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縣楊家溝:中國革命從這裡走向勝利
毛澤東在楊家溝與工作人員合影
毛澤東、周恩來舊居(新院)
毛澤東在楊家溝召開十二月會議場景油畫
毛主席轉戰陝北紀念館(原馬氏講堂、祠堂)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是1947年12月,在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著名的「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在報告開始熱情洋溢講話中的偉大論斷。 在這裡,他將使用了一年多時間的別名「李德勝」輕鬆地甩掉,對著與戰場相連的電話,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豪邁地宣告:「我是毛澤東!」 楊家溝——這個賦予傳奇色彩的村莊,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凸顯出其特別的意義,象徵著吉祥、勝利的起始! 一 1947年10月24日清晨,陝北的黃土高坡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銀霜,黃河岸邊的佳縣天氣明顯冷了。毛主席披上單薄的舊衣,點起一支煙,若有所思地查看著陝北地區地形圖。窗外,北風勁吹,破舊的窗紙「嘩嘩」作響,主席對身邊的汪東興說,「中央前委機關要選一個地方過冬,你看什麼地方好些?」 汪東興說:「我想先聽聽主席的意見。」 毛主席說:「我聽說米脂縣楊家溝一帶不錯,那裡村子規模大,窯洞多,群眾基礎也好。我想派你帶一個連去那裡打前站,主要任務是為中央前委機關準備好窯洞,供暖設備(地炕、爐子),過冬衣服以及糧食等。你帶一部電台去,隨時與支隊保持聯繫。你考慮一下,看十天時間夠不夠?」 汪東興從地圖上找到楊家溝,對毛主席說:「就按主席的意思,我儘快去辦。」 汪東興等中央工作人員和楊家溝老百姓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工作後,1947年1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等同志率領代號為中央前委機關全部共計600多人抵達米脂縣楊家溝,進駐「扶風寨」。 當毛澤東來到楊家溝村「扶風寨」門前,被眼前一排排整齊的窯洞和獨具風格的莊園設計深深地吸引了,凝視良久,讚歎道:「這窯洞和村寨整齊、漂亮,還是新的,比你們畫的還要好,楊家溝果然名不虛傳!」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毛澤東和周恩來住進了村寨里最新且規模最宏大的「新院」。 二 楊家溝位於米脂縣城東南23公里處,聞名全國的原馬氏地主家族聚居於此,幾代馬家人建設起陝北窯洞最具特色、全國最大的窯洞莊園。1942年秋冬,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宣傳部部長的張聞天,調查整理形成的《米脂縣楊家溝調查》中稱:「楊家溝是全國罕見的一個地主經濟條件集中的村莊。」 馬氏家族祖籍地在我省扶風縣,為了紀念祖籍地,所以為山寨取名「扶風寨」。當時馬氏地主的發展,已經在楊家溝形成了規模,全村共有地主72家,土地遍及陝北地區米脂、綏德、吳堡、佳縣、清澗、延安等地,共擁有土地十八萬畝,據說每年僅收租米就有一萬多石(約4百多萬斤)。馬氏家族不僅以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積累了豐厚的物質財富,而且歷來重教興文,以德為人。早在康熙年間,馬雲風就創辦家塾,1911年,馬家建起陝北最早的女校,至辛亥革命時,馬氏家族已有12個在歐、美、日本等國就讀的留學生。「開明進步辦學堂,英才輩出洋財主」這是陝北民眾對楊家溝馬氏深刻的文化印象。既有錢又有文化的馬家人曾想要把楊家溝村改名為「馬家村」,但是擔心引起當地老百姓的反感,所以索性玩了一把文字遊戲,又名「驥村」(驥即好馬的意思)。 「扶風寨」建於楊家溝村「龍鳳山」前,此山前如龍頭後似鳳尾,是一座獨立的龍頭鳳尾孤山,亦稱龍鳳山,澗水繞合,三山拱圍,易守難攻。19世紀中葉,馬氏家族正值發展到鼎盛時期,爆發了回民起義。馬氏族人為了防範回軍攻掠,以收「保境安民」之效,決定在這塊風水寶地修造「扶風寨」。在規划上,建有望台、炮台、水井、供排水設備,出入道路、廣場、戲台、學校等設施,南北寨牆均建成雙套城牆,各設兩個寨門,南寨門為「驥村」門和「扶風寨」門。城牆及炮台上安有荷蘭造的紅夷大炮,神通廣大的馬氏族人為家族子弟、佃戶等所有壯丁都配有來複槍、獵槍等武器,武裝力量超過了一個縣制的保衛能力。起義回軍的馬隊剛到寨前,就被馬氏武裝的火炮攻擊的落荒而逃,成功地保護了他們的族人和周邊村莊百姓的安全。 「扶風寨」所有的建築中唯「新院」獨領風騷。「新院」的主人名叫馬築平,字醒民。馬醒民是楊家溝馬氏地主之一,(生於1890年—終於1961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早年留學日本,專攻土木建築,後因病回歸故里,擔任家族學校校長,陝甘寧邊區參議,為開明紳士。 1929年,由於連年旱災,陝北的農民吃盡了草根、樹皮,災民紛紛外逃。面對大饑荒的年景,為了挽救災民,馬醒民決定大興土木工程,以工代賑修建新院。 馬醒民很講究風水地貌,請來當地很有威望的風水先生馬聚財看好地理位置,決定在「扶風寨」西上方,從東到西一線80多米,共有九個自然生成的土梁峁(形同九條飛龍)上新建。風水先生說,在此地修建,如同龍脊托起,你的家業及後代將會飛黃騰達。 專攻土木建築的馬醒民,對新園的規劃和建築全部自己精心設計,親自監造。其設計理念一改陝北窯洞一線齊的呆板建築形式,建為三關兩套,就是三面突出,兩面縮進,陰陽交錯,若俯視觀之呈「山」字形狀,含有家業「穩如泰山」的寓意。中間突出的為西方教堂式風格,寄託著主人對神的敬仰;左面縮進去的為日式風格,體現了主人留日學習的紀念;右邊縮進去的為陝北窯洞建築,意味著主人根在陝北,永不忘本的信念。整體屋面上設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屋檐建築更是民間獨有,龍頭螭虎(螭虎:傳說中沒有角的龍),精雕細刻,穿廊抱廈,搭檁飛檐,檐隨窯轉,回折連接,落落大方,儼然一派皇宮建築。據馬醒民後人講,原準備在屋檐上安九個龍頭,與院前的暗九龍(即九個土梁峁)相互對應,但風水先生極力勸阻,九五之尊,九為極數,只有皇室可安裝,你一個平頭百姓難以服住,小心遭災。主人無奈只安了八個龍頭。1961年,主人馬醒民去世時,給他的兒女說:「我要是知道毛主席會住我建造的房子,我一定要安上第九個龍頭。」 馬醒民親自為新宅提寫「新院」,是主人內心世界的表達:一新皆萬新,新的院落,新穎別緻的建築,新的風貌,新的起點……一切從新的開始。 「新院」是一部中西合璧的宏偉建築,它是主人馬醒民所學土木建築的才華結晶,把陝北窯洞建築和西方建築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世界窯洞建築之瑰寶。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周熙瑞,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多次造訪楊家溝,稱新院為:世界窯洞建築首屈一指。毛澤東當年來到這個城堡式大門前稱讚道:這是一個既懂軍事又懂建築的專家。 三 從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新院」里最中間的教堂式窯洞里住了四個月零兩天。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前委擴大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幹部軍事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東渡黃河動員大會;在這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國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式整軍運動;在這裡從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論研究工作,撰寫了40餘篇光輝著作,編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十一篇,編入毛澤東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為新中國的建立,制定了政治、軍事、經濟及土改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楊家溝的曙光照亮了陝北的溝溝岔岔,照亮了全國的解放事業勝利的征程。周恩來總理曾經風趣地說:「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共同在這裡主持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簡稱「十二月會議」,彭德懷、林伯渠、葉劍英、楊尚昆、賀龍、陳毅、陸定一、胡喬木、習仲勛等領導以及晉綏邊區的負責同志共2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1947年12月7日至24日為預備會,分政治、軍事和土地改革三個小組進行討論。據說,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西北野戰軍副政委習仲勛根據他在陝北多年的工作經驗,在政治、軍事、經濟,尤其是就土地改革等方面向中央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讚揚,並積極採納。毛澤東主席在這個會議上作了題目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一開始就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報告最後向全黨發出了偉大的號召: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 四 1947年12月26日,也就是「十二月會議」召開的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有人提議要給主席做壽,同時慶祝一下全國的戰爭形勢已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解放全中國指日可待。毛主席知道後馬上制止,對大家說:「為了全國的解放事業,前方戰士還在流血犧牲,陝北的老百姓為了支援前線,連飯都吃不上,我們卻在這裡搞祝壽,這不是讓我脫離群眾嗎?就是全國解放了也不要做壽!今天我就給大家定一條規矩:凡是共產黨人今後永遠不做壽。」據說當天的兩頓飯主席吃的是米飯、素菜。 當年毛主席來到楊家溝的時候,他的女兒李納僅有七八歲。由於生活極度簡樸,體質虛弱的小李納走路都有氣無力,有一次,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帶著小李納在溝底看鬥地主,回來走在半山坡跌倒在地怎麼也站不起來,事後,工作人員就向主席建議,說小李納的伙食太差,嚴重營養不良,已經影響到身體的正常發育,讓李納上中央的小灶吃飯。主席聽後半晌不語,然後緩緩地說:「現在全國都處在非常困難時期,前方戰士打仗流血也很難吃上一頓飽飯,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支援前線,種的糧食自己都捨不得吃,顆粒不剩的繳了公糧,自己卻挖苦菜,吃樹皮,還有這麼多中央領導的小孩都能挺過來,我毛澤東的女兒就要搞特殊嗎?這是堅決不行地!」 毛主席的節儉,以及對自己和家人的嚴格要求,在楊家溝傳為佳話。 在「扶風寨」最突出的位置建有一個瞭望台,這原本是馬氏家族用於觀察扶風寨安全情況的崗台。毛澤東主席來到楊家溝後,有時工作太累,就出來散散步,站在此台上觀望星辰,楊家溝的老百姓經常遠遠的看到一個高大的身軀佇立在望台上仰望天空。後來人們為懷念主席在楊家溝的這段日子,稱之為「觀星台」。 1948年的春節,這是楊家溝人民永遠難忘的節日。正月初一這天中午,毛主席聽見窯洞外響起一陣鑼鼓聲,放下筆走出去,嗬,村民們正扭起陝北的大秧歌來給主席拜年了。秧歌隊在踩高蹺、舞龍燈、跑旱船等絕活的引導下走進了「新院」。毛澤東、周恩來情不自禁地和村民一起扭起了大秧歌,任弼時拿出了二胡在一旁拉起來。陝北的大秧歌步伐豐實,隊形變化多端,一會兒變成一字長龍,一會兒又圍成「紅日高照」,有「龍擺陣」、「雙出門」、「卷菜心」、「棗核開花」等上百個圖案,毛主席、周總理和楊家溝村民直扭到冒出汗珠還意猶未盡。 楊家溝的村民和毛主席、黨中央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該村有一位著名的木匠叫王應明,早在1937年,毛主席帶領中央紅軍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駐紮延安伊始,王應明就與毛主席結下了不解之緣。 年過古稀的王淑珍女士提起父親王應明和毛主席的交情非常興奮,她說:「當年,毛主席和黨中央來到延安後,請工匠維修、新建辦公及生活設施,我父親是木工領頭,從延安的鳳凰嶺、王家坪、楊家嶺到棗園,主席居住和工作過的地方所使用的桌椅板凳等用具,全由父親和帶領的木工維修或打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是父親王應明設計施工修建的,毛主席稱讚我父親是土工程師。主席每年都請我的父親吃頓飯,以表慰問。」 毛主席來到楊家溝的第二天,家住楊家溝的王應明在村裡遇見負責中央後勤總務的謝邦憲,問主席是否也來了,我想拜見他,謝邦憲小聲告訴他說,你是主席的老朋友,等我給主席彙報後通知你。第三天下午,主席讓謝邦憲找來王應明。當天晚上,毛主席向王應明了解了許多村裡的革命情況和群眾的思想認識。從此,巧木匠王應明繼續為毛主席和黨中央服務。 王應明經常在主席住的院子里修修補補,看到主席每天夜裡都在一個小煤油燈下批改文件,就特意加工了一個較大的煤油燈『燈豎』,使得燈光更亮一些。第二年春節前的一個夜晚,王木匠拿著做好的『燈豎』給主席送過去,看到主席穿一雙破舊的棉鞋,當即拿尺子給主席和江青的鞋量了尺寸,回去對妻子呂正蘭說,照此尺寸做兩雙鞋。心靈手巧的呂正蘭翻出家裡珍藏已久的最好的黑春服尼面料作鞋面,用白漂布納的千層鞋底,經過三天三夜的精工細作,兩雙漂亮的布鞋縫製好了,1948年的新春來臨之際,毛主席穿上了傾注著楊家溝人民深厚感情的新布鞋,帶著老區人民的祝福,東渡黃河解放全中國。 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主席決定中共中央前委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要離開居住了十三年的陝北,挺進華北,解放全中國。中央前委領導在主席住所的待客室歡聚一堂,迎接中國革命黎明前的曙光。李智勝趕抄完主席在楊家溝寫的最後一篇文稿,拿給主席看,主席當時很高興,讓李智勝坐在他身邊,並給倒了滿滿三大杯酒,年僅20歲的李智勝激動地馬上站起來接過酒杯,一口喝下,不勝酒力的他已覺得頭大,這時,主席笑著問李智勝:「你叫什麼名字?」李智勝答:「我叫李智勝。」主席用湖南話說:「我叫李德勝,你叫李智勝,你是我的底底(弟弟),我是你的果果(哥哥)。」接著又問,「你是哪裡人?」李智勝說:「我是神木人。」主席笑著說:「你們神木人能喝酒啊!」習仲勛在旁邊笑著馬上接道:「全世界數中國人能喝酒,中國數陝西人能喝酒,陝西數陝北人能喝酒,陝北數神木人能喝酒。」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了楊家溝。據王淑珍回憶:「那天早晨,父親對我們說,毛主席今天要離開楊家溝,去解放全中國,孩子們都去送主席吧。我們來到扶風寨山下,看到毛主席從扶風寨的石道上一步步走下來,村溝里擠滿了送行的人群,主席沒有上馬,一直和鄉親們步行走到村口,戀戀不捨地和大家握手,臨別時深情地說,楊家溝是個好地方!」 毛主席離開了楊家溝,離開了陝北,經吳堡川口東渡黃河到西柏坡,從此踏上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大道。所以說:楊家溝是中國共產黨轉戰陝北的結束地,是中國革命由防向攻的轉折地,是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地,是中國革命的里程碑! 五 60多年過去了,古樸雄渾的「扶風寨」窯洞莊園依然保持著歷史的滄桑,「觀星台」上的五星紅旗獵獵飄揚,彷彿在訴說著崢嶸歲月里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時刻。 楊家溝的紅色歷史文化和「扶風寨」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成為全國理想的寫生採風和取景拍攝基地,先後有革命題材紅色影視劇如《那年十二月》、《大決戰》、《大轉折》、《延安頌》、《張思德》、《西安事變》、《解放》、《延安鋤奸》、《日出日落》、《血色浪漫》、《保衛延安》、《延安愛情》以及剛剛封鏡的《米脂婆姨》等三十多部電影或電視劇在米脂縣楊家溝等景點拍攝。如此多的紅色影視劇在一個縣城拍攝,在全國少有。 「十二五」期間,米脂縣將立足於建設「中國第一鹽都、黃土文化旅遊影視的一顆明珠、榆林中心城市的後花園」的戰略定位,在文化產業發展上解放思想,通過大創意謀劃、大手筆打造、大影視帶動,加快發展壯大文化旅遊影視產業。 新一屆米脂縣委、縣政府以打造「陝北文化旅遊強縣」為目標,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大力開發特色文化旅遊產業。面對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米脂縣將楊家溝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和氣勢恢宏的馬氏窯洞莊園的建築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全力打造紅色影視拍攝基地。 2011年2月16日,陝西米脂紅色影視基地正式掛牌成立。陝西偉華集團米脂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艾偉權說,「楊家溝的歷史使命和『扶風寨』的建築奇觀,以及馬氏家族的文化內涵深深地吸引了我,投資保護開發楊家溝歷史文化遺址意義深遠。」 米脂縣文化局長王勇自豪地說:「米脂是陝北文化的發祥地,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神奇的民俗文化和厚重的人文積澱濃縮了陝北文化的精華。」 許多專家認為,中國窯洞建築的最高成就在米脂,除了享譽海內外的楊家溝「扶風寨」,米脂古城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窯洞古城,入圍「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還有被譽為西部民居第一宅的姜氏莊園等。 米脂縣委書記姚宏說,「要把文化遺產變為文化產業,通過黃土生態旅遊和紅色影視基地的建設,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開發模式,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艾永華) (本文參考了汪東興同志所著《汪東興日記》和米脂縣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館長折雄才所編《走進楊家溝》等書籍。在此作者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中國九千漁船強勢出征南海
※中國功夫巨星排行 李小龍竟然排第二?
※要知中國歷史100件事3
※中國書法發展簡史--上
※[轉載]《中國最經典的老話:句句道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