀態下,處於細胞內才對代謝有益。如果離開細胞,成為分子鈣、遊離鈣,就會貽害無窮。鈣沉積到血管壁上,和血液內的沉積物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瘢痕,導致動脈硬化。和血脂、膽固醇結合,就會形成難溶的血栓。沉積到心臟瓣膜,就會造成瓣膜損傷。攣縮進而引致關閉不全,動脈血返流。沉積到關節,會引致骨增生。兒童補鈣太過,會引致骨老化,生長發育會停滯。總之,盲目補鈣,全民補鈣,將會給我們中國人的健康造成無窮後患。其實,我們食物中的鈣並不缺少,若真缺少了,喝一杯牛奶,或吃點豆製品就夠了。問題是你能否吸收利用?要解決吸收利用的問題,就不是補鈣所能解決的了。補維生素也要適當。美國人最愛吃維生素。我在國外工作時,曾有一位美國醫生來就醫。他一邊看書一邊吃維生素結果吃過量了,引起中毒,只好又來吃中藥解毒。適量攝入維生素是必要的。但新鮮的水果、蔬菜已足夠我們使用,能生吃的,生吃最好。沒有經過煎煮,維生素含量和生物活性都比較好,只要飲食均衡,也就足夠了,用不著畫蛇添足。止的概念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可控。無止境的追求必定會產生失控、反控。太陽山上的寶石好不好?背的太多了,就壓死了,燒死了。對成就、財富的追求也要適可而止,否則,這些東西就會反過來控制你,使你成為他的奴隸。馬克思講的「資本的人格化」「人性的異化」,就是這樣一個問題。你的喜怒哀樂都被資本等外在的東西掌握,你已經不是本來意義的自我,人性成了從屬於物性的東西,還有什麼健康人生可言?自己生活得不好家人也跟著遭殃。雖有錦衣玉食,但和家人聚少離多,少有天倫之樂。有人說,現代的官吏和企業家製造了無數的孤兒寡婦,雖然說得過了點,也不是全無道理。把人當作工作機器,當作螺絲釘,擰在那裡,就要在那裡閃閃發光,把人不當人,是人性異化的典型表現。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性的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現在提倡人性化管理,提倡社會和諧,無疑是正確的。我認為,政治家企業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人生,才能搞好企業和國家的人性化管理,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一切都要適可而止,保持在「可控」的範圍里。 我是一個醫生。醫生沒有名氣,沒人來看病,是要餓死的。但是,有人要替我傳名,我一律拒絕。為什麼?名也要可控。名氣太大了,病人太多,醫療質量一定會下降,會害人的。而且,每到一處都有人要看病,我本人還有什麼人生樂趣?我一周只看四個半天,每年冬夏還要休息一個月。有人說:你多看幾天,不是可以多幫助一些病人嗎?我說:把我累死了,中國少一個好醫生,老婆孩子沒有了丈夫、父親,有什麼好?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曾經講過,英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英國的工人一周只工作三天就可以過上優裕的生活,因此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欣賞藝術鑽研技術,生產率更高,產品更精巧。我們中國人推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態度會使人過度疲勞而生病,會造成「病夫治國」、「病夫治企業」的後果,對國家和企業其實不利。國外的一些領導人,除工作之外,過著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也未見國家治理得不好。如果我們國家的領導人、企業家、科學家、工人農民都維護好自己的健康人生,將會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創造出一個更加生動、活潑、健康和諧、持續發展的新局面。我們在無的境界中借用佛教的理論講了去執去貪,現在講去嗔。嗔就是生氣,怨天憂人,泛指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可以導致能量分布的紊亂和消耗,導致身體機能的紊亂和五髒的損傷,還可以導致行為的失常,醫學上稱為心身疾病。內經講:百病生之於氣。怒則氣逆,恐則氣下,喜則氣綏,悲則氣消,憂則氣結。又講大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去嗔 ,就是要消除這些不良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在企業里,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員工工作失誤,造成慘重損失;重要員工跳槽,造成客戶流失或技術流失;外部環境變化,造成企業風險,甚至可能遇到財務人員監守自盜,卷跑財產,內部矛盾造成離心離德也是常見的事。遇到這些事,你煩不煩,生氣不生氣?西方在二戰後佔主導地位的哲學叫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說,你做的任何選擇,都必須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即使是別人的建議,接受不接受也取決於自己,不應當委過於別人。作為企業家、員工是你的選擇,規章制度是你自己制定的,企業的最終決策是你自己作出的或接受的。出了問題,當然要你自己負責,人員任用是否合適,員工培訓是否到位?你對員工的薪酬、崗位、人文關懷教育提高是否恰當?防範風險的意識和措施是否足夠?等等,才是我們應思索的問題。煩躁、惱怒只會自亂陣腳,擴大損失。蔣介石在晚年的時候,有所領悟。在蔣經國的辦公室里,掛了一幅蔣氏父子在海灘上散步的油畫。畫上有蔣介石題給蔣經國的三句話:「是非決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事情該不該做,怎樣做取決於自己。至於別人的評價是毀謗還是讚譽,那是別人的事,與己何關?最後的結果是得還是失,既不由你自己決定,也不由別人決定,而是由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數來決定,因而都只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如果我們真正作到了「得失安之於數」,還會怨天尤人嗎?如果我們沒有這些不良情緒,寵辱不驚,得失心安,還會有所謂的「心身疾病」嗎?作到了恬淡虛無,就可以使人的元氣流通,精神內守,正氣充沛,病從哪裡來呢?所以能心態閑適,情緒穩定,無所畏懼。形體操勞卻不會疲倦,正氣調順,各種應該有的正常慾望都能得到滿足,吃什麼都香,穿什麼都很舒適,樂於遵守社會規則,地位高下互不羨慕,互不嫉妒,返樸歸真。到這種境界,不正當的嗜好和淫亂邪說都不能誘惑他,不論才智高低都可以自由自在、安定充實地生活,這就是符合於天地之間的大規律——道。他們之所以都能年過百歲而動作不衰,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和身體的正氣都保持了全面的良好狀態而不會受到來自自己內部的危害,也不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危害。通過這一段對古人論述的淺釋,是否能對諸位的養生有所啟發呢?五、四時調攝陰陽四時調攝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四時指四季,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為少陽,夏為太陽,秋為太陰,冬為少陰。一日亦有四時,為晨午暮夜,對應四季。我們的飲食起居、心理調整、房事密度、工作方式都要隨之而變化。否則,輕則患病,重則傷生。內經講:「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沉濁。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悖之」。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懂四時調攝的原則和方法,違逆了四時之氣,就會造成肝、心、脾、肺、腎的虛弱和病變。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陽氣盛的時候,生養陽氣,使陽氣充沛。秋冬陰氣盛,是養陰的好時機。陰陽氣血的產生和儲存旺盛,象樹的根系旺盛,才能欣欣向榮,和萬物一樣,保持正常的健康人生。如果違反了他,生命的根本就要受到傷害,其氣也就會敗壞。因此說,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生死盛衰的根本。違背了他,就要產生病變災害。順應它,重病就不會發生,就叫「得道」。對於養生的法則,聖人奉行它,愚蠢的人違背它。《黃帝內經》里詳細講了四時調攝的要點。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後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伐。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天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的季節。天地間之生氣萌動,萬物從此開始走向欣欣向榮。人們應該早睡早起,閑適的散步,披開頭髮,舒緩形體,以使情態活潑靈動,充滿生機。不光是身體,萬物都一樣,在發展的初期,應當給其生長發育的餘地,而不要扼殺他。給他以幫助,不要剝奪他。對其成績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對其不足要慎於處罰。這是初期事物的應對規則,養生的道理。如果逆反行之,則造成生氣的傷害(在人為肝)夏天要生寒病,即到了生長發展的盛期反倒不能欣欣向榮,能夠發展壯大的很少。這一段講的是壯盛期的養生,包括已發展壯大的時期、壯大了的企業、成熟的中年員工、應當讓他充分發揮作用,有勇挑重擔的機會,這樣才能在收穫的季節有豐富的收穫。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挫傷其積極性,使收穫減少,發生忽冷忽熱的不穩定現象,甚至使過去的病態重新發生。這一段是要鼓勵擴張。夏三月,次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病重。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旺盛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上下交合,萬物開花結果。晚上可以睡晚一點,早上要起早一點,不要怕日長天熱,保持情態愉快,不要發怒,使繁花變成果實,使體內的能量得以發揮,由於元氣壯盛,性生活也可以隨意一些,不用特別抑制。這是壯盛期的養生之道,如果違反這些原則,就會損傷心氣,秋天會發生疾病,供給秋天的收斂能力減少,冬天來臨時可能患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醒 。使志安寧,以後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的食泄,奉藏者少。秋天三個月,是萬物收穫的季節,也是陽氣漸衰,陰氣漸盛,秋高氣爽,漸至寥廓江天萬里霜的時候。這時候要早睡早起,雞鳴起床,又要使意志安寧,抵擋秋天蕭條氣候的傷害。收斂神氣,減少消耗,收穫已經成熟的成果。使蕭條之氣在自身上變得平淡。使肺氣清和,這就是秋天。一個新生事物,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起步階段的企業,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員工,都應該給以關懷、照顧、培養、鼓勵。愛護「生機」,才可能壯大,如果不這樣作,對其太苛刻,能夠成長壯大的就少了,就會生「寒病」,使人心寒,缺乏內在的熱情和積極性,會使發展的前景受到損害。這一段話除了講秋季的養生以外,還指事物在壯盛階段以後進入成熟階段的規律。對壯年與老年之間的員工,要給以寬容和平靜,以使他們已經進行的工作獲得成果,而不要有過多的新的工作。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後期,尚未進入低潮,就要收斂投資,使已有的投資儘可能收穫。收,指收穫,亦指收斂。這是侯盲目擴張,在低潮時就缺乏足夠的儲備。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一段話是說:冬天三個月,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河水結冰,地面凍裂,寒氣傷陽,特別注意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日出以後再活動,使自己的志意好象埋伏藏匿一樣的安靜,象隱匿自己的私情一樣,孫子所謂「藏於九地」隱而不出。像已經得其所得一樣,心滿意足,靜待時機。遠離寒冷的地方,到溫暖的地方去避寒。盡量避免出汗,避免房事,避免能量的大量的消耗。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就會損傷腎氣,春天就會下肢無力,行走困難,使春天生氣的能力減少。企業也是一樣,在經濟低潮時期,也應保藏已有成果,盡量避免消耗,養精蓄銳,提高素質,為下一輪經濟發展周期作好準備,切忌盲動,造成元氣大傷,真正到了新的發展期,又會缺乏實力,錯過發展的時機。這些四時調攝的原則和方法,不光對我們保健養生有指導意義。對企業的管理、國家社會的管理也是必須遵循的。中國傳統的人生管理思想有很多內容,每一部份都需要作一個專題。這裡只能簡單地作一個介紹,使大家對中國的中醫哲學有一個簡單了解,舉一反三,用以指導我們身心的養生和企業養生、社會養生,使我們的企業家、企業和國家能夠生機勃勃,長遠發展。
推薦閱讀:

傳統玉雕題材的寓意:五靈類題材篇
傳統老北京花茶——窨花
友善:中國傳統美德之彰顯
108式傳統楊式太極拳拳理探秘(六) - 天下武林網
中國傳統色彩名稱

TAG:健康 | 中國 | 管理 | 人生 | 中國傳統 | 養生 | 思想 | 傳統 | 保健 | 管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