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萬隆會議標誌第三世界經濟獨立

紀念萬隆會議標誌第三世界經濟獨立

作者:孫興傑

60年前的萬隆會議,標誌著第三世界在政治上走向獨立,60年後的萬隆會議紀念活動確認第三世界在經濟上的獨立。

60年前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是第三世界登上世界舞台的開始,那是一個革命與解放的時代,近代以來形成的殖民主義秩序土崩瓦解,世界歷史處於巨大的轉折時期。60年後的今天,萬隆會議的歷史再次舉世矚目,因為世界再次處於一個大轉折的時代,這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第三世界在經濟上已經與發達國家旗鼓相當,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處於重新構建之中。60年來,第三世界經歷了沉浮榮辱,發展依然是第三世界面臨的核心問題。60年前的政治獨立使第三世界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力量;60年後經濟獨立與發展使第三世界有可能重構近代以來的國際經濟規則。

當年的萬隆會議上,新獨立的國家朝氣蓬勃,試圖在美蘇兩大集團之間保持獨立性,印尼總統蘇加諾就認為,只有通過第三世界的努力才能在國際關係中重建道德準則,因為它們都曾受殖民主義的欺凌,比歐洲社會更好地理解這些目標。殖民主義、美蘇兩大勢力都是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是當時世界性的思潮,而萬隆會議就是這種思潮的體現。當然,參加亞非會議的國家基本上是第一次「見面」,因為它們都是新生的,每個國家都遭遇殖民主義,但是境遇也非完全相同,各國的制度、理念也大異其趣,正因如此,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原則,盡量不涉及各國的政治議題,而是尋求合作。

政治獨立需要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萬隆會議之後,各國對此體會尤深。在殖民主義的遺產或者廢墟上重建獨立的政治經濟秩序並非易事。歷史學家文安立就認為,第三世界的精英中形成的政治方案,往往是他們對冷戰兩大對手———美國和蘇聯———所提供的發展模式的有意識的反應。當民族獨立已經成為潮流之後,明目張胆的政治干涉已經很難被容忍,美蘇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主要體現在發展模式上。美蘇兩國打造了兩種完全相對的、理想化的現代化模式,蘇聯標榜正義、美國宣稱自由,第三世界國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難構建起自己的發展模式。蘇聯模式內涵的計劃經濟和集權政治對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既可以在短時間內凝聚起力量推行工業化,同時蘇聯也被認為是反殖民主義的精神領袖。

作為對蘇聯模式的反擊,美國國內「開發」了現代化理論,一批社會科學家對美國的歷史經驗進行提煉,想像「第三世界」的未來前景。而馬歇爾計劃和對日援助的效果也讓美國感到樂觀,天定命運的意識形態與冷戰的需求相結合,創造了各種宏大的設想。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還發表了一本題名《經濟成長階段》的書,副標題就是「非共產黨宣言」,反映了現代化戰略所內含的冷戰目的。

除了美蘇提供的兩條道路之外,在拉美地區流行「依附論」,試圖走出獨立的經濟發展道路,真正切斷殖民宗主國的控制。很多拉美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試圖獨立發展,但是工業化需要技術、資本,這些要素是拉美國家所不具備的,發展工業就需要進口資本品,但國內消費市場又比較小,這種戰略帶來的是不斷積累的債務。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依賴,要實現經濟的發展就無法與世界市場切斷聯繫,開放而不是封閉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美蘇競相爭奪第三世界的時候,戰略價值比較重要的國家可以獲得巨額的援助,比如埃及。萬隆會議之後的第二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美蘇兩國都反對英法以的冒險行動。蘇聯願意提供資金幫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壩,埃及成為蘇聯在中東的戰略支點,這多少對第三世界的獨立立場是個打擊。第三世界的獨立需要物質基礎,但是殖民主義時期的經濟關係主要是圍繞宗主國建立起來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同質性,競爭性大於合作性。到了上世紀70年代,歐佩克對西方國家採取禁運,油價飛漲,第三世界中的石油進口國也受到很大衝擊。歐佩克也是在萬隆會議之後建立起來的,彰顯第三世界經濟獨立的決心。石油危機之後,產油國率先致富,石油美元成為這些國家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紐帶。

在東亞地區,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東亞四小龍成為佼佼者。通過建立大進大出的出口經濟體系,東亞國家實現了基本的工業化,使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新的中心。相比於拉美的進口替代戰略,東亞的發展模式更成功,拉美在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後陷入停滯,為了幫助拉美走出困境,美國推出了「華盛頓共識」,但是私有化、市場化並沒有讓拉美走上快速增長之路。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與此同時,英美攜手推動新一輪的自由化運動,新自由主義掀起了新一輪的全球化運動。第三世界所呼籲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也沒有成效,第三世界日漸分化,本土發展模式的思想普遍流行起來,發掘本土的經驗與價值,而不是盲目模仿。其實在1968年的時候,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就終結了關於第三世界的價值判定,而更關注這些國家治理能力的分析。第三世界的發展問題根子還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構建,而不是選擇哪種發展模式。

東亞模式的成功在於強政府+市場經濟,一個具有發展能力的政府是第三世界實現經濟起飛的關鍵所在,開放而不是封閉、進入而不是拒絕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再次證明市場經濟是走向繁榮之路。政府主導之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大進大出的開放經濟體系,融入世界市場體系之中,才能讓數以億計的人口從貧困走向富裕。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為第三世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二戰以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主要體現了歐美的利益和立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主要為第三世界的發展提供支撐,是改革國際秩序的增量。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變革,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的成長和發展,實力格局的調整才是秩序變革的真實動力。

六十年一甲子,第三世界經歷了諸多榮辱,現在又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也就是以發展求和平、求穩定。60年前的萬隆會議,標誌著第三世界在政治上走向獨立,60年後的萬隆會議紀念活動確認第三世界在經濟上的獨立。當經濟與政治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時候,第三世界才可能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央。

推薦閱讀:

2月11日藏曆正月初三法王如意寶誕辰紀念:一生一世的行跡,生生世世的追隨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0617 群內線下活動 - 我們走過的香屯村
PFTN·WJ-171(B21) 智利共和國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赫里亞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紀念封
花夏沫顏,純白紀念
【中華論壇】毛澤東誕辰紀念日 韶山萬人同唱《東方紅》(組圖)

TAG:經濟 | 世界 | 獨立 | 經濟獨立 | 標誌 | 紀念 | 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