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Day1&2:一部沒可能在內地上映的「港片」
文 | 陀螺凡達克(豆瓣柏林特約記者)
記得2012年第一次去柏林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的時候,我就從觀影體驗角度對這兩個電影節作了簡單的比較。戛納電影節大師名導雲集,所以在走進放映廳之前,每個作了功課補了片的觀眾都會對將要看到的新片有所預期,錫蘭的新片大概是什麼樣的,哈內克的新片大概是什麼樣的,柯西胥的新片大概是什麼樣。就算一種關注單元那些新面孔的入選影片,也顯得非常保守安全。唯有平行單元影評人周能彌補這一缺陷。柏林電影節則完全不同了,除了那幾個名字響噹噹的導演外,其餘大多數導演,無論是主競賽,全景單元還是論壇單元,都是前所未聞的導演。而在走進放映廳時,除了官方資料上那幾句簡單的介紹和描述外,並不會知道你將看到什麼。所以從觀影的心理上,兩個電影節就有了差別,戛納電影節重點在於「賞評」,欣賞那些名導新作並根據其之前的作品進行比較和批評,有了哪些進步或退步,有了哪些突破或老生常談。而柏林電影節有這樣的名導作品,但也有很多重於「發掘」的新面孔,在那些可能完成度並不特別高甚至有些粗糙的電影中尋找合你口味的驚喜。所以來參加柏林電影節,還是希望能看到更多驚喜冷門電影。
第一天早上6點過的飛機從巴黎趕到柏林,只睡了三個小時的身體仍然像打了雞血一樣來勁,跑來跳去,說話聲音都比在巴黎高了幾個分貝,可等到了電影院裡面坐下了暖和了舒服了,周圍一黑下來,困意就來了。所以第一天雖然只看了三部片,卻用盡了所有精力才扛下來。也因此決定第一天暫不寫觀影日記,得好好休息睡個好覺,不然接下來的10天根本沒法活了。
第一天看的三部片分別是競賽單元,全景單元以及論壇單元的開幕片。競賽單元開幕片《凱撒萬歲》,全景單元開幕片《我是歐嘉》以及論壇單元開幕片《莉莉小道》。第二天連看了五部片,三部競賽片《赫迪》《午夜逃亡》《失去貝拉特斯的波利斯》,特別展映《毛骨悚然》,以及論壇單元的《樹大招風》。暫時按喜好排名是這樣的:
《午夜逃亡》
《樹大招風》
《毛骨悚然》
《莉莉小道》☆
《凱撒萬歲》☆
《赫迪》☆
《我是歐嘉》
《失去貝拉特斯的波利斯》☆
《午夜逃亡》是我個人非常期待的電影,我是那種,越期待的電影,我就想越了解它,預告片各種看,採訪幕後各種搜。所以對於這部電影我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比如它大概會是什麼樣子,會像什麼電影,會致敬哪個電影,以及導演創作初衷之類的。因此在電影放映結束後,不少記者都大呼失望,以及對於影片中那些科幻片的陳詞濫調趕到吃驚和無力吐槽。但這些全都是在我的預期之內,感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我很喜歡《午夜逃亡》。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仿80年代科幻片的「粉絲電影」,這裡的粉絲不是指電影試圖討好的觀眾,而是指電影的創作者。《午夜逃亡》是華納製作,但華納給了導演尼克爾斯相對充足的自我發揮空間,當然同時也削減了投入,因此我們看到影片中除了不多的那幾場砸錢特效戲之外,大多都是室內戲,車內戲以及各種對話戲。其實這從另一個方面也符合尼克爾斯獨立導演的製作習慣,更著重對劇本的打磨。可是這一次的劇本可能並不像尼克爾斯之前幾部那樣滴水不漏,或者說最終呈現出來的版本並不讓人完全滿意。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鄧斯特飾演的角色身上,這個角色刻畫的不充足直接導致影片高潮段落缺乏情感上的衝擊力,這也是我沒能給出更高分的最大原因,它本可以更好更打動人。
《午夜逃亡》的優點對我來說就太多了,比如配樂絕贊,比如卡司非常棒,幾個成年演員都能撐起和豐滿各自的角色與戲份,尤其是邁克爾·珊農和喬爾·埃哲頓,亞當·德賴弗更像是調劑作用的幽默角色,而鄧斯特的表演受劇本或剪輯限制沒有像幾個男主角那樣更好的發揮空間。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導演尼克爾斯,用《外星戀》式的故事,換上親情內核,在事件發展中不斷擴大世界觀,而最終講的拍的,還是屬於他自己的那一套。這其實挺難得的,很多優秀的獨立導演開始和大公司合作拍商業製作後,多多少少都會丟失一部分自己的東西,《午夜逃亡》就算披著80年代科幻電影的外套,但只要用心一看還是能立馬分辨出這是屬於誰的電影。鑒於這部電影兩極化的評價,我謹慎的推薦給科幻片影迷。
在寫這篇觀影日記之前才剛看的香港電影《樹大招風》,最後導演出席問答環節,一直持續到凌晨12點半才結束,我一邊心想慘了明天又要睡眠不足了,但一邊又不捨得離開想要聽完。這部電影之前小站廣播也有簡單介紹過,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鮮浪潮」短片項目選拔扶持出來的三個新晉導演共同執導,寰亞出品,銀河映像製作,杜琪峰和游乃海擔任製片,講述三個賊王計劃在香港聯手製造驚天大案的故事。所以首先能保證的是原汁原味的「港片」以及「銀河映像」的氣質,這裡的「港片」主要指的是影片沒有在內地上映的可能,因此完全自由發揮,很敢說很敢拍,且沒有合拍片那樣的商業氣息,而「銀河映像」的氣質則指的是銀河映像電影的招牌,重於角色刻畫與挖掘,時代感,以及人物悲愴的宿命感。有趣的是由於影片講訴三個賊王的故事,於是三個導演是分別拍其中一個人物的段落,然後後期再剪到一起。然而這在觀影過程中幾乎察覺不到,且循序漸進的剪輯節奏也非常值得讚賞。在問答環節中知道杜琪峰和游乃海在這部電影創作階段的參與度非常高,幾乎是兩人親手帶出來的,因此就算影片因為是處女作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遺憾,但味兒是對的,這就已經很讓人舒心了。而關於影片的政治敏感問題,我覺得可以另說,與影片本身質量無關。感興趣的可以先看看《樹大招風》的先導版預告:
說實話,我完全沒預料到我會喜歡黑澤清的這部新作《毛骨悚然》,在上一篇日誌我也有提到,總感覺日本導演現在再拍驚悚恐怖片有些不靠譜,加上導演上一部被法國人捧上天的《岸邊之旅》我也不喜歡。不過我對《毛骨悚然》的喜歡,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對成片的喜歡,更多是覺得它的一些想法和創作意圖非常有趣。《毛骨悚然》講的是一個昔日警探,偶然情況下對多年前一起全家失蹤案產生了興趣,與此同時他和妻子搬家後發現隔壁鄰居行為非常古怪。影片前一個小時都是兩個事件交叉進行,也是這一個小時黑澤清玩兒了最多「花樣」,無論是長鏡頭還是光影設計,而「毛骨悚然」的氣氛也非常到位,讓人覺得是一部很不錯的懸疑驚悚片,看得也很投入。然而後一個小時突然大變,在幾乎拋棄人物行為邏輯的情況下上演了一場又一場讓人一臉WTF的狗血戲,影廳內記者們不斷笑場,也越來越多記者離場。然而也正是這後一個小時,讓我喜歡上《毛骨悚然》。前一個小時的「喜歡」是被懸念和導演掌控力所吸引,而後一個小時的「喜歡」則變成了感興趣。具體情況我不能劇透,所以也不能詳說,大概就是黑澤清在後半部分不再滿足於拍一部懸疑驚悚片,而有了更多更有趣的想法以及具體的實施,至於最終效果就暫時不在我考慮範圍之內了。黑澤清今年還有一部新片,全法國製作的法語片《底片上的女人》,希望能在戛納看到。
今天暫時寫這三部最想寫的。其它幾部之後幾天再寫吧。不過真的每天還是得保持更新,不然這樣堆在一起也不是個辦法,畢竟這才兩天,看了八部,之後只會更多更累。
這兩天其實還發生了不少有趣的小事和見聞,例如評委會成員們就坐在我們後面一起看片,例如發現梅姨的女兒也來蹭電影看,例如cos捉鬼敢死隊的人。不過深焦團隊第一次參加柏林電影節的妹子們猶如我第一次參加戛納電影節一樣,對周圍一切事物都感到特別新鮮和激動,她們幾乎記錄下了所有大小趣聞,所以我也就偷個懶,感興趣的豆友可以移步公眾號深焦DeepFocus。
捉鬼敢死隊
和尚們也來參加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最贊的美食街
最後,很多豆友感興趣的紀念品問題。以前有關注過柏林電影節或者戛納電影節的豆友都知道,小站在電影節最後是會有競猜活動的,我會猜中的豆友中隨機選出幸運豆友贈送電影節紀念品,當然說是這樣說,但大多數時候我都不用隨機抽選,因為猜中最多的豆友也就那麼幾個,剛好合適,所以如果你想要熱水袋(有藍色和紅色兩種),或者筆記本,或者單肩包,就要持續關注柏林電影節豆瓣小站,關注競賽電影的口碑和評論,這樣才能更有機會在競猜活動中獲勝啦。
點擊原文關注小站
推薦閱讀:
※分賬片即將落地,中國電影變局到來
※這部九成女性都不敢看的「生產片」,竟然在電影院上映了!
※猜電影 16-10-18
※龍貓電影藝術特點是什麼啊?
※少女的老公換了一個又一個,我心中只有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