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教你怎樣治療疑難病
文/裘沛然
編輯/中國中醫考研
編者按:疑難病證是醫者最棘手的疾患。裘老認為治療此類疾患辨證必須細緻,分析要求全面,並根據自己的多年治療經驗,為我們分享了治療疑難病「八法」。相信本文對各位學習中醫與治療疾病均有裨益。
疑難病證的中醫治法研究
疑難病證,是通俗習稱的一個籠統名詞。系泛指各個系統中遷延不愈的多種疾病。雖然所有疾病的形成,都由邪正的矛盾所導致。對於疑難病證來說,則邪正的之間的關係,就比一般疾患更具有複雜性,並有其特殊性。
中醫學認為:六淫之邪,疫癘之邪,七情過極,勞倦傷中的以及痰、瘀、滯、積等等,都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人體在致病因素-邪的影響下,機體正常功能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中醫學中的辨證論治,即以邪正學說為依據。辨證實際上就是辨別病邪侵襲與正氣損害情況,並分析由此而發生的病機進退和病情變化。至於疑難病證的機理比較福擦,其所以纏綿難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的疾病,正氣表現非常虛弱,失卻制止病邪的能力,導致病情遷延。
2.有的病患,病邪相當峻厲,人體正氣不能抗拒。
3.病情出現複雜情況,或表裡同病,或寒熱錯雜,或大虛大實和虛實夾雜。
4.病邪深痼,如風邪、火毒、沉寒、頑痰、黏濕、瘀血、滯積,相互膠結,深入隧絡,不易祛除。
5.意志委頓,神氣蕭索,對醫療失去信心。
此外,還必須注意宿疾兼新病,內傷兼外感,以及平時嗜好及葯誤或失治等等。
總之,疑難病證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純一種原因,而每見幾個因素湊雜在一起。所以,辨證必須細緻,分析要求全面,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比較正確的治療方法。茲就管見所及,略述疑難病證的一些治療體會,與同道們共同研究。
一、養正徐圖法本法是應用調養扶助正氣,使正氣得充而驅邪有力的一種方法。在病程遷延的某些疾患,因正氣偏虛,一時制邪無力,而治療又急切難圖者,無論外感或雜病,均可使用本法。舉例而言,如腫瘤疾患,是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現時所用的抗癌藥物及手術、放療等,有一定療效。可是,上述治法,對某些腫瘤,雖能取效於一時,而最後往往導致預後不良。但如果採用中藥治療或者中西醫結合施治,則其效果就有所提高。據有些報道及個人臨床體會,中藥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是「養正徐圖法」。如應用參、芪、歸、地、術、枸杞、麥冬等葯大補氣血,脾虛加山藥、茯苓等,腎虛加肉蓯蓉、巴戟天等,略摻消腫軟堅、活血解毒之品,如苡仁、牡蠣、白花蛇舌草、莪術、半枝蓮之類作為輔助。常能改善癥狀、延長存活時間,少數患者,竟可使病情向愈。僅舉這一例子,已可說明養正徐圖法的重要意義。
就以外感熱病而論,清代名醫葉天士亦是擅用本法治療溫病,其特色就是著眼於「甘」「汗」二字。甘是指葯,汗是指法。溫病的衛、氣、營、血辨證中就有三個層次與「甘」「汗」關係密切。葉氏原文:「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其中在衛宜汗,可毋庸論。「到氣方可清氣」,則似與汗無涉?而如果全面領會其精神實質,也就不難理解。天士曾反覆指出:「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可見氣分驅邪的出路,還是」清熱透表「而從汗解。據此,則」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含義,也就迎刃而解。以上是說明葉天士治溫病對」汗「的重視。而汗是與正氣不可分割的,汗為津液所化,是人體正氣的組成部分。故凡胃中津液虧乏,氣機不能布津作汗,致邪失外達之機,則始終流連氣分而纏綿不解。天士使用戰汗的方法,關鍵是」法宜益胃「,則倡用甘葯增益胃津,使津液徐充而邪隨汗出,他多次提出」甘守津還「,」甘涼輕劑養之「,」甘涼濡潤之品「用以生津扶正徐驅病邪。可見葉天士所擅長的甘葯與汗法,實際上就是養正徐圖。
二、反激逆從法本法是增強藥物作用的一種奇妙的方法。如在熱盛火炎的病證而用大劑寒涼的方中加入少量溫通之品,或者在寒盛陽微的病證應用溫熱重劑中加入少量的苦寒葯,峻補方中略加消導,攻瀉方中又加入補正之葯等。某些疾患,在用一般寒、熱、攻補無效的情況下,採用本法往往能收意外之功。蓋取其藥性之相逆相激而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相反又相成的道理。過去,中醫學中亦有反治、從治及反佐之法,但只在某些疾病出現假象時應用。例如《傷寒論》:」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此僅作為反佐應用。而反激逆從法在唐代孫思邈則有新的發展。他的應用,已不局限於疾病出現假象的範圍,而是廣泛應用於久治無效的疑難病證。清名醫張璐對《千金方》有較深研究,他認為孫氏處方具有反作用、激用和『』制方之反激逆從」的特色。比說:「諸方每以大黃同薑桂任補益之用,人蔘協硝黃佐克敵之功。」《千金方》中治關格病,大便不通,用大黃、芒硝、麻仁、杏仁、芍藥、桑白皮,再加一味烏梅,性味酸收,使大黃、芒硝的作用更有力。玉屏風散有黃芪、白朮、防風三味葯,黃芪固表,但力量不足,加一味防風發表,即有反激逆從之意,使黃芪發揮更大作用。他如滋腎通關丸之用肉桂,三化湯之用羌活,實際上都具有相同含義。像孫氏擅用的這一方法,可稱奇特而有意,雜亂而有章。我在治療疑難、危重病證時多次試用,屢見良效,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三、大方復治法本法是集寒熱溫涼氣血攻補之葯於一方的治法。古代方書,多有此法。如鱉甲煎丸、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清瘟敗毒散等,藥味很多,都屬於大方復治法範疇。而後世在這方面似乎注意較少,致良法湮沒,影響中醫療效。我過去處方,只知絲絲入扣之理,而昧多多益善之法。曾記治幾個痢疾危症,在各種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為處党參、熟地、當歸、白朮、黃連、車前子、澤瀉、黃芩、乾薑、附子、芒硝、大黃、黃芪、防風、羌活、烏梅、訶子等一張「大方復治」之方,只服用兩天,其病即愈,療效之速,出我意外。對治療慢性腎炎,有時也常用本法。我常以其中方法結合應用,即一為清熱解毒,二為溫補腎陽,三為培益脾氣,四為滋陰補血,五為祛濕利尿,六為辛溫解表,七為收澀下焦,常常補血又祛瘀,補氣又散結,培脾又攻下,溫陽又清熱,收澀又通利,集眾法於一方。我自己也深知藥味之龐雜,治法之凌亂,然而危疾大證,卻往往收到桴鼔之效。則所謂龐雜凌亂之法,亦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四、內外貫通法
中醫學有內科、外科之分。兩個不同學科的病證、機制、治法誠然有所區別,然而人體的臟腑經絡是個整體,營衛氣血周流內外,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中醫外科疾患,一般多見於體表,病灶可以觀察接觸而知。內科疾患則多在體內臟腑,其病灶每為視觸所不及,而病因病機無所不通。所以,高明的外科學家無不熟諳內科之理,其治療常與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基於同一原理,外科學上許多名方,也盡可應用於內科疾患,而這方面常為我們所忽視。實則「外為內用」,用之得當,往往獲顯效。如陽和湯治療陰證傷寒頗有卓效;犀黃醒消丸治療肝腫大、肝硬化,對腫瘤亦有相當效果;又如復元活血湯治結,四妙勇安湯治斑疹,夏枯草治梅核氣,五味消毒飲治療病毒性感染髮熱等,臨床應用,均有較好效果。他如五虎追風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萬靈丹治療痹證,五神湯治療尿路感染等,均較單用內科方的效果更好,對此,我們應該引起重視。
五、培補脾腎法本法與養正徐圖法有一致性,也有其特點。某些疾病之所以纏綿難愈,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於正不勝邪。養正是多方面的,而本法則著重於脾胃,良以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根。水谷之精微賴脾氣之輸化,臟腑之功能持腎氣以鼓舞。因此,古代名家遇到宿疾纏綿之際,常著重調補脾腎。明代名醫薛立齋、趙養葵等以擅用本法見稱於世,如常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配合六味地黃丸或八味腎氣丸數方治癒眾多疑難病證。後世醫家有認為這是簡單的治法而加以非議。實際上,這種治法是他們獨到的經驗,乃是一種執簡馭繁,治病求本,以守為攻的的方法,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張景岳在這方面更有高深造詣,他遇到脹滿、嘔吐、泄瀉、痢疾、痰飲等久久不愈的疾患,常以重用熟地黃配合他葯而奏奇效。通常應用熟地黃,對於上述癥狀均所禁用,景岳不但不忌,且重用以起危證。如金水六君煎、胃關煎、理陰煎、六味回陽飲、九炁丹等均是極好方子,如果能應用得當,其效如響。我曾治過不少病人,患咳嗽痰喘甚劇,病程久延不愈,備嘗中西藥物無效。其證常兼胸脘痞悶,腹脹不思進食,咳嗽咯痰難出,面容憔悴,舌苔厚膩等症,我常處金水六君煎而得治癒,熟地黃、當歸兩藥用量特重。中醫常規,上述癥狀不僅忌熟地黃,甘草亦為禁藥,然而實踐證明了該方的重要作用。其他如用參芪術草治痞脹滿悶,熟地黃、山萸肉、五味子、巴戟肉以治痰濕壅阻久延不愈的痼疾而奏奇效者亦有很多。經過較長實踐臨床應用取得療效以後,始知前賢制方的奇妙,而深慚自己知識的狹隘並深悔過去的偏見。培補脾腎法對治療癌腫亦有良好效果,至少對延長癌病患者的存活時間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斬關奪隘法疑難病證久延不愈,在邪氣盛實,正氣未衰的情況下,可應用本法。徐靈胎在「治病不必顧忌論」中曾指出醫者躊躇不敢下藥,每致貽誤病人的的情況。如其病有痰飲盤踞,水氣泛濫,瘀血阻塞,積滯凝固等證者,峻厲祛邪的方葯,可以果斷應用。如十棗湯、舟車丸的攻逐水氣,抵擋湯及王氏逐瘀三方的攻破瘀血,三生飲的散風痰,控涎丹的逐飲止痛,三物備急丸的攻下冷積等。這是一種「并力搗其中堅」的迅速除敵的方法。惟藥量宜掌握適當,中病即止,邪祛之後,再予調理。
七、隨機用巧法疑難病證所以纏綿難愈,雖因病邪峻厲、頑固,同時也由葯不中病的緣故。隨機用巧法乃是醫者運用巧思,投藥緊拍病機以取捷效的一種治法;清代陸定圃曾有前人運用本法的一段記述:名家治病,往往於眾人所用方中加一藥味,即可獲效。如宋徽宗患脾疾,醫用大理中丸屢服無效,楊吉老仍用此方,用冰煎藥而愈。杜清碧患腦疽,自服防風通聖散久而不瘥,朱丹溪仍以原方加酒製藥,不盡劑而病癒。繆仲淳治一遺精,在前醫屢服無效的補腎澀精方中加鰾膠一味而痊。徐靈胎治一嘔吐宿疾,僅在前醫二妙丸中加用茶子二兩,煎湯服之而愈。陸氏的這些記述,正是古代名家針對致病原因隨機用巧的範例。
宋代名醫史載之以一味紫菀治癒眾多太醫束手的便秘。張銳治中寒大泄而上熱喉痹不能進食的病人,以紫雪丹包裹理中丸,葯下而兩病皆除。葉天士以一張行氣的醉香玉屑方而治癒了應用常發不瘥的便血,這些都是隨機用巧的具體應用。
有一位西學中醫生曾與我說起,一病人患尿瀦留,用遍中西藥物而不見效,這位醫生想起了中醫有「利小便實大便」的理論,他由此得到啟示而給病人服攻下藥,結果病人竟得小便暢通。我曾治療冠心病人,前醫用活血化瘀及養陰法均無效,我給病人服仲景治少腹瘀血的抵擋湯,往往數劑後,胸悶胸痛即見緩解。
運用本法,必須對醫學有深邃造詣,還要通過精密的思考,才能神明變化,活法隨機,要達到這一境界,還有待我們的努力。
八、醫患相得法醫患相得法,既是治療疑難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又是目前臨床所應注意的一個問題。本法首先要求醫生對病人具有高度責任感,從而使病人對醫生產生堅定的信心。醫生和病人的精神如能糅合為一,這將為治癒疑難危重病證創造最佳的條件。現代醫學心理學也已認識到心理因素對治癒疾病具有重大意義。「相得」,首先要像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要求醫生髮大慈悲惻隱之心,若有疾來求者,不問貴賤貧富,怨親愚智,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無問晝夜寒暑,饑渴疲勞,皆要一心赴救。孫氏之言,就是責任感的具體表現,使病人精神得到安慰,並對醫生的治療充滿信心。「相得」還要施用「治神」的方法。中醫學理論指明:意、志、思、慮、智等心神活動與臟腑功能之間有密切聯繫。故精神安定者,疾病多呈向愈之機,而「神不使」則往往預後不良。《靈樞·師傳》所述「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便,開之以其所苦」之旨,即系治神的方法。醫者首先應使病人對疾病具有必勝之心,並以體貼入微的關懷,採用針對性的語言疏導,多方設法解除病人心中的顧慮、顧忌、執著、憤怒和恐懼等思想,使其心神安定,激發其正氣抗病的能力,發揮病人自身具有對疾病的調控作用,然後藥物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易經》所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其言對醫療來說,也意味深長。醫患雙方的精髓,如果能相得無間,對於醫治各種疑難病證,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簡介: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中國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臨床研究,在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經絡、傷寒溫病、養生諸領域頗多見解,對內科疑難病的治療亦頗具心得,為培養中醫人才作出了貢獻。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的副主編。
本文出自《裘沛然醫論醫案集》,由中國中醫考研編校。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鮮白鵝血治療癌症的經驗體會(舒增源)
※艾灸治療鼻出血
※腦卒中後肩痛的康復治療進展
※查明病因再行前列腺炎治療
※治療牛皮癬 為啥不能用激素?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