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麥加」
一、「小麥加」傳承史略「安拉呼艾克拜爾……」這悠揚的晨禮「邦克」聲衝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此起彼伏,響徹中國「小麥加」上空。整個河州都沉浸在邦克聲中,統一在邦克的旋律中。給人濃濃的伊斯蘭文化氛圍。這是全世界十三億穆斯林熟悉的聲音,這是真理的號召,這是神聖的誓詞,這是催人奮進,追求光明的召喚。伴隨著這聲音,黎明衝破黑暗,大地從沉睡中醒來;伴隨著這聲音,穆斯林從酣睡中猛醒,隨著邦克聲的召喚,沐浴後,從四面八方奔赴清真寺去記主、拜主,完成自已的功修。功修完了回崗位,開始一天堅定而充實的生活。孜孜不倦的工作,從不懈怠,動與靜、忙碌與休閑等諸多哲學探討的深刻課題,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中付諸實施,完美地統一自已的信仰。這裡古稱「河州」是中國的西北角,位於黃河上游,黃土高原的西端,與青藏高原交接的地方。黃河和其支流大夏河從這裡流淌而過,與省城蘭州僅相距150公里。這裡是歷朝歷代設郡置縣之地,是「河湟重鎮」。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歷來商賈雲集,商貿流通繁榮,譽稱西部「商埠」,曾是隴上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茶馬互市」。因而還享有西部「旱馬頭」之美譽,享譽隴上。河州被譽為中國的「小麥加」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這裡古代是西羌、鮮卑、吐谷渾、吐蕃等各民族聚居之地。據《甘青寧史略》記載,伊斯蘭教在「唐天寶後,從西域流入甘肅,其教徒多西域人」。唐代早期就有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留居河州。宋、元以後,從西域遷來眾多的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工匠、傳教師散居八坊及全州各地,與當地漢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聯姻,在河州久留或定居。這些穆斯林作為伊斯蘭文化的載體,以自然傳播的方式,進行著長期廣泛的文化介入和伊斯蘭教的逐步傳播。據《甘青寧史略》記載,「甘肅回族,以河州為總匯之區」,回族「惟河州為最多,其種類亦最強」。伴隨著歷史變遷,繁衍生息,河州形成了以回族為主,東鄉、保安、撒拉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聚居區。河州又是中國伊斯蘭教各教派、各門宦的源頭,早在明末清初,中國的穆斯林學者在促進伊斯蘭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相互溝通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先賢們憑著虔誠的信念和信心,不畏艱險、不怕吃苦、以驚人的毅力,徒步走沙漠,風餐露宿,冒著長途跋涉之艱辛,頂著烈日風沙之襲擊,歷經艱險,含辛茹苦,千里迢迢,走出無人區,赴麥加朝覲、深造,深鑽細研「艾領」。把伊斯蘭文明和真理的種子引播到中華大地上。使伊斯蘭在河州貧困日月的侵蝕下,久盛不衰,越發光彩照人,更加充滿生機,蜚聲國內外。追敘歷史,在統一的伊斯蘭精神下,中國伊斯蘭教的三大派別:格迪目,伊赫瓦尼,賽萊菲耶和四大門宦即:虎菲耶,哲赫林耶,戛迪林耶,庫不林耶等雖源於阿拉伯和中亞地區,但發祥、發展於中國河州,眾多品學兼優的阿訇、學者從這裡湧現,先後產生了馬來遲、祁靜一、馬宗生、馬萬福等許多精研教義、譯釋經典、促進伊斯蘭深入發展的宗教思想家、著名的學者和先賢,向全國傳播了伊斯蘭。偉大的安拉賜憫了河州人,給了人們為信仰和生存而奮鬥的決心和勇氣,使伊斯蘭在河州曾是食不果腹的人群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在狹小貧瘠的黃土地上尋求到了真主的恩典,在別的民族幾乎絕望的地方發展了經濟、興辦了學堂、培養了人才。在一些土胚小屋的煤油燈下,中國伊斯蘭教各教派、各門宦誕生。雖然河州伊斯蘭教教派林立,但均屬遜尼派,都屬哈乃斐教法學派,只是在見解和遵行方面略有差異。這裡經堂教育十分發達,穆斯林宗教信仰虔誠。許多(伊瑪尼)薄弱者,經學者們點化和啟蒙,很快從世俗和迷途中歸來,許多難以忍受的磨難和困境,經過他們思想的浸染,再大的困難和壓力也能夠承受。千百年來,河州穆斯林經歷了悲壯坎坷的歷程,為堅守信仰和保衛生命而遭受了不堪回首的磨難。腐朽殘暴的清王朝使穆斯林遭受了空前的災難,被殺戮、被徵發、被驅逐,從富饒的江南和中原被驅趕到貧瘠的西北,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穆斯林沒有被黑暗的勢力所消滅,沒有被蒙昧的文化所吞沒。因為穆斯林對真主的敬畏和熱愛勝過了一切,他們確信人類的生存只為了追求至善,追求永恆的真理。在清同治年間、隨著陝、甘、寧等各地的十幾萬回族因反抗清政府的血腥統治而被趕出八百里秦川之後,遷來河州。光緒二十一年關中兩千多戶回族又被遷徙河州,與當地漢族等民族與回族雜居融合,使河州回族人口不斷增加。隨著回族人被遷徒,中國西部的伊斯蘭教學術文化中心從長安轉移至古城河州,融合於河州伊斯蘭文化之中。使伊斯蘭文化在河州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展。河州自古以來清真寺與拱北星羅棋布;經堂教育十分發達;著名的宗教學者不斷湧現;穆斯林群眾宗教信仰非常虔誠;伊斯蘭文化氣氛濃厚,諸多因素使河州形成了濃郁的伊斯蘭特色。人們對伊斯蘭教的篤信、虔誠以及穆斯林之間的和諧、親情,特別是「麥加」的伊斯蘭文化氛圍等特點在這裡能明顯體驗,人們就把自已的這種感受演繹成了大眾的認同。河州,中國的「小麥加」,就這樣傳播並形成。而這一塊平凡又神奇的土地,就是全中國穆斯林注目和嚮往的地方,是人們心目中的綠洲和沃土,百萬穆斯林在這裡生活。這就是古河州—中國的「小麥加」。河州也因此而成為世界伊斯蘭教東行道路上的一個名副其實的西北乃至中國的伊斯蘭學術文化中心。有學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河州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的百科全書」。在歷史長河演繹中,伊斯蘭教對河州穆斯林民族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愛國愛教、孝敬父母、憐惜孤兒、扶貧濟困、扶危濟困、尊重知識、清正廉潔等。這些行為準則和道德風範,對於塑造人們的精神情操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就是,河州穆斯林十分好客,待人真誠耿直,寬厚樸實,敬重朋友,講誠信,重友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知德感恩,形成了勇敢堅定、堅忍不拔、摧不垮、壓不彎的民族性格。河州穆斯林對外地穆斯林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他們的生活中體現了穆聖的遺訓:「天下穆斯林皆兄弟」。長期以來河州穆斯林實實在在地踐行著這一理念。因而,「小麥加」濃郁的伊斯蘭氛圍成為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發展的歷史文化勝地。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民族商人和實業家。被群眾稱為馬礦務的馬輔臣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創辦了一批技術先進的民族企業:籌資修建了臨夏西川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第一座「飛馬」牌火柴廠;第一條商業街(南關新市場),開創了臨夏辦工商企業的先河。並捐資修建了第一座大夏河公路大橋。第一次為安置貧困戶修建了樂民小區,28座四合院,(俗稱28院)安置無房貧困戶80多戶。這許許多多的學者、先賢和實業家對伊斯蘭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四十多年前《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在他轟動一時的新聞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中寫到:「河州是中國西北回教聖地。中國西北回教中主要的宗教、軍事和政治人物、以出於河州者為多。河州名氣、震動著西北各族人之耳鼓。回人聽到河州,非常的高興,這是他們的老家,是他們財產的集中地,是人口的集市地……」。前不久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研究所,馬平研究員在臨夏調研時,參觀清真老華寺後揮毫題詞,寫下了「中國小麥加美名天下揚」的讚詞。河州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多種宗教信仰、多種教派並存。臨夏州各民族始終如一團結和睦、和諧共榮。現在是我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環境和國際威望最好的時期,對伊斯蘭文化也不例外,黨和國家對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進一步貫徹,整個社會相當寬鬆,文化氛圍、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等理念所帶來的人際關係及人與自然生態關係的改善,國家一些政策向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傾斜,中國與阿拉伯、波斯、中亞等伊斯蘭教國家及地區間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無疑都使我國目前經濟、文化、外交發展環境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好。昔日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河州煥發了青春,加快速度向現代化城市邁進,城區、縣鎮大型商貿大廈一座座拔地而起,一幢幢新穎住宅樓鱗次櫛比,一條條平展展功能齊全的現代化馬路陸續竣工,民營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商貿流通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二、「小麥加」清真寺文化清真寺阿拉伯語稱之為「麥斯吉德」,意即「禮拜地點」。是穆斯林敬主順聖愛人的場所,是弘揚伊斯蘭文化的殿堂,也是穆斯林普及教育、提高素質、團結和諧、協商議事、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民間社區中心。中國穆斯林以大分散小聚居為特徵,在歷史長河中圍寺而居,清真寺形成了獨具文化特色的社區和精神家園。更是廣大穆斯林向真主表奉忠心的聖堂和精神依託之所在。清真寺作為一個有形實體,發揮著五大功能,即:「敬主順聖、凝聚人心的宗教功能」;「普及教育、弘揚伊斯蘭的文化功能」;「勸善戒惡、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協商議事、團結和諧的社會功能」;「辦理婚喪嫁娶、殯葬禮儀的社會服務功能」;扶貧濟困、扶危濟困、慈善施捨、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調解功能。它為眾穆斯林營造了一個潛心近主的環境,深化民族意識的氛圍。每位來清真寺禮拜的穆斯林,在這裡進行精神的高級活動,在這裡可以最直接地實現主體的自我價值,向內心最神聖的目標趨進,在這裡他們心靈中的理想人格得以在現實中確立。「小麥加」的清真寺和全國的清真寺一樣、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更是超越了時空的跨度,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形式,承載了穆斯林民族的所有輝煌和苦難,寄託了穆斯林大眾美好的希望和心愿。儘管歷史上臨夏的清真寺的命運是多災多劫的,曾屢毀屢建,興衰榮辱,記載了歲月滄桑、歷史變遷、真理延續的過程。是伊斯蘭在中國傳播發展的見證之一。清真寺是穆斯林心底永遠聳立的精神之碑。清真寺殿塔的新月上,凝聚著所有穆斯林的目光。清真寺的修建過程,就是團結全民族的力量,組合交流全體教民情感的過程。無論是在繁華市區、還是在山鄉僻壤,哪裡建寺、哪裡的穆斯林就凝聚為一個整體。無論是鉅賈大賈、還是普通工人農民,只要是穆斯林,他就會為修寺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應當肯定、修建清真寺振奮了民族精神,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同時還喚起了廣大穆斯林追求現實生活的熱情。據統計,河州州內現共有清真寺2380多座、拱北130多座。僅臨夏市範圍內,就矗立著近百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和拱北。而每座建築精美、雄偉壯觀的清真寺和絢麗多彩,古色古香的拱北,給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極其獨特的伊斯蘭人文景觀。濃郁的伊斯蘭氛圍使古河州成為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發展的歷史文化勝地。與此同時,古河州也被人們譽為中國的「小麥加」。古河州清真寺建築風格從明清時期開始逐步由阿拉伯風格向中國宮廷式傳統建築過渡。而在內部裝飾藝術方面,中西合壁,更具宗教氣氛。在引進西亞伊斯蘭建築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兼容並蓄,不斷發揚光大,並有所創新。使中國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也得到了推進和發展。其建築特點是完整對稱的四合院布局,對稱和諧。正西為大殿,南、北為對稱廂房,北為教長室、經堂,南為會客室、接待室、沐浴室等。寺門多以正對大殿,門頂以上建有五至七層宣禮塔,一般為閣樓式,形式多樣,多為六角、八角高翹,高聳入雲、精巧優美、重彩描繪、造型頗為美觀,成為河州建築之一絕。禮拜大殿由卷棚、正殿、窯殿三部分組成,前卷為開敞式,窯殿「米哈拉布」在殿後正中,為伊瑪目領拜之所。殿頂多為卷棚頂和歇山大頂及後窯殿亭式多層攢尖頂以勾連搭相連,殿脊墨綠色琉璃瓦覆蓋,古樸典雅。斗拱出檐,飛檐翹角,磚木雕作,刀法精巧細緻、線條流暢細膩,栩栩如生。重彩描繪,燦如堆銹,巍峨華麗,雄偉壯觀。屋脊中心豎有墨綠色或金黃色圓形寶瓶、上有新月,燦爛奪目。加之園林式的庭院處理,遍植松柏花草,或假山、噴水池、曲欄廊廳環繞,碑亭懸匾遙峙,莊嚴肅穆。禮拜大殿內布局裝飾多種多樣,大殿後窯殿「米哈拉布」內,以阿拉伯文《古蘭經》文,用各種色彩和圖案裝飾,肅穆莊嚴,宗教氣氛濃郁。彩繪、磚、木雕刻均以花木、幾何圖案和阿拉伯文字為內容。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先賢陵墓建築的稱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拱型建築或圓形墓亭。供人們瞻仰敬謁,稱為拱北。臨夏拱北主要指蘇非學派的傳教師,各門宦的始祖、道祖、先賢等陵墓的建築。拱北建築多以中國傳統建築,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墓廬、禮拜殿、坐靜室、誦經堂和居室等建築多以中國庭院式建築形式。建有四角、六角、八角型重檐塔樓,飛檐翹角,磨磚砌成斗拱飛檐,壁畫以花草、樹木、山水、飛鳥、建築等磚雕圖案。雕樑畫棟,油畫多採用木質本色描繪或雄黃玉彩繪,絢麗多彩,莊嚴肅穆。加之園林式的庭院布局,遍植松柏花草,優幽雅靜。拱北內金頂、誦經殿,門樘、照壁、影壁、山牆、門飾、過廳等牆壁以非常精美的磚雕圖案裝飾,鐫刻有《古蘭經》文、植物花卉、名勝古迹、建築縮影等,各具神韻、韻味深長。其設計之精妙、工藝之精湛、氣勢之恢宏、圖案之富麗、充滿詩情畫意。每一件磚雕就是一幅歷史史詩,一幅滄桑歷史見證,一幅極美的珍品,雅俗共賞,賞心悅目,極具藝術價值,實在美妙。蒙真主佑助,中華各民族也包括臨夏穆斯林,欣逢盛世,享受信仰自由和寬鬆和諧的環境和條件,隨著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州各族穆斯林群眾開始捐款捐物、出錢出力、修復和重建清真寺。在重建清真寺時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不論從建築設計、造型、結構、規模、設施、裝飾等方面不斷得到提高和升華。許多清真寺重建時直接引用或借鑒阿拉伯建築風格,以其綠色圓頂為顯著特點,有一大四小為一組圓寶頂,有的則中為大圓寶頂,四角用中國式小閣樓頂或仿造沙特禁寺邦克樓造型,形式多樣,各具風采,各有千秋,獨具匠心,為中國建築增添了新的色彩。建築材料用鋼筋混凝土,並用大理石、花崗岩、漢白玉等石材裝飾,簡潔淡雅,莊重耐久,絢麗美觀。在平面布局上突出禮拜大殿的中心地位,不再追求中國傳統中軸對稱形式,更具伊斯蘭特色。「小麥加」清真寺、拱北建築歷史悠久、它是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集中體現。隨處可見閃耀著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光輝的建築藝術和文化意蘊。它不僅反映穆斯林歷史、經濟、教育、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文化內涵,更是各族伊斯蘭民族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三、「小麥加」伊斯蘭文化宗教功修伊斯蘭文化的內涵中,信仰的理念起到核心和輻射作用。「小麥加」穆斯林始終如一遵循《古蘭經》和聖訓及(六大信仰)即:信真主、天仙、經典、聖人、前定、後世。「五功」即:「念、禮、齋、課、朝」。「百忙不脫五時拜,千辛應守一月齋」是「小麥加」穆斯林一身堅持遵行的左右銘。每天清晨黎明前或是絢麗晚霞中、每天五時從每座清真寺聽到高亢洪亮、或深沉悠揚的「邦克」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大批虔誠的穆斯林,從各個方向湧向清真寺。每天五番禮拜,終年堅持,毫不鬆懈。堅守五功的同時堅守「人道」即:忠孝節義、修身接物、治理社會。遵行「命禁」即:禁止飲酒、食自死之物、豬肉、非法吃喝、賭博、、燒殺、驕傲、嫉妒、懷恨、忤逆、破壞、偷盜等教規「命禁」遵守不二。朝覲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穆斯林男女在經濟允許、身體健康、路途平安等條件具備時,一身必須履行一次的一項宗教功課,也是每位穆斯林夢寐以求所嚮往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麥加」每年有一大批虔誠穆斯林不遠萬里前去聖地麥加朝覲,令人振奮的是河州近幾年朝覲的人數逐年增多,今年臨夏州就有1200多人去朝覲。從2004年起政府各有關部門領導帶隊統一接送。並經政府各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努力從2005年起,甘青寧朝覲者從我省蘭州出境,並直達勝地「麥地那」,為哈吉們節省了費用、減少了周折、增加了功課時間。帶團分工明確,工作有條有理,得到了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稱讚,哈吉們無不感激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以上這些功修、命禁是每個穆斯林必須堅持履行的功課,是體現堅定信仰、磨練意志、培養對安拉敬畏之心的基本教規和制度。同時要求每個穆斯林要履行善功,代主治世,勸善戒惡。伊斯蘭教義、教規、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培育了「小麥加」穆斯林良好形象。節慶活動盛況:河州穆斯林和全國穆斯林一樣每年舉行開齋節、古爾邦、聖紀節等三大節日和一些節日慶祝活動。開齋節(爾德節)。在伊斯蘭教曆9月為齋月,封齋一月。開齋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人人沐浴穿新衣或整潔衣服,帶美香,從四面八方朝水般湧向清真寺,參加「會禮」清真寺里喜氣洋洋,人們相見互道「賽倆目」,爾後雙手緊握在一起,穆斯林稱之為「拿手」,這是穆斯林特有的交往禮節。或「出荒郊」選擇近郊開闊地帶好幾萬人隆重舉行「會禮」。在外務工經商的都要儘可能趕回和家人鄉親共度佳節。節日內容豐富,有誦《古蘭經》、上「埋咱」 (游墳) ,親戚互訪、請客等。一般歡慶三天。節日中,家家炸油香、饊子、餜餜等傳送親友或互送。地方黨政機關召開座談茶話會,領導親自出面邀請有關人士到會共慶佳節。古爾邦節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是朝覲大朝日期。全州穆斯林也和開齋節一樣熱烈慶祝。古爾邦節,譯為「宰牲節」,也稱為「忠孝節」。這是易卜拉欣大聖父子,為實踐善念、取主喜悅,在動手宰兒時天使奉命以羊代替獻子,象徵矢志為主道作出必要犧牲的決心。這一天,會禮後,有能力的人要按照教法規定,宰牛、羊。肉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贈送給沒有宰羊的親友、鄰居、貧困群眾。穆斯林親友、鄰里請客聚餐,用以紀念易卜拉欣之犧牲精神。聖紀節伊斯蘭教曆3月12日是先知穆聖誕生日,也是穆聖的逝世日。這是河州穆斯林的重大節日。教歷3月各清真寺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農村清真寺一般在秋收農閑後念聖紀。內容主要是誦經、贊聖、講「卧爾茲」 ,講述穆聖生平業績,鼓勵人們學習穆聖美德,繼承穆聖意志。除以上三大節日外,還有普遍性或局部性的紀念活動,如「阿舒拉日、「登宵夜」 、「拜拉特夜」、「蓋德爾夜」等。這些節日都有其歷史來歷及紀念的意義。生活習俗:河州穆斯林重交往禮節、重團結互助、重接待客人、尊重長輩。從小就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鄰里相助,有一句口頭語就是「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如有什麼意外災難發生,爭先恐後慷慨相助和安慰,尤其對身患殘疾和鰥寡孤獨老人給予特別關照。穆斯林嚴禁說謊、賭博、偷盜、吸毒、販毒、、背談。除此歷來崇尚清潔、講究衛生、遵守教規。每「主麻」洗一次「大凈」,每天禮五番拜,拜前洗「小凈」,洗時用水壺或水龍頭沖洗,水不能重複使用。禮拜時要做到水凈、衣凈、拜處凈,並非常注意環境衛生和庭院屋內外及服飾衛生。家家庭院整潔、園內花木蔥綠、環境幽雅。河州穆斯林非常重視葬禮,但儀式隆重而簡單。特點是速葬、土葬、薄葬。人「歸真後,告知親戚,並請外坊有關哲麻提,亡人身前親朋好友、鄉親、清真寺滿拉在本坊清真寺」站「者那則」,禮畢人們爭先恐後抬送亡人到墓地送葬。四、「小麥加」道德文化河州穆斯林倫理道德具有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結合的色彩。一方面,在論理道德觀念上表現著濃厚的伊斯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伊斯蘭文化作為一種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佔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相碰撞,經過不斷的適應、吸取、再加上明末清初的不少精通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學者」大量譯經著書用儒家的學術詞語和概念闡釋經典,致使河州穆斯林倫理道德有儒家文化的印跡。正因為如此,河州穆斯林道德觀念與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在許多方面不但是相通的,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兩種文化教育的薰陶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德規範,即:敬主順聖、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揚善制惡、寬容忍讓、廉潔知恥、遠奸近賢、扶貧濟困、崇尚知識、勤儉節約、嚴禁浪費的優良行為規範和獨具特色的「小麥加」道德文化。五、「小麥加」飲食文化穆斯林「清真」飲食禁忌,源於《古蘭經》的規定,即:「禁止你們吃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伊斯蘭教禁止穆斯林食用的這些東西,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健康而制定的。與現代科學衛生的要求完全符合。臨夏的「清真」食品、風味小吃、清真糕點,歷來備受各族人民喜愛。品種數不勝數,具有特色的麵食類有釀皮、河州包子、醪糟、蜂蜜粽子、大滷麵、炒肉面、扯麵、涼麵、鍋盔、蕎粉、甜麥子、糖油糕和油炸餜餜、饊子、油香、麻花等。肉食有雜割、發子面腸、烤羊肉、手抓羊肉、桶子肉。河州手抓羊肉、桶子肉、冬鄉手抓,其肉質鮮嫩,烹飪獨特,醇香撲鼻,色、香、味俱佳,是冬季進補、強身健體,人們非常喜歡的美味佳肴,頗負盛名。河州人的飲食堪稱一絕。每逢佳節,街巷裡飄溢著油煎食品的誘人香味,客人到家,熱情的東家倒上「三泡台」碗子、五香茶,女主人很快端上來一盤剛出鍋的油香,又酥又軟,再抹上蜂蜜,又甜又香。每逢佳節,即有油黃面白、品種繁多,香甜酥軟的油炸餜餜、酥脆味美的饊子。你正津津有味品嘗的同時,又端上來糖包、肉包各一盤,隨後端上來手抓羊肉、大塊辣子雞,最後端來尕面片,讓客人吃的可口舒心。純樸厚道的中國「小麥加」濃郁的民族特點和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形成了鮮明的穆斯林飲食文化。聞名遐邇的河州清真飲食業非常發達,烹飪技藝精湛,味美價廉。既有傳統民族菜肴,又可烹制河鮮海味菜肴,既做全羊大菜,也烹飪南北大菜,爆、烤、涮羊肉、獨具風格、噴香撲鼻。臨夏獨有的特色飲料—高原山珍,「88」啤特果汁,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河州穆斯林每逢佳節、請客、婚慶擺席,端上來品種繁多、營養豐富、味美可口,久負盛名的十道、八道傳統菜,是人們稱道的美味佳肴,不僅穆斯林群眾喜歡,其他民族也讚不絕口,這是河州「小麥加」穆斯林飲食文化的魅力。六、編後語古城河州,歷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共同譜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然而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他們的利益,使民族宗教發展往往受到他們的愚弄和利用,歷史教訓極為慘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前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全國各地一樣,政通人和,經濟發展,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進步,現在是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我們要萬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環境,提高自信心,更新民族意識,揚善承優,在繼承和弘揚伊斯蘭精神的過程中,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全面、正確地貫徹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辦教,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睦。各民族、各教派、各門宦之間,應從大局出發,繼續堅持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的原則,求大同、存小異,增加相互間的交流對話,增強民族內部團結。改進和提高經堂教育,培養一代愛國愛教,具有較高經學水平,文化科學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的青年阿訇。在國家、社會、學校、老師、家長的緊密配合下,抓好子女教育,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全力配合辦好民族職業教育,培養大批穆斯林大、中專學生,使其成為國家有用之才,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質。我們應承認和面對歷史造成的落後,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擺脫守舊觀念,與時俱進,奮起直追。搶抓機遇,加快民族經濟發展步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中,與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只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伊斯蘭優秀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傳承。中國「小麥加」之美譽才能得到更好地維護。
推薦閱讀:
※小麥赤霉病防不住?小麥赤霉病防治四大誤區!
※小麥為什麼要冬前除草?
※【T-24d】查寢了,小麥們!
※美美給小麥的信
※小麥胚芽