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教授:如何成為卓越領導--《群書治要》里的領導智慧(下)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0-13 16:56:29關鍵字:修身,改過,陰德,劉余莉教授,群書治要里的智慧,如何成為卓越領導,群書治要,領導幹部
【 點擊數:258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主講 《群書治要》第一集(下) 2014年10月12日 講於 澳大利亞

不留財富,留家風、留德行才是真正的庇蔭子孫

  我們知道,從前的華僑他都有傳統文化的熏陶,自己家境很節儉,對兒女要求很嚴格,把大量的錢、財富節省下來回饋祖國,給國家建醫院、建學校,興辦慈善事業,正是這種德行庇蔭子孫代代相傳。所以,這叫「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看我們學了《群書治要》,讀了聖賢書,那是非常的感嘆,這古人怎麼這麼有智慧!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福分接觸到這麼好的聖賢教誨,受西方的科學思想影響很深,對聖賢教誨不屑一顧,所以聖賢書擺在那裡,也沒有人用心去深入。那怎麼辦呢?還不是沒有辦法,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像范仲淹、像林則徐、像楊震,他們留的是家風、留的是德行,而沒有給子孫留財富,但是這個德行才是真正庇蔭子孫的。

  這樣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這個錢送給你,你都不敢要了,貪財問題解決了。而很多領導幹部想得比較開了,說你看我即使是家資萬貫、富有四海,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我們有再多的錢,我們買了一個海邊別墅、買了一個花園別墅,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能夠同時出現在兩個別墅嗎?我們家裡有再多的錢,我們一天能吃幾頓飯?一日三餐而已。所以很多領導幹部也想明白了,說沒有必要為這個身外之物鋌而走險,所以不貪財了。

「色」這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全都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

  不貪財就開始貪色。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把刀」絕對不是形容,告訴我們,這「一把刀」可以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全都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做官的人,對這個字更是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們都知道在唐朝,有一代宰相叫狄仁傑。他在年輕的時候,長得玉樹臨風,一表人才,英俊瀟洒,就是讓女孩子一看,都會傾倒的那一種。這一年,狄仁傑去進京趕考,留宿在一家旅店,這個旅店的女主人丈夫剛剛去世,白天看到狄仁傑玉樹臨風、一表人才,不免就動了愛慕之心。結果到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狄仁傑還在用功讀書,突然門外響起了敲門聲,狄仁傑打開門一看,看到了一個打扮得非常嫵媚的盛裝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很坦率,直接就說明了來意。狄仁傑心裡一動,但是很快就鎮靜了下來,為什麼呢?

  因為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老人家給他看過相,告訴他一生主貴,說你以後一定是可以做到達官貴人的,但是也提醒他,說你千萬千萬要小心,不可以敗壞在女色的手上,因為這「色」字頭上一把刀,會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全都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狄仁傑也很坦率,一個人年紀輕輕,又遇到女子主動的來投懷送抱,讓我不動心,確實有點難,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面對女色而不心動的嗎?老人家就教給了他一個辦法。

  那我們今天把這個辦法也教給大家,他說一個人面對女色而心動的時候,不過是被表面所迷惑,為什麼呢?因為人好看,不過是好看在外面的一張皮而已,我們再仔細想一想,在這個皮的底下,都是一些什麼東西呢?就是血,還有屎、尿等等,非常骯髒的東西,所以古人把人體稱作是「臭皮囊」,你比如有一個人送了你一個禮物,這個禮物是一個皮囊,外邊雕著花、綉著朵,裝飾得很精緻,讓你一看就看愛不釋手。但是你把這個皮囊接過來,把這個封口一打開,一看,裡邊裝的什麼東西?原來裡面裝的是血、肉、屎、尿等等,非常骯髒的東西,請問你還願意把它抱在懷裡嗎?所以人體不過是一個臭皮囊而已,沒有絲毫可取之處。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狄仁傑想起了老人家的教誨,於是他就把這個辦法教給了這個女子,他說你這樣來觀察我,你就會覺得我也沒有可愛之處了。正是因為狄仁傑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所以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進京趕考,一舉成名,後來成為一代賢相,名垂青史。所以你看,一個人有那麼高的位子,也絕對不是偶然的,那也是因為他有相應的德行和他匹配。

  那麼這個「不凈觀」,到底有沒有作用呢?有沒有作用就看我們是不是會去用,面對女色的時候,會不會想到去用。

  記得在唐山,我們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分享,結果有一位企業家聽了之後,他就用這種方法去觀察他的情人,發現確實沒有可取之處,後來就和他的情人分手了,又回到了家庭。所以這個方法有沒有用,就看我們事到臨頭的時候,能不能夠想起來去用。

  在《尚書》上也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中國古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不是迷信。什麼是天?「天」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比如我們看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看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這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那麼天道自然的規律,就是給那個過份的人、淫亂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那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高管落馬,再去調查一下,背後基本上都有女色的原因。

一個人的位子、享受、名聲與德不相匹配,多招奇禍

  第三,就是貪名。很多的知識分子把財看淡了,對色也沒有什麼興趣,就是喜歡出名,在《了凡四訓》上告訴我們,「世之享盛名實不副者,多有奇禍」。看到這句話,我也是冷汗直流。因為前一段在國內去分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走到哪裡全都是鮮花、掌聲,不免有點飄飄然,所以後來這些傳統文化的論壇,自己不敢去參加了。為什麼不敢參加?因為自己經受不了境界的考驗。在世間享有很盛大的名聲,或者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但是怎麼樣呢?但是卻名不副實、德不配位,也就是說他的德行和他的位子、享受、名聲不相匹配,那將怎麼樣?多有奇禍,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

  那我們看這個世間,名聲最大的是哪些人?比如說我們去問這些年輕人,問今年我們評了多少位「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有「道德模範」,請問他們叫什麼名字?他們有什麼感人事迹,我們可以學習?保證是一問三不知。但是你去問他,《甄嬛傳》的主角是誰、她有什麼成名作、甚至她的星座是什麼,他都對答如流。

  所以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享有很盛大名聲的婦孺皆知的人就是歌星、影星。但是遺憾的是這些歌星、影星很多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不知道用自己好的名聲去做有益於社會的引導。

  像《大學》上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在古代,這個主要對國家領導人來說的,國家領導人他說一句正確的話,對百姓做出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國家就興盛起來了;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斷、說了一句錯誤的話,整個國家就會衰落。

  在現代社會,媒體非常的發達,電視、網路、廣播滲透到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了。在這個時代,除了領導者的話,那就是歌星、影星的話最有影響力。但是遺憾的是什麼?遺憾的是我們的電影、電視劇,如果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個情人、小蜜、再來一段床上戲,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了。換一句話說,這些歌星、影星沒有用自己好的名聲宣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反而是引起人們的「殺、盜、淫、妄」的念頭,結果怎麼樣?結果我們看新聞,突然看到,有一個歌星自殺身亡,有一個影星得了絕症,還有一個影星出了車禍,還有,怎麼樣?家庭出了各種各樣的糾紛,這都是突如其來的災禍。當然我們講這些,並不是幸災樂禍。我們也是希望越來越多的歌星、影星能夠學習傳統文化,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引導。

  我們看到中國在國家主席習主席的領導下,越來越朝著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子在走。前不久,國家廣電總局,就發了一個文件,說那些有吸毒、嫖娼問題的影星、歌星,不讓他們再演電視、電影,為什麼?怕他們不好的形象傳染給更多的青少年,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人之所以會做糊塗事,就是因為不明理

  最後就是貪利。古人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利益獲得在面前的時候,首先想到它符不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那是說什麼都不會去獲取的。這個「利」,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不僅僅是金錢,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條件、地位,那都是「利」,古人確實能夠做到見利思義,古人把「財、色、名、利」統統稱為「身外之物」。為什麼把它稱為「身外之物」?這個話很有智慧,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我們想讓它年年十八、青春永駐、健康長壽,請問我們能控制得了嗎?我們一天一天的衰老,還會得這樣或是那樣的病,我們想自己聰明智慧、記憶力很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請問我們能控制得了嗎?還是那麼愚鈍,別人告訴我們一件事,轉頭就忘,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控制不了,無能為力。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呢?而對於那些不可控制的東西,我們還要想方設法的去控制、要去獲取,這不是和自己為難嗎?所以人之所以會做這些糊塗事,就是因為不明理。

  古人也提醒我們,「立名於一世,失之僅頃刻」,很多的領導幹部,從小學上到中學,上到大學、上到研究生、博士生,再走上工作崗位,一路走來,付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努力,過關斬將,那確實很不容易、很辛苦,但是怎麼樣?但是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付諸東流,那就是在「頃刻之間」。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應該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別人拿著「財、色、名、利」來誘惑你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很得意,你看我是領導,我很有名,別人都來討好我。其實別人拿著誘餌,我們站在懸崖面前,他希望你能跳進這個懸崖,結果我們把持不好自己,把腳踏進了懸崖,還想後悔、後悔。後悔那是到後面才悔,悔之晚矣。所以古人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是領導者修身的基礎,就是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不要去貪著,要能夠如如不動。

  習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也這樣強調,「公務人員和領導幹部,要守住底線。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彌陀佛」一樣,天天念「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你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伸手必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麼是高壓線,想都不要想,一觸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線。總書記這一段話,可謂語重心長,也是看到了當前領導幹部的問題,所以給予敦敦教誡,這是我們講的「戒貪」。

孔老夫子教弟子終身奉行就是「恕」

  修身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懲忿」。所謂的「懲忿」,就是我們所說的「制怒」。「怒」字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奴」字,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怒」,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已經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怒。當然這個「怒」,有發出來的怒氣,還有沒有發出來的怒氣,我們言語上、態度上很緩和,但是心裡已經不滿意、不高興了,這也是怒氣。

  那怎麼樣來「懲忿」、「制怒」?我們要轉怒為恕,你看「怒字上面是「又」字邊,稜稜角角是很分明的,我們把它變得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而「恕」這個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如對方的存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我們就能夠轉怒為恕了。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來請教,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我們《弟子規》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你時時處處都把這句話落實在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之中,相信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你的人際關係也會很快地提升,我們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度來對待自己,那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方式來對待別人。

  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反省:我自己是不是一個聖人?我是不是一個錯誤都不犯了?反省一下自己還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缺點,自己都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怎麼要求對方一個錯誤都不犯?

  而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希望他了解我的生活環境,了解我的成長過程,能夠給我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能夠體諒寬容我們。

  那麼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古人說「量大福大」,一個人為什麼福報大?就是因為他心量大。為什麼我自己沒有福報?因為我自己心量小,不能夠容人。特別是看別人做錯事的時候,雖然表面上沒有說出來,但是在內心已經不滿意、不高興了。

  在《孔子家語》上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領導不能恭敬、不能侍奉;有屬下希望他恭敬我,盡心儘力的為我做事,這就不是恕道了。「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父母親不能夠孝養恭敬,有兒女希望他能夠孝敬自己,能夠知恩報恩,這也就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有兄長不能恭敬,特別是我們現在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自己雖然是弟弟妹妹,但是自己有權有勢、有學問,而哥哥姐姐受教育比較少,甚至是農民,對他們說話就不客氣、不恭敬,那麼你有弟弟妹妹,希望他能恭敬你、順從你,這也不是恕道了。

勿讓別人來控制自己的心情

  有一個文章寫得很好,我也經常給大家分享,為什麼經常分享?也是經常提醒自己,要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說,「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了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她把鑰匙交在了媳婦手中。「我很難過,因為老闆總找我茬」,他把快樂的鑰匙交到了老闆手裡。年輕人從文具店裡走出來說,「那位老闆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他把鑰匙交在了老闆的手裡。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諸位朋友,請問,你們的快樂的鑰匙在哪裡?是在別人的手中嗎?那就趕快去把它拿出來吧。

  這個文章寫得非常好,他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當然一個真正能握住自己快樂鑰匙的人,那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這也是經過長期的修養才能夠達到的功夫,所以「八風吹不動」確實不容易做到。

  你心裡的喜怒哀樂剛剛提起的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學佛的人有辦法,把它立刻轉成「阿彌陀佛」,你看你心地就清凈了,就平等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過惡卻不能更改

  修身的第三個方面,就是改過。在《群書治要·鬻子》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說人生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過惡,但是卻不能更改,以至於賊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於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確實是人生的大忌啊!

  我們看明代有一個讀書人叫袁了凡,他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他在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禪師告訴他改造命運的方法,首先讓他反省自己在心行上有哪些不足,導致了他仕途不順利。結果他在反省的時候,就說了這樣幾句話,他說:「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他說,我自己的福分很淺薄,又不能多做好事、多積陰德讓我享受大的福分有一個深厚的根基,加上我對人沒有耐心。比如說,別人有求於他,他就覺得很啰嗦;心量很狹小不能夠寬容別人的過失;別人做錯了事,他在心裡反覆的思來想去,這個怨恨之心就生起來了。

  「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因為他自己很有才華,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往往就掩蓋了別人的才華,讓人不得發揮,說話不經大腦,想到哪裡就說出來,也不知道說的話是不是傷害了別人,輕易的評判別人的過錯,還輕易的評價時政的得失,這個都屬於輕言妄談。像《弟子規》上有一句也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個口確實是禍福之根。說話不謹慎往往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傳,結果別人知道了,他在背後講我的壞話,對這個人非常的痛恨,也無形中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福分淺薄的表現就是心量很狹小,要量大才福大

  我當時學了《了凡四訓》,看了袁了凡先生的這幾句反省,確實感覺到每一句話都是說自己的。看自己福分很淺薄,福分淺薄的表現就是心量很狹小,要量大才福大;自己看別人做事都是很挑剔,別人已經很用心了,但是我們說這做的不好、那不夠圓滿,如果換作我們自己去做,還不如人家做的好;還不能夠積功累行,給你一個積功累德的機會,自己還不能夠把握,不能多做好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耐煩,特別不喜歡別人來麻煩自己,耽誤了自己學習的時間;不能容忍別人有小小的過失,自己就耿耿於懷,甚至徹夜不眠。

  自己讀書讀得很多,結果怎麼樣呢?在開會發言的時候,自己就掙著搶著去表現,讓人沒有表現的餘地。

  「直心直行」,看到別人的過失,直接批評他、指正他,也不知道別人能不能接受,是不是受到了傷害。

  「輕言妄談」這個過失倒不是很嚴重,在大學四年,有一個同宿舍的同學給我一句評價,她說,從來沒有在背後聽到過我說別人的過失。她說這一點她覺得非常的難能可貴。所以有人說我在背後說人家的過失那肯定不是真的。我在背後就是讚歎別人的德行,絕對不談別人的過失。這幾個過失一般人都有,不僅僅是袁了凡先生,他比較明顯,一般的讀書人知識分子這些特點都非常的明顯。所以我們看到為什麼有很多的專家學者文章寫得好,口才也不錯,但是仕途卻不順利,就是因為德行比較淺薄,所以不能夠處理好人際關係,受不到大眾的擁護。

  像我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學習成績蠻好的,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所以必須要得獎學金,每一次幾乎都是一等獎學金,但是因為自己成績好,無形之中就增長了慢心,走在路上眼睛都是往天上看的,因為什麼呢?因為覺得自己成績好,從來不需要有什麼事去求別人的,都是別人有什麼事來求自己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從來不主動的去留別人的聯繫方式。這個傲慢的態度導致什麼結果呢?每一次評三好學生的時候,要大家投票,雖然我的成績很好,但是一投票就投不上。當時我怎麼想啊?當時我想都是我成績太好了,他們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不投就算了,我也不在意,反正我的成績就是比你們好。你看自欺欺人。後來到廬江去學習,聽蔡老師講《弟子規》,在講課的過程中,他就引用了《論語》上一句話,他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不陌生,可是現在我們能體會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嗎?我們來學院學習體會到了「四海之內皆兄弟」,因為什麼呢?大家都有學習傳統文化,受到好的熏陶,所以無論是哪一個地方來的人,學院都給以無微不至的照顧。有的人沒有衣服,學院就提供棉衣;有的人缺少學慣用品,就提供學慣用品;還有大量的傳統文化書籍,全都免費贈送,所以照顧的確實像兄弟姐妹一樣。

  但是在社會上,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了,走到哪裡和人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不到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對方了,就是對方不喜歡自己了,什麼原因呢?《論語》上告訴我們了,說「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一個結果,原因就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這個君子走到哪裡,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處處為對方著想,沒有什麼過失;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能夠想到對方的需要,所以怎麼樣呢?他才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感受。

  結果我們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家人都要考慮到自己的需要,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出現矛盾衝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們學了《弟子規》之後,聽了蔡老師的講座才突然明白了,自己多年以來人際關係不和諧的原因在哪裡。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確實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要在生活中去實習、去實踐,這樣才能夠有法喜,才能夠不斷地去驗證自己學習的理論。

把兩個包袱調一個方位的話才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

  在《了凡四訓》上也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人、一般的人是「過惡蝟集」,這句話形容的很好。說我們身上的過失、過惡就像刺蝟蝟身上的刺那麼樣的多,但是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卻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很完美,沒有什麼過失,什麼原因?那就是「心粗而眼翳也」,自己反省自己的過失的心思太粗疏,而眼睛被蒙蔽了,看不到自己的過失了。

  為什麼會被蒙蔽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不清凈。為什麼不清凈?因為兩個眼睛都是在看別人的過失。所以有人說,在我們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背負兩個包袱,一個包袱寫著自己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但是我們在走人生之路的時候,往往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後,而把寫著他人的過失這個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我們在走路的時候一低頭,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過失,怎麼看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那怎麼辦呢?那就要把這兩個包袱調一個方位,這樣的話才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

  在《論語》上有一句話很有啟發,那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賢德的人不是嫉妒他、想方設法的障礙他,看到賢德的人向他學習,向他看齊,不要去和人比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長的地方,也有自己所短的地方,人人把自己的優長發揮出來,人人都是第一,所以不要說別人第一了我就被比下去了。有這個比較的心就是分別心,你看你自己也不開心,嫉妒別人是拿別人的成就懲罰自己。

  看到不賢德的人,不是去嘲笑他、瞧不起他、輕視他,而是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這樣的過失,因為人看自己的過失很不容易。所以當你看到別人犯過失的時候,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過失呢?所以你看《論語》上的境界,也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一樣的。善財童子去參訪善知識,看到善人就學他的善,看到惡人就避免他的惡,自己心地清凈不受污染,所以「人要善學」。如果「善學」,你這從早到晚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你可以學習的地方,都是你提升的機會。

家敗離不開「奢」字,人敗離不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驕」字

  現在人最嚴重、最明顯的一個過失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經》上說,「人道惡盈而好謙」,一般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厭惡過分驕慢的人,喜歡謙虛有禮的人。

  在《易經》上,古聖先賢總結了天地變化的規律,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化,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漲。而我們把這個道理來觀察人世間的變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說,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也都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所以古人常用太極圖來表示天地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呢?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漲。所以曾國藩先生在他的家書中這樣寫到: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個家庭、政黨的破敗都是因為過分的奢侈以至於入不敷出所導致的。所以一個家庭再有錢,也抵不住一個敗家子給破敗,因為他不僅要吃好的、穿名牌;還有很多不良嗜好,喜歡賭博、好色,結果一擲千金,把這些家資都給敗散掉了。

  一個人之所以由盛轉衰,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轉折了,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轉折點何在?什麼時候你認為自己的奮鬥、努力已經差不多了,我可該享受一下人生了,從此以後過上了過分驕逸、不思進取的生活,玩物喪志,這個人的人生必敗無疑。

  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就是因為過分的驕傲、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在《易經》上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辭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這一卦就是「謙」卦。「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什麼意思?這個高山本來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這個高山是寧願居於平地之下。

  我們看曾國藩他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但是沒有招人嫉妒障礙,他的仕途還相對順利,晚景還相對可以,什麼原因?就是他明白「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做到了「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事情做好了,不居功自傲,把這個功勞推給皇帝、推給領導;而把利益分給屬下,自己不能去貪占,這叫「明哲保身」。「明哲保身」這個詞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個褒義詞,是在觀察天地之道的規律上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在《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一旦一個人驕滿了,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了,他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品質,他的人生也很難再進步了;而謙虛讓自己受益,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惟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過分的人招致災禍,這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推導出來的。

領導幹部能夠深入《群書治要》就不會走入鋃鐺入獄的道路

  在《孝經》上還告訴了我們一句領導者長期保持富貴、地位的方法:「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雖然身處高位,但是沒有驕慢的表現,這樣你雖然身處高位,卻也沒有被顛覆的危險。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自己生活很富裕、很有錢,但是他很守禮節、很守法度,做事很謹慎、很節儉,這樣雖然家資萬貫,也不會有被奢侈浪費、入不敷出的危險。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所以你看在經典之中,把領導幹部如何長久的保持富貴、地位而不失的方法全都告訴我們了。所以如果領導幹部能夠深入《群書治要》、能夠接受聖賢教誨,相信他們就不會走入鋃鐺入獄的道路。

  所以《大學》上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治國、平天下」當好領導幹部,從哪裡做起?首先從「修身」來做起。

  那麼現在很多的領導在上大學的時候都是慷慨激昂的要去反腐敗,但是走上崗位之後就不一樣了,說:誰反腐敗,我反誰!原因在哪裡?就是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不能把持自己,還覺得別人給我送錢有什麼不好啊!不勞而獲能夠享樂不是很好嗎?所以把以前的那種態度完全改變了。

  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群書治要》「修身」給我們的啟發。下節課我們接著講「愛民」和「用人」。

  學生初學《群書治要》,深入不夠,在講座中一定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學長不吝指正!

  謝謝大家!

-------------------------------------------------------------------------------------------------------

  

推薦閱讀:

潘教授:你的房子「缺角」了嗎?
有一個年紀輕輕就評上了副教授的老師有什麼特殊體驗?
《天網欄目》中有一期介紹了李昌鈺教授,請問李昌鈺教授是誰?
目前美國藤校和太平洋聯盟中最年輕終身教授的紀錄是陶哲軒保持的嗎?
哈佛教授告訴你經濟學為何有用

TAG:智慧 | 教授 | 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