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臟腑之間的關係
四,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五臟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司呼吸。心與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氣和血的關係。心主血脈,上朝於肺;肺主宗氣,貫通心脈。血的運行雖為心所主,但必須依賴肺氣的推動;宗氣要貫通心脈,又必須得到血的運截,才能敷布伍身。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而只有正常的血循行,才能維持肺司呼吸的正常進行,則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行呼吸的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間的密切聯繫。若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則運行無力,心血瘀阻,可出現胸痛,心悸,唇青,舌紫;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可出現胸悶,咳喘。2;心與脾 心主血脈,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炎間的關率,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心血賴脾氣健運以化生,而脾氣的運化功能又賴心血滋養和心陽推動。血在脈內循行,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攝,使血行脈中而不致溢出脈外。若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而且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統血,血液妄行,均可導致心血不足;若心血不足,血虛無以滋養於脾,可致脾氣虛弱。最終均可形成心脾兩虛,表現心悸忘,失眠多夢,食少乏力,腹脹便溏,面色萎黃,眩暈,出血。
3;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心與肝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精寄生蟲情志兩方面。
心主血的功能正常,肝的所藏,才能發揮其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行不致瘀滯,有助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進行。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得陰血濡養,疏潢才能正常。所以心血不足和肝血虧虛常常並見,人的精神活動雖由心所主,但與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關。血液是神物質基礎,心肝都賴血液的滋養;心肝均以陽用事,情志揚傷,多易化火傷陰,所以心肝陰虛或心肝火旺常相互影響或同時並見,表現心悸心煩,驚悸不安,失眠多夢,急躁昴等精神情志癥狀。
4;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要五行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在下者以上升為順,在上者以下降為和。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於心,與心陰共涵養心陽,使心火不亢。這種心腎陰陽升降的動態平衡,維持著心腎功能的協調,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既濟。當這種心腎陰陽升降的平衡失調,心腎的生理功能 就會失去協調,而發生病變。如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而導致心火偏亢,稱為;心腎不交;出現失電工心煩,心悸健忘,頭暈耳嗚,腰膝酸軟,遺精夢交。若心陽不振,不能下溫於腎,而導致腎的陽虛水泛,稱為;水氣凌心出現心悸,水腫。
5; 肺與脾,肺主氣,通調水通;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與脾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和水液兩方面。肺吸入的清氣和脾化生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脾能益肺生氣,肺氣有賴於水谷精氣的不斷充養。故說;脾為生氣之源程序,肺為主氣之樞。肺的宣降和通調水道有助於脾運化水液;脾的轉輸水液於肺,不僅是肺通調水道的前提,而且是肺中津液的來源。若脾氣虛損,常致肺氣不足;肺氣久虛,影響氣的生成,亦致脾氣虛弱,均形成脾肺氣虛可見氣短,咳喘,納倭不化,腹脹,便溏,甚則水腫。若脾失健運,水液停聚,生痰成飲,影響肺的宣降,可見咳喘,痰多,故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6;肺與肝,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肝居下焦,其氣升發。肺與肝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方面。肝升肺降,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氣機正常升降的重要環節。若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可氣火上逆出現咳逆上氣,甚則咯血,稱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肅,也可引致肝失疏泄,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脹痛,頭暈頭痛,面紅目赤。
7;肺與腎,肺與腎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和肺腎陰液本互資生二方面。
腎主水肺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和通調水道,有賴於腎的蒸騰氣化,腎主水的功能,又賴於肺的宣降和通調水道。若肺失宣降,通調失職,必累用腎,可致尿水,水腫;而腎的氣化失司,關門不利,則水泛為腫,也影響肺的宣降,並見喘促,咳逆倚息不得平卧。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司呼吸需要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腎氣充盛,吸入之氣才能經肺的肅降而下納於腎,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或肺氣久虛,久病及腎,均可致腎不納氣,出現氣短喘促,動則加劇。
8;肝與脾,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血。肝與脾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消化和血液兩方面。
脾的運化有賴於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脾的運化健旺。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引致肝脾不和,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濕熱鬱蒸,使肝的疏泄不利,膽汁逆入血中,熏於肌膚,可形成黃疸。
肝血有賴於脾的滋生。脾氣健運,生血有源,且統血不溢脈外,則肝有所藏。若脾氣虛弱,生血無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致肝血不足,最終形成肝脾兩虛。
9;脾與腎,肝腎同居下焦,肝藏血,腎藏精。肝與腎之間的關係,主要是精和血及肝腎陰液互生的關係。
血的化生,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盛,有賴於血的滋養。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稱為;精血同源。若腎精虧損,可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致腎精虧損。
肝晴之陰也息息相通,相互資生。腎陰能涵養肝陰,肝陰可資助腎陰。所以,肝腎陰虛常同時並見。腎陰為陰之本,腎陰充盈,肝陰充足,才能使肝陽不致上亢,由於腎五行屬水,肝五行屬木,此稱為;水能函木;若腎陰虧虛,引起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導致肝陽上亢,稱為;水不涵木。同時,若肝陰不足,也可致腎陰虧虛,而導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又可下劫腎陰,引致腎陰不足。肝腎關係極為密切,故有;肝腎同源;之說。
10;脾與腎,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與腎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後天現先天相互資生和水液代謝兩方面。
脾主運化,化生精微,運行水液,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故說;脾陽根於腎陽『腎主水,腎中精氣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充盛。即先天溫養後天,後天滋養先天。若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進而損及腎陽,均可導致脾腎陽虛,出現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瀉,水腫。
二;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陽者為表,陰者為陰。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由其經脈互為絡屬,生理功能相互聯繫,病理變化相互影響。
1;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形成密切的聯繫.表現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熱赤,尿痛,小腸有實熱,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出現心煩,舌赤,口舌生瘡。
2;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密切聯繫.肺氣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亦有助於肺的肅降.若肺失肅降,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於結;肺氣虛弱,推動無力,可見大便艱澀難行,稱為;氣虛便秘.反之,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又可影響肺的肅降,出現胸滿,咳喘.
3;脾與胃,
脾與胃以膜相連,其間有經脈相互絡屬而密切聯繫,脾與胃,運納協調,升降相因,燥濕相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輸布,以滋養全身,化生氣血,津液,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相互為用,協調配合.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不僅是水谷楮微輸布和食物殘渣下行的動力,而且是人體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為陰臟,以陽氣用事,脾陽健則能運化,故性喜溫燥而惡濕,胃為陽腑,賴陰液滋潤,胃陰足則能受納腐熟,故性柔潤而惡燥.脾燥胃潤的特性相互為用,相互協調.脾與胃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若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降濁,而貝納呆,嘔惡,脘腹脹滿;若飲食失節,食滯胄脘,濁氣不降,亦可影響脾的運化與升清,而貝腹脹,泄瀉.臨床上,脾胃的病證往往同時並見。4;肝與膽
膽附於肝,其間經脈相互絡屬而密切聯繫,膽汁來源於肝,膽汁的貯藏和排泄,有賴於肝的疏泄;反之,膽汁排泄無阻,有利於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肝與膽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互相影響.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波及於肝,往往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此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而決斷又來自謀慮,肝膽相濟,勇敢乃成。5;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同居下焦,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密切聯繫.腎為水臟,膀胱為水腑.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的氣化和固攝作用.腎氣幫助膀胱氣化津液,司關門的開闔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腎氣充足,固攝有權,膀胱開闔有度,則小便排泄正常.腎氣不足,若膀胱氣化不利,可見小便不利或癃閉;若膀胱失其約束,可見尿頻,小便失禁.[三];六腑之間的關係六腑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廢物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和密切配合。
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膽排泄膽汁進入小腸助消化.小腸泌別清濁,清者為水谷精微和津液,經脾的運化和轉輸,以營養全身;濁者為剩佘的水液和食物殘渣,水液經腎的氣化,一部分滲入膀胱,形成尿液,再經腎和膀胱的氣化,排出體外;食物殘渣下傳大腸,經大腸吸收水液和向下傳導,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在上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泄過程中,還有賴於肝的疏泄,三焦的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的作用.由於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所以有"六腑以通為用,腑病以通為補"之說。六腑之間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消灼津液,可使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燥結;大腸傳導失司,亦可影響胃的和降,使胃氣上逆,出現暖氣,惡嘔.又如膽火熾盛,常可犯胃,使胃失和降,出現嘔吐苦水;脾胃濕熱,熏蒸肝膽,可使膽汁外溢,出現黃疸。
推薦閱讀:
※如何才可以處理好夫妻關係?
※人際關係三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屈原與郭店楚墓竹書的關係
※當男性與女性發生了關係後……(最後才是亮點)
※覺得職場人際關係很複雜?那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極簡人際交往法
TAG: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