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上:香港電影文化還在 得獎只是精神支柱

  新聞晨報9月3日報道 近些年來,參賽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華語片代表,港片分量頗重,今年憑《桃姐》、《奪命金》入圍的許鞍華、杜琪峰,更是香港本土電影的兩面大旗。然而,陳嘉上認為,像 《桃姐》、《奪命金》般征戰海外電影節,精神意義重大,但並不代表香港電影再次進入輝煌。事實上,香港電影從來都是「車有車路,馬有馬路」,逐利的去逐利,得名的去得名,不大互相摻和。

  來往海外電影節

  「世界電影沒我想像中大」

  《畫皮》讓陳嘉上在內地電影市場嘗到了甜頭,他潛心再造的新片《畫壁》將於9月29日上映,借用魔幻仙境情愛戲,表達現代人的情感。這個量級的電影,借勢海外電影節展開宣傳,是近年來電影公司越來越熟絡的招數。《畫壁》、《精武風雲——陳真》都由光線影業出品。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光線影業就帶著《精武風雲——陳真》大隊人馬赴水城造勢。今年與《畫壁》同一檔期的一些國產片,也抓住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這一難得機會,大張旗鼓地做展映。然而,陳嘉上絲毫沒有為電影節趕檔期的意思。他告訴記者,《畫壁》是一個商業成分頗重的電影,歐洲三大電影節則比較看重藝術成分、人文成分,如果是商業片,去威尼斯電影節不會有機會,也沒必要圖個宣傳硬去湊這個熱鬧,「《畫壁》後期任務很重,與其趕時間,還不如認真把電影做好。」

  陳嘉上算是個香港本土電影工業一手培育起來的人物,與前輩導演李翰祥、胡金銓一樣皆是以擔任電影道具師起家。陳嘉上告訴記者,自己對海外電影節一直沒多大興趣,要去的話也基本是觀摩市場,「第一次去好像是去釜山電影節,2000年吧,去觀摩市場,在這個行業算是很晚的了。到了那邊,第一個感覺就是『世界電影沒我想像中那麼大嘛』,那麼一群人在那兒,市場卻沒多大,買賣的人也不是很多。然後,我到處找香港電影的位置,發現香港電影在香港是很牛,但放到世界上就很渺小了。」陳嘉上表示,一般到了海外電影節,他看電影都不多,尤其是後期去的時候更是沒空特意看片,乾的最多的事情居然是開會,每天幾乎忙於各種談生意、市場觀摩了,「電影節總還會有各種各樣的酒會,但我前面去一下,然後馬上逃跑,我不是很享受這個。」

  關於三大電影節

  「未必每個導演都想拿獎」

  在陳嘉上看來,海外電影節很多,也分為很多不一樣的類型,但歐洲三大電影節算是一個類型,都屬於藝術成分相對比較高那一類,「比較高端,會有最高級的評審。那是電影文化的殿堂,我非常尊重。「他更感興趣的是『帶著市場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電影交易市場、義大利米蘭放映和美國電影市場是比較有名的三大電影交易市場,這些年自己走米蘭、美國相對多些。陳嘉上表示,並非所有香港電影導演都對海外電影節的獎項感興趣,「這得看是哪種類型的導演,不一定說每個電影導演都嚮往海外電影節。對於王家衛、許鞍華、杜琪峰等來說,他們是香港很好的藝術導演,海外電影節對他們來說是很有意思的;像我這樣的,會覺得那與我無關。我一直覺得,電影是個大工業,電影人要明晰自己的位置,你要做好看的商業電影,就不要想那麼多獎項不獎項,沒意義;你要做電影藝術的探索、突破,做文化深度,那就不要計較太多利。想名利雙收,不好辦,很容易都做不好。香港電影人基本上都看得很清晰:不管是走獎項,還是走市場,雙方是沒有矛盾的,合在一起才是整個電影工業。」

  然而,談及海外電影節對整個香港電影發展的作用,陳嘉上還是用「非常重大」來作肯定,並且認為,海外電影節的獎項,對於香港電影的意義,永遠都很大,「儘管香港電影商業味很重。前幾年,香港電影低潮的時候,要不是王家衛、陳果等在海外電影節拿獎,我們可能就撐不下去了,精神支柱也沒有了。得獎向世界證明,香港電影文化還是在,我們要繼續努力下去。香港電影,永遠都需要有同行來肯定你。」談及近些年,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華語片,港片分量之重,令人有「港片復興」的印象。陳嘉上認為,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主要是因為內地電影開始市場化,內地導演們在市場、藝術上還沒找好定位;香港電影人拍合拍片,卻依然未能得內地文化的精髓,」比如姜文的《讓子彈飛》,就很了解內地文化。「而這次威尼斯電影節,《桃姐》、《奪命金》兩部港片入圍,並不能證明香港電影已經起死回生,只是巧合而已:「其實在威尼斯電影節,一向都有很多港片去參與的,可能這幾年沒有,這次一下有了兩個,大家就會覺得很興奮。當然,既然能去威尼斯,就說明是經得起考驗的片子。就算不能得獎,或者不代表『港片復興』,但是至少可以證明香港電影的文化還在,還是讓世界業內人士注意到香港電影的聲音。」

  話說上海電影節

  「其實它也有自己的委屈」

  陳嘉上主持香港金像獎,堪稱受命於危難之際。他表示,對於金像獎來說,永遠都不會去寄望發展成一個國際性電影節,「金像獎很少去借鑒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東西,借鑒比較多的倒是奧斯卡。金像獎一直在參考奧斯卡,因為大家都是工業的獎,而歐洲三大電影節是藝術評審,是高端藝術家、專家評委的投票。我始終認為,金像獎做好自己本地的鼓勵就行了,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地方獎,從來沒想過做出國際化電影節;要說擴大化,香港有亞洲電影節,大家各自明晰定位。」

  至於國內惟一的國際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陳嘉上表示,上海電影節前幾年一直在做一些改革,把很多東西都加進來,但他倒覺得,上海電影節暫時還沒必要往「為國際化而國際化」的方向跑,其實可以更多一點關注中國電影,「大家都在議論說上海電影節的入圍影片質量不高,拿不到夠水準的好片子;但上海電影節是委屈的,實際上這並不能算是它的問題,這是受相關方面的進口片引進位度、審查制度制約的。內地每年只有那麼20來部引進片的名額,國外電影真要拿來參賽,卻很難在中國上映,人家就沒有興趣了。所以,這不是一個電影節的局限,上海電影節與其那麼辛苦地從國際上拿片,還不如多照顧一些內地影片。」同時,陳嘉上指出,上海電影節向觀眾開放的電影展映部分,每年都很受歡迎,「這部分很珍貴,應該一步步來做得更好更完善,是可以形成自己獨特魅力的。」

推薦閱讀:

項目丨澳大利亞文化樂游招募啦!This is Australia!
【法律文化】振興法學自有為
台灣原住民不是漢人 那中國統治下的台灣不是殖民和侵略的歷史嗎?
第一篇就說幾句話吧!
詭話之浮世音

TAG:電影 | 香港 | 文化 | 香港電影 | 精神 | 電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